地下工程和深基坑安全监测预警系统作业指导书.docx
《地下工程和深基坑安全监测预警系统作业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工程和深基坑安全监测预警系统作业指导书.docx(8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地下工程和深基坑安全监测预警系统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广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目 录第一篇 网络平台操作篇1一、登录页面2二、系统页面2三、机构管理3 (一)信息登记3 (二)行为管理4四、监测管理5 (一)工程项目登记5 (二)巡检记录登记17 (三)简报信息登记18 (四)原始数据查询19 (五)监测情况查询20第二篇 监测点保护篇28一、目的29二、适用对象29三、工作职责29四、质量标准30五、保护方法及措施30 (一)监测基准点30 (二)围护结构水平位移观测墩31 (三)围护结构顶部位移(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点32 (四)围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33 (五)内支撑、外拉锚的应力、
2、应变及轴力监测点34 (六)周边建(构)筑物位移监测点36 (七)地下水位监测点36 (八)测点保护标示38第三篇 仪器现场操作篇39一、全站仪测量外业指导书40 (一)适用对象40 (二)参考规范标准40 (三)测量原理40(四)整置仪器40(五)监测项目现场操作流程42二、测斜仪测量作业指导书46 (一)适用对象46 (二)参考规范标准46 (三)测量方法及仪器操作(Singo测斜仪)47 (四)注意事项49三、电子水准仪测量作业指导书50 (一)适用对象50 (二)参考规范标准50 (三)测量原理50 (四)建立外业监测控制网50 (五)操作流程(索佳SDL1X)51四、裂缝测量作业指导
3、书57 (一)适用对象57 (二)参考规范标准57 (三)测量方法及仪器操作57 (四)外业测量59五、频率测量仪器作业指导书59 (一)适用对象59 (二)参考规范标准60 (三)测量方法及仪器操作(SSC-102型振弦读数仪)60第四篇 计算公式及原理篇70一、水平位移监测72 (一)原始数据测量72 (二)计算示意图72 (三)计算段面划分73 (四)点到虚拟断面的距离计算73 (五)距离正负号约定74 (六)水平位移坐标中误差计算75二、竖向位移监测76三、立柱竖向位移监测76 (一)水准仪测量76 (二)全站仪测量76四、深层水平位移监测78五、倾斜监测78六、裂缝监测79七、支护结
4、构内力监测79 (一)围护桩、墙内力监测79 (二)立柱内力监测81 (三)(混凝土、钢)支撑内力监测81八、土压力监测83九、孔隙水压力监测84十、地下水位监测84十一、锚索及土钉(锚杆)内力监测85 (一)锚索内力监测85 (二)土钉(锚杆)内力监测85第一篇网络平台操作篇一、登录页面地下工程和深基坑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登录网址为:二、系统页面 监测单位登录后的系统页面主要版块为:机构管理及监测管理。三、机构管理 机构管理设置为信息登记及行为管理两个版块。(一)信息登记1.监测机构登记 对于某些项目,若监测单位未有该项资质则无须上传。2.监测人员登记 点击“新增”,输入相关项目,对于该人员未有
5、的资格证书等不予上传;完善相关信息后保存,若需修改类似信息,则采用该人员信息后面的“编辑”项进行更改。特别注意:考虑到“监测项目负责人”在甲工地为“项目负责人”,在乙工地可能为监测员,因此,在监测人员登记中有“职务”一项选择(如下图)对于所有可能作为“监测项目负责人”的监测人员,职务均应选为“监测人员”,否则在项目登记中无法选择该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3.监测设备登记 监测设备登记参照“监测人员登记”。(二)行为管理行为管理下面设置实时在线查询、设备超期查询及设备超期预警三个版块。1.实时在线查询 该版块主要在于查询监测单位是否正在进行基坑监测工作。2.设备超期查询根据各单位的设备登记,统计各
6、监测仪器是否超过检定有效期,并对于超期的设备予以统计。3.设备超期预警根据各单位的设备登记,若监测仪器即将超过检定有效期,系统对于该部分仪器予以统计,提醒监测单位对该仪器及时送检。四、监测管理监测管理主要使用用户为“基坑监测”实施主体-各监测单位。主要包含:工程项目登记、巡检记录登记、简报信息登记、原始数据查询、监测情况查询六个版块。页面上对于已实施监测或拟进行监测的基坑工程予以列表呈现。(一)工程项目登记页面显示正在进行监测或拟将进行监测的工程信息。页面最右侧一列为基坑工程的信息录入栏,包含工程编辑、方案编辑、项目编辑及查看详情四个版块。状态栏中包含:修改中和已递交两种状态。“修改中”表明该
7、基坑工程资料尚未完成或基坑资料正在变更中;“递交”表明该基坑已完成参数设定,可以正式进行监测工作。资料“递交”后,若有部分资料变更,则可点击相关项“变更”资料,但本次变更的行为及内容将作为“日志”保存。1.工程编辑系统版面如下图,根据系统设置项目填写基坑信息(1)标注位置工程地址填写后需在地图上标示基坑工程位置。首先用手型工具在地图上找到基坑所在位置,点击“开启标注”,点击地图上工程位置下放标示,然后点击“确定标注”,则基坑地理位置标注完成。(2)工程类别本系统暂时定义四类工程:基坑工程、地铁运营监测、地铁隧道施工监测及高支模监测,但“地铁隧道施工监测”及“高支模监测”尚在开发中。(3)现场五
8、方单位信息输入若五方单位(业主方、施工方、设计方、监理方和检测方)中有重复,则在资料填写时重复填写一次该单位信息。例如:承建单位和支护结构施工单位为同一单位,则两个单位信息填写相同。(4)工程信息的“保存”与“递交”若在项目信息(包括方案完善及测点设置)完善过程中需中途关闭“预警系统”,则选择“保存”,若系统所有信息均完成,准备进行数据上传,则选择“递交”。2.方案编辑方案编辑中要求上传的文件格式PDF格式及各类图片格式。(1)方案编号方案编号无须输入,由系统自动生成。(2)基坑监测方案每个基坑监测方案控制在20M以内,但允许上传多个方案(方案变更的情况下)。(3)基坑监测平面图系统设置上传图
9、片的长宽比例为4:3,建议将平面图设置为4:3比例再上传,避免出现图片变形的情况。(4)其他相关文件该栏目主要上传在基坑监测过程中与监测有关的联系单,会议纪要等,各单位根据需要自行选择上传文件。3.项目编辑该版块主要是监测项目的选择及参数设置,版面如下图。点击“选择”,按监测方案选定监测项目,并设定参数。(1)水平位移项目水平位移项目包含:围护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周边建筑物水平位移及周边管线水平位移。各项目参数设置分为以下四部分。 报警属性“报警属性”设置页面如下。考虑到相同项目可能有不同的报警值,系统对于单个项目预先按图纸要求设定报警方案。点击“新增”进入以下页面,根据设计文件的报警值,
10、设定相关参数。其中,“报警类型”为对该报警值的命名,若设计图纸中未对有系统中设定的项目,则该处不予填写。 段面属性点击“新增”,进入段面设置页面。虚拟段面名称用户自定义,“段面起始点”、“段面终止点”用户输入点号即可,该点可以是项目中的监测点,也可以是用户根据监测的实际需要自行选定的点。根据工程需要,用户可自行设置多个虚拟段面。 测点属性“测点属性”各监测点的“编号”、“初始累计值”、“虚拟段面、“脖颈类型”作系统设定。 考虑到监测工程中各监测点“报警类型”、“初始累计值”等可能基本相同,因此在“测点数”中输入参数相同的监测点可统一设置各监测点参数。各监测点在各点“编辑”中调整“测点编号”、“
11、报警类型”、“段面”及“初始累计值”。 项目参数设置该栏目中设置“仪器类型”、“监测频率”、“监测仪器精度”及“项目要求精度”。“监测点坐标中误差”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中表6.2.3规定设置。“示意图上传”为监测项目平面图(裸图),但图中不包含测点位置,“示意图测点分布”根据实际监测点布置予以定位。左键点击绿色“测点”,移动至监测点在平面图中的位置,再次左键点击“定位”。(2) 支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报警属性”、“测点属性”“项目属性”设置类似“水平位移”设置,具体参看“水平位移”参数设置。(3) “竖向”位移监测“报警属性”、“测点属性”“项目属性”设置
12、类似“水平位移”设置,具体参看“水平位移”参数设置。在“竖向位移”项目参数设置中,特别注意如下:“项目参数设置”中,“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 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中表6.3.3规定设置。“立柱竖向位移”具有两种测试方法:水准测量及三角高程测量,因此,在“测点信息”项目中监测仪器有“水准仪”及“全站仪”的选择。(4) “周边建筑、地表裂缝”监测“裂缝”监测项目为现场手动输入数据,“项目参数设置”中“监测设备”不用选取。(5) “地下水位”监测 该项目设置与其他项目参数的设置大同小异,特别注意以下几点:“地下水”的报警值分为“变化速率”和“累计变化量”,“变化
13、速率”报警取值无论水位上升或下降的速率超过设定值均会报警,而“累计变化量”则只有在水位下降致报警值才会报警,因此水位累计值的报警值设定需为负值(表示水位下降)。“测点信息”若监测单位采用“渗压计”作为水位计,则“标定系数”与渗压计的“率定常数”并非等同,渗压计或孔压计计算的结果为测试点至水面的“水压”,因此,需将“水压”换算为水柱高度,然后通过“测点深度(测试探头至水位管口的高度)”计算得到水位高度,计算公式如下:地下水位(mm);元件率定参数;测试模数;初始模数(若渗压计或孔压计需在水中浸泡3-5分钟再进行测试);水密度;重力加速度;测点深度(mm)测试探头至水位管口的高度。由公式可知,无论
14、渗压计或孔压计,均应对 参数进行转换,然后在系统平台上设置。(6) “支撑内力”监测“支撑内力监测”在“测点信息”设置中,应根据监测元件进行“设备类型”选取。系统中将支撑分为“混凝土支撑”和“钢支撑”两种类型,而“混凝土支撑”监测元件采用“应力计(钢筋计)”或“应变计(预埋式或表面应变计)”;而钢支撑则采用“应变计”或“轴力计”,根据不同的监测元件设置不同的参数。钢支撑应变计 “测点设置”页面如下图。“预警系统”默认监测单位支撑1个监测截面采用的应变计不超过4个,若少于四个则多余部分不用填写。设备编号对应“应变计”设备编号,“频率”为基坑开挖前测试的“初始频率”。“标定系数”为应变计出厂率定参
15、数,其余参数可参照规范填写。混凝土支撑应变计参数设计与“钢支撑应变计”类似,其中“钢筋公称面积”指标准型号螺纹钢1根的截面积;钢筋数量为混凝土支撑“主筋”的数量,不考虑箍筋。其余应力监测项目与“支撑内力”参数设置类似。(7) “建筑物倾斜”监测“建筑物倾斜”监测系统数据采集暂时手动输入,监测方法为“投点法”,其余方法逐步完善。4.查看详情该项是对已经“保存”或“递交”的工程所有项目详细的浏览。(二)巡检记录登记浏览页面如下:通过“新增”项可增加“巡检记录”,“照片”上传可上传多张,建议上传的照片中至少包含一张从同一角度对工地全景的照片。“预警系统”规定巡检记录需由“该项目负责人审核过才能递交”
16、,若项目负责人本身是巡检记录的编写者,可直接递交。(三)简报信息登记 点击“新增”上传简报,简报格式不能为word格式,应该为pdf或者图片格式。(四)原始数据查询登录页面如下。现场数据上传后,点击各项目链接,可以查询项目的计算结果。通过“查看”,可查询该监测点的计算过程及结果。(五)监测情况查询1.监测报警信息 “监测报警信息”统计各监测单位超过“控制”“报警”“预警”的监测工程数量,通过点击各项后的统计数据可查询工程名称明细。并对已报警工地的“处理情况”“监测情况”予以记录。历次处理情况明细。单次情况处理明细。2.监测报警信息 对于拟进行监测或正在进行监测的工程,可以通过“所属监督单位”、
17、“监测时间段”、“工程名称”进行分类查询;并可通过“基坑地理分布”功能可观显示本单位所有监测工程的地理分布” “基坑地理分布”图示3.监测情况查询查询明细表如下图。包含基坑监测工程的“安全状态”、“工程名称”、“工程地点”、“监督单位”、“报警时间”、“最新监测时间”、“查看”、“处理情况”及“历史报警状态”(1)报警时间统计最新报警且未处理的报警时间,若报警已处理,则该时间为无。(2)历史报警状态通过点击“历史报警状态”灯,可查询该次报警的具体项目及报警数据。(3)监测情况 本项目显示页面如下。页面包含“监测平面图”、“最新现场巡检照片”、“最近巡检的建议与分析”、“最新监测汇总表”及项目相
18、关的“工程概况”、“监测方案”等的快捷键。A. 最新监测汇总表统计所有监测项目的各项关键数据,并作为报警的主要依据。通过点击“监测项目名称”可具体查询所有监测点的监测数据、曲线图、监测点分布图。监测数据详表:根据“监测编号”选定各监测次数的具体监测数据。曲线图通过选择“监测时间”起始点查看该时间段内的监测数据变化曲线;各报警类型不同的监测点绘制在同一曲线图,根据“报警类型”选择曲线图。“报警示意图”为项目监测点分布,若该项目某监测点报警,则该示意图中报警点显示为“相应级别的颜色”。B.工程概况C.监测方案展示本工程上传的监测方案。D.地理位置E.报警通知显示系统报警发送各方主体的短信。若监测单
19、位认为仍需扩大通知范围,可点击“补发短信”增加短信发送人群,同时可以编辑该部分短信内容。补发短信F.巡检记录G.处理情况H.简报第二篇监测点保护篇一、 目的保护地下结构工程的监测点,使监测工作能连续性的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其变化趋势,确保地下结构本身及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二、 适用对象1.监测基准点2.围护结构水平位移观测墩3.围护结构顶部位移监测点4.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5.内支撑、外拉锚的应力、应变及轴力监测点6.周边建(构)筑物水平及垂直位移监测点7.地下水位监测点三、 工作职责(一)监测方职责建立监测点日常巡视工作制,制定测点的相关保护措施,实时巡查并形成书面文件。(二)业主方职
20、责统筹协调,在测点受破坏后应敦促责任方对测点进行有效恢复。(三)监理方职责发挥现场监管的作用,有权利和义务制止破坏监测点的行为。(四)施工方职责合理选取施工方案,文明施工,尽量避免接触及破坏监测点,如遇特殊情况,不可避免的需对监测点产生破坏,应在施工前,通知业主、监理及监测单位,并制定测点恢复方案报各相关单位审批后实施恢复。四、 质量标准本监测点保护方案主要依据规范如下:1.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2.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3.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4. 广州地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定(GJB02-98)。五、
21、保护方法及措施(一)监测基准点1. 对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强调监测基准点的重要性。2. 选点:在满足相关规范及监测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在材料运输、堆放和作业密集区埋设基准点,避免对施工作业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可避免基准点遭受破坏。3. 设置基准点保护装置及警示标志牌(通用,见附件)。图5.1.1 基准点保护装置图(二)围护结构水平位移观测墩1. 对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强调观测墩保护的重要性。2. 保证预制构件(详见图5.2.15.2.3)的施工质量及运输和安装过程中不被损坏。3. 制作并安装警示标志牌(通用,见附件)图5.2.1支护结构顶部位移观测墩图5.2.2观测墩顶部构造图5.2.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下工程 基坑 安全 监测 预警系统 作业 指导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55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