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教学课件》第二章-2溶液与离子平衡.ppt
《《化学反应教学课件》第二章-2溶液与离子平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反应教学课件》第二章-2溶液与离子平衡.ppt(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溶液与离子平衡,第二章,溶质对溶液性质的影响有两种情况:,当溶质加入溶剂中之后,,溶液的性质与 溶质的性质相同 如:酸、碱性 氧化-还原性 颜色等,溶液的性质与 溶质的性质无关 溶液的通性稀溶液可以定量讨论,如:p、Tb、Tf、溶液的依数性,第二节 稀溶液的通性,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溶液的沸点升高,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溶液的渗透压,溶液的蒸气压下降p(1)溶剂的蒸气压:,液-气平衡时蒸气的压力:,p*(H2O)称为水的(饱和)蒸气压,其值受温度影响。,1,(2)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溶剂的蒸气压为p*,溶液的蒸气压为p。,实验表明 p p*,p=p*-p 为溶液的蒸气 压下降。,适用范围:难挥发、非电
2、解质、稀溶液,拉乌尔定律:一定温度下,p=p*x(B),与溶质的本性无关,p*值受温度、溶剂的本性影响,在相同温度下,不同 的液体,其蒸气压不同;,温度升高时,液体的蒸气压增大。,固体物质也具有一定的蒸气压。但一般情况下固体的蒸气压较小。(冰、碘、樟脑、萘等除外),注意:电解质溶液、浓溶液的蒸气压也下降,2,溶液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1)液体的沸点:,液-气平衡时的温度,如:,100时,p(H2O,l)=P(外)=101325Pa,(2)液体的凝固点(冰点):,固-液平衡时的温度(一定外压),如:,0时,p(H2O,s)=610.6Pa=p(H2O,l),(3)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
3、,Kb、Kf 分别为沸点升高常数、凝固点降低常数,是仅与溶剂有关的常数。,Tb=KbbB,Tf=KfbB,溶液的沸点上升和凝固点降低可以由水、水溶液、冰的蒸气压曲线予以说明:,适用范围: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注意:电解质溶液、浓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 点降低均存在,但不能用上述公式计算。,溶液的蒸汽压总是低于溶剂,为使溶液的蒸汽压与外压相等,必须提高温度,所提高的温度就是沸点上升,为使溶液的蒸气压与固相的相同必须降低温度,所降低的温度就是凝固点降低,纯溶剂的沸点、凝固点是恒定的,注意:,溶液的沸点是指溶液刚开始沸腾的温度,不是指饱和溶液的温度,溶液的凝固点是指刚有溶剂固体析出时的温度,应用:
4、,例如高压灭菌,汽车散热器防冻,可以求算小分子溶质的相对分子量。,沸点升高法,凝固点降低法,例题1:从尿中提取出一种中性含氮化合物,将0.090g 纯品溶解在 12 g 蒸馏水中,所得溶液的凝固点比纯水降低了0.233 K,试计算此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解:,该中性含氮化合物的摩尔质量为:,相对分子质量为60,例题2:在37.9L水中溶解57.8kg常见的防冻剂丙 二醇C3H6(OH)2,试计算此溶液的凝固点,解:,Tf=T-Tf=KfbB,273.15 Tf=1.86,Tf=235.85 K,例题3:5.5g某有机化合物溶于27.5 g CCl4 中形成溶液,在101.325 Pa大气压下
5、,于354.65K沸腾,问:1、该溶质的质量摩尔浓度是多少?2、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量是多少?已知:T(CCl4)=349.95 K;kb(CCl4)=5.0 K kg mol-1,解:,Tb=KbbB,354.65-349.95=5.0 bB,bB=0.94 mol kg-1,MB=213 g mol-1,溶液的渗透压,半透膜:仅允许溶剂分子而不允许溶质 分子通过的薄膜。,3,实验现象:被半透膜隔开的溶液,溶剂会通过膜而 进入较浓的溶液一侧。浓溶液变稀,液 面上升,直至渗透平衡。,渗透: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进入溶液的过程(或溶 剂分子透过半透膜从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过 程)。,产生渗透现象必须具备
6、两个条件:,一是有半透膜的存在,二是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不同,渗透方向:,纯溶剂溶液;稀溶液浓溶液,渗透压力(osmotic pressure),为阻止渗透的发生,必须在溶液的液面上施加一额外压力。使溶液与纯溶剂直接达到渗透平衡。能阻止渗透进行而施加于溶液液面上的额外压力-渗透压力,式中:溶液的渗透压 Pa,cBB的物质的量浓度mol m3,V溶液的体积,R摩尔气体常数 R=8.314 JK-1mol-1,T绝对温度 K,范特霍夫公式:,V=nBRT,=cBRT,或,如果用半透膜将稀溶液和浓溶液隔开,为了阻止渗透现象发生,必须在浓溶液液面上施加一个压力。,注意:,但此压力并不代表任一溶液的渗透
7、压,它仅仅是两溶液的渗透压之差。,根据血浆成分可计算出正常人血浆总渗透浓度为303.7mmol/L(渗透浓度指溶质粒子的体积摩尔浓度)。,渗透压在生命医学上的意义,渗透浓度在280-320 mmol/L的溶液为等渗溶液。渗透浓度小于280 mmol/L的溶液为低渗溶液。渗透浓度大于320 mmol/L的溶液为高渗溶液。,人体总渗透压约770kPa(370),所以临床上规定:,红细胞在等渗溶液、低渗溶液、高渗溶液中的形态变化示意图,在不同浓度的溶液中红细胞会有不同变化:,所以临床给病人补液时,要特别注意补液的浓度和渗透压。否则可能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在浓溶液一侧增加较大的压力可使溶剂进入稀溶液
8、(或溶剂)。,P,反渗透,反渗透,依数定律(稀溶液定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汽压下降、沸点上 升、凝固点降低、渗透压是与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 物质的量成正比。即与溶质的粒子数成正比。,按此定律可以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可以计算稀溶液,4,的Tb、Tf;可以近似判断一般溶液的p、Tb、Tf、的相对高低。,例题:下列溶液凝固点的高低顺序:(1)0.1mol.kg-1甲醇的水溶液;(2)0.1mol.kg-1甲醇的苯溶液;,解:溶液的凝固点决定于:溶剂(Kf)和粒子浓度。,Kf(水)=1.86.kg.mol-1,Tf(水)=0.0Kf(苯)=5.12.kg.mol-1,Tf(苯)=5.5,0.1
9、mol.kg-1使,则:(2)(1),Tf分别约为:(0-0.186)和(5.5-0.512),Tf分别约为:0.186,0.512,第三节 酸碱质子理论,1.酸、碱的定义,1923年Bronsted、Lowry提出质子理论:,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就是酸;,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就是碱;,(给予体)(接受体),如:,(共轭酸)(共轭碱),可见,有酸必有碱;有碱必有酸;,酸中有碱;碱可变酸。,又如:,酸碱的关系-共轭关系(共轭酸碱对),2.酸碱的物质形式,酸、碱可以是分子,如:HAc、NH3称为分子酸、分子碱;也可以是正或负离子,如:NH4+、Ac-称为离子酸、离子碱。(2)有些物质既能给出质子,也能
10、接受质子,它们被称为两性物质。如:H2O、HPO42-、HS-,3.酸和碱反应的实质,实质是质子的转移:酸向碱转移质子,生成 新的酸和碱。,酸1+碱2 酸2+碱1,H+,如:,H2SO4+HAc HSO4-+H2Ac-,5.酸碱的强度,(1)酸碱强度与酸碱的本性和溶剂的本性有关;(2)通过测定酸碱在同一种溶剂中表现出来的 相对强度可以比较酸碱的强弱;(3)不同溶剂中,同一种酸或碱所表现出的酸 碱相对强度是不同的。,较强酸+较强碱=较弱碱+较弱酸,HCl+NH3=Cl-+NH4+,4.酸和碱反应的方向,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解离度表示电解质的解离程度,第四节 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平衡时 b(1)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学反应教学课件 化学反应 教学 课件 第二 溶液 离子 平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52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