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在临床中的应用.ppt
《针灸推拿在临床中的应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推拿在临床中的应用.ppt(28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针灸推拿在临床中的应用,概 述,培养目标,业务培养目标:具备中医药理论基础、针灸推拿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综合性医院针灸等部门从事针灸、推拿医疗及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专门人才。,培养要求,业务培养要求:学习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与本专业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中医临床技能、针灸、推拿医疗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针灸、推拿诊疗各科疾病的基本能力。,知识能力,1.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医学知识以及必要的现代医学基本知识;2.掌握针灸、推拿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3.具有运用针灸、推拿处理临床各科疾病的初步能力;,知识能力,4.熟悉国家卫生工作的
2、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中医学、尤其是针灸、推拿学的理论前沿和应用前景;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该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专业信息,主干学科: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主要课程:中医学基础,人体解剖学、生物力学、中医古典医籍、经络腧穴学、刺灸学、手法学、功法学、中医内科学、神经病学、针灸临床治疗学、推拿临床治疗学、中医骨伤科学等相近专业:中医学,针 灸 学,针灸学概论,针灸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运用针刺、艾灸及其它作用于腧穴的方法,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调整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针灸学的内容与特点,针灸学内容包括:经络、
3、腧穴、刺灸方法与临床治疗等针灸的特点:适应症广、疗效明显、操作简便、经济安全、副作用少。,针灸医学向世界传播,公元六世纪,针灸被传到东方和西方国家公元541年,针灸医学被传到朝鲜和日本公元十七世纪,针灸传入欧洲(法国、德国、意大利等),1971年向全世界公布针麻成功,73年尼克松访华掀起“针灸热”,针灸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从业人员达20余万针灸医生培训:已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针灸医生,并有联合办学等多种模式,针灸医学向世界传播,针灸医学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针灸热在全世界兴起,从发展中国家传播到欧美发达国家,美国现有70余所中医针灸学校,美国保险公司从1988年起,把针灸
4、治疗纳入医疗保险支付的范围,德国保险公司用于针灸治疗的支出每年约为1.5亿到3亿欧元,针灸的作用原理,一、调和阴阳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为“阴平阳秘”病理状态为“阴阳偏盛”、“阴阳偏衰”基本上是通过经络,穴位配伍和操作手法来实现的。,阴阳偏盛,针灸的作用原理,阴阳偏衰,针灸的作用原理,针灸的作用原理,二、扶正祛邪通过穴位本身的性能、穴位的操作方法和穴位的配伍等方面来实现的偏补的腧穴如:关元、气海、命门、肾俞、膏肓,多在扶正是用之偏泻的腧穴如:曲泽、委中、水沟、十宣、十二井穴等,多在驱邪时用之,针灸的作用原理,绝大部分腧穴则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如:中脘、内关、三阴交、合谷、太冲、足三里,临床即可用于扶
5、正,又可用于驱邪。,针灸的作用原理,三、疏通经络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的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即采用针灸等各种方法,作用于穴位、经络,通过经气的作用,调阴阳,补虚泻实,扶正祛邪。通其瘀滞,理其气血,从而排除致病因素,治愈疾病。对协调阴阳、抗御病邪、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命名,十二经的走向,人体内脏分为五脏属阴:心、肝、脾、肺、肾。六腑属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1.手三阴,手三阳,手三阴从胸部走向手部,手三阳从手部向头部。2.足三阴,足三阳,足三阴从足部走向胸部,足三阳从头部走向足部。,人体经穴(前面),人体经穴(后面),人体经穴(侧面),针Acupu
6、ncture,各种针具,练针法,持针法,进针法,单手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进针法,双手进针法,进针法,针管进针法,针刺的角度,行针手法,辅助手法,补泻手法,体位选择,其他针法,其他针法,头皮针,手针,腹针,腕踝针,耳针,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平衡针,平衡针的研究意义我们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平衡系统,50以上的疾病不看医生自己也会好。,2、按照生命科学规律,大脑通过神经系统来管理我们的内脏机体,如果我们的身体健康,必然反映我们的大脑司令部管理程序正常。一旦大脑管理程序失常,就会失去对内脏机体的科学管理,引发各种疾病。,3、平衡针灸就是利用人体内的神经系统达到调整失调紊乱的大脑管理程序,依靠病人自己重建
7、新的平衡。4、平衡针灸不治疗病人有病的地方,而是治疗管理这些脏器的地方,平衡针的临床应用1、疼痛性疾病。2、常见病、多发病。3、疑难病。特别对“三高”的临床研究,已经找到了单穴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平衡针针刺穴位,1.升提穴 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 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连线中的前2cm(1寸)处。局部解剖:血管分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神经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取穴原则:定位取穴。,针刺原则:定位取穴。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
8、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歌诀: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阳痿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9、。(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均有补气穴,壮阳穴之称。同时对生殖 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是中医用于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2.腰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局部解剖: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平衡针针刺穴位,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
10、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针感:以局限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功能:活血化愈,调节神经,止痛消炎。主治:腰部软组织损伤,椎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不明原因的各种腰痛。,歌诀:腰痛穴位额正中,针刺滑车上神经,定位取穴三方向,主治各种腰痛症,椎间盘出腰扭伤,腰肌劳损用之灵。(3寸毫针双侧腰痛/中向下平刺12寸,左侧腰痛向右平刺,右侧腰向左平刺,腰上部向上平刺12寸),按语:腰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腰部急性炎症及慢性炎症引起的病变为
11、主。特别对腰部软组织损伤,椎间盘突出。因炎症引起的 坐骨神经痛还需配针刺相关穴位,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一般在炎症期,水肿期需要卧床34周。待临床治愈后,两个月内还要减少环境诱发因素,以巩固临 床疗效。,3.急救穴 定位:此穴位于鼻唇沟与鼻中隔联线的中点。局解:下有口轮匝肌和面神经颊支,眶下神经分支及上唇动静脉。取穴原则:定位取穴。针刺特点:以针刺眶下神经分支或面神经颊支出现的针感为宜。,平衡针针刺穴位,功能:醒脑开窍,回阳救逆,抗休克,疗昏迷,调节神经,消炎止痛主治:休克,昏迷,晕厥,晕车,晕船,晕机,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中暑,小儿急,惊风,癔症,癫痫,精神分裂症,急性腰扭伤,痔疮,低血压,高
12、血压,冠心病心绞痛。,歌诀:急救穴居鼻中隔,针刺眶下面神经,唇沟中隔斜上刺,休克昏迷与中风。(1寸毫针向上斜刺0.30.5寸,45度角),按语:急救穴是用于病人急救的首选穴位之一,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选用该穴具有取穴方便,针感强疗效突出。临床主要用于各种急症,重症及昏迷 的病人为主。手法反复提插捻转,加大刺激量。为迅速强化针刺效果,可同时配合相关急救穴如降压穴、胸痛穴,腰痛穴,咽痛穴等,必要时还必须积极配合中西医综 合急救措施,此外还是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之一。,4.胃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下唇正中下一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3厘米(1.5寸)。局解;在口轮匝肌和 肌之间,布有三叉神经第三支
13、下颌神经几下唇动静脉分支。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取穴。针刺特点:以针刺三叉神经第三支产生的针感为宜。,平衡针针刺穴位,手法:滞针手法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功能:健脾养胃,调节胃肠,平衡心理,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消炎止痛,健胃消食,促进溃疡愈合。主治: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急性胃痉挛,膈肌痉挛。临床还可用于治疗晕车,晕船,晕机,小儿消化不良,原发性痛经,糖尿病。还可作为保健穴,歌诀:胃痛穴位下颌旁,男左女右取之良,消炎止痛三叉经,胃炎痉挛与溃疡,晕车晕船与痛经,消化不良服为尚。(45度角进针,向对侧胃痛穴平刺12寸),按语:具有选穴少,针刺面积大,见效快,操作简便,易于普及
14、等特点。临床不但用于治疗上腹部病变,还可作为慢性疾病的辅助穴位,可代替痛经穴,治疗妇科痛经。,5.偏瘫穴 定位:耳尖上3厘米。局解:布有颞肌和颞浅动静脉额支,耳颞神经分支,枕大神经吻合支。取穴原则:交叉取穴。特点:针刺耳颞神经分支或枕大神经吻合支手法:滞针或到位针刺手法。1)滞针手法:待针体刺入要求深度时,按顺时针方向捻转发生滞针,然后再按 逆时针方向捻转退回针体,此种针感一般30分钟左右自行解除。,平衡针针刺穴位,2)到位针刺手法:对惧针,不愿留针的病人采用的针刺手法。针感:以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功能:益气壮骨,化痰却风,醒脑开窍,调节内脏,调节神经,调节平衡,扩张血管,解除痉挛,消
15、炎止痛,降压降脂。主治:脑血管意外引起的中风昏迷,中风后遗症-偏瘫;偏头痛,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歌诀:偏瘫耳尖上一寸,交叉取穴透太阳,耳颞神经枕吻支。,按语:是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的特定穴位之一,临床也采用偏三针,(偏瘫穴,肩痛穴,膝痛穴),重病人可采用“偏五针”,在偏三针的基础上加臀痛 穴,踝痛穴。原则上不留针,但对个别病人要求留针时,首先在病人不惧针,不晕针的前提下。一般可以留针48小时,最长可留12小时,针体一般自行可退出 体外,但对后遗症恢复期机体出现肌肉萎缩,偏瘫性粘连的病人可以配合患侧肩痛穴。膝痛穴,然后再针刺健侧相应穴位来收针。,6.鼻炎穴 定位:此穴
16、位于颧骨下缘的中点。局解:在颧骨下缘的中点,布有面横动静脉,深层为上颌动静脉,和面神经颧支,下颌下颌神经耳颞神经支,深层为下颌神经。取穴原则:交叉取穴。针刺特点:以针刺面神经颧支或下颌神经耳颞神经支出现的针感为宜。,平衡针针刺穴位,手法:无痛快速进针手法。待针体达到要求深度时,不提插不捻转自行将针退出。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退热,止痛。消炎,调节神经,抗过敏。主治:鼻炎,过敏性鼻炎,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下颌关节炎,上呼吸道感染。,歌诀:鼻炎穴位颧下缘,交叉下颌面神经,进针方向透鼻翼,三叉鼻炎与面瘫,面肌痉挛后遗症,感冒过敏下颌炎。(3寸毫针向鼻翼方
17、向平刺1-2寸,交叉取穴),按语:此穴是用于治疗鼻炎的有效穴位之一,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鼻部及面部病变为主,对过敏性鼻炎还必须配合增强机体免疫力 的相关穴位,调整病人的过敏体质,才能从根本上治愈病人的疾病。否则只是暂时的临床症状缓解,以后还会发作。对进针方向,深度,针感是针刺效应的关键。临 床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副鼻窦炎应配合头痛穴,痤疮穴,痔疮穴进行全身调节方能达到理想效果。,7.牙痛穴定位:此穴位于耳垂前正中处(耳前下颌骨外缘凹陷处)。局解:在咬肌中,布有面神经下颌支,颧支,上前方有腮腺管,深部有咬肌动静脉分支。取穴原则:交叉取穴。针刺特点:以针刺面神经下颌颧支出现
18、的针感为宜。,平衡针针刺穴位,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手法。待针体刺入后,病人疼痛没有缓解,可上下提插3次。针感:同上。功能:通牙关,开窍却风,止痛,抑菌消炎。主治:由龋齿,牙外伤,牙齿过敏,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等引起各种牙痛。还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中风性失语流诞。,歌诀:牙痛穴位耳垂前,下颌颧支正中点,各种牙痛面瘫痪,下颌关节腮腺炎。(垂直进针0.51寸),按语:此穴临床用于治疗牙痛的特效均可。取穴方法是以门牙为界分为左右两侧。对过敏性牙病,在治疗该病的同时还必须配合针刺增强肌体免疫力的相关穴位,从全身进行调整,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治愈
19、的目的。此穴临床还成为失语穴,用于中枢性失语。,8.明目穴 定位:此穴位于耳垂后耳根部,下颌角 与乳突中间之凹陷处。局解:皮下有腮腺,颞下窝翼静脉丛。耳后有动静脉及颈外浅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深部有面神经干于颅骨穿出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平衡针针刺穴位,特点:以针刺耳大神经或面神经干出现的针感为宜。手法:采用一步到位针刺手法。针感:通窍开目,消炎止痛,调节视神经。主治:近视,白内障,青光眼,花眼,沙眼,电光性眼炎,急性结膜炎,急性角膜炎。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神经性耳鸣,耳聋。,歌诀:明目穴位耳后坑,交叉取穴面神经,对侧眼角刺一寸,一切眼疾用之灵
20、。(2寸毫针向对侧内眼角方向刺0.51寸),按语:是治疗眼疾的特效穴位之一。本文中介绍的近视主要是指青少年的假性近视。且恢复或好转后还需3个月的平衡巩固期。白内障是纸早期 浑浊型白内障,坚持 治疗可稳定或延迟晶体进一步浑浊,提高患者视力。对晚期白内障患者,针刺效果差,对糖尿病引发的白内障还必须结合 治疗糖尿病的相关穴位,效果更为理想。,9.臀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肩关节腋外线的中点,即肩峰至腋皱壁连线的1/2处。局解:布有旋肩胛动静脉,臂外侧皮神经和第一,二肋间神经,深层为桡神经。取穴原则:以针刺桡神经或上臂外侧皮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三寸毫针针尖向腋窝中心方向呈45度角斜刺4-5CM,平衡针针刺
21、穴位,手法:1)上下提插手法2)针感达不到要求可采用滞针手法。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或向肘关节,腕关节放射。功能:活血化淤,理气散结,消炎止痛,调节神经。主治:臀部软组织损伤,腰椎疾患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综合征,原发性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脱出,急性腰扭伤,腰积劳损。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同侧网球肘,对侧颈肩综合征,偏瘫。,歌诀:臀痛穴位桡神经,坐骨神经交叉灵,梨肌损伤网球肘,臀肌损伤综合征。,按语:臀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臀部软组织损伤,臀部病变为主。此穴还是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经验穴位。临床还需配合膝痛穴,踝痛穴效果更加。此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同侧网球肘
22、。,10、胸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臂背侧,尺挠骨之间,腕关节与肘关节连线的下1/3处。局解:挠侧为指伸肌,尺侧为小指肌,深层布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和前臂骨间掌侧动静脉,及前臂背侧皮神经和骨间背侧神经骨后神经。取穴原则:交叉取穴。针刺特点:以针刺前臂背侧皮神经或骨间背侧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平衡针针刺穴位,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对重病人可滞针功能:扩张冠状动脉,消炎止痛,调节神经,调节内脏,调节心神,血糖,血脂,血压,调节内分泌。主治:胸部软组织损伤,肋间神经痛,非化脓性肋间软组织炎,胸膜炎,心绞痛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率不齐。临床还可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肾病综合征,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带状疱疹,急性
23、胃炎,急性疱疹后遗症(即疱疹性神经痛),慢性胃炎,膈肌痉挛。,歌诀:胸痛穴位前臂下,骨间神经需交叉,心率不齐心绞痛,带状疱疹肋间拿。,按语:胸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胸部疾患为主,特别于胸部急症,痛证,效果更佳。也可作为临床急救穴之一,11、感冒穴 定位:半握拳,此穴位与中指与无名指指掌关节之间凹陷处。局解:布有骨间肌及手臂静脉网,掌背动脉及尺桡神经手背支。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取穴或同时取穴或交替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尺桡神经手背支出现的针感为宜。,平衡针针刺穴位,手法:上下提插,待针体进入到要求的深度后,将针体退到进针处,向左向右各提插一次,即可出针。亦可采用滞针手法。
24、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强化性正安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功能:退热,消炎,抑菌,抗过敏,解热散寒,清咽止痛。主治:感冒,流行性感冒,鼻炎过敏性鼻炎,头痛,上呼吸道感染,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歌诀:感冒穴指三四间,尺桡神经手背选。男左女右来取穴,鼻炎感冒上感。(刺法同颈痛穴),按语: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主要用于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对轻病人可采用左右 交替取穴,对过敏性鼻炎和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经常感冒,还必须以结合治疗原发病综合为主,其针刺深度,针感是疗效的关键,一般要求进针四厘米左右,早期病人可一次治愈。,12、咽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第二掌骨桡侧缘的中点 局解:浅层为第一掌骨背侧肌,深
25、层为拇收肌横头皮下组织,分布右手臂静脉网,头静脉起始部。在第二掌骨桡侧原有的掌背动脉和桡神经浅支的手背支,深层为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取穴原则:交叉取穴。慢性咽炎左右交替取穴,轻者男左女右取穴。,平衡针针刺穴位,特点:以针刺之掌侧固有神经或桡神经浅支的手掌支产生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痛为主,惑向食指中指放射。功能:消炎退热,镇静止痛,增强机体免疫力。主治:急慢性咽炎,及慢性喉炎,及慢性扁桃体炎。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单纯性甲状腺肿大,滞产,急性乳腺炎,产后缺乳,上呼吸道感染,牙痛,面神经麻痹,歌诀:咽痛穴位透掌中,交叉取穴桡正中。咽炎喉炎扁桃体,三叉甲腺难产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针灸 推拿 临床 中的 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48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