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及应急处置.ppt
《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及应急处置.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及应急处置.ppt(2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重大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与应急处理,疾 病,传 染 性 疾 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概念,传染性疾病:由病原微生物导致个体发病,并可在群体中通过各种方式或途径形成传播和流行的疾病,病原微生物根据形态大小: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原虫蠕虫等,传染源,易感人群,传播途径,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传染病流行三个环节、二个因素,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方式.空气、飞沫呼吸道传染病.食物、水肠道传染病.破损皮肤接触性传染病.输血、注射血源性传染病.胎盘、产道生产垂直传播性传染病,传染性疾病具有:.季节性: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夏秋季肠道传染病.区域性自然疫源性.人群聚集性,传染病预防控制(干预)三大措
2、施,控制传染原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问 题,国家重点控制传染病都有那些?国家CDC2006年公布的重点控制传染性疾病3种:霍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性腹泻 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炭疽、钩端螺旋体病、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鼠疫、布鲁氏菌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狂犬病、登革热、病媒生物性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一、霍 乱,问题1:霍乱属哪类传染病?问题2:霍乱由什么细菌感染引起?问题3:常见菌群有哪两个?霍乱是由O1群和 O139群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的特点,是我国两种甲类传染病之一,也是当今
3、三种国际检疫传染病中最严重的一种。,O1群霍乱弧菌可分为哪两个型?O1群霍乱弧菌可分为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1817年至1923年的百余年间,在亚、非、欧、美、澳等发生的六次世界性霍乱大流行是由古典生物型引起的。1961年开始的第七次世界性霍乱大流行,是由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引起的,至今已波及五大洲140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报告病例数在400万以上,目前尚无仃息的迹象。,一、病 原,O1和O139群霍乱弧菌的形态、染色、培养和生化特性大致相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稍弯曲的杆菌,无芽胞,菌体单端有一根鞭毛,长可达菌体长度的45倍,运动极为活泼。O1群霍乱弧菌无荚膜。O139群霍乱弧菌有一层薄的荚
4、膜。埃尔托霍乱弧菌可分为流行株和非流行株,流行株可引起霍乱的流行和暴发,非流行株一般不致病或仅引起散发腹泻病例。,二、临床表现,潜伏期可从数小时至5天,一般为12日。根据病情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型,一般轻型多,重型少。轻型病例 起病较缓,大多数患者仅有轻度腹泻,大便性状为软便、稀便或黄水样便,个别带粘液或血性。一般无发热、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中、重型患者 起病突然,多以剧烈腹泻开始,继以呕吐,多无腹痛,亦无里急后重。每日大便十数次或更多。大便性状初为稀便,后即为水样便,以黄水样或清水样为多见,少数为米泔样或洗肉水样。大便镜检无脓细胞。有恶心、呕吐,呕吐呈喷射状,呕吐物初为食物残渣,继为水样
5、。一般无发热,部分儿童患者可有低热。,三、诊断标准,(一)疑似霍乱诊断标准 1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泻,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具有上述项目之一者诊断为疑似霍乱。,(二)确定诊断 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O1群或O139群霍乱弧菌阳性;2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凡有霍乱典型症状,粪便培养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者;3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
6、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呈8倍以上增长者;4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检出O1群或O139群霍乱弧菌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临床诊断:具备(二)中的2。确诊病例:具备(二)中的1或3或4。,四、治疗原则,(一)按甲类传染病隔离治疗。危重病人应先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在医护人员陪同下送往指定的隔离病房。确诊与疑似病例应分开隔离。(二)轻度脱水病人,以口服补液为主。(三)中、重型脱水病人,须立即进行静脉输液抢救,待病情稳定、脱水程度减轻、呕吐停止后改为口服补液。(四)在液体治疗的同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以减少腹泻量和缩短排菌期。至粪便培养检查转阴。,五、传染源和流行特征,传染源 病人和
7、带菌者是霍乱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以经水传播为主,海、水产品引起传播,聚餐。易感人群人群对霍乱弧菌普遍易感,且多为隐性感染(约占75%)。O1群与O139群之间无交叉免疫。流行有地方性、季节性及外来性季节在热带地区全年均可发病,在我国发病季节一般在511月,流行高峰在710月。流行方式暴发及迁延散发两种形式,六、监 测,监测是预防和控制霍乱流行的重要手段,监测包括对人群的监测、对水源的监测及对食品卫生的管理与监测。(一)对腹泻病人的监测肠道门诊是对人群监测的重要手段。(二)重点人群监测(三)外环境监测水源、其他外环境(四)食品监测食物,海、水产品(五)流行因素监测,七、控制措施,(一)预防措施?健
8、康教育免疫接种加强饮用水卫生抓好饮食卫生,(二)病人、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的管理,隔离:问题:如何隔离?解除隔离指标?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要分别隔离治疗。停服抗生素药物后,连续二天粪便培养未检出霍乱弧菌者方予以解除隔离。疫情报告:问题:报告时限及方式?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病人、疑似病人或带菌者时,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的疾控机构报告(网络直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报告时限为2h,消毒:问题:对那些物品及环境进行消毒?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的吐泻物和污染过的环境、物品、饮用水进行随时消毒,当染菌者送隔离病房或治愈后进行终末消毒。检疫:问题:对那些人员进行检疫?如何检疫?解除检
9、疫的指标?对疫点内所有人员和密切接触者,自开始处理之日起每日验便一次,第一次采便应在服用抗菌药物前进行。停服抗菌药物后连续二天粪便培养未检出霍乱弧菌者解除检疫。预防服药:问题:预防服药的对象?病家和密切接触者可根据药敏试验情况和药物来源选择一种抗菌药物,连服2天。,(三)流行期措施:,问题:流行期的综合控制措施有哪些?开展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处理垃圾和人畜粪便。做好水源保护和饮用水消毒。加强食品卫生法的执法力度,做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做好肠道传染病的卫生防病宣传教育和动员工作,在发生流行时发动群众自觉停止一切宴请聚餐,发生吐、泻时及时到医院
10、肠道门诊就医。加强肠道门诊工作,作到逢泻必检,逢疑必报。对发现的病人及时隔离治疗。,八、灾害影响:,当发生水、旱、地震等自然灾害,或战争等异常情况下,卫生设施受到严重破坏,清洁,安全饮用水的供应中断,水源受到污染,生活垃圾清理困难,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状况恶化,从而有利于霍乱等急性肠道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霍乱和其他急性肠道传染病常伴随各种灾害而发生流行,是对人们生命、健康威胁极大的一组传染病。,九、国际措施,加强入境旅游人员的监测和进口水产品及各种食品检验等国境卫生措施,对于防止霍乱的传入及在我国的扩散具有重要意义。,二、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道传染病,主要
11、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样大便,伴有发热。中毒型急性发作时,可出现高热并出现感染性休克症状,有时出现脑水肿和呼吸衰竭。该病呈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是我国的多发病之一。,流行病学特点:1、时间分布:全年均有发病,710月呈明显发病高峰,这4个月合计发病数占全年发病总数的68.56%,尤以8、9月为甚,占全年总发病的41.09%,11月份开始下降,次年6月回升。,%,月份,2、陕西省96、97年痢疾发病职业分布,3、年龄分布:据96、97年疫情资料分析,各年龄组均有发病,小于5岁组儿童的发病率最高,1019岁组最低,60岁以上年龄组发病率又呈上升趋势。,菌型分析:从我省历年检测资料
12、统计分析,70、80、90年代都是以B群为主,分别占80.73%、79.04%、94.50%,其次是D群和A群,C群自8184年检出外,95、96年均未检出。,%,年份,一流行特点,传染源病人、病原携带者传播途径生活接触、食物和水经口感染人群易感性 由于痢疾杆菌各群、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病后仅有短暂和不稳定的免疫力,人类对本病普遍易感,一个人可多次患痢疾。发病季节 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有明显的夏秋季高峰。,防 治 策 略,一、加强疫情报告和疫情监测工作。二、对特殊职业及高发年龄组人群积极开展痢疾口服胶囊菌苗的预防服苗工作。三、对全社会积极开展卫生保健及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以提高广大人群的自
13、我防病意识。四、在流行季节积极开展以防蝇灭蝇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二控制措施,(一)预防原则应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加强饮用水的卫生管理和监督监测工作。(二)加强病人、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的管理。(三)流行期措施,灾害影响,洪涝灾害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坏,特别是水源受到严重污染、饮食的卫生条件恶化及居住条件较差。灾后发生肠道传染病流行的可能性很大。水灾后局部地区发生细菌性痢疾爆发的可能性很大,应该特别提高警惕。我省近年来经历了多起大的洪涝灾害,但由于各级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卫生、疾控部门的努力,做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三、炭 疽,目前阶段,炭疽对人类仍然构成威胁,在世界各地频繁出现暴发流行。近
14、年来非洲最严重的人间流行发病达万余人。1997年内,澳大利亚,法国的牛群,美国得克萨斯洲的鹿和加拿大北部的美洲野牛暴发炭疽流行,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我国30多个省(区)市中都不同程度地发生过这种疾病,甚至引起流行。近10年来我国炭疽主要发生在西北、西南的10个高发省(区)的农牧业地区,占全国总发病数的90%以上,发病率在0.1610.82/10万之间。,一、病 原,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为革兰氏阳性,方头大杆菌,需氧兼性厌氧。在有氧条件下炭疽杆菌可以形成芽孢,有极强的 抵抗力。,二、临床表现,1皮肤型炭疽 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泡,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
15、周围组织非凹陷性水肿,疹痕不明显,或直接发生大片水肿和坏死,伴有中度以上发热和该区域的淋巴结肿大。,2肠型炭疽 急性发病,发热,肿胀,剧烈疼痛,腹泻,通常为血样便,恶心,呕吐,呕吐物中含血丝。在危重病人,常因突然不适,接着发生休克,虚脱,数小时内死亡。,3肺型炭疽 高热,疲劳,全身不适,疾病初期持续2-3天后突然转为急性,病人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咳黏液血痰。肺部体征常只有散在的细湿锣音,X射线检查主要表现为纵隔阴影增宽,脉速弱,紫绀,随后迅速出现呼吸衰竭,意识丧失、死亡。,三、诊断标准,必须根据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查进行全面分析诊断。(一)临床诊断 主要应根据流行病学线索,如病人生活在已被证实
16、存在炭疽的地区内,或在发病前14日内到达过该类地区,接触过可疑的病,死动物或其残骸,食用过可疑的病,死动物肉类或其制品。其次为临床表现,如皮肤炭疽的特点为典型的炭疽痈,或有水肿,有痒无痛。,(二)实验室检查,皮肤损害的分泌物,痰,呕吐物,排泄物 或血液等样本中,涂片显微镜检查发现炭疽杆菌。病人未治疗前按采样要求取上述标本,用适宜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检出革兰氏阳性,呈链状大杆菌,经鉴别实验确定为炭疽杆菌则 是确定诊断的依据。,四、治疗原则,隔离患者,尽早治疗,早期杀灭体内细菌,中和体内毒素,克服平滑肌痉挛,维持呼吸功能,防止发生合并症。1抗生素治疗 治疗炭疽青霉素G为首选抗生素。2对症治疗,五、
17、控制措施,(一)隔离对新发患者应及时实行严格隔离、规范治疗措施。(二)疫源地消毒疫区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应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对新发疫源地实行彻底消毒处理。对患者家中及羊圈等污染场所用20%漂白粉或生石灰进行及时消毒,对患者的衣物、被褥、床单等污染物可用0.2%过氧乙酸浸泡2小时消毒处理。对不明原因死亡牲畜尸体及舍圈杂物进行焚烧处理,并在远离村庄、水源处用生石灰覆盖深埋2米以上。,深埋受感染的动物,(三)、外环境消毒由地方政府负责在疫区及周边村庄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对疫区村庄道路、环境用生石灰进行覆盖消毒。(四)、预防接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新发疫区密切接触职业人群及养羊户应采用人用炭疽疫苗进
18、行应急预防接种。(五)、疫情监测一旦发生疫情,应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指定专人在疫区开展疫情监测工作,实行日报制,以便及时发现可疑新发病例。监测期为14天。,(六)、疫区农牧部门应指派专业人员对疫区牲畜进行炭疽疫苗正常接种和应急接种,并开展畜间炭疽疫情监测。要求村民对其家中牲畜实行圈养,并对舍圈环境定期进行消毒处理。(七)、宣传教育 疫区疾控部门应在辖区内定期通过广播,宣传画,通告等多种生动,形象具体的方式向群众宣传炭疽的传播方式和危害性,提高群众对炭疽的警惕性,一经发现疑似疫情应立即向当地兽医站和疾病控制部门报告。严禁剥食不明原因死亡的动物,死于炭疽动物的尸体必须焚烧。,六灾害影响,炭疽一年
19、四季均有发生,但炎热多雨是该病的主要诱发因素。炎热的气候适合炭疽芽孢的繁殖,这种疾病的灾害性指征就是发生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雪灾,洪水泛滥时容易使沉积在土壤中的炭疽芽孢冲出,随水流污染,增加人和动物的感染机会。,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该病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本世纪三十年代初,在我国东北黑龙江下游中俄边境交界地区的侵华日军中发生了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根据发病的地点,当时称该病为“二道岗子热”、“孙吴热”、“黑河热”、“虎林热”等,该病的病死
20、率高达30%以上。,稍后在入侵斯堪的纳维亚的德军中发生流行性肾病流行(Endemic Nepharosis,NE)。,朝鲜战争期间,联合国部队中不断发生朝鲜出血热(Korean Hemorrhagic Fever,KHF)。,四、流行性出血热概况及其防治策略,我国是受汉坦病毒危害最严重的国家,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有汉坦病毒流行,发病人数占世界发病人数的90%以上。,从1950年到2001年全国共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142万左右,死亡45700人左右。,估计的直接治疗费用约35亿人民币。,地理分布,动态变化:1955年后,HFRS疫区很快在东北以外广大农业地区被发现。首先证实沿陕西渭河和安徽淮河
21、流域广大地区为HFRS的高发疫区。60年代在长江中下游流域有发病或流行,70年代此病进一步从长江中下游向外扩展。1981年证实中国存在有家鼠型出血热流行后,疫区迅速扩大。1986年达到顶峰,发病地区波及25省1 257个县,其中一半是19801986年新发现疫区。此外,还证实111个县为潜在疫区(仅发现有带病毒鼠或/和查见人群中有本病的隐性感染)。迄今中国大陆31个省(区、市)除新疆、青海外的29个证实有本疫区。,地理分布,地区疫源性分姬鼠型(汉滩型),家鼠型(汉城型),混合型(两型并存)三种类型。不同的疫区类型决定了所需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及措施。,季节分布,姬鼠型HFRS发病高峰季节在
22、秋冬之间(10月次年1月),家鼠型HFRS则在春夏之间(36月),三种类型疫区HFRS发病高峰期亦因之有明显不同。中国南北地区气候有明显差别(从寒温带到亚热带),在南北不同地区同型HFRS的发病季节分布上亦有所不同。1981年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爆发家鼠型HFRS流行后,出现80年代中国HFRS扩大流行的高潮。全国HFRS发病季节分布随之发生明显改变;1986年春夏季和秋冬季两个高峰季节发病数量/比率基本持平,进入90年代两型HFRS发病数继续保持平衡。,人群分布,本病隐性感染率很低,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人群对HFRS病毒具有较普遍的易感性,在姬鼠型疫区尤其如此。而由于接触机会不同,形成发病人群性
23、别、年龄和职业上的差异,表现在男性青壮年农民发病最多,男性约占2/3左右,1660岁年龄组人群占发病数的90%左右,农民占80%左右。家鼠型HFRS发病性别、年龄及职业别的差别较小。家鼠型疫区人群隐性感染率(820%)明显大于姬鼠型疫区(15%)。,流行性出血热的职业分布,宿主动物,1.汉坦病毒(HV)具有多宿主性,同时每一血清型HV又各有其特有的单一主要(或原始)宿主鼠种。迄今全世界已发现173种陆栖脊椎动物自然感染HV,其中在中国发现的有73种。在中国经研究确证的主要(原始)宿主鼠种为野栖的黑线姬鼠和以家栖为主的褐家鼠。林区的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和实验用大白鼠
24、(Rattus norve-gicus albinus)在特定条件下,也可成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2.家猫和家猪在HFRS高发区可有高感染率和带毒率,并且可从其排泄物排毒。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养猫及养猪户HFRS感染率和发病率明显较高,提示这两种家畜可能成为传病给人的扩散宿主。,黑 线 姬 鼠,褐 家 鼠,汉坦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一、宿主 传染源 啮齿动物 黑线姬鼠、褐家鼠 在我国73种动物中发现汉坦病毒感染二、传播途径 气溶胶 经伤口 螨媒三、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传播途径,流行性出血热是由带病毒的老鼠、螨类等动物传染给人类被老鼠咬伤或被其唾液污染伤破的皮肤,就会感染得病误吃了被老鼠污染过的食物会
25、感染得病老鼠污染了的尘土扬起时,被人吸入呼吸道也会感染得病被寄生在老鼠身上的螨类叮咬也会感染得病患了病的孕妇,通过胎盘会将该病传染给胎儿,传播途径与螨媒传播,1.HFRS具有多途径传播的特征,包括动物源性传播、螨媒传播及垂直传播。动物源性传播又分经伤口、经吸入气溶胶及经消化道三种。螨媒传播又分经革螨叮咬和经恙螨叮咬两种。而垂直传播又分经胎盘及螨类媒介中的经卵传递两种。2.伤口感染只需1l带毒鼠血或0.5TCID50/ml病毒,从成功感染所需病毒量上比气溶胶及消化道感染明显为小,据此认为农民可能主要经此途径受感染,但同时也有诸多证据表明,经呼吸道及消化道也都是可能的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与螨媒传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大 传染病 预防 控制 应急 处置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48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