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浅埋单拱大跨双侧洞法暗挖地铁车站施工技术研究.ppt
《超浅埋单拱大跨双侧洞法暗挖地铁车站施工技术研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浅埋单拱大跨双侧洞法暗挖地铁车站施工技术研究.ppt(8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超浅埋单拱大跨双侧洞法暗挖地铁车站施工技术研究,完成单位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勤业测绘科技有限公司,详细科研报告请点击,目 录,1工程概况 2研究报告一3研究报告二4研究报告三5主要研究成果,1工程概况,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概况与现况管线,2.1 工程地质概况本车站暗挖段主要穿越粉细砂层、卵石层。2.2水文地质概况本车站暗挖段受上层滞水、潜水及承压水影响。上层滞水:主要位于粘质粉土层,水位标高37.22;潜 水:主要位于卵石层中,水位标高26.35;承 压 水:主要位于砂卵层中,水位标高21.38。,2研究报告一超浅埋单拱大跨双侧洞法暗挖地铁车站施工技术研究,1 施工特
2、点分析,(1)本工程浅埋暗挖段单层车站,为侧洞法施工,在北京地区尚属首例,车站结构断面设计外缘为单拱大跨的流畅弧线形,内为三心圆组合成的三拱二柱结构。(2)暗挖法施工的单层车站,穿越平安大街,现况道路下方共有五种类12条管线,其中电力方沟距暗挖初衬的最小距离为1.09m,两条D=1200mm,D=1000mm的污水管线,距暗挖段初衬的最小距离为3.03m且渗漏严重,施工过程中具有较多风险点。(3)浅埋暗挖法的初衬设计共分为15个导洞依次施做,侧洞由交叉中隔壁形成,共六个导洞,每个导洞均环形开挖留核心土;中洞分上、中、下三个台阶开挖,施工周期长,且初期支护废弃量较大。,2 施工难点分析,1、3、
3、7导洞穿越粉细砂弱土层带,围岩自稳能力差,无法形成承载拱,采取何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加固围岩,改良隧道周边的土的力学性能,是本工程的难点。如何在施工大管棚时,确保土层与管棚外壁之间的缝隙填充密实,回避由于施做大管棚先期引发的沉降,是本工程的一难点。主体暗挖段,涉及众多管线,施工过程中如何保证管线的安全是施工重点和难点之一;,2 施工难点分析,主体暗挖段采用侧洞法施工,施工步序多,造成防水层施作时分块过多,二衬混凝土分仓多次浇筑,造成过多的施工缝,施工中如何保证防水质量是施工的又一重点和难点。如何在初衬的凿除过程中,确保支护体系的稳定及已施工完结构安全稳定是本工程的另一难点;在立体交叉结构形成与拆除
4、过程中,必须确保结构内力的转换与平衡 在二衬施工过程中,如何完成对顶纵梁及侧墙的混凝土浇注,且保证混凝土的实体质量,是本工程的又一难点。,施工方案优选,中洞法、柱洞法和侧洞法各有优缺点:用经验类比、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来确定,施工方案经验类比,施工方案理论分析,施工方案数值分析,施工方案事后分析,实际施工时考虑到以上问题,在各专家的建议下,尝试性的采用了侧洞法施工,作为对既往经验的一个验证。从北京地铁五号线八个暗挖车站的地表沉降统计分析来看:,统计均值在70mm左右变动,而将近50的测点沉降值大于70mm。张自忠站最终地表位移44.44mm,完全满足了地层变位控制的需要,且有工期相对较短、造价较
5、低的优点,该工法很好地适应了北京的地层条件,成为一个成功的范例,注浆长管棚作用机理和施工技术,1方案说明2技术特点3创新之处,1注浆大管棚方案说明,钢管直径159mm,间距500mm,每段管棚长度约28m,铺设管棚分为南北2组每组51根。地表路面标高44.98m,隧道管棚处标高33.97130.093m注浆浆液,水泥砂浆。,2注浆大管棚技术特点,管棚注浆在15管的两侧钻直径6mm的孔,孔间距1m,两侧孔位错开排序,两排距离500mm。花管两端加工丝扣。注浆填充壁隙,4.3 注浆大管棚施工效果,3管棚施工效果,1)车站开挖后地表沉降主要发生在中线两侧10m范围内,隧道影响范围为中线两侧24m左右
6、,可见影响范围较小(仅为3D,D为隧道跨度),管棚预加固对控制地表沉降效果明显。2)在隧道轴向方向,相应监测点的差异沉降在5mm范围内,达到了控制差异沉降的目的,保证了管线安全。3)拱顶沉降较地表沉降较小,均小于30mm,这与拱顶沉降滞后掌子面一定距离有关,实测的拱顶沉降有一定的损失。,暗挖车站施工地层变位分配控制原理与实施,1地层变位分配控制原理简介2地层变位影响分析,1地层变位分配控制原理简介,把对地表沉降的控制标准分解到每一个施工步序中,形成施工各具体步序的控制标准或控制指标,只要单个步序的沉降量得到控制,则整个工程的安全管理就能得以实现,这就是所谓变形分配控制原理。变形分配控制方法实际
7、上是集预测变形、规划变形和控制变形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它贯穿于整个隧道工程的始终。勘测、预测、监测、对策是实现变形分配控制方法的主要环节。做好每个阶段的工作,就可以将地表变形或周边既有构筑物的变形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实现安全施工的核心目标。,地层变位分配控制原理流程,2地层变位影响分析,2.1 工序优化2.2 施工工艺参数优化,2.1 工序优化,而对比两种施工工况,工况1相较于工况2对控制地表沉降、拱顶变形更有利,实际施工中也采用了这种施工工序,可见这种施工方案是较为合理的。,施工工艺参数优化注浆影响,表5-3 不同部位注浆效果,施工工艺参数优化台阶长度,2.2 施工工艺参数优化喷层厚度,导洞开挖
8、顺序,主体二衬施工顺序,3研究报告二西南出入口与区间盾构重叠段关键施工技术,西南出入口与区间盾构重叠段关键施工技术,西南出入口平面图,1)工程概况,重叠段1-1剖面图 重叠段2-2断面图,上方出入口的开挖施工必将引起地应力的重新分布,对下部区间盾构管片产生扰动,引起成型盾构结构上浮。当盾构结构变形过大时,盾构管片将有可能出现错台及轴线超标、管片碎裂,以及管片四周同步注浆体破裂,进而影响盾构防水效果。因此,如何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对下部盾构结构的扰动,保证盾构管片的拼装质量及防水质量是本重叠段的一大重点和难点。,a.控制对成型盾构隧道结构的扰动,保证盾构管片拼装及防水质量,2)工程重点及难点,b
9、.控制出入口结构的差异沉降,保证初衬及二衬结构质量 由于盾构施工对上方土体扰动造成土层松散,出入口施工时底部及四周土体不实,容易引起初衬结构下沉侵限,以及发生坍方等工程事故;同时二衬结构完成后由于下部土体的固结沉降,二衬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使其出现裂缝,发生质量事故及影响防水效果。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出入口下方土体进行改良,控制出入口结构的差异沉降,保证初衬及二衬结构质量。,3)施工方案优化 a.CD 法施工方案 分成左右两个导洞开挖,每个导洞皆采用正台阶法施工,台阶长度1D。即先施作超前小导管支护,架立格栅、打设锁脚锚管,网喷混凝土,完成初期支护的封闭;b.底部深孔注浆超前加固土体CD
10、法施工方案 即在方案1)的基础上,考虑采取深孔注浆方案,对出入口和盾构之间的土层进行超前预加固,增大土体的岩性参数,减小盾构结构上浮和出入口结构的下沉。,模型及网格划分图 注浆模型及网格划分图,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方案1产生的地表沉降值为11.4mm,隧道上浮7.7mm,超出盾构结构的控制标准。方案2采用深孔注浆加固后地表沉降值为4.1mm,隧道上浮1.6mm,在控制标准之内,能够保证盾构结构的安全和施工安全。,4)超前深孔注浆施工,西南出入口借助盾构井预留洞作为出土及下料通道,在车站站厅层搭设作业平台进行深孔注浆。根据现场的作业条件,为方便进行钻孔及注浆,首先凿除出入口马头门围护桩,接着
11、左右洞上台阶开挖2m后封闭掌子面,为深孔注浆作业提供空间。,深孔注浆范围剖面图,深孔注浆范围断面图,主要注浆参数:注浆深度9-16m。注浆孔直径46mm。浆液扩散半径:1m。浆液凝结时间:20s30min。注浆压力0.31.0MPa。注浆段长:10.58m 开挖段长:7.58m 预留止浆盘(因前方为竖井护坡桩故无需预留),浆液配比,5)监控量测,监测点布设图,盾构管片错台量最大增加1.4mm,最大总错台量4.6mm,在规范允许范围内(5mm)。出入口工程完工至今3个月,管片四周没有发现渗漏水点,盾构防水质量得到了保证。西南出入口拱顶沉降7mm,底部隆起0.6mm,周边收敛0.5mm。至今二衬没
12、有发现裂缝和渗漏水点。监测结果表明深孔注浆方案有效地改良了松散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不仅保证了底部既有盾构结构的质量,而且保证了上部西南出入口施工安全和结构质量。,监测结果,1)针对在受扰动的含水粉细砂、砂卵石地层对地层中上穿既有盾构隧道施工特点,采用超前双重管后退式注浆加固地层措施,起到了控抗浮作用,观测结果表明工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是成功的。2)基于数值模拟分析和试验,设计实施了技术经济合理的注浆范围和注浆参数。3)监测结果表明,施工中有效控制了对已成型盾构隧道结构的扰动,保证盾构管片拼装及防水质量4)优化了注浆材料的配比,增强了加固效果的耐久性,成功控制了出入口结构的差异沉降,保证初衬及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埋单 拱大跨双侧洞法暗挖 地铁 车站 施工 技术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47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