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的法治化推进法治.ppt
《访的法治化推进法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访的法治化推进法治.ppt(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以信访的法治化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主要内容,导言一、信访是中国珍贵的制度资源 二、信访在新时期面临巨大挑战,需要与时俱进 三、推进信访法治化,化解当前信访难题 四、信访法治化的可行路径设计 结论,导言,所谓信访,是人民来信来访的简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信访条例第2条规定,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导言,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信访问题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今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意见。
2、3月19日,又印发了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月日,国家信访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访事项受理办理程序引导来访人依法逐级走访的办法。,一、信访是中国珍贵的制度资源,(一)信访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精心培育的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二)信访具有补充民主、保障人权的特殊制度价值(三)信访承载着丰富且多元的制度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一)信访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精心培育的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信访制度虽然产生于现代,但其渊源却可追溯到古代的非常上诉(也称直诉或上控)制度。相传尧舜时,就曾有“谏鼓”、“谤木”的传说。为通达言路、了解下情,尧帝设置了“敢谏之鼓”,舜帝设立“诽谤之木”。周礼
3、中有路鼓和肺石制度的记载。汉代不仅继承了西周击鼓鸣冤的做法,还新出现了上书、邀车驾等做法。从晋朝开始正式形成了击登闻鼓的制度,到唐代则建立了形式比较齐备的非常上诉制度。以后各朝代基本上沿袭了唐制,只是在运用它的限制条件上宽严有别。如晚清对直诉和京控的限制就极为严格,不过,京控案件的数量仍在持续上升,(一)信访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精心培育的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1951年5月16日,毛泽东在批转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就当年一至三月处理群众来信情况的报告时指出:“必须重视人民的通信,要给人民来信以恰当的处理,满足群众的正当要求,要把这件事看成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联系的一种方法,不要采取掉以
4、轻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义的态度。如果人民来信很多,本人处理困难,应设立适当人数的专门机关或专门的人,处理这些信件。如果来信不多,本人或秘书能够处理,则不要另设专人。”(“五月批示”)(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2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265 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1951年6月7日颁布的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决定一般被视为信访制度正式确立的起点。,(一)信访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精心培育的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应星教授将新中国以来信访制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大众动员型信访:1951年6月1979年1月2、拨乱反正型信访:1979年1
5、月到1982年2月3、安定团结型信访:1982年2月至今(应星:作为特殊行政救济的信访救济,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3期。),(二)信访具有补充民主、保障人权的特殊制度价值,1.信访具有典型的直接民主制度特性,是对间接民主的有益补充。2.信访重视保障人权,有利于促进公民权利的平等实现。,(三)信访承载着丰富且多元的制度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1.信访的原初功能是使政策“接地气”,发现和吸收基层群众对政策的意见和建议。2.信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街头政治”,是社会的“减压阀”。(显性不满、隐性不满)3信访在不同历史阶段都承担了特殊使命,缓解了政府与社会个体之间的冲突。(信访“一事一议”的工作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法治 推进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45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