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马克思主义概论-复习(DOC).doc
《国外马克思主义概论-复习(DOC).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外马克思主义概论-复习(DOC).doc(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西方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和一贯的学派或思想体系,不同的学派和代表人物的主张和观点相差很大,所以表现了各种各样的特征,但其主要特征有两点:第一,理论与实践的分离。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紧密地结合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却将理论和实践分离了开来。卢卡奇、柯尔施和葛兰西这三大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流亡生活和与世隔绝,标志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积极参与西方政治组织和工人运动的结束。从此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就以自己的特有语言来说话了,它与工人阶级的距离越来越远。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虽然建立了各种名目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但大都并不想把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尽管在西方马克思主
2、义者那里,理论与实践是分离的,但这主要是说他们不亲身参加革命的组织和运动,并不是说他们不关注实践问题,否定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虽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普遍对革命的前途和未来持有悲观态度,但他们仍然没有完全放弃革命的希望。他们寄希望于在理论中求证出革命失败的真实原因,力图阐明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通过新的手段和途径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第二,研究重心的转移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的有机整体。但在西方马克思主义那里,哲学却成了唯一重要的因素。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主题被或多或少地弃置一旁。由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一种哲学,主
3、要从事哲学的研究,所以他们的思考越来越抽象,越来越脱离普通大众,对革命运动的影响越来越小。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心转移还包括从研究物质因素向着研究精神因素、从研究经济基础向着研究特定上层建筑的转移。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基本上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决定性的物质概念,转而探讨精神因素所起的巨大甚至决定作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强调对特定上层建筑的研究,特别是强调对文化现象的研究。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不是经济基础单向地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中的许多因素也可以起决定性的作用。此外,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探讨了上层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意识形态。总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趋向和流派,在分析研究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出
4、现的新情况和新现象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痼疾和问题,探索了西方革命的途径,并且批评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和缺陷。但是,由于它们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没有能够为现代西方社会指出一条摆脱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卢卡奇卢卡奇是公认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创者,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历史与阶级意识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被称为“共产主义的圣经”。1总体性在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第一篇文章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中,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指的是辩证法,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是总体性。马克思主义就是用总体的观点来理
5、解人类的社会生活,把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总体来认识,全面地把握社会现实。正是总体性的观点,而不是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将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的科学区别开来。 2物化“物化”(Verdinglichung)是贯穿于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自马克思以来第一次通过物化概念来论述资本主义的异化问题。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和黑格尔一样,将物化、客体化和异化当成同义词。卢卡奇天才地从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中推导出了物化问题。卢卡奇认为,物化就是“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
6、的东西,同人相对立”。物化既发生于客观方面,也发生于主观方面。从客观方面来说,物化产生出一个由现成的物以及物与物之间关系构成的世界,即商品市场世界。虽然人们逐渐地认识了它的规律,但人们却无法制服它,无法通过人们自身的活动改变它,它仍然通过自身的力量同人们相对立。从主观方面来说,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地方,人的活动也被客体化,变成一种商品,同人本身相对立。作为一种商品,人的活动服从的客观的自然规律,和其他商品一样不依赖于主体而进行自己的运动。卢卡奇认为,物化的表现就是劳动过程的合理化。一方面,劳动过程越来越被分解为一些抽象合理的局部操作,以致工人同作为整体的产品的联系被切断,他的工作也被简化为一种
7、机械性重复的专门职能;另一方面,劳动的物化和劳动者意识的物化将作为主体的人客体化,变成了物。物化导致了劳动工人的不幸命运。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除了拥有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而工人要生存下去,还必须作为他的劳动力的所有者把自己想象为商品。将自己作为商品,也就是作为物,这种自我客体化就是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命运。3主客体的辩证法卢卡奇将马克思主义界定为一种方法,即辩证法,并且认为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所在。卢卡奇所说的辩证法并不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而是所谓“主体客体辩证法”。这种主客体辩证法的根本点是:辩证法仅仅存在于人类社会历史之中,其中心内容就是历史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
8、用,即人与人所创造的社会世界的相互作用。至于自然界,仅仅是作为被人的活动所改变的,包含在社会关系范围内的产物才是有意义的,在纯粹的自然界,不存在什么辩证法。卢卡奇强调,这种“主体客体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从黑格尔哲学中继承过来的最宝贵的遗产,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的内容。4阶级意识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同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相反,赋予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以极其巨大的作用。在卢卡奇看来,阶级意识就是理性的适当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则要归因于生产过程中特殊的典型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主要的阶级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斗争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走向。资产阶级虽然在最初形成了自己的
9、阶级意识,但资产阶级由于受着自己的阶级地位的局限,必然是一种“虚假的”意识。反之,与资产阶级相比,无产阶级的优势在于,它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来观察社会,并把它看作是相互联系着的整体,并因而能够采取行动,改变现实。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不是个别无产者的心理意识,不是无产者全体的心理意识,而是整个无产阶级对其他阶级历史地位的意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后的阶级意识,一方面,能够揭示社会的本质联系,另一方面,能够把理论与实践内在地统一起来,它能自觉地把自己的行动作为决定性的因素投射到社会历史过程中。在卢卡奇看来,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具有不同于别的阶级的阶级意识的特殊功能。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不是战
10、斗的旗帜,它本身就是目标和武器,它本身就是一种改造社会制度的力量。当最后的经济危机击中资本主义时,革命的命运(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是人类的命运)要取决于无产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成熟程度,即取决于它的阶级意识。只有无产阶级的意识才能指出摆脱资本主义危机的出路。二、柯尔施柯尔施最著名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arxism and Philosophy, 1923),除此之外,柯尔施还撰写了资本论导论(Introduction to Capital, 1932)、我为什么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Why I am a Marxist, 1935)、再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原则(Leading Principles
11、 of Marxism: a Restatement, 1937)、卡尔马克思(Karl Marx, 1938)、今日马克思主义十论(Ten Theses on Marxism Today, 1950)等著作。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柯尔施最有创造性的著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使他成为与卢卡奇并列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柯尔施宣称,该书旨在理解自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时代的必然产物创立以来,它所经历的每一个变化、发展和修正。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的核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问题。在19世纪中叶,资产阶级在社会实践上已经失去了革命性,在思想性上已经抛弃了黑格尔哲学和辩证的方法,不能在思想上把
12、握观念与现实或哲学与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资产阶级思想家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内容。柯尔施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中把马克思主义当作黑格尔的继承者。认为黑格尔哲学代表了资产阶级的进步观念,随着黑格尔哲学的衰落,资产阶级丧失了进步性,不再是一个普遍的阶级。进步性从资产阶级那里转移到了无产阶级身上。马克思继承并改造了黑格尔哲学,马克思主义代表了无产阶级的进步观念。马克思主义也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理论表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理论不只具有理论的目的,也有实践的和革命的目的,并不说明它就不是哲学。第二国际庸俗化的、修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内容,意识不到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要
13、性,即对于无产阶级斗争的决定性意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陷入了危机。而他自己的使命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从这个危机中拯救出来,恢复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2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阶段三、葛兰西葛兰西的代表作:狱中札记(Quaderni del carcere)由埃伊诺迪出版社出版。除了狱中札记之外,后人还编辑出版了葛兰西入狱之前的著作、葛兰西政治著作选(Selections from Political Writings, 1977, 1978)两卷本、葛兰西狱前著作选(Gramscis Pre-Prison Writings, 1994)等。葛兰西的“狱中札记”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主
14、要包含在他的狱中札记中。葛兰西的狱中札记涉及到了许多重大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1实践哲学葛兰西强调马克思主义不单纯是一种理论,更重要的是一种指导革命实践的理论,既是科学又是行动的马克思主义本身,因而他常常将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实践哲学”。葛兰西认为实践哲学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的一个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或丰富了一定的文化思潮,因此研究实践哲学是一件非常有意义、非常重要的工作。实践哲学担负着两项任务:既在理论上反对、批判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又在实践上启蒙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心智,赋予他们以推翻旧世界、建立新社会的思想武器。第二项任务是实践哲学的根本任务。2
15、国家与市民社会葛兰西认为,和市民社会同属于上层建筑领域,是上层建筑的两个方面。市民社会是指文化伦理和意识形态领域,而政治社会是指国家和政府政治活动领域。在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和市民社会共同维护着资产阶级的统治。因此,无产阶级革命所面对的不仅是资本主义的政治国家,而且还面对着市民社会。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上层建筑中的市民社会(即意识形态-文化方面)起着比政治社会更加重要的作用。在市民社会取得相对发达形式的现代西方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里,政治的强制性开始弱化,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领导开始突出,革命重心从暴力夺取政权向争夺文化领导权转移,西方革命的核心是争夺文化领导权或意识形态领导权。3文化领导权葛兰
16、西的文化领导权主要是指一种非暴力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控制手段,它是通过被统治阶级的积极同意取得的。资产阶级具有领导权地位的文化渗透着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而后者日益成为“普遍价值”,侵蚀着工人阶级的价值观念。工人阶级日益将自己的利益等同于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不是反抗而是维护现存的社会,从心理意识上“自愿地”服从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因而,工人阶级需要发展自己的文化,以无产阶级的新文化颠覆、取代资产阶级的旧文化,将被压迫者和知识分子吸引到无产阶级的伟大事业中来。无产阶级要获得权力,首先必须获得文化的领导权。 葛兰西特别关注知识分子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命知识分子的政治功能则在于揭穿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骗
17、局,突破其话语霸权,建立社会主义的文化领导权。为了夺取文化领导权的斗争策略是“运动战”和“阵地战”。政治上的运动战就是对国家机器的直接进攻;而“阵地战”是在市民社会里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长期的进攻。这两种策略是相互依托的。在发达国家,“阵地战”是要在夺取国家政权以前在市民社会里发动一场 “精神革命”,就是要通过无产阶级政党及其知识分子对无产阶级道德的这种新世界观的传播,一步一步地克服市民社会机构内无产阶级从属资产阶级的信仰的状态,从而逐渐瓦解与攻克资产阶级在市民社会里形成的 “堑壕”与 “碉堡”,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思想阵地。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持续时间最长、包含人物最多
18、、影响最大的流派。法兰克福学派试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分析和批判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阐释未来社会的构想,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法兰克福学派的基本特征第一,他们号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以现代马克思主义传人自居,试图使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现代化”。但他们既不赞同以苏联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各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也不再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甚至经常批判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例如,他们批判并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学说、阶级斗争学说、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等。第二,虽然他们和经典马克思主义一样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但在批判的内容、方法等方面与后者大异其趣。他们认为
19、,马克思生活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他所批判的是自由资本主义,而现在资本主义进入了发达资本主义时期,马克思原来的批判内容已经不适用于当代,需要提出一种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的批判。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本质特征是“批判”,马克思把他的许多著作的标题定为“批判”,绝不是偶然的。他们所继承的马克思主义,正是这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第三,他们受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卢卡奇、柯尔施等人的影响,强调对社会的整体或总体的理解。但在实际的理论研究中,他们更多地注意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心理方面的批判研究。为此,他们吸取了许多现代西方学者的思想内容,如韦伯的社会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第四,他
20、们继承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许多思想,属于一种“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他们并不赞同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先验主义、绝对精神本体论、同一哲学,但他们接受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关于理性和辩证法的学说,用这些思想来阐释社会的发展,理解和批判现实社会。第五,尽管他们属于学院派的理论家,在现实生活中仅进行理论研究,远离了共产党的组织和国际工人运动,但他们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他们将自己的理论看作是一种带有实践意向的解放学说,探索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理论指导新的社会的建立。第六,他们的理论研究都不仅限于批判和理解当前社会,而是通过批判当前社会展现一种更符合理性的、更自由的、更民主的和
21、更正义的未来社会。但在他们的心中,这个理想社会并不是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社会,甚至也不是马克思所展望的共产主义社会。霍克海默和阿多诺霍克海默的主要著作有:权威与家庭(Authority and the Family, 1936)、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Traditional and Critical Theory, 1937)、工具理性批判(Critique of Instrumental Reason, 1967)、启蒙辩证法(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1947;与阿多诺合著)、理性之蚀(Eclipse of Reason, 1947)和黎明与黄昏(Dawn & De
22、cline, 1978)等。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批判理论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思想上最为接近,共同表达了社会批判理论的一些核心学说。1启蒙精神批判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那里,启蒙精神不是专指发生在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所推崇的那种启蒙精神,而是指推动整个人类走向文明的根本精神。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精神批判中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人类没有进入真正的人性状态,反而深深地陷入了野蛮状态,其原因究竟何在。启蒙精神批判揭示了启蒙的内在矛盾。启蒙本来是走向文明,把人类从野蛮状态和被宰制状态中解放出来,其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启蒙的纲领是要唤醒世界,祛除神话,并用
23、知识代替幻想。然而,启蒙并没有达成它的目标,非但没有把人从野蛮和宰制状态下解放出来,反而重新使人进入新的野蛮和宰制之中;非但没有祛除神话,启蒙本身反而成了新的神话;非但没有用知识代替幻想,反而成了新的意识形态。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所揭示的启蒙的内在矛盾构成了其启蒙辩证法思想的基本内容。2工具理性批判法兰克福学派起初对理性的理解和界定受到了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和黑格尔的强烈影响,认为理性是高于知性并能够把握现实的本质从而批判和超越现实的能力。以霍克海默为首的法兰克福学派把理性看成不仅是任何一个进步的社会理论的基础,而且也是任何一个人类解放的社会的基础。霍克海默等人并不同意德国古典哲学封闭的、僵化的理性
24、观,而是继承了韦伯的理性发展观,认为理性经历了一个分裂的发展过程,从而展开了对现代理性即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eason)的批判。在韦伯看来,本来理性包含着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两种要素,前者是指信念和理想的合理性,实现这一信念和理想的手段也是符合价值的,而后者则是指一种基于目的的合理性,即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选择能够达到该目的的合理性的手段。现代西方理性主义的发展更多地体现了工具理性的追求,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对外部世界的控制上,导致了理性的片面发展。理性主义的片面发展虽然造就了史无前例的物质文明,但相对地忽略了人们的价值需求。具理性行为把功利的目的视为惟一目的,势必会漠视人们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外 马克思主义 概论 复习 DOC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45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