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文化差异.ppt
《英汉文化差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汉文化差异.ppt(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汉英语言的文化差异,英语学习是跨语言(cross-linguistic),跨文化(cross-cultural),跨社会(cross-social)的交际活动。不仅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而且也是反映不同社会特征的文化转换过程,所以语言可以称为文化的使者。What is culture?根据辞海的解释,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从文化的范围来划分,文化又分为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一、生态文
2、化,生态文化可分为三种模式:草原型文化,海洋型文化和河流-平原型文化。其基础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如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平原-河流型文化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国,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人们日出而做,日落而归,久之与农业相关的用语就产生了,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瓜熟蒂落”,“对牛弹琴”等。而海洋型文化的人们航海业,渔业,造船业发达如英国是岛国,故英语中不乏与海洋事业有关的用法,如,“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In a calm sea,every man is a pilot.”“A small link will
3、sink a great ship.”,翻译时必须要考虑如何处理不同文化衍生出的这些相关的用语。一般可采用两种策略:“异化”(alienation)和“归化”(adaptation)。“异化”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文化或原文作者为归宿,而“归化”主张译文应以目的语文化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具体到翻译方法可采用直译法,意译法和套译法。如上例“In a calm sea,every man is a pilot.”就可以直译为“海面平静,谁都可以当舵手。”而“瓜熟蒂落”可直译并加注为“A ripe melon falls its stalk-things will be easily settled.”也可
4、以意译为“Everything comes easily at the right time.”,从中国的地理位置来看,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汉语中的“黔驴技穷”,“人心齐,泰山移”,“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都体现了中国特有的地域色彩。相比之下,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较发达,反映在语言中就出现了许多与海洋,船和水有关的短语。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sail before the wind”(顺风航行)“keep ones head above the water”(奋力图存)等。汉民族
5、生活在陆地,生活离不开土地,因此,汉语用“挥金如土”来形容花钱大手大脚,浪费,而英语则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再以方位词为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南为尊,北为卑的传统,所以人们常说“从南到北,南来北往”,“南“的方位在说法上往往靠前。而英语文化恰恰相反,英美人从英美地域文化上理解汉语中的“从南到北”自然是“from north to south”.还有“西北”,“西南”,“东北”,“东南”之类的方位词语在英语中也与汉语相反,分别为“northwest”,“southwest”,“northeast”,“southeast”。,从气候上看,“东风“与”east wind”
6、的文化内涵截然不同。中国地处东半球,东临大海,西靠亚欧大陆,暖风从东袭来。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暖风,象征“春天”,“温暖”,古诗中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时东风卸柳斜”(韩愈)。而英国地处西半球,西临大西洋,东靠欧亚大陆,春天西风袭来,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另外,“夏日”在中英美人的心目中的联想意义也大相径庭。夏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酷暑炎热,在英国却是温暖宜人的季节。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里把他的爱人比作夏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
7、ely and more temperate.”不同的生态环境使得不同的民族对动植物的喜好也各不相同。中国自古以来牛耕为主,因此在中国文化中,牛是勤劳的象征。鲁迅曾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但英国古代主要靠马耕,牛很少干活,因此马是勤劳的象征。所以,汉语说“力大如牛”,英语则是“as strong as a horse”汉语讲“像老黄牛一样勤劳”,英语是“work like a horse”。另外,例如“狗”,汉语中“狗”大都具有贬义:“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英美人却把狗看成朋友,如:“lucky dog”,“Every dog has his d
8、ay”,“Love me love my dog”,“Barking dogs never bite”.,在中国的文化里,人们对“岁寒三友”松,竹,梅具有很高的评价,用喻人类的高洁正直,刚正不阿的品质。英语中的“pine”,“bamboo”,“plum blossom”却没有这样的联想意义。以竹为例,相对应国人来讲,竹子是中国人的特产,汉语中不乏与竹子有关的成语,如:“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罄竹难书”。而英语中,“bamboo”为外来词,是不可能产生如此的联想的。英国受气候影响多产蘑菇,因此汉语中用来比喻新生事物大量产生和迅猛发展的成语“雨后春笋”英语中则是“spring up like
9、 mushroom”.,二、语言文化,虽然言语间存在共性,但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如汉语中的四字词组就是一种独特的语言搭配习惯,这是由汉字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为了节奏的需要,汉语喜欢使用双音词或四字词组,而由于英语单词音节的长短不一,要做到这一点几乎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在汉译英中,无论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不可避免地要丢失掉原文的形式特点,这就给翻译者提出了难题。而在英译汉中,如果能考虑到汉语的这些属性,则必将使译文增色不少。如“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可翻译成“在罗马就要和罗马人一样行事。”也可翻译成“入国问禁,入乡随俗”,后者显然可读性强,文采胜过前者。,汉
10、语和英语分属两个不同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语言差异性很大。从语调层面上看,英语属于语调语言,汉语则为声调语言;从语法层面上看,现代英语属于综合性,分析性语言,汉语为典型的分析性语言。汉语少见头韵,多见尾韵,英语除了常见尾韵,喜押头韵。汉语由汉字构成,英语由字母构成。汉字的四声调号,一个字一个音节,铿锵有力,形成汉语特有的双声叠韵美,因此会给翻译者带来不可逾越的障碍。英语的单词重音,句子重音,连续等构成的轻重缓急和意群构成的音步带来英语的音美。,三、宗教文化,宗教信仰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人们几千年来信奉的是佛教和道教,而英美人主要信奉的是基督教,因此宗教文化上的
11、差异也是翻译方面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For example: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when the clay beings begin to breathe.如果译者对基督教有所了解就会知道,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人,而人来自尘土,因此这句话就该译为:“老师是创造的见证人,目睹生命呼吸成长”,而不能译为“老师一直在创造中,犹如泥土开始呼吸。”,老尼说:“阿弥陀佛!”了解中国佛教文化,就不会翻译成“Bless his Holy Name!,began the old num.”尽管对英美读者来说,这种翻译更容易接受,但原
12、文的佛教色彩却变成了基督教色彩,这句话从中国古代的老尼的口中说出,实在有些不伦不类,所以可以直译为“Blessed be Buddha!”began the old num.汉语中与佛教有关的表达很多,如“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灵丹妙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悬壶济世”等许多词汇都来自道教。儒家学说提倡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表现在语言中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三纲五常”等。中国的儒佛道教中都没有至高无上的神,却承认天和天命,比如“人算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英汉 文化差异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42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