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区教研室陈玉琴.ppt
《钟楼区教研室陈玉琴.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钟楼区教研室陈玉琴.ppt(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语文教材分析,钟楼区教研室 陈玉琴,把握年段教学目标 抓住语文教学重点,语文教学的两根“柱子”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第一部分、阅读教学,一、四下教材特点(一)思想内涵丰富(二)安排了四个重点训练项目(三)注重向小学高年级阅读的过渡,着眼于 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二)安排了四个重点训练项目,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1、关于对词句理解的要求,第二学段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2、关于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2、和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要求,3、关于默读教学的要求,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基本掌握默读方法,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4、关于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要求,第二学段要求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三)注重向小学高年级阅读的过渡,着眼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承担着从第一学段向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过渡”任务。也就是说,第二学段是承上启下阶段;就第二学段阅读教学而言,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除了肩负着“承上”的任务外,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启下”的问题。,四下教材编排特点,1、注重阅读
3、能力的提高;2、注重读写结合;3、注重想象能力的培养;,1、注重阅读能力的提高.注重理解能力的提高。注重概括能力的提高。注重自学能力的提高。,注重理解能力的提高,如:第6课最佳路径第4题、第11课永远的白衣战士第4题、第13课第一次抱母亲第4 题、第24课黄河的主人最后一题。阅读能力 训练阅读方法瞻前顾后、上下联系、整体把握 阅读习惯,注重概括能力的提高,阅读理解“读厚”阅读概括“读薄”第7课人类的老师:4.说说第3、4、5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第21课云雀的心愿:5.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先有条理地说说,再写下来。概括重点段落内容 训练 把握文章的要点 理清文章的条理,注重自学能力的
4、提高,第8课三顾茅庐,课后安排的查字典解释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的训练。第7课人类的“老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等课后安排的搜集课外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训练等。加深理解词语,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训练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 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加工信息,2、注重读写结合。,如,想象扩写古诗的意境(春日偶成);模仿课文的句式,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三顾茅庐);仔细观察一种你喜爱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鸟语);仿照课文写一个“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天鹅的故事);看课文插图,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可选用课文中的词语(沙漠中的绿洲);根据课文内容,解演说辞(特
5、殊的葬礼)等。,3、注重想象能力的培养。,小学生想象能力比较丰富,想象也是他们的思维方式之一,教材中较重视这方面的训练。如,第9课祁黄羊:5、解狐和祁午听到祁黄羊的举荐,他们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再如,想象小儿垂钓这首诗描绘的情景,分角色演一演。,二、阅读教材的编排特点,螺旋上升 多次重复 因课设练 统筹安排 三维整合,三、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建议,抓好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学习。抓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学习。抓好默读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 抓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学习,抓好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学习,1、联系上下文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最重要的手段。
6、(1)边读边想(2)前后联系(3)归类组合,苹果里的五角星中“魅力”一词教学片断(前后联系):,师:这里的“魅力”是什么意思呢?请联系课文最后自然段中三个“传”字的句子读一读。师:这个秘密为什么会“传到男孩幼儿园、他传给我、我又传给你们”呢?生:我觉得“魅力”就是指拦腰切苹果看到五角星这件事是许多人没有发现的,所以特别吸引人。生:“魅力”就是“创造力”。生:读了课文,我知道,那种从顶部切到底部的切法是常用的方法,是没有“魅力”的,是不需要传的。因为拦腰切苹果的人太少了,而拦腰切发现到五角星的人就更少了,所以才有魅力。师:这说明任何一种创造都是吸引人的,是真正具有“魅力”的。,黄河的主人的词串教
7、学(归类组合):,第一排:万马奔腾浊浪排空波浪滔滔惊涛骇浪(脑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第二排:专心致志勇敢智慧镇静机敏如履平地(读了这些词,又感受到了什么?),2、联系生活是阅读理解 词语和句子意思的基础,(1)联系生活理解词语。(2)激活生活积累,实现相似匹配。(3)学用结合,用中理解。3、字、词典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重要工具。,抓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学习,1、抓住联系点,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1)抓课题。(2)抓关键词句(中心词、中心句)。(3)抓课后问题。2、抓住动情点,真切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核心工程,1、抓住联系点,整体把握
8、文章的内容,(1)抓课题。第一朵杏花:“第一朵杏花”这一标题,让我们的目光关注到“第一朵”上。“第一朵杏花”与“一朵杏花”有什么异同?“一朵杏花”是泛指,只要是杏花,任意挑出一朵都可以讲“一朵杏花”;而“第一朵杏花”就不同了,不是随意挑的,关键在于“第一朵”,它有特定的含义,故事正是围绕“第一朵”展开的,人物、事件都紧紧关联着“第一朵”。人类的“老师”:这一题目中的“老师”带上了引号,就不是指平时所说的老师了;在文章里有特定的含意。那么是指谁呢?谁是人类的“老师”呢?人类从这“老师”那里可以学到什么呢?学的结果又怎样呢?,(2)抓关键词句(关键词、中心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文章的中心体会
9、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三顾茅庐中“诚心诚意”一词的教学: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再如燕子中“活泼机灵”这一关键词;祁黄羊中“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这一关键句。,(3)抓课后问题。,选择最佳的教学切入口 作为教学主问题 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深入探讨课文的内涵 深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最佳路径沙漠中的绿洲永远的白衣战士等课文后面都有这类问题。,2、抓住动情点,真切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一次抱母亲第一部分的教学活动设计:1、请大家仔细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10、2、交流。老师相机指点抓住文本的动情点,幷让学生有所体验和感悟。“我”为什么抱母亲为母亲换床单。“我”怎样抱母亲抓住“托住”“使劲一抱”等词语,让学生体会“我”对母亲的关爱。为什么作者“差点仰面摔倒”领会作者竟然没想到自己的母亲这么轻,所以差点摔倒。,(三)抓好默读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默读,作为阅读的一项基本技能,是需要经常而严格地训练才能形成的。本册教材仅第四单元就有两课。如永远的白衣战士后,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说叶欣是怎样冒着三高进行抢救工作的;番茄太阳后,默读最后四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学中不能忽视。,1、默读的四大功能。,(1)迅速浏览,撮取大意;(2)精心评读,
11、记取细节;(3)综览全章,挈取纲领;(4)玩味原文,推究含义。2、抓好默读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四)抓好“积累课文中 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学习,1、课后的读写词语训练要落在实处;2、养成阅读摘记的好习惯;3、朗读背诵训练仍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四、前四单元教材解读,第一单元4篇课文:走,我们去植树 第一朵杏花 燕子 古诗首。其中,古现代诗歌各一篇;一篇是叙事写人的文章,一篇是写景抒情的文章。它们都与“春天”有关。单元主要训练目标:1、学会搜集和查阅相关资料;2、抓关键词句训练,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3、理解关键词句意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诗词
12、的语言美和意境美。,1、走,我们去植树,主要写法:首尾呼应、比喻形象、句式多变。教学策略:整体感知,积累语言;精读诗歌,体验情感;(第一二节,你体会到同学们怎样的心情?三五小节,植树有哪些好处?)关注文体,体悟写法;(首尾呼应,表情不一)读写结合,课堂练笔;(你喜欢哪种树?查有关资料,写一写它的名称、外形特点、作用)内外链接,传递知识。(植树节趣话、植树趣闻、中国植树节),2、第一朵杏花,教学策略:理清脉络,把握情节;抓住语句,品味人物;精读对话,悟情明理;感悟写法,迁移模仿。教学关注三点:1、这篇文章是写的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为什么要用“第一朵杏花”为题,而不用“竺爷爷的故事”?教学中要让学生
13、理解“第一朵”有着特定含义。2、“第一朵”在故事中两次写到,竺爷爷第一年没有捕捉到“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嘱咐孩子们留心,第二年终于抓住了,这两次描写给读者什么认识?反映了竺爷爷的什么精神?3、两次写到“第一朵”与末尾点明竺爷爷掌握气候变化规律有什么内在联系?引导学生从竺爷爷的话语和成就中获取应有的启示,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一朵杏花对话教学片段:,1、分角色朗读714自然段,弄清每句话分别是由谁说的?2、出示句子:这一天,竺爷爷正在书房里看书,忽然听到一个小孩子()的声音:“竺爷爷!竺爷爷!”讨论:这孩子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喊竺爷爷呢?结合上下文,练习用着急的语气读孩子的话。3、用同
14、样的方法讨论下面对话的读法。出示:竺爷爷()地问:“什么事呀?”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地说:“什么时候?”小孩子()地说:“刚才。”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小组讨论幷填空: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4、指导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竺爷爷与小孩两人的感情变化,读准两人不同的语气。,3、燕 子,这是一篇颂春的散文。主要写法:交融描写,相映生辉;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教学策略:抓住“活泼机灵”关键词展开教学。主要步骤:从物入手,导入新课;文字阅读,整体感知;文学阅读,感悟机灵;文化阅读,走进意象。,燕子教学设计:,一、从“燕”入手,导入
15、新课。先板书课题“燕子”,说说燕子是什么样子,再播放图片和歌曲小燕子。二、文字阅读,整体感知。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时围绕哪个词来写的?每小节写了小燕子的什么?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三、文学阅读,感悟机灵。形美活泼机灵1、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概括燕子特点的词语。课文从哪几方面写了燕子外形的“活泼机灵”?读出它的“活泼机灵”。2、为什么作者只写了羽毛、翅膀和尾巴,小燕子的“活泼机灵”就出现在我们眼前呢?,春美燕子添趣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小燕子回来,看到了怎样的美景呢?(抓住“赶集”感悟春天的生机勃勃)2、为什么说“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呢?飞行“掠”见活泼 1、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
16、生趣呢?默读第三、四自然段,写下感受。(抓住“掠、横掠”读出“轻快”)2、补充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3、“小圆晕”是指什么?播放画面,赏读它的“顽皮可爱”。,休息谱出赞歌 1、为什么燕子的休息也有生趣呢?(欣赏画面)讨论:为什么说是“几对小燕子”,不是“几只小燕子”?为什么说是“几痕细线”,而不说是“几根细线”?2、想象说话:小燕子飞呀飞呀,它们飞过了(),飞过了()它们有时在天空中斜掠着,有时(),有时()它们飞累了,就停在电线上休息,呢喃细语。再读出小燕子停息时的情调和美感。,四、文化阅读,走进意象。1、一篇课文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人的歌。2、这篇课文选自郑振铎先生的海燕一文,
17、出示原文,配音朗读。说说文中燕子给你带来什么新的印象。3、作者独自一人,离开家乡,飘洋过海。当他看到在海上飞行着的小燕子时,他仿佛看到了自己故乡的朋友和春天,心中感到亲切。赏读原文。4、当我们看到小燕子,又想起了那首歌小燕子。5、作业:背诵课文,摘抄优美词句。板书:3、燕子 外形美 形美活泼机灵 春天美 或 春美燕子添趣 飞行美 飞行“掠”见活泼 歇息美 休息谱出赞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调动古诗积累,激发学习热情。1、课件出示烂漫的春光图:这些美丽的画面让你想起了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2、学生交流: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3、揭题,读题。二、抓句扣词想
18、象,感知绝胜春景。1、初读古诗,整体感知。2、再读古诗,走入画境。默读两首古诗,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春天的景物?请你画出来,再配上一句诗。,三、走进诗人内心,体验别样心情。1、这两位大诗人面对这样迷人的春色,有哪些相同的感受,又有哪些不同的心情?相同点:都有春天赞美和喜爱之情。不同点:江南春前两行写今(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后两行怀古(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春日偶成全诗的诗眼是“乐”。表达了诗人春日郊游的愉悦心情。四、背诵积累古诗,探究拓展延伸。,第二单元共3篇课文,两篇叙事明理的文章,一篇介绍说明的文章。它们都与“创新”有关。苹果里的五角星是
19、讲日常生活中的创新,最佳路径是运用创新方法获得成功的有名事例,人类的“老师”介绍了仿生学中众多的创造发明。单元主要训练目标:1、联系上下文,理解和运用词句;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3、会搜集相关资料,开展综合实践活动;4、会概括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5、苹果里的五角星,讲读过程中不要一开始就把注意力放在道理的揭示上,而要抓住小男孩的语言和动作,“我”的心理变化,使学生入情入境,自然而然地领悟。在文章最后的议论部分,要联系重点词句,采用多种手段,层层推进,提高学生对文章核心价值的认识。,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设计:,一、谈话激趣,质疑导入。1、出示“”
20、图案,在哪儿见过五角星的?这节课我们到苹果里去找五角星。2、板书课题,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二、指导初读,整体感知。1、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2、检查朗读情况。交流课文大意。三、理解课文,初悟“创造”。过渡:这个小男孩是怎么向“我”展示这个新发现的?1、情境表演,再现故事。出示句子:大哥哥,我要让你看看里面藏着什么。(神秘、神气)不,你不知道的,还是让我切给你看吧。(急切、自信)大哥哥,看哪,里头有颗五角星呢!(自豪、兴奋),2、演切苹果,理解词句。哎,我们通常是这样切苹果的(从顶部切到底部),你为什么要拦腰切?(理解“拦腰切”)大家以前看到过这种图案吗
21、?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吗?这就叫“鲜为人知”。(理解“鲜为人知”)3、品读词句,初悟“创造”。出示:我见过许多人切苹果,他们对切苹果都不生疏,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见过还有另一种切法,更没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循规蹈矩”的意思。)那么“不循规蹈矩”的做法又是什么呢?再引出相关语句品读。你喜欢哪种切法?为什么?小结:不循规蹈矩切苹果,也就是拦腰切苹果,发现里面有五角星,这其实就是创造的结果,也就是“创造力”。,四、读悟“魅力”,深悟“创造”。1、看到小男孩这样切苹果,“我”的感触是什么?(出示句子“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
22、大的魅力”品读,理解“魅力”。)2、那么,故事里什么人、什么事最具“魅力”呢?3、什么叫创造力?出示文末最后一句话: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创造力:往小处说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往大处说换一种思维方法,就是突破常规思维。五、名言励志,拓展阅读。1、出示名言:“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2、阅读织梦的孩子,交流思考。,6、最佳路径,课文围绕“最佳路径”层层深入,立意渐升,讲述了迪斯尼乐园路径被评为“最佳路径”的三条理由:形态美:又宽又窄、优雅自然;人性美:尊重、自由、信任;创意美:打破常规.(附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7、人类的
23、“老师”,这是一篇科普小品。讲读时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上出语文味来;要通过对第三自然段的重点讲解,引导学生根据“老师”是谁?它“教”了什么?“教”的结果如何?三个问题自主学习课文其它部分的内容;要立足文本,适当拓展,总结提升。本文的写作特点:一是注意运用典型事例来增强说服力;二是注意用例的详略结合,既有广度又见深度;三是扣题开篇,点题作结,首尾呼应。,人类的“老师”教学活动设计:,一、猜读,问“老师”。1、板书课题,问:课题中的“老师”为什么要用引号呢?2、在读课文之前,你觉得课文会写些什么呢?二、通读,找“老师”。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课文中列举的人类的“老师”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钟楼 教研室 陈玉琴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41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