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控制-第二讲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的MIT法.ppt
《自适应控制-第二讲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的MIT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适应控制-第二讲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的MIT法.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自适应控制,潘峰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研究所,6号教学楼70368913261,第二讲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的MIT法,预备知识MIT法的基本原理MIT法的仿真实验及其分析,并联MRAS,r(t),ym(t),参考模型,可调系统,yp(t),自适应机构,e(t)广义误差,多元函数及其偏导数,方向导数,梯度的几何意义,只有当目标函数的等高线轮廓球形(或在二维空间中的圆形时),梯度法可以一步达到极小点,否则,该方法不一定直接指向最小点,非线性规划的梯度法,飞机自动驾驶仪,反馈控制器,自适应控制器,局部参数最优化设计MRAS,(1)设定性能指标IPRM,使IPRM对|e(t)|单调递增;(2)将IPR
2、M表示为参数空间上的一个多元函数;(3)寻找使IPRM取得局部极小值的参数值;(4)控制器参数寻优调节规律,就是适应律。,MIT法的系统模型,MIT自适应控制方案,r(t),ym(t),yp(t),e(t),自适应机构,课后作业,用Matlab对MIT方案进行仿真,参考模型分别为以下一阶和二阶形式:,MIT法的特点,从MIT法自适应律的推导过程可以看出几个特点:(1)的变化速度远慢于的调节速度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否则无法求出的导数;(2)系统动态响应速度要远快于调节速度;(3)自适应机构包含积分环节,自适应调节效果与ym有关,即与参考模型传递函数和输入r(t)有关。,MIT法的特点,(4)自适应
3、过程不具智能性,整个系统是非线性系统,且只能解决对象参数局部时变的问题。(5)由人工设定,与梯度法的步长成正比,因此可以视为自适应调节的步长,或称为自适应增益,其值影响自适应过程收敛的速度和精度,需要通过实验来确定。(6)性能指标可以选择各种形式,一阶系统稳定性分析,MIT方案中,调节Kc的目标是使广义误差e(t)逐步趋近于零。因此MIT法自适应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应当以广义误差e(t)的动态特性进行分析。,一阶系统的阶跃响应,=0.5,一阶系统的阶跃响应,=0.02,一阶系统的阶跃响应,=50,一阶系统的正弦响应,=5.5,r(t)=sin t,=4.5 rad/sec,一阶系统的正弦响应,=6,r(t)=sin t,=4.5 rad/sec,一阶系统的正弦响应,=80,r(t)=sin t,=2 rad/sec,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2,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5,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5.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适应 控制 第二 模型 参考 MIT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41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