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第三章大气和气候.ppt
《自然地理学第三章大气和气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学第三章大气和气候.ppt(1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大气和气候,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表物质交换与能量转化的介质 气候形成的物质基础 地表生物的保护圈层 生命支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大气的重要性:,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与热能,一,大气的成分:地球大气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包括干洁空气、水汽、悬浮尘粒和杂质等。主要成分:N2、O2、Ar,和微量惰性气体氖(Ne),氪(Kr),氙(Xe),氦(He)等;可变成分:H2O、CO2、O3、CO、CH4、H2S、SOx 等等。干空气中,以氮、氧、二氧化碳、臭氧最重要。,(一)干洁空气干洁空气(干空气):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干空气成分:N2,O2,Ar,CO2;85Km 以下,干
2、洁大气组成比例大致常定。(干洁空气容积率 见上页图)1,氮和氧:N2 比例大,占75%;性质不活泼;选择吸收紫外线(远紫外光谱0.030.13um)O2丰富,占23%(质量),生物必需物;还有自然界的氧化物存在形式;在短波辐射作用下分解,2,二氧化碳:所占比例小(0.03%),集中低层(20km以下)。由有机物燃烧、腐烂和生物呼吸过程产生;现代工业产生大气;海洋为碳汇;大气中CO2 浓度正逐渐(平均约以0.7 ppm)速度增加,强烈吸收地表长波辐射。因而使地面辐射不易散失到外空间,导致地表低层大气温度上升。3,臭氧:分布于1040千米处;臭氧层2025Km 高度;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氟利昂
3、对其有破坏影响。使用N肥,冷冻剂,除臭剂 及炭氟化合物(氟利昂)都会破坏臭氧层。,水汽 大气中包含水汽平均为124108 g,占地球水约0.001%1,来源于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在温暖洋面或雨林上空,水汽含量达4%2,水汽凝结降水,是陆地降水的来源,地球年降水量3.361022克,平均每11天更替一次;3,其在大气中的含量具有时空变化,与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密切相关;,4,大气中水汽主要集中在距地面3Km的范围内,每升高1.52Km,水分减为一半;810千米以上,水分就更少了。5,发生相变在天气变化,能量转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能强烈吸收和放出长波辐射;能释放或吸收能量。,.固液体杂质(悬浮颗粒)
4、:固体杂质或液体微粒,又称气溶胶粒子;其组成成份主要为大气尘埃和其他杂质集中低层大气气溶胶粒子易成凝结核,使水汽凝结成云致雨。能吸收太阳辐射并散射辐射,改变大气通透性,,二、大气的结构,(一).大气质量1.大气上界:3000KM高度左右理论上当气压为零或接近于零的高度称为大气顶层。气象学家曾定义只要发生在最大高度上的某种现象与地面气候有关,便可定义这个高度为大气上界,因而过去把1200Km(极光出现)定为大气上界。高层大气物理学将3000公里高度定为大气上界。因为在这个高度以上,离心力已超过重力,大气密度接近星际气体密度。,2,大气质量假定大气是均质的;则大气高度为8000m,整个大气柱的质量
5、为M0=0=1013.3g/cm3其中0为T=0,气压为1013.25hPa 0=1.22510-3g/cm3整个地球大气的总质量为5.141018Kg大气密度随高度按指数规律减少。高度(KM)大气质量百分比8 63%海面5.5 50%36 99%361000KM 不足1%,大气压力,1,气压定义: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体积内铅直空气柱的重量为大气压强,简称气压气压单位:水银柱高度(mm);国际单位用Pa(帕斯卡),气象学用hPa标准大气压:T=0,纬度为45度的海平面气压,相当于1013.5 hPa地面气压值存在差异,在9801040 hPa之间,平均1013 hPa同一水平面上的实际气压
6、分布不均:水平气压场:高气压;低气压;高压脊;低压槽;鞍形区,2气压垂直分布:气压垂直分布规律:气压随高度升高而减小,近地面层大气大约每上升10M减少1 hPa。同样水平面上气压场形势不同,地面高压,高空低压;地面低压,高空高压。,大气分层,1.分子组成:2.大气理化性质:3.气象学分层法:,大气分层法,均质层(085km);非均质层 85km,光化层(含分子,原子,离子。)离子层(含大气离子,有反射电波能力),N层 85200Km原子氧层2001100Km氦层11003200Km氢层32009600Km,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气象学上的大气分层:对流层:
7、a大气的最低层,平均11km。b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c天气现象发生于此层 平流层:a范围:对流层顶55Km高空 b气流稳定,温度随高度不变或微升;水汽尘埃少大气透明,极少云和降水等气候现象。,两极:89km,中纬度:1012km,热带:1518km,(每升高100m,下降0.65度),中间层:高度范围:从平流层顶85Km特点:a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迅速下降,b空气垂直运动强烈 c极少水汽,基本无天气现象 d近层顶(80km处)出现电离层,暖层:中间层顶至800km处 a空气密度小,声音都难于传播;b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强烈吸收太阳紫外辐射,层顶可达1000;c高度电离;常常出现极光 散逸层
8、:8003000Kma大气十分稀薄;b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c高速运动的空气质点 能散逸到星际空间,三、大气的热能,导论:气候学为什么要讨论大气的热能?1.地球及大气的热力状况是天气变化的基本因素;2.辐射交换是能量交换的主要方式之一3.地球气候系统的能源主要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1,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太阳辐射主要是:波长0.40.76um的可见光区,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50%波长0.76um的为红外辐射,占43%;波长0.4um为紫外区,只占7%。,2,几个基本概念:太阳辐射强度: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在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cm2min)太阳常数(S0):在日地平均距离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
9、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国际气象组织(WMO)推荐为1367Wm2。,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散射和反射吸收:O3吸收紫外线,杂质中的小溶胶粒子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并散射;吸收对可见光影响不大,主要在紫外线与红外线部分,散射和反射:云层和水汽、悬浮颗粒。晴天空气分子对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散射,天空呈蔚蓝色阴天悬浮微粒,散射光 长短波混合,天空白色。4.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太阳总辐射=直接辐射(S)+散射辐射(D),太阳反射实景,太阳反射原理示意图,5.地面反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到达地面的总辐射能一部分被地面吸收,另一部分被反射6.地面温度分布不均归因于纬度位置,大气和
10、地面辐射交换所决定的热状况,总辐射不同;地表千差万别造成的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大气能量和保温效应:大气本身之间吸收太阳能很少,下垫面则大量吸收1,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 主要是臭氧、水汽、和液态水;整层大气吸收辐射位于太阳辐射波谱的两端低能区,仅占18%左右;对流层大气因直接吸收增温日均不到12,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地表以大于3微米的波长(红外波)向外辐射,其中7595%被大气吸收。,3,潜热输送:海陆的水分蒸发时地面热量得以输送到大气层中。大气依靠水汽凝结释放潜热得到的能量最多。地面长波辐射几乎全被近地面4050m厚的大气层所吸收。如果没有这些能量,地面大气温度将降低40,多数生命不能生
11、存4,感热输送5,大气的保温效应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花房效应即温室效应。据测算 如无大气,地面平均温度将是-18而不是现在的15。,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辐射平衡或辐射差额:在某一时段内物体能量收支的差值。地气系统的辐射能净收入:地面吸收太阳总辐射能+整层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能之和,再减去大气上界向空间放射的长波辐射能所得的差。地气系统的温度多年基本不变,全球是到达辐射平衡的;但不同地点的辐射存在差额,由平流,对流补充或输出,才保持稳定。辐射平衡存在空间差异: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以南北纬30附近为转折点,以外为负值,之内为正值。辐射平衡存在时间差异:白天黑夜,夏季冬季,气温 气温是大气热力状况(即空
12、气冷热程度)的数量度量。(一)气温的周期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气温日变化与太阳辐射的变化相似但呈滞后效应气温日较差及其时空差异 气温日较差指一天内气温的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纬度越低,日较差就越大,夏季日较差大,冬季小2,气温的年变化 一年中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之差,称为气温的年较差。年较差随纬度增高而增大。,气温的水平分布就全球而言1,等温线分布的总趋势大致和纬度圈平行2,同纬度夏季海面气温低于陆面,冬季反之,在海陆交界处,等温线弯曲3,洋流对海面及其附近陆地气温分布有很大影响。,气温的垂直分布1,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2,气温直减率时空变异甚大3,逆温与气候:逆温:指对流层内
13、发生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局部反常现象。出现逆温的气层称为逆温层,它的状态稳定,会阻止下层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因此又叫阻挡层。成因: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融雪逆温。气温垂直递减率(/100m)即:整个对流层海拔每升高100m 气温平均降低0.65,夏季和白天 气温直减率大冬,夜 气温直减率小,第二节 大气水分和降水,一,大气湿度大气湿度状况是决定云、雾、降水等天气现象的重要因素。常表示为:1,水汽压和饱和水气压定义: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叫水汽压(e)地表湿度分布与气圈性质,大气运动,下垫面状况密切相关。湿度与水汽含量:温度一定时,单位体积空气中容纳的水汽量有一定限度
14、,达到这个限度,空气呈饱和状态,称为饱和空气。,2,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定义:单位体积湿空气所含有 的水汽质量,称为绝对湿度,用 a 表示,其单位为 gm3 或 gcm3。一般取地面量测值e近似代替a。相对湿度定义:指空气中实际水汽压e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E 之比的百分数,用 f 表示,即:f e E 100相对湿度所表达的气候学意义:a 云、雾、雨、霜等气候现象,取决于f值大小;b相对湿度取决于e和T的增减,且T起主导作用。,3,露点温度 定义:指湿空气等压降温达到饱和的温度就是露点温度简称露点,用 Td 表示。露点特征:a露点完全由空气中的水汽压决定;b露点比气温低;c根据露点差,
15、可大致判断空气的饱和度;d气温降低到露点,是水汽凝结的必要条件。,湿度的变化与分布1,相对湿度存在日变化和年变化白日低,夜间高;夏季小,冬季大2,相对湿度的空间分布与纬度和海陆相对位置相关,二,蒸发和凝结 蒸发或凝结取决于实际水气压(e)和饱和水气压(E)的关系。当 e E 时,出现蒸发;当 e E 时,出现凝结。蒸发(升华)及其影响因素1.影响蒸发的因素:蒸发的温度,性质,形状,空气湿度,风等。2.蒸发量:蒸发量的表示方法,以水层厚度表示蒸发速度,简称蒸发量。蒸发量有时空变化。,.凝结及其条件空气中水的凝结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空气要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要有凝结核。1,空气中的水汽要达到饱和或
16、过饱和增加大气中的水汽;使含有一定量水汽的空气冷却,使之达到露点。a.绝热冷却 空气上升因绝热膨胀而发生冷却;大气中很多凝结现象是绝热冷却的产物。b.辐射冷却 空气本身向外辐射热量产生冷却;此过程缓慢,水汽凝结量不多,只能形成露,雾,层状云或小雨。c.平流冷却:较暖的空气经过较冷地面,因热量传递,本身冷却.d.混合冷却:温度相差较大且接近饱和的两团空气混合;,2,凝结核吸湿性质点,就是水汽开始凝结的核心。凝结核数量多而且吸湿性好的地区,相对湿度不足100%也会发生凝结,故而工业区雾的产生率高。,三、水汽凝结现象,三、水汽凝结现象,地表面的凝结现象 1.露与霜:当近地面层空气温度冷却至露点温度以
17、下时,水汽会凝结在地面或物体上露:如果露点温度高于 0,水汽凝结为液态,称为露;霜:如果露点温度低于 0,水汽凝结为固态,称为霜;形成条件:晴夜无风或风小;无云或少云霜、露对植物和农业的影响:具有维系植物生命的功能;霜期对农业有重要意义。无霜期。霜期多数作物停止生长,2.雾凇与雨凇:雾凇:由过冷雾滴附着于物体并迅速冻结而成;雨凇:由过冷却雨,毛毛雨接触物体表面而形成。,山西晋城雨凇,雨凇,沈阳雨凇,沈阳雨凇,江西雨凇,江西雨凇,庐山雨凇,庐山雨凇,大气中的凝结现象1,雾:指漂浮在近地面层、由水汽凝结(凝华)而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辐射雾近地面层空气冷却,水汽凝结成的雾平流雾暖湿气流移到冷的下垫面上
18、形成的雾蒸汽雾冷空气移动到暖水面上形成的雾上坡雾暖湿空气沿山坡上升使水汽凝结而成雾锋面雾2,云:云是高空水汽凝结现象。空气对流,锋面抬升,地形抬升等作用使空气上升到凝结高度时,就会形成云。,大气降水 降水的形成1,定义:降水:指从云层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2,雨滴必须有相当大的尺度才能形成降水。从雨滴到形成降水的两个基本条件:雨滴下降速度超过上升气流速度;雨滴降落到地面前未被蒸发掉,3,云滴增长及其两个过程云滴凝结(凝华)增长云体上升绝热冷却,且有水汽不断输入,云滴就会因水汽凝结或凝华而逐渐增长。云滴的冲并增长:云滴下降时,个体大的速度快,追上并冲并小云滴,碰撞合并成大云滴。人工降水采用
19、干冰和碘化银,前者蒸发吸热,后者成核。,干冰,发射火箭,人工降雨,(二)降水的类型,1,对流雨:暖季空气湿度大,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引起对流形成降水2,地形雨:暖湿空气受地形抬升,绝热冷却,在达到凝结高度时降水。背风坡因水汽早已凝结降落且下沉增温,发生焚风效应,形成雨影区。3,锋面雨(气旋雨)锋面雨雨区广,持续时间长,主要在温带。4,台风雨,(三)降水的时间变化,1,降水强度:定义: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降水强度等级:小雨是指24小时内降水量不超过10毫米的雨 中雨为10毫米25毫米,大雨为25毫米50毫米,24小时内雨量超过50毫米的称为暴雨,超过100毫米的称为大暴雨,超过200毫米的称为特大
20、暴雨。灾难一例:1975年8月8日河南驻马店特大暴雨,日降水1060毫米,板桥、石漫滩等多个水库跨塌。,1975年驻马店大水 溃坝后的石漫滩水库,1975年8月驻马店大水,驻马店大水冲毁的京广铁路路段,被大水冲垮的京广铁路,2,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季节性变化因纬度,海陆位置,大气环流等因素而不同。1、赤道型:南北纬10以内地区,终年多雨。2、热带型:位于赤道南北两侧;3、副热带型:全年只有一个最高值,一个最低值;大陆东岸集中夏季(季风),大陆西岸冬季多雨(地中海型)4,温带及高纬型:内陆与东海岸夏季时对流雨为主,西海岸则是以秋冬气旋雨最主要。,3,降水变率定义:是各年降水量的距平数与多年平均降水
21、量的百分比 叫降水变率(Cv)Cv=100%降水变率的气候学意义:降水变率反映某年降水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变率大,降水量不稳定,旱涝灾害频繁 变率小,降水比较稳定,水资源利用价值高,距平数平均数,(四)降水的地理分布,1、赤道多雨带:赤道及其两侧,全球降水最多的地带,年降水量约2000 3000 mm;归因于对流强盛 印度乞拉朋齐平均年降水量 12665mm最高26461.2mm2、南北纬 1535 少雨带:受副热带高压的下沉气流和信风影响,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 500 mm 以下,此带的大陆西岸和内部更不到 200 mm,但大陆东南部受季风、地形影响,可形成多雨中心;,3、中纬度多雨带: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地理学 第三 大气 气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40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