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基础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第二章.ppt
《大学基础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第二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基础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第二章.ppt(7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的过程、意义和结果,了解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所做的探索和努力,认识到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理解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必然性。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的意义及失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带领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农民阶级)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地主阶级洋务派)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内容,导言:早期探索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下半叶的时代变
2、化和特征),一、时代变化 1、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封建帝国,而鸦片战争之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造成了中国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2、处于世界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过渡的时代(19世纪70-90年代)。这个阶段的一个特征就是出现了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被瓜分完毕。另一个特征是在过去资本主义商品输出的基础上又加上了资本输出。3、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时代。从1840年鸦片战争为开始,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等等,一步步加深,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基本形成。,二、时代的变化向中国人提出了新的问题、新的任务,1、一方面是如何抵御外国侵略?如何救亡图存?2、另一方面是中国如何向西方学习?如何求强求富?,三、各阶级登台表演与探索,为了寻找国家的出路,各个阶级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表演,在19世纪下半叶就进行了三次早期探索。,1、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企图用武装斗争和农民改革的方案来改造社会。2、地主阶级洋务派的官僚进行洋务运动,企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来挽救封建统治和实现国家富强。3、新兴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戊戌变法,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道路实现变法维新、救亡图存。,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
4、天国农民战争的爆发,洪秀全,1812年生,广东人。出身客家,家境贫寒,7岁被送入私塾读书,曾4次应试,均名落孙山。在应试过程中,偶遇一位身穿明朝服装的西方传教士带了一名翻译进行传教活动,当时称为“讲街书”。之后,又遇到此位传教士,并得到了一部对洪秀全一生发生重大影响的书劝世良言。受其影响,洪秀全声称自己是上帝的次子、耶稣的弟弟,创立拜上帝会,广招信徒。当时广西地瘠民贫,连年灾荒,饥民处处,到金田起义时,在广西共吸纳了信徒一万余人。,(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1、英国的对华侵略,激化了中外民族的矛盾(1)英国等西方殖民者使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争的灾难,承担了沉重的战争负荷。(2)鸦片战争后
5、,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者大量向中国推销鸦片、倾销商品,引起了中国经济生活的严重动荡。银贵钱贱现象严重。,2、战后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1)土地集中十分严重;(2)封建剥削日益沉重;(3)清政府吏治腐败,水利长年失修,自然灾害频繁。(4)大批运输和手工业工人失业失业,造成大量流民群。大批运输和手工业工人失业,造成大量流民群。,洪秀全 故居,(二)、过程,太平天国历时14年,转战18个省,-金田村起义(1851年1月)永安建制(1851年12月)转战湖南湖北(1852年4月-1853年1月攻占武昌)定都天京(1853年3月),建立与清政府统治对峙的农民政权太平军的北伐和西征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6、的转折点)力挽危局的苦斗(1858年8月1864年7月):破江南、江北大营,三河大捷,安庆失守,天京失陷、太平天国失败。余部坚持斗争4年,在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生日这一天,拜上帝会众在金田村恭祝万寿起义,建号太平天国,颁军纪五条:遵条令;别男行女行;秋毫莫犯;公心和傩;同心合力,不得临阵退缩。全体将士蓄发易服,头裹红巾,13日东出大湟江口,开始了轰轰烈烈规模空前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因金田起义发生在广西,故有大量壮族人民参加了金田起义,太平军占领永安(今蒙山)后,1851年12月17日,洪秀全下诏封杨秀清为东王,九千岁;肖朝贵为西王,八千岁;冯云山为南王,七千岁;韦昌辉为北王,六千岁;石达
7、开为翼王,五千岁。各王受东王节制。正式封杨、萧、冯、韦为军师,封秦日纲为天官丞相,胡以晃为春官丞相,罗大纲为总制。其余有功将士800多人皆授官职。天王颂行令各军记功罪诏、严禁犯第七天条杀不赦诏、命兵将杀妖取城所得财物尽缴归天朝圣库诏;颁刻太平条规、太平军目,重颁天条书,整肃军纪;颁刻太平礼制,规定从诸王到两司马的森严等级,各头领子女亲属都规定不同的称谓与礼节,官爵封号世袭,又颁行天历,创立正朔。太平天国的建制初具规模。,1853年太平天国攻陷南京后,定都南京,改名为天京。5月派林凤祥、李开芳率兵二万多人北上,向北京进军,京城震动。年底时,北伐军约四万人停留在天津附近。由于北京一带清军比北伐军多
8、出数倍,加上北伐军以南方人为主,未习惯北方寒冬,令北伐军处于劣势。坚守多月后,因粮尽而逐渐不支。1855年3月,清将僧格林沁攻下连镇,林凤祥受伤被俘,不久被押到北京处死。僧格林沁率兵到高唐州,李开芳知道林凤祥已全军覆没,从高唐州突围至冯官屯,又被清军围困,不久被俘,6月在北京被处死。北伐失败,最主要原因是孤军深入,缺乏后方支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决定在北伐的同时发动西征。6月3日,命夏官副丞相赖汉英等率军,开始由天京朔江西征。6月10日占领安庆,又连克沿江诸镇。1854年1月,克庐州(今合肥)。2月,再度西进,太平军入湘后,曾国藩组建湘军抵抗。78月,两军在湘北会战,太平军连续败退。10月
9、,武汉三镇相继失守。12月,秦日纲兵败田家镇,湘军直逼九江。1855年1月,石达开等率军西援,组织九江、湖口会战,痛歼湘军水师,乘胜大举反攻,败清湖广总督杨霈,四占汉阳,三克武昌。11月,太平军弃守庐州,皖北形势逆转。这年底,湘军围攻武汉,石达开率师西援鄂,因湘军堵截,遂转进江西。1856年3月,石达开在樟树镇大败湘军周凤山部,占据江西50余州县,围困曾国藩于南昌。但武汉仍被湘军围攻,遂致相持战局。太平军西征历时近三年,控制了天京上游安庆、九江、武昌三大重镇,据有赣、皖和鄂东,成为太平天国主要战略基地,有效地屏蔽了天京,保证了粮源,为太平天国坚持斗争创造了条件。,天京事变,“天京事变”发生于中
10、国清朝后期的1856年,是一次太平天国领导层的严重内讧,地点在首都天京(即今南京),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及燕王秦日纲在此事件中被杀,另有约二万人丧生。“天京事变”被视为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亦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二、意义,1、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把中国旧式农民战争发展到最高峰。提出了反映农民土地要求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并探索向西方学习,第一次提出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方案资政新编。对近代国家的出路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初颁于1853年,是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基本精神是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
11、处无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者多分,人寡者寡分,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总理朝政后不久提出。其主要内容为:经济方面,主张效法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建立以机器工业为主的经济体系,以大力发展民间企业。政治方面,认为立政的关键
12、“惟在乎设法用人之得其当”。就是制定法律制度,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某些精神灌注于太平天国君主制度之中。思想文化、风俗习惯方面,主张设学馆、医院、设育婴堂等社会福利设施,提倡“文以纪实”、“言贵从心”的学风文风。在外交方面,提出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外人不得干涉太平天国的内政。,评价:,(1)进步性 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2)局限性 缺乏实现这一政纲的社会条件,且在战争环境下也不具备实行这一革新的客观条件,因此未能真正实行。,3、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4、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
13、势力。5、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三、失败原因和教训,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镇压(清军、地方团练、湘军、淮军、洋枪队、外国军队“借师助剿”),曾国藩,2、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弱点(1)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天朝田亩制度是希望在落后的小生产的基础上,以平均分配的关系,达到大同世界的幻想,把整个社会改造成划一的自给自足的
14、小农经济,这是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空想。资政新篇提出的按资本主义模式发展国家,但是脱离了领袖们的阶级实际,也缺乏实现的土壤和环境,不可能由农民阶级变成现实。建都天京之后,太平天国革命政权日益封建化,等级、特权观念日益膨胀,贪图享受,内部的宗派争端造成了太平天国的严重内耗,导致了严重的军事政治和思想危机。这都表现除了目光短浅和革命的不彻底性。,(2)农民是小生产者,缺乏先进的革命理论作指导。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理论,不能正确指导斗争。拜上帝会虽然在初期起到了动员和组织群众的作用,但是它从根本上说与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思想和风俗习惯相抵触,随着形势的发展,不再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并且由于小生产者的
15、局限性,太平天国的领袖的实践活动与他们的理论相悖而行,导致革命队伍的思想混乱和人心涣散。,(3)太平天国也未能全面、正确地对待儒学。(4)不能把西方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分别开来,教训,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农民阶级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关于“洋务”和“洋务运动”“洋务”,一词的内容较广泛,重心在于外交。“洋务运动”,一词则有所专指,不包括一般的外交活动,而基本属于“富国强兵”的内政范围。历史学家把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这几十年中,部分清朝官员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在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及外交等方面进
16、行的一系列革新运动,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建设近代海军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称为洋务运动。,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一、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是在内忧外患双重打击下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企图利用资本主义发展工商业的手段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从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到1895甲午战争失败。“夷”、“洋”二字的替换,既是“天朝上国”传统观念的动摇,又是对世界形势的认同;既有被迫接受的恼恨,又有向前挪步的自觉。洋务运动就是在这种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发生的。,二、代表人物:,中央:恭亲王
17、奕;地方:曾国藩(汉族,道光18年进士,湘军领导人)李鸿章(曾国藩的门生,汉族,道光27年进士,淮军领导人,清朝后期的实力派)张之洞(汉族,同治2年进士,号称香帅)左宗棠(曾国藩的属下,汉族地主,率领军队收复新疆)沈葆桢(曾国藩的属下,进士出身,接替左宗棠创设福建船政,任南洋大臣)崇 厚(满洲贵族)唐廷枢,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三、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 基础 课程 中国 近现代史 第二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40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