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论语.ppt
《重读论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读论语.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重读论语 兼谈如何读书 杨叔子,杨叔子,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作者于2002年5月28日在清华大学以本文题目作了一次演讲,演讲内容经有关人员整理,刊登在中国大学教学2003年3期上。2003年4月3日作者以同一题目又在华中科技大学作了一次演讲。本文是在前整理稿基础上,加以删、增、改而成的,并经本人审阅修改。本文拟收入中国人文启思录第五卷。,孔子、老子是伟大的,论语、道德经是伟大的,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人类历史与世界各国共同的宝贵财富。我这个讲座不是来评价论语的,也不是来评价孔子的。但一讲到论语,一讲到孔子,就如同讲到道德径,讲到老子一样,内心不但充满着崇敬,高尚与豁然开朗之感,而
2、且沸腾着亲切、自豪与活力无穷之情。别说中国人,看外国人怎么讲吧!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认为,孔子讲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思想,是超过基督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在1988年1月巴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聚会上,瑞典的汉内斯阿尔夫就讲过:“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智慧。”这恰印证了法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兹在评价孔子时的看法:中国在政治、伦理方面远比欧洲进步。当然,莱布尼兹是从评价孔子、论语角度方面谈的。孔子、论语是了不起的。孔子为联合国首选为世纪名人之一,孔子生日在美国规定为教师节。,我这个讲座是来谈谈我如何读论语的,重读了论语有什么感受,重读了论语认识到应该如何读书。为
3、什么叫“重读论语”呢?因为我4岁到9岁期间,读过了论语,后来没有再读,直到我担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之后,我又仔细读了几遍,感受与以往大不相同,可能有了五、六十年的经历,多少懂得了些人生百味,开了点窍吧。我想从4个方面谈一下如何读论语,当然大体也可推及如何读书。,一、要把握整体地读,二、要抓住重点地读,一、要把握整体地读,读书,要整体地读,就是要从整本书的精神、思路去读、去了解、去体会各章各节的意思,“以孔解孔,以老解老。用孔子、老子的总的思想去解释孔子、老子的每段话,才可能少点脱离原义的解释,千万不要断章取义。现在讲2点:,第一点,学习、思考、实践,我国有个非常好的教育传统,就是把学习、思考、实
4、践这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我国古代书院就是这样做的,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湖南岳麓书院就有四句名言:“博于问学,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这就是说,学识要渊深博大,思考要明晰深刻,实践要全心全意,三者结合才能造就人才。江西白鹿洞书院引用了中庸的话,也是讲将三者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第一、二点讲学习,第三、四点讲思考,第五点讲实践。这句话,孙中山将“之”删去,作为中山大学的校训。这个三者结合的思想是同论语密切相连的。,论语整个来讲,是一本实践论,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思考中都强调实践。我当校长时,每周,至少每两周我要去听一个上午的
5、课。有次到中文系听课,我坐在一位姓胡的同学的旁边,恰好他面前有本论语。我翻开论语第一篇学而的第一章,问他:“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是什么意思?他讲:“学过的东西,要经常温习,这件事很愉快。”我讲:“不对!”“老师是这么讲的!”“不对!”“书上也是这么讲的!”“不对!”“哪怎么才对?”我讲:“你要把整本论语联系起来看,把这一章整个联系起来看,以整本论语的思想来了解每章的意义,才能有个正确理解。孔子十分重视做人,重视实践。学,是指向实践学习,学习做人、做学问;时,是指经常,也是指及时;习,不是指温习,而是指实践、实习。所以,这句话是讲,要向实践学习,学习做人、做学问,而且经常及时地加以实践,这
6、件事非常高兴。正因为如此,才有第二句话: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向实践实习,当然包括向群众学习,向朋友学习,更包括向自远方而来的朋友学习。向远方而来的朋友学习,当然更加高兴。,接着,自然有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正因为向实践学习,向朋友学习,学习做人、做学问,并经常及时加以实践,别人不知道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才算是君子啊!如果照你的理解,这三句话就是三件风马牛不相关的三件事了,孔子为什么把三件风马牛不相关的事放在一起讲?孔子的徒子徒孙又把它作为论语的开篇呢?这怎么讲得通!”我随手翻到学而的倒数第三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学好也已。”我讲:“
7、你看!什么是好学?不讲究吃,不讲究住,做事勤快,讲话谨慎,有了错误,要找一位比你更有道德的人来指正。这都是讲实践嘛!”我告诉他,孔子强调实践重要,决不是讲读书不重要;我们强调某一件事重要,只因为对这件事重视得不够,而不是讲另一件事就不重要,逆定理不一定成立。,“三八妇女节”讲要解放妇女,只因为妇女解放得还不够,而决不是讲要打倒男子嘛!先进这篇倒数第2章就讲了读书重要。子路要派子羔云费城做官,孔子反对,讲子羔的书没读好,这是害了子羔。子路反驳:“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这是讲,费城有群众,有政府,可向群众、官员学习,才算学了,何必读书呢?孔子生了气讲:“你狡辩!我讨厌!”其实,
8、如果孔子不重视读书,又何必开私人办学之先河,又何必花牛劲去整理古代文献资料而成为不朽的经典呢?但孔子深深知道,“行”,实践,是个根本。,孔子知道学习重要,实践重要,也知道思考重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明确讲出了学与思的关系。有次,孔子问子贡:“你与颜回谁强?”子贡说:“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你看!颜回的思维能力强,举一反十,而子贡呢?自认为只能举一反二。孔子接着实事求是地讲:“比不上呀!我与你都比不上他呀!”可见,孔子认为颜回的思维能力比自己还强,无怪乎那么喜欢这位得意门生。孔子深知思维能力的重大作用,在论语的里仁与卫灵公两篇中,孔子都讲了“一以贯之”,
9、明确他是以一个基础道理来贯穿他所有的学识的,即从所有学识中体悟与提炼出最本质的东西,这就是他思维能力的深刻性。可惜颜回不全面发展,体育不好,打短命了,没成为孔子的接班人。成为接班人的是有点“鲁”,即有点“迟钝”的曾子。,学而中曾子的一段话,表明了孔子他们高度重视学习、思考、实践三者的紧密结合,此即:“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这里,关键是要正确理解最后一句话的“习”字,“习”不是指温习、复习,同学而第一章的“习”字一样,是指实践:“传”指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或圣哲所著经典的教导,自然,这就是说学习。这一来,曾子这段话就很清楚了,“传”指学习,“省”指思考,“习”
10、指实践,中间两句话是最后一句话的主要体现,也就是按照经典教导的重要的实践;这段话就是讲三者应该结合,每天均应如此。,第二点,“天人合一”,也许有人会问,“老子讲天人合一,孔子怎么讲了呢?”读一下论语子罕第一章,“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过去一般这么解释,孔子很少讲利、讲命、讲仁。这不全对!很少讲利是对的,很少讲命勉强可通,很少讲仁就绝对不通了。孔子的中心思想就是“仁,论语109处讲“仁”,除了一处“仁”作“人”讲外,还有108处;有21处讲“命”。除了11处外,10处都是指“天命”的意思,即客观规律。读一下论语为政第四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1、”论语最后一章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孔子不信鬼神,他这里讲的命、天命,就是客观规律、自然规律,讲的是要了解、要服从客观规律、自然规律。,读一下论语为政第四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最后一章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孔子不信鬼神,他这里讲的命、天命,就是客观规律、自然规律,讲的是要了解、要服从客观规律、自然规律。这一来,怎么讲孔子很少讲命,讲仁呢?那么,究竟该怎么解释?在论语中,在中国古代书中,“与”不仅有“和、“同”的意义,还有“称赞、歌颂”的意义,所以“与命与仁,应该解释为“称赞命,称赞仁。“命”,“天命”,就是“天道”;
12、“仁,讲的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是“人道”;“与命与仁”,就是主张“天人合一”。我建议大家读一下柳宗元写的一篇人物专访,叫种树郭橐驼传,这是一篇很好很好的文章,中心就是宣扬“天人合一”。他写的郭橐驼是位种树高手,种的树,移植的树,无一不活,而且长得硕茂、早结果、多结果。,别人问他有什么诀窍,他讲了一个八字方针:“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顺”,就是“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而为;“天”,就是“自然”,就是树木生长的客观规律;“无为”加“自然”,老子讲的“天人合一”,不要违背树木生长的规律来种树,方能致使树木的本性得到很好的发展。文中进一步引伸,又讲了另一个办坏事的“八字方针”,“好烦其令,而卒以祸”
13、,尖锐批评当官的人,“烦”就是“频繁干扰”,就是反“无为”,“令”就是“主观主义,瞎指挥”,就是反“自然”;合起来,就是反“天人合一”,结果就是招来灾祸,涂炭生灵了。柳宗元不愧为一个改革家、孔老之道的弘扬者。,二、要抓住重点地读,学习不仅要把握整体,而且要抓住重点,而且两者相互依存,无彼即无此,不可分割。讲3个重点:第一点:仁。第二点:度。第三点:新。,第一点:仁。,前面讲了: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论语里仁中最清楚,孔子告诉曾子:“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解释得十分准确:“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就是“仁”。忠,就是中心,把心放在当中,就是孔子明确地告诉子贡的,“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14、这就是“仁”;恕,就是如心,将心比心,就是孔子明确地告诉仲弓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仁”。忠是从正面讲的,恕是从反而讲的。其实,论语颜渊有章也是讲这点,“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成人之美是忠,不成人之恶是恕;而小人是不忠不恕。在论语中,或强调忠,或强调恕,都是一个意思。论语卫灵公有一章:子贡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论语中,“主忠信”出现了5次,分别在第一、八、九、十二、十五篇中,真不少!第八篇泰伯中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讲得也十分明确了。可以说,“仁”充满了论语。在这里应该特别讲一件事,前几年有人说,不
15、少人一再引用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上有人讲过:“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智慧。”这件事子虚乌有,毫无根据,以讹传讹,自我标榜。但是,有位退休老工程师、中国传统文化热爱者胡祖尧更是查出了,在1988年堪培拉时报登了这件事,消息是帕特里克曼汉姆从巴黎发出的。正如本文开始所讲,讲这话是位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斯,他是197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我认为这个讲话是有道理的,科学技术发展到如此高度,而且还在高速发展,完全可以左右人类社会与命运,乃至毁灭人类。人类所最需要的是“关爱人”,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即“仁,即所谓“孔子智慧”。,你看:仁兄,仁弟,仁人,仁爱,仁义,
16、仁政,仁君,仁义之师,仁风,多得是!应该说,孔子智慧是一个抽象,即东方文化核心的抽象,正确处理人与人、与集体、与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更一般地讲,世界的一切,就是“关系”,就是“处理关系”。我们所努力的,就是尽可能正确地去认识关系,把握关系,处理关系;人类社会也逃不出这个“关系”。“关系”和谐,方能存在与发展;“关系”不和谐,必导致灾害,甚至必遭到毁灭。,第二点:度。,“度”,太重要了!“中庸”就是讲“度”。论语先进讲的对:“过犹不及。”过头,不及,都不好。朱熹解释说: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永远不改变。论语泰伯中,孔子就讲了:“中庸之为德也,其至已乎!”我认为这确实很对,什么事都是讲究“适
17、度”,“适可而止。”列宁讲过,真理多一步就是谬误。中国自古以来,就认识到“度”的重要性;“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论语尧曰中也讲了“允执其中”。恰当地把握事情之“中”,“中”就是“度”,这就是关键所在。黄金分割,0.618就是一个“中”、“度”,按0.618;0.382来分割、来分配线段,看起来就最美。其实,还有不少事情,也得按这个比例办。,大家都知道,老子最讲究“度”,“物极必反”,要知足,知止,不盈,去甚,去奢,去泰。老子一书充分表达了这一辩证思想。中庸,决不是搞折中主义,搞和稀泥,搞无原则;中庸,决不是懦弱,缺乏勇敢,不敢进取。事情总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问题就在于把握度
18、,不要转化成坏的一方面。如何把握“度”?在论语表现为“礼”,“礼”是度量的标准;不达到不行,过头也不行。“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更大的是“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而言,非礼勿动。”我们现在已习惯讲一句话:“要有礼貌。”还有一件事,很值得一提。光明日报1999年1月27日有个报导,“中国传统文化对计算机技术的一大贡献访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唐稚松院士”。,唐稚松院士创造性地主持开发了计算机软件XYZ系统,获得了199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赢得了国际计算机科学最高奖图灵奖1996年获得者以色列A卜诺里的高度称誉。日本软件工程协会主席岸田孝一对
19、这个系统的评价是:“尽管系统所采用的数学理论来源于西方,但构造此系统的基本思想却是孔子的中庸哲学和佛教禅宗的认识哲学。”这对那些自我菲薄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我还推荐荀子中讲的一个故事,作为孔子讲“中”的注解,“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第三点:新。,“新”这点之所以要讲,因为十年浩劫的“文革”把孔子打成一个典型的保守派、复旧派、倒退派的代表。“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第一章这两句话成了如山的铁证。事实上是,孔子当时面对中国两千多年的传流下来的文化及杂乱的典籍,散佚流失,深感整理工作亟为迫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读 论语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40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