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区的应用解剖.ppt
《腹股沟区的应用解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腹股沟区的应用解剖.ppt(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主讲人外科主任 席飞彪,腹外疝,概论(一)概念1、疝: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2、疝最多发生于腹部,腹部疝又以腹外疝为多见。3、腹外疝: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所形成。4、腹内疝:脏器或组织进入腹腔内的间隙囊内而形成,如网膜孔疝5、真性腹外疝内容物必须位于有腹膜壁层所组成的疝囊内,借此可与内脏脱出相鉴别。,(二)病因1、腹壁强度降低(1)组织 腹壁1)精索子宫阔韧带 腹股沟管 2)股A 股管3)脐血管 脐环(2)发育不全:腹白线(3)手术的愈合不良,外伤感染,腹壁神经损伤,老年人、久病、肥胖致
2、肌萎缩。2、腹内压力增高: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包茎、前列腺增生、膀胱结石)搬运重物,举重、腹水、妊娠、婴幼儿经常哭闹等。,穿过,穿过,穿过,穿过,(三)病理解剖(腹外疝由疝囊、疝内容物、疝外被盖组成)1、疝囊:是壁层腹膜的憩室样的突出物,由疝囊颈(疝门)和疝囊体组成。2、疝内容物:是进入疝囊的腹内脏器或组织,以小肠为最多见,大网膜次之。3、疝外被盖:是指疝囊以外的各层组织。,(四)临床类型,1、易复性疝:凡疝内容物很容易回纳入腹腔的。2、难复性疝:(1)疝内容不能回纳或不能完全回纳入腹腔者。(2)滑动疝:疝内容物组成疝囊壁的一部分。1)病程较长的疝,因内容物不断进入疝囊内时产生的下坠力量
3、将囊颈上方的腹膜逐渐推向疝囊2)尤其是髂窝区后腹膜与后腹壁结合的极为松驰,更易被推移,以至盲肠(包括阑尾)、乙状结肠或膀胱随之下移而成为疝囊壁的一部分。(3)难腹性疝的内容物并无血运障碍,也无严重的临床症状。,3、嵌顿性疝(箝闭性疝)(1)疝门较小而腹内压突然增高时,疝内容物可强行扩张囊颈而进入疝囊,随后因囊颈的弹性收缩,又将内容物卡住,使其不能回纳。(2)Richter疝(肠管壁疝):嵌顿的内容物仅为部分肠壁,系膜侧肠壁及其系膜并未进入疝囊,肠壁并未完全梗阻。(3)Littre疝:嵌顿的小肠是小肠憩(通常是Meckel憩室)。(4)逆行性嵌顿疝或Maydl疝:有时可有几个肠袢嵌顿,状如W形,
4、中间的肠袢虽不在疝囊内,但却属被嵌顿的肠管。,4、绞窄性疝(1)嵌顿疝如不及时解除,肠管及其系膜受压情况不断加重可使动脉血流减少,最后导致完全阻断。(2)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实际上是一个病理过程的两个阶段,腹股沟疝,一、概况1、腹股沟区是前外下腹壁一个三角形区域,其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内界为腹直肌外侧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一条水平线。2、斜疝是最多见的腹外疝。75-95%。3、腹股沟疝发生于男性者占大多数。15:14、右侧比左侧多见。6:1,二、腹股沟区解剖概要1、腹股沟区的解剖层次由浅而深,有以下各层(1)皮肤、皮下组织和浅筋膜。(2)腹外斜肌(3)腹内斜肌和腹横肌。(4)膜横筋膜位
5、于腹横肌深面。(5)腹膜外脂肪和腹膜壁层。,2、腹股沟管解剖(表20-1),表20-1 腹股沟管与股管的解剖 腹股沟管4-5cm 股管1-1.5cm 内口:深环 上口:股环外口:浅环 下口:卵圆窝前壁:皮肤皮下和腹外斜肌腱膜,外1/3为腹内斜肌 前缘:腹股沟韧带 后壁:腹膜和膜横筋膜,内1/3为腹内斜肌 后缘:耻骨梳韧带上壁:腹内斜肌、腹横肌沟鎌 内缘:腔隙韧带下壁: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 外缘:股静脉,3、直疝三角(Hessel bachs triangle)(1)直疝三角的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内侧边为腹直肌外侧缘,底边为腹股沟韧带。(2)此外腹壁缺乏完整的腹肌覆盖,且腹横筋膜又比周围部分为薄
6、,故易发生疝。(3)腹股沟直疝即在此由后向前突出,故称直疝三角。(4)直疝三角与腹股沟深环之间有腹壁下动脉和凹间韧带相隔。,三、发病机制1、先天性解剖异常。2、后天性腹壁薄弱或缺损四、临床表现1、易发性斜疝(1)除腹股沟区有肿块和偶有胀痛外,并无其他症状。(2)肿块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多呈带蒂柄的梨形,并可降至阴囊或大阴唇。(3)用手按肿块并嘱病人咳嗽,可有膨胀性冲击感。(4)如病人平卧休息或用手将肿块向腹腔推送,肿块可向腹腔回纳而消失。,2、难复性斜疝(1)除胀痛稍重外,其主要特点是疝块不能完全回纳。(2)滑动性斜疝疝块除了不能完全回纳外,尚有“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症状。(3)滑
7、动性疝多见于右侧,左右发病率之比约为1:63、嵌顿性疝(1)通常发生在斜疝,强力劳动或排便等腹内压骤增是其主要原因。(2)临床上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3)肠管壁疝(Richter)嵌顿时,由于局部肿块不明显,又不一定有肠梗阻表现,容易被忽略。,4、绞窄性疝(1)临床症状多较严重。(2)在肠袢坏死穿孔时,疼痛可因疝块压力骤降而暂时有所缓解。(3)绞窄时间较长者,由于疝内容物发生感染,侵及周围组织,引起疝外被盖组织的急性炎症。,鉴别诊断1、睾丸鞘膜积液:(1)鞘膜积液所呈现的肿块完全局限在阴囊内,其上界可以清楚地摸到。(2)透光试验阳性。(3)鞘膜积液时,睾丸在积液中间,故肿块各方均
8、呈囊性而不能扪及实质感的睾丸。2、交通性鞘膜积液:(1)每日起床后或站立活动时肿块缓慢地出现并增大。(2)平卧或睡觉后肿块逐渐缩小,挤压肿块,其体积也可逐渐缩小。(3)透光试验为阳性。,3、精索鞘膜积液:肿块较小,在腹股沟管内,牵拉同侧睾丸可见肿块移动。4、隐睾:(1)隐睾肿块较小,挤压时可出现特有的胀痛感觉(2)患侧阴囊内睾丸缺如。5、急性肠梗阻:(1)肠管被嵌顿的疝可伴发急性肠梗阻,但不应仅满足于肠梗阻的诊断而忽略疝的存在。(2)肥胖或疝块比较小时,更易发生这类问题而导致治疗上的错误。,治 疗,1、非手术治疗:(1)1岁以下婴幼儿1)可暂不手术,因为婴幼儿腹肌可随躯体生长逐渐强壮,疝有自行
9、消失的可能。2)可采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住腹股沟管深环,防止疝块突出并给发育中的腹肌以加强腹壁的机会。(2)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而禁忌手术者,白天可回纳疝内容物后,将医用疝带一端的软压垫对着疝环顶住,阻止疝块突出。成人腹股沟疝是不可自愈的,手术是唯一可靠方法2、手术治疗(基本原则是关闭疝门即内环口,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腹股沟区的应用解剖Applied anatomy of inguinal region,上:髂前上棘间线。下:腹股沟襞。内侧:半月线(下 段)。,境界,1、皮肤,2、浅筋膜,Camper 筋膜(脂肪层),Scarpa 筋膜(膜性层),3、深筋膜,4、腹外斜肌腱膜,5、腹
10、内斜肌,6、腹横肌,7、腹横筋膜,8、腹膜外脂肪,9、壁腹膜,一、腹股沟区的层次结构特点,一、腹股沟区的层次结构特点,1、皮肤,2、浅筋膜,Camper筋膜(脂肪层),Scarpa筋膜(膜性层),Scarpa筋膜的附着,腹白线,阔筋膜,Colles筋膜,尿道球部损伤,尿外渗的范围,腹白线,参与构成的形成物,腹股沟韧带,精索外筋膜,3、深筋膜,腹股沟韧带,腔隙韧带,耻骨梳韧带,(腹股沟管)皮下环(浅环),参与构成精索外筋膜,反转韧带,特点:在此区内形成下列结构:,4、腹外斜肌腱膜,5、腹内斜肌:,1)起于腹股沟韧带的外侧2/3,为该区内见到的第一层肌。2)弓状下缘(与精索的关系为前上后)3)构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腹股沟 应用 解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39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