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免疫治疗-肿瘤生物治疗学基础知识.ppt
《肿瘤免疫治疗-肿瘤生物治疗学基础知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肿瘤免疫治疗-肿瘤生物治疗学基础知识.ppt(1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肿瘤免疫治疗-肿瘤生物治疗学基础知识,福建医科大学教学医院福建省肿瘤医院叶韵斌,目的与要求:肿瘤免疫学是研究肿瘤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应用免疫学原理和手段对肿瘤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的一门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全面了解机体的抗肿瘤免疫监视机制,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免疫机制;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免疫编辑假说。深入认识肿瘤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机制,了解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肿瘤免疫治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章、肿瘤免疫学概述,肿瘤免疫学(Tumor immunology)是研究肿瘤抗原、机体的免疫功能与肿瘤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相互关系;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以及肿瘤细胞
2、逃逸免疫效应的机制;肿瘤免疫学诊断;以及免疫学预防和治疗的学科。,第二章、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免疫细胞 细胞因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粘附分子 免疫耐受 抗肿瘤免疫应答过程 机体对肿瘤抗原的免疫应答,免疫系统是机体识别自我和非我,引发免疫应答、执行免疫效应和最终维持自身免疫稳态的组织系统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胸腺、骨髓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免疫细胞:主要是指能识别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 淋巴细胞等各种细胞。细胞因子:机体的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能合成和分泌小分 子的多肽类因子,它们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这些因子统称为细胞因子(cytokines)。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肿瘤抗原递呈
3、抗肿瘤免疫应答: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免疫耐受:是指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无应答状态(a state of specific unresponsiveness),一、免疫细胞,(一)T淋巴细胞-主要的抗肿瘤效应细胞 表面标志:CD3 CD8+抗肿瘤作用:A.结合肿瘤抗原,杀伤肿瘤细胞 B.分泌细胞因子CD4+抗肿瘤作用:A.辅助激活CTL,B细胞,NK,巨噬细胞;B.分泌细胞因子:IL-2,IFN-,TFN-C.少数属于细胞毒性T细胞具有杀瘤作用,(二)B淋巴细胞-表面标志:CD19 介导体液免疫应答(三)NK细胞-表面标志:CD16CD56 1)非特异性杀伤2)无MHC限制性,无需
4、预先致敏3)不依赖抗体和补体4)ADCC5)释放IFN-,(四)树突细胞-表面标志:CD1a、CD80、CD40、CD86.是目前公认的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高表达MHCI类和MHCII类分子功能:DC携带抗原通过MHC限制性途径把抗原递呈给T细胞,激活T细胞而激发免疫应答,(五)巨噬细胞-表面标志:CD68 1)处理和呈递抗原 2)活化的巨噬细胞通过溶酶体酶直接杀伤 3)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间接杀伤肿瘤细胞 4)合成和释放NO 5)ADCC,二、细胞因子,(一)细胞因子的定义 细胞因子(cytokines,CKs)是一类由活化的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如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及某些
5、肿瘤细胞)所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的统称,能够作用于分泌细胞本身或邻近其他细胞,具有调节免疫效应、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物学活性。,(二)研究的历史 细胞因子的研究渊源始于50年代的干扰素研究和60年代的集落刺激因子研究。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细胞因子研究的突破性进展。80-90年代相继克隆出一大批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的化学本质是多肽,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细胞因子是生物体内一类重要的第一信使分子,是细胞内基因表达的产物。,(三)细胞因子的种类按作用分:调节天然免疫的细胞因子:TNF-a、IL-1、IL-6等调节获得性免疫的细胞因子:IL-2、IL-4、IFN-等作用于造血系统的细胞因子:CSF、IL
6、-3、IL-7等按细胞来源分类: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IL-2、IL-3、IL-4等非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IL-7、IL-8、IL-11、CSF等,细胞因子的作用方式:自分泌作用 旁分泌作用 内分泌作用。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多效性 重叠性 协同性 拮抗性 双重性,研究意义,细胞因子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用意义,它有助于阐明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机理,有助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重组细胞因子已用于治疗肿瘤、感染、炎症、造血功能障碍等,并收到良好疗效,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三、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粘附分子,(一)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同种异体移植物移植后会
7、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是由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诱导的,这种抗原称为组织相容性抗原。体内具有多种组织相容性抗原,其中能引起强而迅速的排斥反应者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其编码的基因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人的MHCHLA复合体(6#染色体),1.经典的HLA I类、HLA II类基因,HLA I类基因(HLA Ia):HLA-A(locus)HLA-B HLA-CHLA II类基因:HLA-DP(subrigon)HLA-DQ(locus A B)HLA-DR,2.免疫功能相关基因,(1)补体gene(III类基因)(2)抗原加工、递呈相关gene(II类基因)LMP、T
8、AP、HLA-DMHLA-DO、TAP相关蛋白gene,(3)非经典的HLA I类gene(HLA Ib)HLA-E、HLA-G、HLA-F(4)炎症相关geneTNF gene转录调节因子MIC(MHC I 相关 gene):MICA、MICBHSP,(二)粘附分子定义: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粘附作用的膜表面糖蛋白作用:参与调节免疫细胞的凋亡 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 参与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分化,B7分子:主要分布于B细胞、DC细胞、激活 的单核细胞和T细胞 CD28-激活T细胞 配体 CTLA-4-抑制T细胞活化,细胞粘附因子-intracellular adhesion m
9、olecule ICAM ICAM-1(CD54)ICAM-2(CD102)ICAM-3(CD50)作用:介导免疫免疫细胞的活化、免疫细胞之间及免疫细胞与其他细胞的接触、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三)抗原递呈MHC-I类分子呈递途径:参与内源性抗原的呈递过程 MHC-II类分子呈递途径:参与外源性抗原的呈递过程抗原的交叉呈递:MHCI类分子也能递呈外源性抗原,MHCII类分子也能递呈内源性抗原。,HLA,基本概念,抗原加工:蛋白质抗原在细胞内被降解成能与MHC分子结合的肽的过程。抗原递呈:MHC分子与抗原肽结合,将其展示于细胞表面供T细胞识别的过程。内源性抗原:细胞内产生的蛋白质抗原,包括自
10、身抗原和非己抗原-MHC分子递呈。外源性抗原:由细胞外摄入细胞内的蛋白质抗原,包括非己抗原和自身抗原-MHC分子递呈。,Antigens must be processed in orderto be recognised by T cells,T cellresponse,无应答,无应答,无应答,无应答,抗原加工、递呈,抗原递呈细胞 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淋巴细胞的细胞,又称为辅佐细胞。,专职APC(professional APC)能组成性表达MHC-II类分子、具有较强的抗原提呈作用,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兼职APC 非组成性地表达MHC-II类分子,抗
11、原提呈能力弱,包括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上皮及间质细胞等。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等也可通过MHC-I类分子途径提呈抗原。此类CTL的靶细胞属广义APC。,抗原加工递呈的意义,实现免疫系统对非己抗原的免疫监视作用免疫调节作用,四、免疫耐受,(一)定义: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nce)指抗原诱导特异性淋巴细胞失活或死亡,导致机体不能对该抗原产生应答的现象。,(二)T细胞免疫耐受中枢性免疫耐受:T细胞的阴性选择 T细胞的否定现象外周性免疫耐受:生理性屏障对自身抗 原的不识别 外周血自身反应性T 细胞克隆的清除 缺乏激活信号 具有潜在自身反应性 的T细胞被抑制,(二)B细胞免疫耐受中枢
12、性免疫耐受:克隆排除 克隆无能(clonal anergy)外周性免疫耐受:已活化的细胞受到大量 抗原持续刺激时,可被 诱发凋亡。,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及应用,1.理论方面的意义2.临床治疗方面的意义和应用治疗自身免疫病防止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肿瘤治疗,五、抗肿瘤免疫应答 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学效应机制,(一)细胞免疫机制 细胞免疫在机体抗肿瘤效应中起重要作用。1、CD4+T细胞:参与B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 和CTL细胞的活化和抗肿瘤效应。A.辅助激活CTL,B细胞,NK,巨噬细胞;B.分泌细胞因子:IL-2,IFN-,TNF-C.少数属于细胞毒性T细胞,具有杀瘤作用,2、CD8+T细胞:在机体
13、抵抗肿瘤效应中起关键作用。CTL(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A.通过其细胞膜上的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CR),特异性识别MHC分子肿瘤抗原肽复合物,引起T细胞活化、增殖,杀伤肿瘤细胞。B.分泌细胞因子,3、抗原递呈细胞:M、DC A.通过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肿瘤抗原,激发特异性T细胞免疫而发挥抗肿瘤效应。B.活化的巨噬细胞通过溶酶体酶直接杀伤,且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间接杀伤肿瘤细 胞。C.合成和释放NO D.ADCC,4.NK细胞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A.非特异性杀伤B.无MHC限制性,无需预先致敏C.不依赖抗体和补体D.ADCCE.释放IFN-,(二)体液免疫机制1、激活补体系统溶解肿瘤细胞2、抗体依赖
14、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3、抗体的免疫调理作用4、抗体封闭肿瘤细胞上的某些受体作用5、抗体使肿瘤细胞上的黏附特性改变或丧失作 用,Ag,IL-12,活化DC,Th1,DC,CTL,CD4,CD4,IL-12,NK/NKT,Tumor,IFN,IL-2IFN,IL-12,抗肿瘤免疫应答,六、机体对肿瘤抗原的免疫应答,认识肿瘤抗原以及肿瘤抗原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肿瘤抗原,细胞恶性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neoantigen)及过度表达的抗原物质的总称。包括突变的癌基因和抗癌基因编码的蛋白、病毒诱导的肿瘤细胞表面常常表达病毒基因编码的蛋白、共同肿瘤抗原、胚胎抗原。,肿瘤抗原的分类,根据特异性
15、分类1)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 specific antigen,TSA)肿瘤细胞所特有的或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的新抗原。2)肿瘤相关抗原(tumor associated antigen,TAA)非肿瘤细胞所特有、正常细胞和其它组织上也存在的抗原,细胞癌变时,含量增加。,机体对肿瘤抗原的免疫应答,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学效应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多种免疫成分,包括先天性免疫(非肿瘤特异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肿瘤特异性免疫),二者共同参与机体免疫机体免疫。对于免疫原性较强的肿瘤,特异性免疫应答起主要作用对于免疫原性较弱的肿瘤,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更重要,第三章、免疫调节机制,免疫调节-
16、指抗原驱动的免疫应答过程中,通过免疫细胞之间,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之间及免疫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免疫应答维持在适当的强度和时限以保证机体免疫功能的稳定的生物学过程。免疫细胞调节:调节型T细胞 NK T细胞 T细胞 巨噬细胞,调节型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促进一些抑制性细胞因子的分泌、下调免疫共刺激分子和粘附分子的表达、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免疫反应以及抑制传统T细胞的活化等。其免疫抑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NK T细胞,是一类特殊的T细胞亚群,既表达T细胞受体,同时又能表达NK的表明标记CD161,T细胞,在抗微生物感染免疫和
17、抗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巨噬细胞,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抗肿瘤功能的抑制及促肿瘤生长的机制,肿瘤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肿瘤诱导的抑制性细胞 Ts 抑制性巨噬细胞肿瘤诱导的体液抑制因子 封闭抗体 肿瘤细胞产物的免疫抑制作用 TGF-,IL-10,第四章、肿瘤免疫逃逸机制,抗原缺失和调变 肿瘤细胞MHC I分子表达低下肿瘤细胞表面抗原被封闭肿瘤细胞缺乏协同刺激信号肿瘤细胞的“漏逸”免疫抑制作用肿瘤抗原诱发免疫耐受肿瘤细胞抗凋亡或诱导免疫细胞凋亡,肿瘤细胞“漏逸”,某些突变可以是肿瘤细胞迅速生长从而超过了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效应,导致宿主不能有效地清除大量生长地肿瘤细胞,称为肿瘤细胞地“漏逸”,肿瘤细胞的免
18、疫原性降低,肿瘤细胞异常的HLA表型 A。正常细胞HLA I类分子表型(举例)。肿瘤细胞异常HLA I类分子表型;B。全部丢失,包括HLA-A、HIA-B、HLA-C;C。HLA一条单元型丢失,即HLA-A、HLA-B、HLA-C三位点均丢失一半等位基因;D。某一位点丢失(此处为HLA-B或A位点);E。某一等位基因丢失(此处为HLA-B44)。,肿瘤表达免疫抑制分子和诱导淋巴细胞凋亡,肿瘤的免疫豁免,肿瘤诱发免疫抑制,1、肿瘤诱导免疫抑制细胞抑制性T细胞抑制性NKT细胞抑制性巨噬细胞,2、肿瘤诱导免疫抑制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10前列腺素,3、肿瘤诱导T细胞成分和功能紊乱T细胞亚群紊乱
19、Th1/Th2漂移T细胞信号通路异常,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与免疫逃逸,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各种细胞粘附分子地表达水平降低肿瘤血管内皮细胞MHC类分子的表达异常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抗自由基损伤活性增强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能力增强,第五章、肿瘤免疫学理论的演变,免疫监视学说,Burnet提出免疫监视学说:机体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其体细胞会时常发生突变,有些突变可能会导致细胞恶化转化。当具有异常增殖能力的肿瘤细胞在体内形成时,它们携带新的抗原决定簇,随着肿瘤细胞的增殖,当新的抗原达到一定数量时,就开始产生胸腺依赖性免疫反应,最终排斥肿瘤。,人类的免疫监视现象,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的个体具有更高的肿
20、瘤发生率。对移植后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和先天性免疫缺陷患者的追踪观察结果显示其肿瘤发生的相对危险度明显增高。,肿瘤免疫编辑,此假说认为,免疫系统既可能清除肿瘤细胞或对肿瘤细胞产生非保护性免疫反应,又可能促进免疫无反应性或免疫耐受性的产生。肿瘤细胞在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过程终,免疫原性强的克隆被清除,免疫原性弱的克隆被保留,肿瘤细胞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导致免疫原性更弱的克隆最终形成优势肿瘤细胞群体。3个过程:免疫清除;免疫平衡;免疫逃逸,第六章、肿瘤的免疫治疗,基本原理:提高肿瘤抗原免疫原性,激发和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提高肿瘤对抗瘤免疫效应的敏感性,在体内外诱生肿瘤特异性效应细胞和分子等。抗肿瘤
21、免疫治疗包括主动免疫治疗、被动免疫治疗。,一、细胞因子治疗,1、干扰素1)I型干扰素:由单核巨噬细胞、病毒诱导的成纤维细胞、转化的B细胞产生 种类:IFN-、IFN-、IFN-、IFN-等 作用:抑制肿瘤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 调节免疫反应 感染肿瘤血管生成 其它作用:抗病毒2)II型干扰素:由活化的T细胞、原始的Th0细胞和NK细胞产生 种类:IFN-作用:激活巨噬细胞、NK细胞等直接杀伤癌细胞 延长细胞周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促进MHC-I、II类分子和抗原递呈细胞尚共刺激分子的表达 在干扰素的调节下,IFN-可诱导Th0向Th1分化,抑制向Th2分化,增强细胞免疫和CTL的杀伤活
22、性临床药物:基因工程产品,已国产化。干扰灵、赛若金、因特芬、派罗欣。,适应症:干扰素主要用于治疗晚期毛细胞白血病、肾癌、黑色素瘤、kaposi肉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中低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他曾用于骨肉瘤、乳腺癌、多发性骨髓瘤、头颈部癌和膀胱癌等。对慢性乙、丙型肝炎也有效。用法:第1周300万单位,皮下注射,每周23次,第2周每次加到500600万单位,第3周加到9001000万单位连续6周,共8周为1疗程。干扰素亦可局部注射(瘤周浸润)、腔内注射(癌性胸腹腔积液)或膀胱内灌注。,毒副作用:高剂量干扰素具有一般生物制剂的反应即发热、流感样症状,肌肉酸痛等,其次是轻度骨髓抑制。一般对肝肾功
23、能无影响,少数有转氨酶、血肌酐升高。,2、白细胞介素-2(IL-2)来源:主要由激活的T淋巴细胞分泌和表达,此外NK、转化的B细胞和LAK细胞也可产生 作用:促进T细胞增殖及相应的细胞因子分泌 刺激NK生长并增强其杀细胞活性 诱导LAK、NK、TIL扩增及细胞因子的分泌 促进B细胞分化、增殖和产生抗体 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抗肿瘤免疫反应和移植排斥反应临床药物:基因工程IL-2 欣吉尔、德路生、远策欣。,适应症:用于肾细胞癌、黑色素瘤、乳腺癌、膀胱癌、肝癌、直肠癌、淋巴瘤、肺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用于癌性胸腹水的控制。用于手术后、放疗及化疗后的肿瘤治疗,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也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病
24、毒性、细菌性疾病的治疗,如乙肝、结核病。用法:1)胸腹腔注射 100-200万IU/次,每周1-2次,2-4周为一疗程。2)局部注射 根据癌灶大小决定剂量,每次每个病灶不少于610万IU,隔日1次,4周为一疗程。3)皮下注射 60-100万IU/m3,每日1次,每周5次,4周为一疗程。4)静脉滴注 40-80万IUIU/m3,每日1次,缓慢滴注,每周5次,4周为一疗程。,毒副作用:治疗中常见副反应为发热、寒战、乏力、恶心、轻度食欲下降等。其他少见的副反应包括局部反应、皮疹、血压下降、水潴留、转氨酶升高等。这些副反应多为轻度、易耐受,停药后可自行缓解。必要时可给与消炎痛或给予升压等措施对症处理。
25、,3、IL12:主要是由抗原呈递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细胞及B淋巴细胞产生)作用:诱导Th0分化为Th1,增强细胞免疫应答 促进NK、T细胞增殖,诱导LAK、TIL产生,并增强上述细胞的杀伤功能 诱导Th1、NK分泌IFN-促进巨噬细胞分泌一氧化氮,杀伤肿瘤细胞 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 增强肿瘤细胞表达MHC-I II类分子,提高肿 瘤细胞对免疫效应细胞的易感性 增加抗原递呈细胞对肿瘤抗原的递呈功能,动物试验: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IL-12基因导入肿瘤细胞、树突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制成肿瘤疫苗,使IL-12在局部分泌,诱发机体的抗肿瘤免疫。,临床试验:最近的一个多中心、随机的临床试验,重组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肿瘤 免疫 治疗 生物 治疗学 基础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38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