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健康管理与职业病危害控制.ppt
《职业健康管理与职业病危害控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健康管理与职业病危害控制.ppt(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职业健康管理与职业病控制,职业病控制是职业健康管理的目标,职业病控制是个系统工程。其包括三个方面相关度很高的工作内容:职业病预防、作业现场的职业危害控制、职业病医治。职业病预防、职业病医治由卫生部门主管,职业病的生产场所管理,即作业现场的职业危害控制由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主管。,职业性危害控制,企业存在的职业性危害,均来源于生产过程,产生于设备、扩散于环境、作用于接触人群。因此,职业性危害因素的控制,应从设备、环境、人三个方面考虑。主要是了解生产性粉尘、毒物,以及物理因素控制技术。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技术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物理因素危害的控制技术,第一节 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技术,一、生产性
2、粉尘的来源和分类 生产性粉尘来源于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金属的研磨、切削;矿石的粉碎、筛分、配料或岩石的钻孔、爆破和破碎等;耐火材料、玻璃、水泥和陶瓷等工业中原料加工;皮毛、纺织物等原料处理;化学工业中固体原料加工处理,物质加热时产生的蒸气、有机物质的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烟。此外,粉末状物质在混合、过筛、包装和搬运等操作时产生的粉尘,以及沉积的粉尘二次扬尘等。根据生产性粉尘的性质可将其分为3类:,第一节 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技术,根据生产性粉尘的性质分成3类是:1无机性粉尘 无机性粉尘包括矿物性粉尘,如硅石、石棉、煤等;金属性粉尘,如铁、锡、铝等及其化合物;人工无机粉尘,如水泥、金刚砂等。2有
3、机性粉尘 有机性粉尘包括棉、麻、面粉、木材等植物性粉尘;动物性粉尘,如皮毛、丝、骨;人工合成的有机染料、农药、合成树脂、炸药和人造纤维等。3混合性粉尘 混合性粉尘是上述各种粉尘的混合。生产环境中最常见的就是混合性粉尘。,第一节 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技术,二、生产性粉尘的理化性质1粉尘的化学成分:根据化学性质,粉尘对人体可有致纤维化、中毒、致敏等作用,如游离二氧化硅尘的致纤维化作用。2分散度:分散度与粉尘在空气中呈浮游状态存在的持续时间(稳定程度)有密切关系。直径小于5微米的粉尘对机体的危害性较大。3溶解度与密度:粉尘溶解度增加,其危害作用增强;而呈机械刺激作用的粉尘,随溶解度增加其危害作用减弱;
4、粉尘颗粒密度大者沉降速度快、稳定程度低。4形状与硬度:粉尘的形状能影响其稳定程度。坚硬、尖锐的尘粒易使呼吸道黏膜损伤。5荷电性:尘粒带电荷,可促进凝集、加速沉降。对选择除尘设备有重要意义。荷电尘粒在呼吸道可被阻留。6爆炸性:高分散度的煤、糖、面粉、硫磺、铝、锌尘等具有爆炸性。,第一节 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技术,三、生产性粉尘治理的工程技术措施 生产性粉尘治理应加强对员工的职业安全卫生知识教育、技能培训,并加强作业现场安全和职业危害检查等管理要求。综合防尘措施,概括起来为:“革、水、密、风、护、管、教、查”方针。而采用工程技术措施,消除和降低粉尘危害,是防止尘肺发生的根本措施,是粉尘治理中治本的对
5、策。,第一节 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技术,三、生产性粉尘治理的工程技术措施(1)改革工艺:通过改革工艺流程使生产过程机械化、密闭化、自动化。(2)湿式作业:湿式防尘的特点是防尘效果可靠,易于管理,投资低。(3)密闭、抽风、除尘:对不能采取湿式作业的场所应采用该方法。可采取密闭一抽风一除尘的办法,分为密闭设备、吸尘罩、通风管、除尘器等几个部分。(4)个体防护和个人卫生:当防、降尘措施难以使粉尘浓度降至国家标准水平以下时,应佩戴防尘护具,注意清洗。,第二节 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一、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存在形态(一)来源:生产性毒物主要来源于原料、辅助材料、中间产品、夹杂物、半成品、成品、废气、废液及
6、废渣。悬浮于空气中的粉尘、烟和雾等微粒,统称为气溶胶。了解生产性毒物的存在形态,有助于研究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发病原因,且便于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及选择车间空气中有害物采样方法。,第二节 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二)毒物存在形态(1)气体,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散发于空气中的无定形气体,如氯、溴、氨、一氧化碳和甲烷等。(2)蒸气固体升华、液体蒸发时形成蒸气,如水银蒸气和苯蒸气等。(3)雾,混悬空气中的液体微粒,如喷洒农药和喷漆时所形成雾滴,镀铬和蓄电池充电时逸出的铬酸雾和硫酸雾等。(4)烟,为直径小于0.1m的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如熔铜时产生的氧化锌烟尘,熔镉时产生的氧化镉烟尘,电焊时产
7、生的电焊烟尘等。(5)粉尘,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直径大多数为0.110m。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筛分、包装等可引起粉尘飞扬。,第二节 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二、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 生产过程的密闭化、自动化是解决毒物危害的根本途径。采用无毒、低毒物质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质是根本解决毒物危害的首选办法。常用的生产性毒物控制措施如下:(一)密闭、通风排毒系统(二)局部排气罩(1.密闭罩;2开口罩;3通风橱)(三)排出气体的净化(1洗涤法;2吸附法;3袋滤法;4.静电法;5燃烧法)(四)个体防护,第三节 物理因素危害控制技术,三、密闭空间作业管理 两种形式的管理规定:无需准入密闭空
8、间(定时监测和持续机械通风);需准入密闭空间。需准入密闭空间作业管理:明确作业负责人、准入者、监护者;警示标志和告知制;提供职业安全卫生培训;作业前评估,作业场所防误入;提供合格安全设施、个体防护、报警仪;应急救援保障,第三节 物理因素危害控制技术,一、噪声 据调查,我国生产场所的噪声声级超过90dB(A)者占3242,中高频噪声占比例最大。噪声不仅对听觉系统有影响,对非听觉系统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及消化系统等都有影响。生产性噪声一般声级较高,有的作业地点可高达120130dB(A)。,第三节 物理因素危害控制技术,生产性噪声共3类:空气动力噪声,气体扰动,与其他物体作
9、用所致。例如,各种风机、空气压缩机、风动工具、喷气发动机和汽轮机等,由于压力脉冲和气体排放发出的噪声。机械性噪声,机械撞击、摩擦、不平衡旋转等引起振动所致。如车床、电锯、电刨、球磨机、砂轮机和织布机等。电磁性噪声,磁场脉冲,磁伸缩引起电气部件振动所致。如电磁振动台和振荡器、电机和变压器等产生的噪声。,第三节 物理因素危害控制技术,控制生产性噪声的3项措施(1)消除或降低噪声、振动源,如铆接改为焊接、锤击成型改为液压成型等。为防止振动使用隔绝物质,如用橡皮、软木和砂石等隔绝噪声。(2)消除或减少噪声、振动的传播,如吸声、隔声、隔振、阻尼。(3)加强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护。,第三节 物理因素危害控制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 健康 管理 职业病 危害 控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37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