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doc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6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作者:李树仁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张骞出使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概念;班超经营西域;甘英出使大秦,大秦使臣来东汉。2了解秦汉和朝鲜、日本的交往。(二)能力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表述、归纳史实和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两汉通使西域,沟通了中原和西域的联系,奠定了我国对新疆管辖的基础。2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是古代历史上的创举。以他们所表现的精神教育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3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东汉与大秦的往来,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联系;古代中国丝织品在国际上享
2、有的盛誉和先进文化对东亚邻国的影响,是炎黄子孙的骄傲。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和班超经营西域。2难点:丝绸之路。教学手段1数字投影仪。2电脑及自制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投影图片:秦始皇端坐在宝座上,一名跪着的侍从双手举着盛满葡萄的托盘献给他)同学们请看,这是一位同学画的想象画。他参照教材,把秦始皇画得十分传神,葡萄画得也非常逼真,可是,这幅画有一个“历史”错误,你知道错在哪儿吗?尽管秦始皇唯我独尊,富有四海,但当年的他却吃不到我们今天常吃的水果葡萄。因为葡萄是从西域传来的,而西域与中原的交通是在西汉时开通的。那么,西域在何方?是谁开辟了中原和西域交往的道路?丝绸之
3、路是怎样闻名于世的?秦汉时期,我国同哪些国家有着友好交往?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板书)。(二)讲授新课我们先学习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板书)。首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匈奴这个古代的民族。秦汉时期匈奴不断南侵,中原王朝与匈奴时战时和,这就直接影响到了河套与西域等地区的发展。来源:学科网侵同学们仔细阅读这部分内容,然后填表时代战和秦始皇来源:学*科*网Z*X*X*K蒙恬收复河套,移民戍边汉高祖“白登之围”,战败和亲政策文帝、景帝和亲政策来源:Z|xx|k.Com汉武帝卫青、霍去病北伐匈奴汉元帝来源:学科网和亲政策(昭君出塞)总的说来,中原和匈奴的战争并不
4、能阻止双方的经济文化的交往,而双方的和平共处更是促进了各自的社会发展。来源:学科网接下来,我们学习张骞通西域(板书)。请同学们看教材及张骞通西域路线示意图(此图制成课件,简称西域图)。注意:西域的概念;西域分布的国家和民族。(学生回答,同时投影西域图,此时隐去出使路线箭头。学生答西域概念时,玉门关、阳关及今天新疆范围的标志闪烁显示)玉门关、阳关是汉朝的西大门,由此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汉代以来古人统称之为西域。这里分布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
5、了西域各国。匈奴贵族向各国征收赋税,榨取财富,把当地人民当作自己的奴隶。教材的小字部分讲述了匈奴单于杀死大月氏国王,并把大月氏国王的头骨制成酒器,大月氏人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向西迁徙。这可以说是匈奴贵族残酷压迫西域各国人民的典型事例。西域各国人民特别是大月氏人对匈奴无比痛恨。以上我们了解了西域的情况,现在老师要问你们几个问题:汉初匈奴能够控制西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匈奴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西汉初年对匈奴为什么采取和亲政策?(生答)同学们回答得十分正确。西汉初年匈奴正处于极盛时期,这是它得以控制西域的主要原因。它控制了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而西汉初年经济尚未恢复,还
6、没有足够的经济军事实力战胜匈奴。无奈采取和亲政策,以避免匈奴的骚扰。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这时汉武帝了解到大月氏人对匈奴统治者无比痛恨的情况,就决定派人联络大月氏,与大月氏结盟,东西夹击匈奴(投影西城图并有东西双向箭头闪烁),这就是汉武帝派人出使西域的目的。可是派谁去呢?汉武帝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便下诏书招募,小小郎官张骞便脱颖而出。来源:学|科|网Z|X|X|K我们来认识一下张骞。张骞是汉中(今属陕西)城固人,应召前是个郎官,就是守卫皇帝宫殿的。他的官职虽小,但胆量不小。教材中称赞他“具有探险精神”。大
7、家想一想,为什么说张骞具有探险精神?请你根据西域图(指图)为张骞设想一下,张骞此行“险”在何处?(生答)同学们说得很对,当时人不知道月氏国在哪,也不知道有多远,的确是“探”险。同学们的设想也很有道理,此行要经过匈奴控制的地方,有被匈奴捉住杀掉的危险;要穿过千里荒漠,自然条件恶劣,有被沙漠吞没的危险。此外还有风餐露宿,饥饿寒冷,风吹雨打以及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敢于应召,需要很大的勇气,张骞的确是具有探险精神的人。来源:学科网(投影“张骞出使西域”图,并配送别的乐曲)这是敦煌莫高窟的一幅壁画,它为我们再现了当年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看了这幅图,我想问同学们,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8、?(生答)同学们观察得很细心,根据图中两个中心人物的姿态,我们可以看到画面右侧骑在马上的是汉武帝,他举起左手表示送别,仿佛在说:希望你不辱使命。画面左侧是张骞向汉武帝跪拜辞行。他身后的两个人拿着代表使臣身份的信物“节”。“节”用木棒制成,上面装饰着羽毛。这使我们想到张骞此行全权代表汉王朝,可谓任重啊!他身后的马匹,似乎提示我们,不要忘记当时的历史条件,这是那时的主要交通和运输工具。靠骑马、靠双脚,完成这数万里的旅行,可谓道远啊!(投影西域图,路线箭头随讲解闪烁显示)公元前138年,张骞率一百多人从长安出发,踏上出使西域的旅程。出了玉门关,就进入匈奴控制的地区。正像同学们设想的那样,匈奴人捉住了
9、张骞,把他拘禁起来。为了控制他,匈奴人强迫他娶匈奴女为妻。他在匈奴呆了十年,但始终没有忘记汉使的身份,一直珍藏着节杖,尽管节杖上的羽毛已掉光了。后来,张骞率部属逃离了匈奴,越过葱岭,到了大宛,又经过康居,最后到达月氏。此时大月氏人已迁到阿姆河,这里土地肥沃,没有战乱,一片安乐景象。大月氏人乐不思“蜀”,不想再去深究对匈奴人的仇恨。张骞在这里活动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带着遗憾的心情踏上归途。途中,再次被匈奴人拘禁达一年多,后乘匈奴内乱脱身,于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此时出发时的百人使团只剩下他和贴身随从堂邑父两人了。张骞此行历时十三载,屡遭坎坷,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抱恨而归。那么,张骞
10、此行岂不是劳而无功吗?(生答)你们说他有功,他此行功在何处呢?请同学们看下面的教材。(生答)好。同学们基本说出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老师再归纳一下。张骞此行虽没有完成与大月氏结盟的任务,没有达到军事目的,但是此行开通了西域和中原交往的道路,出使途中,他访问了一些国家,得到了有关西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并知道他们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这样就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开通道路,沟通联系,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第一个功绩。此外,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张骞分别派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等国访问,西域各族政权也派人随汉使到汉朝答谢。有了交往,又开始了互通有无。汉朝的使者把西域的一些物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6 秦汉 开拓 西域 丝绸之路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36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