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名家1.ppt
《中国山水画名家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山水画名家1.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链接:黄公望,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后入“全真教”,又叫大痴道人等。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首。黄公望的绘画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响极大,画史将他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著山水诀,阐述画理、画法及布局、意境等。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剡溪访戴图、富春大岭图等传世。,富春山居图背景,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每天不思茶饭的观赏临摹。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险在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乾隆年间,一幅富春山居图
2、被征入宫,乾隆皇帝爱不释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图进入清宫。前者称“子明卷”是后人伪造;后者是“无用师卷”,这才是黄公望的真迹。但乾隆皇帝认定“子明卷”为真,并在假画上加盖玉玺,并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将真迹当赝品处理。直到近代学者翻案,认为是乾隆皇帝搞错了。“剩山图”今天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时节“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秀丽景色。富春江两岸峰峦坡石,树木苍苍,疏密有致地生于山间江畔、,村落、平坡、亭台、渔舟、小桥等散落其间。董其昌称道,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确给人咫尺千里之感。墨色浓淡
3、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浙江博物馆藏 剩山图,“剩山图”今天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为“无用师卷”。,富春山居图,链接:关仝,关仝(约907-960间),五代后梁画家。一作关同、关穜。画山水早年师法荆浩,刻意学习,几至废寝忘食。他所画山水颇能表现出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和雄伟气势。北宋米芾说他“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气”。关仝在山水画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荆浩的格局,而显露出自己独具的风貌,被称之为关家山水。他的画风朴素,形象鲜明突出,简括动人,被誉为“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关仝工画山水,早年师荆浩,
4、刻意力学,晚年有出蓝之誉。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市山驿,使其见者悠然如在灞桥风雪中,不复有市朝抗尘走俗之状。笔法简劲,气势极壮,石体坚凝,山峰峭拔,杂树丰茂,有枝无干,时称“关家山水”,与荆浩并称“荆关”,与李成、范宽形成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三个主要流派,并与荆浩、董源、巨然并称五代、北宋间四大山水画家。,关仝艺术特色,此图带有鲜明的北方特色。巍峰耸立,瀑布高悬;坂垅、冈阜、峦岭,自近及远盘礴而上;楼阁掩映,远山迷朦;气势堂堂,景意幽深。图中强调的是山和溪,山作正面主峰突危,两峰环抱之。山势直立,占构图中轴线,相当稳定。全图用勾染和皴法的技巧来表现,笔力坚挺,用墨厚重,染晕次甚
5、多。整体效果与北宋范宽作品相似,具有北方中原地区高山巨壑宏传劲拔的共同特色。,山溪待渡图,图中间一条从左向右斜下的河流,将画面分割成Z字形构图:河右群山叠嶂起伏,有寺庙隐现。向上以“高远法”画一巨峰,突兀高耸,形似卷云,乃郭熙卷云皴之先声,这是关陕山川的一大特色。一桥连接两岸,桥上及左岸有行旅之人,或骑驴,或步行,沿山路向下,点出“行旅”主题。下面以“平远法”展开茅屋野店,有行游客或穿行其中,或休憩饮茶,有妇人生火煮水,店后有猪圈,空地上有儿童匍匐嬉戏,鸡、犬游荡于旁,一派平淡和谐的生活场景。,关山行旅图,链接:郭熙,郭熙,北宋(1023-约1085),字淳夫。熙宁(1068-1077)间为图
6、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创作活动旺盛的时代正是宋神宗在位的熙宁、元丰间(10681085年)。工画山水寒林,宗李成法,山石用“卷云”或“鬼脸”皴法,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力劲健,水墨明洁。布置笔法独树一帜,早年巧赡致工,晚年落笔益壮,常于高堂素壁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巉绝、峰峦秀起、云烟变幻之景。,早春图,郭熙遍览历朝名画,“兼收并览”终于自成一家,成为北宋后期山水画巨匠,与李成并称“李郭”,与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并称五代北宋间山水画大师。郭还精画理,提倡画家要博取前人创作经验并仔细观察大自然,他观察四季山水,有“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之感受,在山水取
7、景构图上,创“高远、深远、平远”之“三远”构图法。,主要作品:宣和画谱著录御府藏其作品有奇石寒林图古木遥山图烟雨图晴峦图幽谷图平远图等30件。传世作品有元丰元年(1078)作窠石平远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院;幽谷图轴藏上海博物馆;溪山访友图轴藏云南省博物馆;树色平远图卷藏美国大都会美术馆;早春图轴、关山春雪图轴均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著有画论林泉高致,为其子郭思纂集,为中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阐述山水画创作规律的著作。,早春图表现的正是如笑的春山。不同於范宽迥然三段的严峻构图,却多了一股微妙的气氛,柔和了物象,也统合了全画远近、深浅的空间感,塑造出可游可居的理想山水。,早春图,此画写深秋山水。凌云而出的
8、高山,清冽的溪水,巨石突兀,长松乔木,点缀着寻幽访友的高士,表现了寄情林泉的雅兴。画幅右上方有作者楷书“臣郭熙”三字款识,应系在画院奉旨所作,此图笔墨秀劲章法严整,绘制年代应在早春图之前,是现存郭熙传世绘画中的早期之作。,溪山访友图,北宋画家郭熙在他的著名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中提出的。文曰: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链接:“三远”构图法,“三远”法,是中国山水画的特殊透视法。指的是在一幅画中,可以是几种不同的透视角度,表现景物的“高远”、“深远”、“平远”。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对三远法下过这样的定义:“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
9、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法,就是一种散点透视法,以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的视点来描绘画中的景物,打破了一般绘画以一个视点,即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局限。,平远,就是自近山而望远山,反映的是一种俯视的境界,塑造的是“山随平视远”的那种艺术效果。元代赵孟頫的水村图卷,使用的便是平远法。场景开展,描绘了沙渚村舍、渔舟出没、丘陵长堤、岸柳塘苇的江南清旷平远景象。,元 赵孟頫 水村图卷,元代的倪瓒江岸望山图,以一种极其简洁的笔法描绘了平远风光,正如题画诗所云:“江山春风积雨晴,隔江春树夕阳明。疏松近水笙声回,青峰浮岚黛色横。秦望山头悲往迹,云门寺里看题名。蹇余亦欲寻奇胜,舟过钱塘
10、半日程。”,江岸望山图,高远,就是“自山下仰山巅”,反映的是一种仰视所见的巍峨宏伟的山势。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是以高远法的构图方法创作的成功之作。他的艺术特色,除了用笔雄强、坚实之外,还善于以仰视的手法,表现山峰的高远,正如赵孟頫所评:“山势逼人。”,范宽 溪山行旅图,深远,就是“自山前而窥山后”。王蒙作青卞隐居图是以深远见胜的杰作。作品纵141厘米,横42.2厘米。青卞山本是江南不起眼的小山。王蒙以三远法加以夸张,为了突出一个“隐”字,作者以“S”形的连续取势,以重山复岭、密树深溪等景象的交替组合来增加山势的深度,沿着溪流的寻索,几经曲折方能在山坳的深处见到一座草堂,其中,有一人依稀可辨,这
11、抱膝倚床而坐者正是画中的主题人物;隐居者。青卞隐居图的成功,就在于塑造了一个深邃莫测的深远空间。,王蒙 青卞隐居图,中国古代山水画所追求的就是“远”字。顾恺之画云台山记曾谈及:“西去山,别详其远近。”宗炳画山水序也谈及:“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三远法的确立是中国传统山水画成熟的一个体现。它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把人的视线引发开去,导向无限的空间,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创造性。,链接:贺天健,贺天健,原名贺骏,又名贺炳南,字健叟,别署健父、阿难、让乡里人、干干、江东纬萧者、纫香居士、百尺楼头一丈夫、开天楼主、梦苑。现代著名山水画家、书法家。,贺天健的国画糅合了西洋油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山水画 名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33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