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物在河流中的混合.ppt
《污染物在河流中的混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染物在河流中的混合.ppt(8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河流的水质好坏对直接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自环境问题出现以来,人们对河流污染的预测和防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多成果。,第五章 污染物在河流中的混合,混合:是指污水进入环境水体之后的混掺和输移的过程,本章将对河流在稳态和动态情况下初始段和远区的浓度计算问题进行介绍,其中对污染带的计算将给出较详细的分析和论述。,污水排入河流之后的混合过程,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图5-1 污水与河流的混合过程,第一节 河流中的混合过程,(1)第一阶段(垂直混合阶段,也称为初始稀释阶段),是从排污口开始到污水在垂直方向完全混合为止。该阶段实际上是一种三维混合过程,只是由于水深(垂向)的尺度比其他两个方向
2、的尺度要小的多,所以首先完成垂向混合。,混合情况与污水排出时的初始动量和浮力以及排污的位置等有关:,如果污水排出的流速大于河水流速,则低流速的河水会卷吸到高流速的污水之中,从而加强了污水的初始稀释。如果排出的流速较小,可以不考虑这种卷吸作用。,如果污水的密度比河水要小,就有浮力作用,例如热电厂的冷却水(水温较河水高)要考虑浮力作用。如果污水的密度比河水大,就有下沉作用。如果两者密度相差很小,就不考虑浮力和下沉的影响。,第一节 河流中的混合过程,排污口的位置有表面排放与淹没排放两类。如果污水在水下较深处排放,则可利用较大的水深使污水在河流中达到较好的初始稀释。在初始稀释过程中,射流的动量和浮力的
3、作用也将随之减弱,在第二阶段就不考虑其影响。,对第一阶段的计算需要用浮力射流理论等有关知识。,第一节 河流中的混合过程,(2)第二阶段(横向混合段或初始段),从污水在垂直均匀混合之后算起至河流横向(在断面上)均匀混合为止。,在本阶段中,初始动量和浮力已经消失,混合取决于河流中的二次环流和横向紊动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横向的污染范围逐渐变宽。如果污水的出流是恒定的时间连续源(即稳态情形)在本段将形成一条稳定的污染带。横向混合的结果导致达到全断面的均匀混合。,为了简化分析,可以对该阶段的流速,浓度和横向混合系数都各自沿水深平均,只研究垂线上平均值的纵向和横向变化,按水平二维的混合过程处理,可以应用二
4、维紊流扩散方程作为控制方程和进行计算。,第一节 河流中的混合过程,(3)第三阶段(纵向分散段),从河流横断面均匀混合以后起算的阶段。,在本阶段中,在横断面上的浓度分布是均匀的,服从一维纵向分散方程,同时必须考虑污染物质的非保守性。,图5-2 污水与河流的混合过程,第一节 河流中的混合过程,第一阶段在排污口附近,称为近区。一般是三维问题,需要浮力射流理论。第二、第三阶段发生在离排污口较远的区域,称为远区。,顺直河流断面完全混合时的距离(河长):中心排污:L=0.1VB2/My 岸边排污:L=0.4VB2/My,My为河流横向混合扩散系数。,第一节 河流中的混合过程,对三个阶段的划分也不是严格的,
5、因为各个方向的混合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这样的划分只是反映了混合过程各个时期的主要特征,况且在实际问题中,也不一定都按三个阶段进行处理:,(1)污染物质的非射流排放,第一阶段的距离可能很短,可 忽略不计;,(2)如果河流的宽度比深度大的多,垂向混合与横向混合相 比可认为是瞬时完成,也可忽略第一阶段;,(3)由于河流不太宽,而射流排放的初始动量很大,垂向混 合段很长,污染物质在第一阶段就扩展至全断面,所以 不存在第二阶段;,(4)如果进行水质规划,从大范围来看河流的混合,相对说 来,第一和第二阶段很短,第三阶段才是主要的,此时 也可以忽略第一和第二阶段。,第一节 河流中的混合过程,第二节 矩形河道均
6、匀流污染带的计算,就计算方法而言,有确定性方法和随机方法两类:(1)确定性方法以紊流扩散为控制方程,对浓度等问题进行求解;(2)随机方法从扩散位移是随机过程的观点出发,采用概率论的数学方法处理。,本章主要介绍在矩形河道均匀流中和在不规则河道渐变流中污染带计算的确定性方法。,在大多数河流中,河宽远大于水深。例如:有一河流宽W=30m、深h=1m,初步用下式估算垂向紊动扩散系数Ez和横向混合系数My:,通常认为垂向混合相对于横向混合来说是瞬时完成的,由量纲分析可知,混合时间tL2/Ei(L表示某一特征长度),故有:,My10Ez,第二节 矩形河道均匀流污染带的计算,在实际应用中,为了研究方便,可以
7、假定污染物质在开始时就是沿垂线均匀混合的(即忽略第一阶段),或者说开始时就可以作为一条垂直均匀混合线源来分析其水平二维扩散问题。如果第二阶段的距离不是太长,此时可以忽略污染物质的非守恒性,作为示踪物质考虑。,第二节 矩形河道均匀流污染带的计算,一、污染带的浓度,当河槽近似为矩形棱柱体,水流近似为均匀流,水深和断面平均流速分别为h和V,假设:,断面上所有点流速u V,u=w=0;污染源为时间连续沿水深的线源,单位时间内沿水深方向上注入的污染物质质量为(量纲为MT-1L-1);不考虑岸边对横向扩散的反射作用和污染物质的非守恒性;浓度和横向混合系数沿水深平均,研究浓度的垂线平均值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变化
8、。,第二节 矩形河道均匀流污染带的计算,(5-2-1),式中:c 和My 均为沿水深的平均值,在不致引起混乱的情况下,省去在字母两侧的代表沿水深取平均的两条竖线。,在上述假设下,求污染带的浓度问题便简化为求一维纵向随流一维横向紊动扩散的稳态解,其控制方程:,随流紊动扩散方程,第二节 矩形河道均匀流污染带的计算,当坐标原点与污染原点重合时,参照连续无限长恒定线源一维随流一维横向紊动扩散的稳态情形的解的形式:,(5-2-2a),可得式(5-2-1)的解为:,第二节 矩形河道均匀流污染带的计算,将式(5-2-2a)改写为:,(5-2-2a),令,便有,(5-2-2b),式中:cm 的意义为污水与河水
9、完全(均匀)混合后的浓度;Q为河流流量;Qd和cd分别为从排污口注入河流的污水流量和浓度。,第二节 矩形河道均匀流污染带的计算,图5-3 污染源点位于y0,或,(5-2-3a),(5-2-3b),第二节 矩形河道均匀流污染带的计算,图5-3 河流污染带的起始计算断面和坐标,进一步设河槽的宽度为W,坐标原点取在左岸水边,污染源位于x=0、y=y0 处。假设两岸边界为完全反射,则可在解式(5-2-2a)的基础上用像源法解决。,第二节 矩形河道均匀流污染带的计算,对真源y=y0,在y=0和y=W均有完全反射壁:,图5-4 两岸反射的像源法,第二节 矩形河道均匀流污染带的计算,考虑到两岸的反射,利用像
10、源法便得污染带的浓度解:,无边壁反射:,图5-4 两岸反射的像源法,第二节 矩形河道均匀流污染带的计算,(5-2-4a),(5-2-4b),或,式中:n取整数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只取n=0,+1,-1计算就足够准确了。,第二节 矩形河道均匀流污染带的计算,二、污染带的长度(带长),定义:从污染源的断面(或从垂向扩散完成的断面)开始至完全混合(c=cm)的断面为止的一段纵向距离。,断面上各点的浓度c均满足|(c-cm)/cm|5%,可近似认为此时已达到完全混合。,第二节 矩形河道均匀流污染带的计算,图5-1 中心排放,设污染源点位于河中心线上(y0=1/2),据式(5-2-4b):分别算出沿中心
11、线(y=1/2)和沿岸边线(y=0或y=1)的相对浓度值c/cm。,第二节 矩形河道均匀流污染带的计算,从上式得不到带长的显式解析解,费希尔提出了用数值解来求带长的方法。,图5-5 中心排放时沿中线和岸边的浓度曲线,通过计算,当x 0.1,断面上各点的浓度c均满足:|(c-cm)/cm|5%,可近似认为此时已达到完全混合。当中心排放时,由x=0.1(忽略第一阶段的长度),有带长Lp的近似式:,(5-2-5),第二节 矩形河道均匀流污染带的计算,如果水流条件和边界条件不变,但将中心排放改为在岸边一侧排放。此时,岸边排放的污染带形状与中心排放的污染带的一半是相似的。也就是说,岸边排放具有的横向扩散
12、宽度是中心排放的一侧宽度的两倍。,图5-1 中心排放,图5-2 岸边排放,第二节 矩形河道均匀流污染带的计算,上述两个带长公式并没有得到实验的支持,主要是因为浓度沿纵向变化很慢,对完全混合的标准也难以掌握,以致对带长的量测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对带长公式的实验验证仍然有困难。,(5-2-6),岸边排放时的带长近似式:,以2W代替W,第二节 矩形河道均匀流污染带的计算,(5-2-7),式中:K为带长系数,视点源或线源以及源的位置而定。对点源情形,有:,应用最大熵原理,从理论上导出满足带长定义的带长公式:,(5-2-8),在特殊情形下:当中心排放y0/W=1/2时有K=1/24;当岸边排放y0/
13、W=0或1时有K=1/6。,第二节 矩形河道均匀流污染带的计算,对横向线源情形,近似有:,式中:y01和y02分别为线源的始点和终点的横坐标,且规定y01和y02必须同在河中心线的一侧,即y01、y02W/2。,(5-2-9),对点源情形y01=y02:,第二节 矩形河道均匀流污染带的计算,三、污染带的宽度(带宽)带宽是指污染带的横向宽度,图5-1 中心排放,图5-2 岸边排放,从理论上说,只要根据带边的浓度应为零的要求就可以求带边的y值,从而求出带宽。由于恒定线源一维随流一维横向紊动扩散的稳态解是正态型,当y,才有c 0。况且,也不能将稍有一点污染物就说成受污染了。必须对污染带的污染含义给出
14、数值性的规定。,第二节 矩形河道均匀流污染带的计算,三、污染带的宽度(带宽)常用的带宽定义有两种,第一种:认为带边的浓度为同断面上最大浓度的5%。据此规定,便可求出相应于各个x值的带边Wp值。,当中心排放时,各断面的中心点就是出现最大浓度的点;当岸边排放时,各断面的最大浓度点均位于排放岸边处。,第二节 矩形河道均匀流污染带的计算,第二种:由于浓度在横向上服从正态分布,宽度为4y的正态分布曲线下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5.4%,习惯上取4 y的宽度来代表正态曲线的宽度。,对岸边排放时的带宽:,(5-2-10),(5-2-11),对中心排放,如果污染物质尚未扩展到岸边,此时取带宽为4y,便得中心排放时的
15、带宽:,图5-6 一维随流一维横向紊动扩散的稳态解,第二节 矩形河道均匀流污染带的计算,四、时间连续横向线源的污染带,如果排入河流的污水具有足够的初始动量和浮力,则垂向混合阶段会较长,可能不宜忽略第一阶段。在第一阶段的末断面上,已有一部分达到横向完全混合,设其浓度为ci(y),现在将它看作是已知的时间连续横向线源来计算下游的污染带。,第二节 矩形河道均匀流污染带的计算,(5-2-12),时间连续点源的污染带浓度解式:,式中:y01和y02分别为横向线源两端点的横向无量纲坐标。,对上式按横向线源积分,得时间连续横向线源的污染带浓度:,第二节 矩形河道均匀流污染带的计算,如果横向线源的浓度是均匀的
16、,亦即ci(y)=c0(常数),有:,令,上式变为:,第二节 矩形河道均匀流污染带的计算,(5-2-13a),最后积分得:,关于带宽和带长,可据上式并参照点源的做法及式(5-2-9),或,(5-2-13b),第二节 矩形河道均匀流污染带的计算,(5-2-14),式(5-2-13)也可用于污染源是来自一条横置于水流中的污水扩散器(该扩散器是一条水管,在管壁沿管轴连续装有很多喷嘴使污水射入河水中),其中假设射入河中的污水瞬时完全垂直混合,混合后的横向线源浓度为:,式中:(y01-y02)为扩散器的无量纲长度(y01=y01/W,y02=y02/W);cd和Qd分别为污水的浓度和流量;Q为河流流量。
17、,第二节 矩形河道均匀流污染带的计算,例:某一河流,有微弯,边岸和断面的变化不大,流量为141m3/s,近似为均匀流,河宽为124m,水深为1.86m,河床糙率为0.025。有工业污水排入河中,污水流量为0.132m3/s,含有害的守恒物质,浓度为200mg/L。(1)设排污口位于河中心,求下游1km断面上的最大浓度及该处的带宽;(2)设排污口位于左岸边,求下游1km断面上的最大浓度及分别离左岸31m和62m(河中心)处的浓度,并求该断面的带宽;(3)分别求上述中心排放和岸边排放的带长。,第二节 矩形河道均匀流污染带的计算,解:,断面平均流速:,剪切流速:,按题给的河流情况,横向混合系数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污染物 河流 中的 混合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31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