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第九讲.ppt
《现代西方哲学第九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西方哲学第九讲.ppt(9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九讲存在主义哲学,第一节: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第二节: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基本内容,第一节: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一、存在与虚无,1、存在与虚无不是知识的对象、不是知识的客体,存在者才是知识的客体。这就是为什么存在主义讲虚无、焦虑、不安。人之为人,首先不是认识世界,而是领会到自己的存在,领会到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即虚无不是东西,领悟到的不是知识而是恐惧、忧虑和不安。不要给存在主义贴一个标签:资产阶级没落哲学完了。,2、领会到虚无是领会存在的前提凭什么领悟到存在,即存在与否也要有前提:领悟到虚无。例:非红色红色。活着的每一天,怎么知道存在人偏偏知道存在,推导出一点:人知道虚无。,3、凭什么领会到
2、虚无人生三大虚无:生与死的矛盾、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孤立与自由的矛盾。生与死,生的第一天就领会到死亡,领会到虚无,最初意识到死的时候好几天想不能:人是意识到死亡的存在后,对每个活着的人来说,不是fall,而是其他可能性统一划为虚无,与理性对立。,海德格尔:“被抛”故哲学中有一个终级关怀:谬斯。谬斯是灵感源泉的代名词。,4、当代个人在资本世界中的虚无主义的领会.理性给我们自由吗?对存在的领会,领会到就自由了.假若人类是永远生活在伊甸园的亚当,悠哉乐哉,就不会思考,走出伊甸园,有思想,但会死掉。这么有灵性的动物会死掉,想不开。,5、每个人都要自己终极关怀,而我们却躲避它。,二、自在与自为,1、自在:
3、(in-itself)未为意识所呈现、未为意识授予意义的自在的存在,本身没有意义。(P142)它的特性是:纯粹地、绝对地存在,不以人的意识是否显现它为转移;它是非创造的,它既不是被动性也不是能动性,被动性和能动性这两个概念都是人的,并且表示人的行为或工具。,既不与他物发生关系,也不与自身发生关系。其存在没有任何变化和发展,在自在的存在的世界里不可能存在辩证法。自在既不能派生于可能性也不能还原为必然性。必然性涉及的是理想观念之间的关系,可能性是自为的一种结构。,2、自为(for-itself)(意识的存在)(1)意识的存在有两个基本特征:意识意向性和自我意识A、意识意向性:P138也就是意识的超
4、越性,即越出意识自身的范围而达到非意识的存在。“一切意识都是关于某物的意识。这意味着任何意识都是对一种超越的对象的设定,或者,意识没有任何内容。”,B、自我意识:“一切对对象的设定性意识同时就是对意识自己的非设定性意识。”对萨特来说,非设定性的自我意识是一种直接的非认识的自我关系,也就是说,人们自己从来不能站到自己身后而把意识清楚地看作主观性的对象,人的主观性一开始就彻底的投进作为存在的对象之中。,反思性的认识是以非设定性的自我意识为条件的:从反思活动中得到的;以自我为对象的意识就是自我意识,马克思:“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实际生活过程”。,萨特:意识总是对
5、某物的意识,但也同时地反省地指向自身。但当我们在意识到某物时,如当我们看到一棵树时,我却并没有同时意识到“我在意识树”。故当我们在意识到某物时,是“反思前的我思”,在前反思的意识中,意识直接指向意向对象,没有“我”什么事。只有到反思意识时,自我才会出现。,(2)自为自为的存在它的特性正好与自在的存在相反。A、它不是存在,而是对存在的否定,即非存在、虚无;B、它不是自在的,而必然超越自身;C、它不是其所是,而是其所不是。,D、它作为存在的缺乏却趋向存在。它永远不是什么,但又趋向于成为什么。这种趋向性的结构是一种虚无化或者说否定运动。P143,自在的存在本身是充实的,没有裂缝的,因而它本身不可能分
6、割开和虚无化。意识的活动可以只涉及其中一部分,将其显现出来而将其他一切隐去,而隐去就是化为虚无。人们平常所谓认识某物实际上正是将此物的背景虚无化,从而将此物突出出来。意识对存在的显现过程实际上就是虚无化的过程。自为的存在无非是一种超越性、否定性。意识必然超出自身的界限,而且它不能作为现成已有的东西而存在。,自为的存在本身是个空无,没有固定的本质。它是潜在性与可能性,是变化不居的。自为通过虚无从自在中产生出来。我们知道,正是意识,使我们能和物质世界拉开距离,能区分意识和非意识的世界。,意识靠什么来拉开距离和做出区分呢?萨特认为是通过虚无和否定,意识活动就是虚无化。例:当我意识到一张桌子时,知道我
7、不是桌子,即否定我是桌子;当我意识到哪儿有一张桌子时,桌子出现的背景被淡化或虚无化了,也就是说,我通过虚无化桌子的背景否定它是任何别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虚无打开了原本不通透的存在。,E、自为不断地追求和趋向存在使人不断地超越、否定自己和世界。萨特把人的这种不断地超越和创造说成是人的自由。,三、存在先于本质,1、人的存在就是人的自由自觉存在。自由自觉的含义:自己创造自己的自由特征,这是人生命活动的性质。假如人仅仅是一个高等灵长类运动的类特性,这只作了一个生物性规定,真正的人还没有谈到,真正有文化有创造的人及不断改变文明类型的的有历史的类特性就是自由自觉。,2、而自由自觉又依赖于人的选择/抉择,
8、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而不是不选择的自由,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即选择了不选择。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他可以逃避一切,但不能逃避自由。自由是人的责任,人不得不承担这样的责任(萨特:人是被罚为自由的)。“人命定是自由的”P146。,例: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残疾固然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是,他可以选择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也可能选择坦然面对、自立自强。不同的选择,使他成为不同的人。残疾只是一种事实,但绝非残疾人的本质,残疾人要成为怎样的人,要看他如何选择。存在先于本质的含义也就是“人的选择造就了他自己”P145,3、绝对自由:至于如何选择,那完全是个人私事,但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4、选择和
9、承担责任是一体的两面,缺一就没有自由。萨特认为所有的唯物主义理论都使人把所有的人(包括自己)当作物,即当做一套预先决定了的反应,与构成一张桌子,或者一把椅子的那些质地和现象的模式并无二致。我们的目的恰好是建立一个价值模式的人的王国,有别于物质的世界。并认为只有这种理论才配得上人类的尊严。,5、自欺:可在一个物质主义时代,很多人是以物质作为一切价值的尺度,因此,尽管作为人,他们不能不赞美自由,实际上却宁可为了物欲而放弃自由。表现上承认自由而实质上放弃自由,这就是自欺。自欺与说谎不同,说谎是对别人不真诚,而自欺是对自己不真诚。放弃自己的选择,放弃自由,是自欺的典型。例:约会女子的故事。P147,四
10、、“他人即地狱”,1、他人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产生过程,就决定了人与人关系从源始意义上就是冲突与斗争的关系。他人既然通过注视来使我成为他的对象,那么我也只有通过同样的办法来使他成为我的对象而恢复我的主体地位。当然,他人马上也会照此办理,循环住复,以至无穷。,2、他人不仅是我们存在的中介,也是永久的威胁。人要么征服别人,要么被别人征服,连爱人关系也不例外。,爱情是一种特殊的占有,但主要还不是肉体的占有,而是意识的占有,不使恋人完全丧失自我,成为我的自由的话,我就不能把握爱情,也就没有自由。但一旦将情人的自为虚无外后,自己的存在也就随之失去,于是又要重新开始寻找爱情。爱情尚且如此,其他的人际关系更不用
11、说了。,3、在萨特看来,人与人的关系不是海德格尔讲的共在,而是无尽的冲突,人无论做什么都无法改变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存在与虚无的最后结论是:“人是一种无用的激情”。这的确令人沮丧,但萨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为一个正义和美好的社会的探索与斗争,这本身就是对他上述理论的一个否定和批判。,第二节: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一、此在1、一个哲学悖论:存在者必须通过存在来解释:存在是存在者的根据,不理解存在,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存在者;另一方面,存在本身又看不见、摸不着,存在必须通过存在者来阐明(即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一切存在者都是存在的显现与见证。,存在者形形色色,“存在的意义”应当通过哪一种存在者身上来被破
12、解呢?存在的展开究竟选择哪一种存在者作为出发点呢?随意的吗?,作为出发点的存在者应当是这样一种存在者:对它来说,首要的是作为存在,而不是仅仅作为存在者,换言之,它不是为了成为什么东西而存在,而是“为存在本身而存在”。人作为存在问题的发问者,就是这样的存在者。,2、此在与其他存在者不同之处:此在就是不断地亲临存在,在它的存在中,至关重要的是这个存在本身,且总从生存来领会存在本身,即能追问自己的存在。,科学的目的在于探究各种各样的存在者的规律,但科学作为人的活动都是此在的存在方式。即其他一切以非此在的存在者为课题的存在论都依赖于此在自身的状态结构为根基并得以说明的。即询问一般存在意义的问题也就首先
13、成了询问生存的意义问题。,3、此在是什么?“我”是什么?归根到底是问“人”是什么?我们马上又遇到一个再清楚不过又糊涂的问题。笛卡尔:从毋须怀疑的“我思”出发,建立了心物二元论的哲学世界观洛克:从认识论的白板说出发,通过我的感觉内容的客观性质推论出作为其来源的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休谟:在经验论道路上走得最远,从彻底的经验论和彻底的无神论立场出发指出,既然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经验发源的,人就不可能超出感觉经验的范围,因此,对在经验之外有无一个客观世界的问题,只能不置可否:持怀疑的态度。,康德:我从我的感觉意识出发并不预先假定有一个外部世界存在,我感觉到什么呢?我感觉到我的感觉、意识在一刻不停地流动
14、,这并不涉及以往引起争议的关于感觉内容的问题。所以一切人都是可以接受的。,但不停地流动意味着有不动的东西作为参照系与之相应,既然在感觉、意识之内所能发与的都是“流变”,那么,“不动”的就一定在感觉、经验之外了。感觉、经验之外的“不动”东西就是自在之物(nothing)。虽然不可能具体地、真实地说出它的内容,但起码知道它在我们感觉、经验之外独立存在着。,评价:当康德设定主观感觉的“流动性”与内在性时,已经同时隐含着设定某种“不动性”和“外在性”的东西,也就是说,康德先设定了外部世界的存在,然后再去证明它的存在。问题依然存在,症结究竟在何处呢?,“我思”是“我在”的一种方式,“我在”总有一种指向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 西方哲学 第九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30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