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展的逻辑考察.ppt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展的逻辑考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展的逻辑考察.ppt(2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展的逻辑考察,主讲:王巧玲,第二章,第 2 页,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主要成果、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掌握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人性善恶问题;掌握研究的理论归宿理想人格的培养和造就问题;认识人生要面对的诸多问题的探讨;从传统伦理文化中吸取精华,为现代伦理道德体系的构建,塑造自身完美人格服务。,第 3 页,重点、难点:,人性善恶问题理想人格的培养和造就问题,第一节,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5 页,教学要点,一、性善论二、性恶论三、性无善恶论四、性有善有恶论,第一节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6 页,一、性善论,(一)孔子的观点(二)孟子的观
2、点,返回,一、性善论,第一节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7 页,(一)孔子的观点,“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 他把先天的“性”与后天的“学”相对应而提出来。并认为人的天性是相近的,但这相近的性究竟是“善”是“恶”,孔子并未作具体回答。,返回,一、性善论,第一节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8 页,(二)孟子的观点,明确提出性善说。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性中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人天性所固有,而非后天所习就。“四端”即: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仁”也 善恶之心,人皆有之;“义”也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礼”也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智”也,返回,一、性善论,第一节 中国古代伦
3、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9 页,并对性善论作了两点重要补充:其一:强调仁义礼智仅为“善端”“凡有四端于我者,皆知扩而充之。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是以保四海,苟不能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其二,强调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他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在。”“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返回,一、性善论,第一节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10 页,这样,孟子就完成了自己的性善理论:人先天的“人性”是善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人已成君子而不需要道德教化了,因为这其中仅仅只有善端,还只是一种可能性,还需有一个后天的扩而充之的过程,否则,“逸居而无教”,
4、则人就和动物一样了。,返回,一、性善论,第一节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11 页,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构成人之为人的必要规定性。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这一性善论,也成为汉代以及宋明理学思想家们的主要基本观点。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几乎构成了传统文化对人性问题的一个最基本的态度。,返回,一、性善论,第一节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12 页,二、性恶论,(一)荀子的观点(二)荀子的论证(三)荀子的结论,返回,二、性恶论,第一节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13 页,旬子简介,荀子(xunzi)(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期赵
5、国猗氏(今山西新绛)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第 14 页,荀子是儒家八派中的一派的创始人,孙氏之儒指的就是旬子这一派。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他以孔子、仲弓的继承者自居,维护儒家的传统,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
6、本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第 15 页,(一)荀子的观点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他认为人之性是好利多欲的,人性中并无孟子所称的“仁、义、礼、智”四端,认为仁、义、礼、智是后天形成的,而人性本身是“天之就也”,而这种“天之就”的性只能是“恶”而不是“善”。,返回,二、性恶论,第一节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16 页,(二)荀子的论证他说:“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怡,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后生之者也。”荀子引得P87页,返回,二、性恶论,第一节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17 页,(三)荀子的结论人性虽本恶,但通
7、过“师法之化”,即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人人皆可成尧舜。他说:“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古之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返回,二、性恶论,第一节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18 页,小结:由此可见,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即都认为,人需要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孟子注重善性需要扩充,荀子认为恶性需要改造。因此,他们虽有“善”、“恶”之分,但最终却合而为一,即都建立了如何使人成为君子,成为圣人的道德理论。这一理论对后世的中国伦理思想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返回,二、性恶论,第一节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19
8、 页,三、性无善恶论,对性善性恶的进一步探讨,一些思想家又提出了性无善恶论。这一理论在逻辑上可进一步划分为:(一)性无善无恶说(二)性超善恶说,返回,三、性无善恶论,第一节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20 页,(一)性无善无恶说,告子性无善无恶的思想王安石对性无善无恶思想的发展龚自珍对性无善无恶思想的发展,返回,三、性无善恶论,第一节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21 页,1、告子无善无恶的思想(1)主张性无善恶告子是与孟子同时代的思想家,其言论见孟子告子篇中。在告子看来,性既非善也非恶,而是性无善恶,性之善恶皆后天形成的。他说“性无善无不善也”。,返回,三、性无善恶论,第一节
9、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22 页,“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结论:,返回,三、性无善恶论,第一节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若没有道德教化的社会和自我人性,势必如决堤之水而不可理喻。,第 23 页,(2)提出“食色性也”之说。在他看来,食色等性是人生而就有的,故无所谓善恶。,返回,三、性无善恶论,第一节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24 页,评价:告子这一思想是深刻的,并且有一定的启蒙意义。因为无论是孟子还是荀子,他们都把“食色”等性视为人性中“恶”的存在。孟子斥之为“禽兽之性”,荀子贬之为“淫乱之性”,而唯有
10、告子屏弃了这种片面的观点。告子虽讲性无善无恶,但认为后天的发展是或善或恶,道德仁义规范就是抑恶扬善。,返回,三、性无善恶论,第一节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25 页,(3)强调后天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告子也认为后天伦理纲常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说:“为善固需教诲,为恶亦待诱导”。,返回,三、性无善恶论,第一节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26 页,2、王安石对性无善无恶思想的发展(1)他以孔子之言来论证。“吾所安者,孔子之言而已”,因为孔子称“性相近”而未言性善。而这种“未言善恶”就是因为性本无善恶。(2)他批判了性善论和性恶论。认为性善与性恶皆能在道德生活实践中找到反证。,返回
11、,三、性无善恶论,第一节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27 页,(3)对“性”与“情”作了区分“诸子之所言,发吾所谓的情也,习也,非性也”。他认为情可言善恶,而性则无善恶,道德规范的教诲正是针对情之善恶而制定的。这使性无善无恶的理论更趋于完善。,返回,三、性无善恶论,第一节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28 页,3、龚自珍对性无善无恶思想的发展他说:“善恶皆后起者,夫无善也,则可以为桀矣。无不善也,则可以为尧矣。”在龚自珍看来,唯有告子“知性”,故他著有阐告子一文,对人性无善恶的思想予以继承弘扬。,返回,三、性无善恶论,第一节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29 页,(二)性超
12、善恶说,道家性超善恶的思想明代王阳明对性超善恶说的进一步发展,返回,三、性无善恶论,第一节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30 页,1、道家性超善恶的思想,道家认为性是自然之物,而善恶则皆是人为,两者不能相杂而论,因此,性是无法用善恶来界说和解释的,性是超善恶的自然之物。这一思想是和道家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相一致的。,返回,三、性无善恶论,第一节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31 页,道家性超善恶的思想主要包括如下一些基本观点:其一,人性本身圆满,无须仁义之善,顺从人性之自然本性即是至高至善的境界。道家认为:“性”乃“德”之显现,而“德”又是人对宇宙自然之“道”的顺应和领悟,其中无
13、善恶之分。,返回,三、性无善恶论,第一节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32 页,其二,仁义或情欲皆非人之本性。其三,为至人之本性,应无仁义礼智。这样,道家学派事实上就是提出了一种无道德的道德理论。因为人之本性是超善恶的,故为达到人之本性,应提倡无善恶的道德。,返回,三、性无善恶论,第一节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33 页,评价道家学派的思想比较独特:他既反对荀子谓性恶,经改造之后才为善,反对性之改造,也反对孟子谓性有善端,故须扩而充之,道家亦反对这种人为。而只教人顺自然之“道”而获得至德,从而达到“至人”的理想境界。,返回,三、性无善恶论,第一节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
14、第 34 页,2、明代王阳明对性超善恶说的进一步发展,王阳明从“理”的观点出发,认为“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从这可看出,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才是“至善”。,返回,三、性无善恶论,第一节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35 页,四、性有善有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是调和“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一种理论,在理论上又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并且提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观点。性有善有恶论依照不同的含义,又可区分为:(一)性兼善恶论(二)性有善有恶说(二品)(三)性善情恶说,返回,四、性有善有恶论,第一节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36 页,(一)性兼善恶论,1、
15、世硕的观点2、董仲舒的论证3、杨雄的观点,返回,四、性有善有恶论,第一节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37 页,1、世硕的观点汉代的王充在论衡本性中提到过这个理论:“周人世硕,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恶长。”,返回,四、性有善有恶论,第一节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38 页,2、董仲舒的论证:他认为:“性,质也故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于禾,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于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善与米,人之所继天而成于外,非在天所为之内也。”“茧有丝而茧非丝也,即有雏而卵非雏也;比类率然,有何疑焉?”,返回,四、性有善有恶论,第一节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
16、的出发点,第 39 页,他进一步区分了性与情。认为:“天地之后生,谓之性情,情亦性也,谓性已善,奈其情何?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言人之质而无其情,犹言天之阳而无其阴也”。故“人之诚,有贪有仁”,其中“仁”乃性之然,而“贪”则为情之使然。他虽对性与情作了区分,但同时,又认为两者从本质而论是相同的,即“情亦性也”,故性兼善恶。,返回,四、性有善有恶论,第一节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40 页,3、杨雄的观点他在法言修身中说道:“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故性中兼含善恶。两者相杂而非只有善或只有恶。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伦理思想:“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
17、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而天下众人所学结果,根据各自修性的结果,可有三种境界。,返回,四、性有善有恶论,第一节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41 页,他在法言修身中认为:“天下有三门:由于情欲,入自禽门;由于礼义,入自人门;由于独智,入自圣门”这是扬雄所理解的人生道德修养的三种境界。,返回,四、性有善有恶论,第一节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42 页,以前的思想家论人性,无论是言性善、性恶、性无善无恶、性超善恶、性兼善恶诸说,皆以为人人同一无二,一切人之本性都是齐等的。而“性有善有恶说”的理论,则对此提出异议。认为人性并非人人等同,而是一些人性善、另一些人则性不善。这一理
18、论观点无疑是新颖的。,返回,四、性有善有恶论,第一节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二)性有善有恶说,第 43 页,1、这一思想源于战国时期。见于孟子告子篇,曰:有性善有性不善。这种思想认为有人性善,有人性非善的观点,实际上把人性分为二品。,返回,四、性有善有恶论,第一节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44 页,2、东汉时期发展成“性三品”说“性三品”是论述性有善有不善的最完整的理论。这种理论把人之性划分为三种类型。即上、中、下三品。东汉时的思想家王充最早提出性三品说。他认为人性是禀受元气自然而成的,“禀气有厚泊,故性有善恶也”。孟子所言人性善者,即是中人以上也,荀子言人性恶者,是中人以下,
19、扬雄言人性善恶混者,是中人也。,返回,四、性有善有恶论,第一节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45 页,从“性三品”的理解出发,王充也十分强调后天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今夫性恶之人,教导以学,渐渍以德,亦将日有仁义之操。”,返回,四、性有善有恶论,第一节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46 页,3、唐代的韩愈把“性三品”说发展成更为完备的理论他在其主要著作原性中提出了性三品与情三品的理论。他说:“性也者,与生具生者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者也。性之三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性者五(即仁、义、礼、智、信),情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情者七(即喜、怒、哀、惧、爱、恶、欲)。,返回,四、性有善有恶论,第一节中
20、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47 页,性:(仁、义、礼、智、信)上者:之于五也,是主于一而行四。中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则少反焉,其于四也混。下者:之于五也,反于一而悖于四。,返回,四、性有善有恶论,第一节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48 页,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上者:之于七也,动而处中。中者:之于七也,有所甚,有所 亡,而求合其中者也。下者:之于七也,亡与恶,直情而行者也。,返回,四、性有善有恶论,第一节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49 页,韩愈由此出发,同样认为虽然上中下三品之性不可改变,但通过德性教育,上品之性“就学而愈明,下品之性“畏威而寡罪”,亦即“
21、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这样,韩愈也同样强调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四、性有善有恶论,第一节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返回,第 50 页,(三)性善情恶说,“性善情恶”说是性有善有恶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这种观点认为人性中,性是善的,情则是恶的,而情又构成性之要素,故从根本上讲性是有善有恶的。,返回,四、性有善有恶论,第一节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51 页,唐代的思想家李翱在复性书中明确提出了性善情恶说。性本至善,一切不善皆源于情。他说:“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感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矣,非性之过也。七者循环而交来,故
22、性不能充也。情不作,性斯充矣”。(中国哲学史上教学资料选辑上册,第501页),返回,四、性有善有恶论,第一节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52 页,他还比喻:“性如清澈之水,情如泥沙,其浑沌不清,但性乃未失,只要处而不动,善于内心做功,泥沙自沉,水复清澈。”这个过程即“复性”的过程。他认为,人性都有一个从“情之所昏”复归到“自睹其性”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道德的自我教育和修身养性的过程。道德的要义就在于改善性情,造就理想人生。,返回,四、性有善有恶论,第一节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 53 页,小结: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古代的思想家们,在人性善恶之争中,并非为论性而论性
23、,而是为了在人性论的基础上探讨人的道德教育的出发点问题。也因此,在人性问题上尽管众说纷纭,但其理论宗旨却是一致的,这就是强调礼义之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返回,四、性有善有恶论,第一节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第二节,伦理学的归宿 理想人格的培养造就问题,第 55 页,教学要点,一、儒家“仁义”的理想人格二、墨家“兼爱”的理想人格三、道家“无为”的理想人格四、“有为”的理想人格,第二节 伦理学的归宿,第 56 页,人格:是人物品鉴、评价的最基本的概念。依照当代的一般观点,“人格”一词有三种理解:一是从心理学上指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二是在伦理学上指个人的道德境界、道德品
24、质或道德水平。三是在法律上指作为权利和义务主体人的资格。,返回,第二节 伦理学的归宿,第 57 页,日常生活中人们主要是从伦理学视角来探究人格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人格,主要是指人的道德人格。理想人格是一种对人格模式的理想化设计,是人们在自己心目中塑造出来的最值得追求和向往的、最完美的人格典范,是人格所达到的最高境界。,返回,第二节 伦理学的归宿,第 58 页,任何理想人格模式都属于特定的时代,每个历史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形象,这个理想人格形象突出地体现着该时代人们的文化理想、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中国古代哲学注重人生问题的探讨,而这个探讨的中心就是理想人格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人活一世,该怎
25、样来安放自我的生命?怎样做人、怎样来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怎样对待自我和他人?塑造理想人生呢?,返回,第二节 伦理学的归宿,第 59 页,为此,在伦理思想史上形成了众多“人生至道”的理论和学说。从先秦时代起,几乎所有的思想家都建构了自己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我们对这其中最主要的并对中国伦理思想史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理想人格理论作一简介。,返回,第二节 伦理学的归宿,第 60 页,一、儒家“仁义”的理想人格,“仁义”的理想人格是儒家推崇的人生最高理想准则。这一道德理论由孔子最先确立基本内涵,后经过孟子、董仲舒、朱熹等人的阐发,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儒家理想人格理论。,返回,一、儒家“仁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伦理 思想 发展 逻辑 考察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28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