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说.ppt
《中国传统文化概说.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说.ppt(1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概说,中国传统文化概说是一个很庞大也很沉重的题目,远非一次概说能够全部概出来的。宋朝诗人著名苏轼在七言绝句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用这首诗来形容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的感觉,可谓恰如其分。我们这个讲座,只是起个引路导航的作用。要深切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系统的知识,恐怕还需要同学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引 言,在中国的语言系统中,文化这个词,古已有之。西汉末年的刘向在说苑 指武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个文化的意思只是泛指政治、法律、经济、文化、教育等制度,和今天的意思显然不同。今天所说的文化,是个非常大的概念。可以这
2、么说,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应当属于文化。,文化可以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两类。广义文化着眼于人类和一般动物、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独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广义文化又称为大文化,可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部分。狭义文化不包括物质文化的部分,仅仅指精神文化,即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狭义文化又称为小文化。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之间并非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狭义文化在逻辑上从属于广义文化,二者的关系极为密切。,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传统文化一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种种文化成果,它们是凝固的,是一个定量。它们不可能增加或减少。我们可以理
3、解、评论、阐释它们,却无法改变它们。比如甲骨文。文化传统支配某个民族的认知和行为的习惯势力。它们是运动的,是一个变量。比如饮食文化。,文化传统经过积淀,可以形成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也可以产生新的文化传统。黑格尔曾经说过: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在影响现实的同时,也在时代氛围中发生蜕变。,以下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况。这两个方面的知识虽然不能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的内容,但它们是学习
4、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起点和基础。,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有两个特点:1、宗法制度非常完备。2、专制主义制度非常严密。这两方面的特点,都是世界各国无法比拟的。因此,了解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结构,就成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重要方面。换言之,如果不了解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结构,就不可能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方面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三点分析。,(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及其发展,宗法制度的基础是血缘关系。什么是宗法?所谓宗法,就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尊崇共同的祖先,维系亲情,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中国的宗法制度在原始氏族社会时期,其形态就
5、是父系氏族社会的家长制。世界各民族都经历了原始社会阶段,为什么惟独中国能够建立如此完善的宗法制度呢?,因为中国的历史进程,缺少一个重要的环节,即奴隶社会阶段。中国社会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封建社会,这种进入属于和平过渡,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革命。具体地说,就是原始社会的部落酋长在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又以封建领主的姿态出现在新的社会里。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社会那些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政治制度,必然得到继承、得到发展。,中国的宗法社会制度,虽然源于原始氏族社会,但它的确立,应当是在西周初期,创立者就是周公旦。西汉人伏胜在尚书大传中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两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
6、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其中所谓制礼作乐就是确立宗法制度。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嫡长子继承制,原始社会的早期,部落联盟的首领是选拔出来的,并不考虑血缘关系。禹建立夏朝后,改变了传统的选拔制,把王位传给儿子,血缘关系开始成为权力交接的主要依据。不过,这种权力交接,主要是实行兄终弟及制,即哥哥死了,弟弟继位。这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影响的存在。到商朝第26代君主康丁,才开始实行父子相继的传递方式。这是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社会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这个变革可以说就是宗法制度的开始,为后来的宗法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西周王朝立国以后,从第二代君主周成王诵开始,推行固定的嫡长子继承制。,古代统治者
7、实行一夫多妻制,多妻中只有一个是正妻,即嫡,正妻的儿子叫嫡子。其他妻子的儿子叫庶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继承王位者,必须是嫡长子,即嫡子中的老大。至于这位嫡长子好坏与否,不在考虑范围以内。如果正妻没有儿子,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的贵妾之子,至于这位贵妾之子是否年长,也不在考虑的范围以内。概括起来说两句话: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因为嫡长子只有一个,只有他才能占据最高统治地位,这就杜绝了兄弟之间为争夺王位而造成的祸乱。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克商。四年后的公元前1042年,周武王去世,他的儿子周成王即位,周公旦开始辅政,我国的封建社会从这一年正式开始的。公元1912年,清朝皇帝退位。这之
8、间长达2954年。我国封建社会能够绵延近3000年而不变,和嫡长子制的确立有很大关系。,(2)封邦建国制,封邦建国简称封建,即所谓的分封制。分封制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目的就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就是说,周王室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诸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把他们联系起来,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诸侯受封后,成为地方邦国。周天子和邦国之间是有一系列的权力和义务的对应关系的。,诸侯对天子有必尽的义务,如朝聘、进贡、出兵役劳役等。诸侯也依照天子的办法分封卿大夫,卿大夫的领地称为采或者邑,因此叫做采邑制。(采读作蔡)采邑和邦国的性质不同,主要差异是:采邑没有邦国所拥有的独立自主的权
9、力。采邑又叫食邑,就是采邑里,每年税收归受封者所有。卿大夫也依此分封士。士是西周统治阶级中最低的一个阶层,一般要靠自己的技艺和本领为卿大夫服务。,(3)宗庙祭祀制度,宗法制度十分强调尊祖敬宗。宗庙祭祀就是为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手段。按礼法规定,周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宗庙祭祀制度的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塑造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而且也影响到中国周围的国家。,天子七庙的建构如下:太庙居中,然后分左昭右穆排列,总共祭祀七代君主。第八代死后,就要毁庙。第八代是昭,所毁的庙自然是第二代。第九代是穆,所毁的庙应当是第三代。毁庙后,神主在太庙先祖的旁边,仍按左昭
10、右穆的顺序排列。,周代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对于维护以家族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和巩固政权,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这一传统被历代统治者继承,并有发展的势头,皇宫前,左宗右社的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今天的北京故宫前,左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就是明清的宗庙,右侧的中山公园是明清的社稷坛,即左宗右社的格局。宗庙是宗法的标志,社稷坛是国土的象征。,(二)宗法制度影响下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从西周最后一个君主周幽王末年到东周第十四个君主周敬王末年,这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这个时期,周王室已经衰落,各路诸侯为争夺霸主地位,挟天子以令诸侯,频繁地发动战争。后人概括说:春秋无义战。春秋以后,各路诸侯索性把周王室彻底甩开,
11、自己称王,企图用自己的力量取代周王室,一统天下。于是,姬姓血缘关系变得十分松弛,西周宗法制度开始瓦解,即所谓礼崩乐坏。,战国时期,许多与西周礼制根本不同的新制度不但已经产生,而且发展的速度非常快,有的已经相当成熟,例如郡县制、官僚制、俸禄(官吏的薪水)制等等。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并且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实行编户齐民,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形成了空前的大一统的社会政治结构。,秦始皇的变革对血缘宗法制度产生了比较大的冲击。然而,秦王朝只存在十几年,秦始皇反对血缘关系的做法又被汉朝初年的统治者所否定。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宗法制度尽管在
12、秦始皇时期曾经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这种破坏的影响力微乎其微,宗法制度一直在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主要原因就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活方式一直在延续着,其间虽然有所变异,但小农经济的基本模式却是循环往复,始终未改。宗法制度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呢?概括起来说,有以下三点.,(1)家天下的延续,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秦始皇尽管废除分封制,对宗法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然而,社会结构在本质上依然是家天下的模式,因为权力的核心还是掌握在秦始皇手中,他自称始皇帝,企图二世、三世、四世地传下去,野心比周王朝的姬姓家族更大。秦始皇虽然反对分封制,却继承了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嫡长子继承制
13、和宗庙祭祀制。汉高祖刘邦建立汉王朝以后,又恢复了分封制,并和大臣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样一来,西周宗法制度的三个主要内容被历代沿袭下来。,(2)封国制度不断,汉朝以后,尽管郡县制已经成为国家的基本行政区划制度,但封国制度一直以不同的方式为历代所保留。汉高祖刘邦总结秦朝的教训,认为秦朝之所以短命,原因之一就是秦始皇否定分封制,因此,他恢复了西周的封建制。分封制的弊端就是诸侯拥有兵权,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刘邦恢复分封制后,弊端马上显现出来,他不得不花费相当大的精力来对付拥兵自重的异姓诸侯。,刘邦死后,同姓诸侯也蠢蠢欲动。汉景帝时,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诸侯王发动了旨在夺取中央政
14、权的七国之乱。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皇帝无不为封国问题大伤脑筋的,类似七国之乱的叛乱也屡屡发生。然而,历代皇帝照封不误,原因就是宗法关系严重存在造成的结果。即使有作为的皇帝,也不敢废除分封制,只能运用他们的智慧,不给诸侯王那么大的权力而已。统治者为什么不肯像秦始皇那样废除分封制呢?就是因为宗法制度根深蒂固,血缘关系是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所有的皇帝都需要一个庞大的血缘家族来支撑自己的政权。废除分封制,意味着这个基础遭到破坏。两难之下,保留分封制自然是最佳的选择。,(3)家国同构的格局,从西周以来,家族势力的发展十分迅猛,几乎没有任何阻力。魏晋以后,尽管战乱不断,朝代的更迭非常频繁,家族制度仍然在不
15、断地强化。到了明清时代,所有生活在这片国土上的中国人,全部被裹进家族统治的范围之中。统治和束缚中国有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夫权。族权就是家族势力发展的结果,这种族权就是从父系氏族社会里父家长制演化而来的。,家族盛行的结果必然是家国同构。所谓家国同构,就是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几千年来,中国的经济基础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属于不发达的经济,家族制度与这种生产方式联系密切,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社会结构之中,使国家结构也打上家族结构的印记。于是,无论家还是国,其组织系统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由于家国同构的格局,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忠孝相通的观念,古人常说这
16、样一句话: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就是这个意思。,(三)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欧洲国家由于宗教力量非常强大,专制制度大约在封建社会的晚期才形成的,而这时候新兴的资产阶级已经兴起。所以欧洲国家的专制制度在宗教力量的压制下,在资产阶级的冲击下,很快便土崩瓦解。中国虽然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原始的宗教就已经产生,然而,没有形成独立的力量,只能从属于统治者。统治者凭借武力,很顺利地夺取了政权,神职人员便都成为统治者的奴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从中国历史踏入文明社会的门槛那一刻起,就已经形成。中国专制的传统十分悠久,这在世界各民族中,是独一无二的。那么,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特点呢?,(1)专制时间漫长,
17、从我们的祖先黄帝开始,武力征伐就已经成为权力占有的主要方式。中国的原始社会就是在武力征伐的声浪中发展下来的。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有了早期的宗教活动,这种早期的宗教活动就是祭神占卜。这一点中国没有例外。商代的甲骨文就是商人祭神占卜活动的记录资料。商代有一批专门的神职人员,叫做贞人。与其他国家的神职人员比较,商代的贞人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从一开始就牢牢地控制在统治者手中,所有活动都是为统治者服务。这些贞人集团从来就不曾独立存在过。,中国3000年的封建历程,起点就是专制制度。在专制制度下,天子与诸侯之间既是宗法血缘关系,又是君臣关系。在这种专制的政体里,宗教势力根本得不到独立发展的机会。秦始
18、皇统一中国,又把专制制度进一步发展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从此,一直到辛亥革命,尽管发生了无数次的改朝换代的战争,专制主义不仅没有被动摇,反而越来越严厉,特别是明清两代,专制主义发展到了顶峰。明清两代专制主义的主要标志就是废除相权,皇帝个人专权。明代成立内阁,清代设立军机处,尽管人们按习惯把内阁成员或者军机处成员称为宰相,其实他们都不是宰相,他们都是皇帝的办事人员而已。,早在东汉时期,中国就已经产生了本土的宗教道教。几乎与此同时,佛教也传入了中国。它们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都将近两千年。到了唐朝,国门大开,基督教、伊斯兰教也纷纷拥进中国,它们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也都超过一千年。然而,有哪一个宗教势力在
19、中国能够占据统治地位呢?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出现过全民信教的宗教狂热,原因之一恐怕就是专制制度非常牢固,专制势力过于强大。,(2)经济基础稳固,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有什么特点呢?它的特点简单地概括有两条:1、土地的国有;2、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早在西周时期,君主就把天下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这种观念在将近3000年的封建历史中,一直占主导地位。秦汉以后,尽管土地私有制已经逐渐成为主要的土地占有形式,但从整个封建时代看,国家对土地的占有量仍然是巨大的。,历代农民起义,起因无一不是因为统治阶级对土地的大量兼并。所以每当农民大量失去土地,沦为奴隶或流民时,就会有政治家发出警告,朝廷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
20、来维护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这对矛盾的平衡关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抑制豪强、实行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改革,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这样的经济基础与专制制度是相互适应的。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专制制度,就必然地要维护小农经济所构成的经济基础。要维护小农经济所构成的经济基础,就必然地要采取采取打击工商业的政策。工商业的出现,本来是社会经济进步的标志,是资本主义诞生的土壤,但它对小农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这是历代统治者无法容忍的,他们打击工商业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由于这个基础非常牢固,因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始终未能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强大的势力。,(3)君主专制 走向极端,秦
21、始皇嬴政统一天下以后,说过这样的话: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清圣祖玄晔执政以后,说过这样的话:今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物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心躬自断制。这一首一尾的两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他们的表白如出一辙,能不发人深省吗?,皇帝实行专制统治,需要百官来辅佐。秦始皇时,中央设立了三公九卿制。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九卿分掌各方面的事务。汉承秦制,基本相同。丞相就是宰相,职权比较广泛,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和丞相的矛盾,便突出出来。秦始皇时的李斯,汉高祖时的萧何,都遭
22、到无端的猜忌。,汉武帝索性在皇宫内部,组织自己专门的秘书(尚书)班子,他和尚书们直接决定国家大事。于是,中央政权便形成了两套人马,一套设在皇宫内,直接由皇帝控制,叫做内朝;一套是以丞相为首的中央行政机构,叫做外朝。内朝的权力日益膨胀,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到了东汉,由尚书组成的尚书台虽然附属于少府,却已经成为总理国家政务的中枢机构。到了魏晋,尚书台从少府独立出来,总揽了秦汉时期九卿几乎全部职权。后来尚书台又改称尚书省。尚书省便取代了以前的三公九卿,成为实际的宰相。,当尚书省发展成为像以前三公九卿那样的外朝机构以后,皇帝感到个人独裁受到了威胁,马上又从身边提拔亲信,委以重任,来削弱尚
23、书省的权力,强化皇权。于是,在皇宫内部又产生了一个机构,叫做中书省。到了魏晋,中书省的权力急剧膨胀,很快就取代尚书省,成为真正的宰相。这时,皇帝又感到个人独裁受到了威胁,马上再从身边提拔亲信,组成一个新的机构,叫做门下省,使它成为真正的宰相。这样改来改去,最后在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王朝的中央机构就形成了三省六部的格局。,三省六部出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封建统治者不断加强皇权的过程。到了明清,皇帝感到三省的权力还是太大,索性把三省全部取消,不要宰相。明朝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受习惯势力的影响,人家往往把进入内阁或军机处的人员称为宰相,这是错误的。内阁或军机处实际上只是皇帝的秘书班子,与过去的三省
24、集体宰相有着本质的区别。内阁或军机处的成员没有一点独立处理问题的权力,大权全部垄断在皇帝手中。虽然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也有朝议制、谏议制等若干制约的因素,但所有的制约因素,对皇帝都没有否定权。,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除了黑暗的一面,也曾作出过世界性的贡献。人们对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往往全盘否定,许多人甚至没有调查研究,就贸然结论,科举制度时代的状元都没有真才实学。我国历代科举尽管弊端很多,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状元,绝大多数都是高水平的人才。西方国家从中国的科举制度汲取宝贵的经验,建立了公务员考试制度。我们现在又学习西方公务员考试制度,老师反而变成学生。,(4)人身控制 极其严密,中国自古以来
25、,就积累了一整套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的办法。周礼地官司徒的属吏大司徒,任务就是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记载了秦代的法律,男子成年以后必须到官府登记,如果有人隐匿不报,或者弄虚作假,不但里典、伍老要受处罚,而且同伍的人也要受处罚。中国很早就有一种什伍组织,把百姓编入什伍之中,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居民居住的地方叫做里,里要修筑围墙,只有一条通道,叫做巷,只有一个进出的门,叫做闾。里设里尉,里尉掌管钥匙,按时开闭里门。,秦国有个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之一就是制定连坐法,也是按五家一伍,十家一什地编制起来,要求这一伍一什的人家里,如果有人犯了罪,必须互相告发,否则同一伍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传统文化 概说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22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