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智慧与谋略.ppt
《中华智慧与谋略.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智慧与谋略.ppt(1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华智慧与谋略,第一章 中华谋略概述,一、“谋略”概观,1、谋略:指对事物高瞻远瞩、曲折迂回的认识及为达到认识目标所采用的间接、神奇、不合常规、令人惊异的手段。案例:韩信 背水一战 粟裕 孟良崮之战 谋略的特点:间接、神奇、不合常规 谋略的灵魂:奇,2、中华谋略:,中华谋略是中华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与“阴与阳、柔与刚、奇与正、迂与直、虚与实、取与予”等古代辩证诡奇之术巧妙结合、出神入化、玄妙莫测,以达到独辟蹊径、事半而功倍。特点:诡奇 柔与刚 阴与阳 奇与正 迂与直 虚与实 取与予,二、谋略家:1、什么是谋略家:创造和运用谋略之人。大到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思想家,小到谋士
2、、师爷等等。,2、历史上著名谋略家 政治谋略家:帝王:黄帝、炎帝、尧、舜、禹、汤、周文王 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 成吉思汗、元世祖、明太祖、康熙、乾隆 将相:伊尹、周公、管仲、百里溪、商鞅、肖何、陆贾、曹操、诸葛亮、房玄龄、魏征、赵普、王安石、刘基等,军事谋略家:姜尚、吴起、孙武、孙膑、乐毅、白起、王翦、张良、韩信、卫青、霍去病、曹操、诸葛亮、李靖、李勣、岳飞、成吉思汗、刘基、徐达、努尔哈赤、多尔滚、曾国藩、左宗棠等,外交家:苏秦、张仪、郦食其、张骞、苏武、班超、郑和、曾纪泽、周恩来等。思想家: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三、谋略的作用 谋略广泛运用于治国、理财、经商
3、、军事、外交及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治国安邦(国泰民安)行军作战(旗开得胜)经商理财(财源茂盛)外交谈判(不战而屈人)修身治学(功成名就)处世交往(广交朋友),子贡:人弃我取,贱入贵出 以利资义,义利双行 陶朱公: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吕布韦:奇货可居,白圭:1.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2.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3.吾治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学吾术,终不告之矣。,股神巴菲特:一个简单的原则指导着我的操作:当别人贪婪时要恐惧,当别人恐惧时要贪婪。2008年10月16日,股神巴菲特在纽约时报发表文
4、章:我在购买美国!,孔子:修身以敬,修身以安人,修身以安百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代著名的谋略学家柴宇球说:“一策而转危局,一语而退万军,一计而平骚乱,一谋而值千金,数言而定国基。”案例:张良一策转危局 弦高一语退万军 萧何一计平骚乱 吕公一谋值万金 孔明数言定国基,第二章政治谋略,一、治国方略(治国术),1、帝道无为而治(1)老子治国谋略:治大国,若烹小鲜。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则无不治。返璞归真(2)陆贾的政治主张 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民之饥也,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民之亡也,以其上役之繁也。民之奸也,以其上政之苛也。民之毙也,以其上兵之加也。是以民风刁而难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
5、之教,使民忘于治,若鱼忘于水。,去繁徭,减食税,息兵甲,削苛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小国寡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返璞而归真,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民之心,然天下治。,息兵宽民,休养生息,(3)前车之鉴:秦“有为”而亡,汉初“无为”而治。隋“有为”而败,唐初“无为”而兴。自由主义成就“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国家不干预主义造就“美国柯立芝繁荣”,2、王道仁政礼治、以德化民(1)儒家“王道”术“民本”思想 周公:“敬德保民”。孔子:“仁”孟子:“民贵君轻”“仁政”思想 周公:“明德慎罚”。孔子:“克己复礼、为政以德”孟子
6、:“王道”,周公:“若保赤子,惟民其康。”孔子:“仁者,爱人。”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 舟,水则覆舟。”,治民恒产、轻徭薄赋、息兵兴礼,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有所养。七十者衣帛食肉。,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2)前车之鉴:,成康之治、文景之治、昭宣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仁宣之治、康乾盛世,3、霸道以法为本、严刑峻法(1)法家政治主张 商鞅:“法令者,为治之本也。”“立法明分,唯法是依。
7、”“严刑峻法,令行禁止。”“法无等级,刑赏如一。”,韩非:“法者,王之本也。”“治民无常,唯治为法。”“籍刑去刑,严刑酷法。”,(2)前车之鉴:,秦兴法而强,酷法而亡,4、霸王道杂之礼表法里、王霸并用(1)荀子的“王霸”术:“至道大形,隆礼至法则国有常。”“法者,治之端,礼者,治之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2)前车之鉴:,王霸并举,成汉武帝盛世,二、统治谋略御术(制人术)韩非提出“法、术、势”并举 法制、势制、术制,处势、行法、施术,御臣牧民之道,(秦)商鞅之“法”(韩)申不害之“术”(赵)慎到之“势”,韩非,法、术、势并举,1、法制 一
8、民之轨莫如法,“博习辩智如孔、墨,孔、墨不耕耨,则国何得焉。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2、势制 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势、不可触犯绝对的权威。即处于“唯我独尊”之势,使臣民闻而起敬、望而生畏。(“势”“权”“威”)绝对之权(处势)无上之威(张势)不得触犯(护势)独擅其势(保势)结果:权(畏)+威(敬)=服,绝对之权(皇权):创制(立法大权,所谓“诏”“敕”“制”)铨选(官吏的任免,垂直隶属)发兵(军队的征、调、发)终审(最高审判权)制礼作乐(最高精神权)封禅(最高神权),无上之威(皇威):至尊独一无二的称谓:(皇帝、朕、万岁、制、诏、玺、禁中、行在)独一无二的服饰:
9、(十二旒冕、通天冠、赭黄袍、步云履)独一无二的用具:(御用,如和珅摔笔洗)独一无二的礼仪:(三跪九叩、山呼万岁、车马仪仗),韩非:“君执柄以处势,故今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慎到:“君主处势而制。势者,威也。”,韩非:“君独擅其势则尊,稍失则危,共之则亡。”,3、术制:统治者驾驭臣民的权术。(1)施“术”之要 用人而不信人(2)施“术”之道“显”“隐”并举、莫知其道,韩非:“群臣皆有阳虎之心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治于人。”,易牙、竖刁困死齐桓公,“显”术 因任而授官:知人善任 循名而责实:严格考核 操刑赏二柄:赏罚分明,“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
10、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明主之所导致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隐”术 深藏不露:神秘莫测、不可琢磨 愚诈诡奇:愚弄欺诈、玄妙诡奇,“术者,藏上于胸中。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君主用术的秘诀,简言之,就是神秘莫测,不可琢磨。,诡术:愚弄诡诈 用术 邀买人心 假仁假义 小恩小惠,愚弄诡诈刘备托孤设套唐太宗托孤耍李勣刘邦斩蛇玩神授宋太宗修晋祠愚晋人汉武帝杀钩弋雍正帝藏骰子擦戏群臣曹操梦中杀人曹操借粮官之头,邀买人心刘备摔孩子楚王绝缨买人心曹操“烧书”,假仁假义刘备占“人和”吴起吸浓刘邦让衣,小恩小惠宋太祖施小钱买人心刘邦买英布,明升暗
11、夺 弃术 罪张而诛 兔死狗烹,明升暗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刘邦封韩信楚王,4.“礼、义、信”以“理”服人“礼”敬、“义”服、“信”情民归之若市。,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三、为官之道臣道(升迁术)1、中庸术(1)中庸之道、不偏不依(2)反“中庸”“过犹不及”(3)弥“过”复“中”自保术,孔子:“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他主张处理事务时,既不能过,又不能不及,认为“过犹不及”。孔子主张恪守“中道”,如论语记载,孔子提出“质胜文则 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反对过激的言行,但同时也反对不讲原则
12、,“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德之贼也”。,案例一:周公之“中庸”明德慎罚 宠而不骄 张弛有度,案例二:萧相国之“中庸”居功而内敛 居位而辞封,案例三:霍光之“中庸”逆时而张:知难而进、发愤图兴 盛时而敛: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案例四:诸葛亮之“中庸”宠而不骄 擅而不专,(2)反“中庸”“过犹不及”,案例一:吕“仲父”不知自敛、饮鸩而亡,案例二:赵高恃宠骄狂遭夷族,案例三:淮阴侯邀功挟主,命丧长乐宫,案例四:胡惟庸权高震主遭车裂,案例五:和中堂贪酷无度招没家,(3)弥“过”复“中”自保术,案例一:孔子覆饭破釜导子路,案例二:王翦求田释君疑,案例三:萧何:自污
13、名节 以释君疑,2、滑术 圆滑世故、见风使舵,3、忍术 卧薪尝胆、韬光养晦,姜尚“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孔子:“小不忍,则乱大谋”王安石:“莫大之祸,起于斯须之不忍。”,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4、爬术 察言观色、投其所好,鬼谷
14、子钩钳术:钩住对方,使其就范。鬼谷子飞钳篇:“引钩钳之辞,飞而钳之。钩钳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其用,或称财货、琦玮、珠玉、璧帛、采色以事之”。,5、浊术 口蜜腹剑、贿上敛下,6、和术 顺水推舟、顺上和下,7、篡术 釜底抽薪、擅权夺势,第三章、外交谋略一、审时度势之谋 1、合纵连横(结盟自保)在外交上通过结盟,来维护国家最高利益。结盟的形式有二:(1)依强结盟(2)众弱合盟,2、不偏不依(谋求中立)巧妙地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采取不偏不依的外交策略,捍卫国家最高利益。这也是弱国外交的策略之一。,3、分庭抗礼(大国制衡)这是大国间外交的基本策略。当国家综合国力足以能够以强国抗衡时,那么就可以
15、与其他大国分庭抗礼,平起平坐,共同主宰国际事务,以期最大程度的维护国家利益。,二、外交谈判艺术 外交艺术一词出自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西方媒体称赞周总理把外交上升为艺术,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外交形象。简而言之,外交艺术是一种高层次的、含蓄的外交谋略。它将外交斗争巧妙地艺术化,使外交斗争更加务实、灵活,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外交艺术中的“三巧”,巧舌簧言巧借东风巧开僵局,1.巧舌簧言 鬼谷子钩钳篇中论述了“钩钳术”,即极富感染力的辩术。它包括:第一、语言上:口若悬河、舌如利剑,环环紧扣、滴水不漏。第二:情感上:要动之以情、晓之于理,极富感染力。第三;立场上:完全以对方角度,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
16、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使其在不知不觉中“上道”。,案例一:“仪秦之舌”,案例二:“郦生之说”,郦食其说:“当年,汉王与项王联合反秦,立下誓约:先攻入咸阳者为秦地之王。而项王背约,把汉王封于汉中。背信弃义,这是项王不义之一也。楚怀王是天下共主,尊为义帝,而项王为夺其位,下令暗杀了义帝。大逆不道,这是项王不义之二也。项王残暴,烧秦宫、坑降卒,屠城掠民,百姓怨恨。残忍暴虐,这是项王不义之三也。项王有大功而不赏,有大才而不用,攻城略地而不封,非项氏而不能用。妒贤嫉能,这是项王不义之四也。有此四大不义,天下必然弃之。而汉王乃仁义之君,入关后,与民约法三章,百姓信之依之。此大仁大义也。义帝遭弑,汉王为义帝发丧
17、,兴义师为义帝报仇,天下归之若市。此亦大仁大义也。汉王有功必赏,有罪则伐,天下诸侯纷纷背楚归汉。此乃众望所归,天之助也。若齐归汉,则社稷可保,首鼠两端必有大祸。楚胜则伐齐,汉胜亦罪齐。”郦食其此番说辞,使齐王田广心悦诚服,举七十余城降汉。,案例三:诸葛亮说吴,2.巧借东风,案例,毛泽东“巧借东风”,妙用“乒乓外交”,3.巧开僵局,案例:周恩来求同存异,巧开僵局,第四章 军事谋略一、军事“谋略”概观 1、军事谋略产生的温床战争:战争是产生谋略的土壤,是奇谋妙计诞生的温床。孙子曰:“兵者,诡道也。”军事谋略在中国出现之早,施计用谋著名战例之多,变谋论略不朽著作之丰,足智多谋古今将帅之众,是其他国家
18、难以比拟的。,2、军事谋略的创造者军事谋略家:中国军事谋略家灿若群星:如姜尚、管仲、孙武、吴起、孙膑、乐毅、张良、韩信、卫青、霍去病、李广、曹操、诸葛亮、李靖、李勣等等,举不胜举。,3、军事谋略的结晶兵书 中国古代兵书战策博大精深,为世界各国军事家所推崇,在世界军事史上闪耀出灼灼光芒。著名的有:孙子兵法 吴子 孙膑兵法 太公六韬鬼谷子黄石公三略 卫公兵法百战奇略三十六记,二、军事谋略的运用 1、“未战而庙算”孙子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1)总揽全局 孙子兵法始计第一:“道、天、地、将、法”五事俱算,(2
19、)上兵伐谋孙子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3)知己知彼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2、军事进攻谋略(1)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曰:“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2)以正合,以奇胜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3)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华 智慧 谋略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17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