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中若干生物学问题.ppt
《小学《科学》中若干生物学问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中若干生物学问题.ppt(19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科学中若干生物学问题,教学理念,热心;恒心;注入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开课宗旨,传道;授业;解惑;学问;,内容提要,生物界别消化系统营养与健康生物繁殖生物进化人类哪里来我们的环境:土壤:水:大气:垃圾,生物界别,分类学的发展,宏观特征分类法;生理生化分类法;分子分类学。,分类系统演化,3000多年前诗经,动物、植物和蕈类,李时珍本草纲目,动物、植物和人,18世纪林奈,动物和植物,1866年海克尔三界系统,动物、植物和原生生物,19世纪细胞学说的创立,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和应用,生物分成几个界?,生物分类系统演化,魏泰克的生物分类五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
2、界,真菌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黎德勒生物四界系统图,植物界,生物分类“三域”学说,1993年美国Illionis大学的Carl Woese等发现,在原核生物中,有些生活于极端环境中(如:缺氧、高温、高盐)的细菌其细胞结构和某些代谢途径与真细菌大不一样,于是提出六界学说,即将这些生活于极端环境中的原核生物独立为古细菌界;,生物“三域”学说,Carl Woese等还建议在生物分类阶元“界”之上新增“域”(Domain)这个概念,提出“三域学说”:即把原来的“原核生物界”提升为“细菌域”,另立“古细菌域”,所有的真核生物统归“真核生物域”。,
3、生物分类“三域”学说图解,三域生物特征比较,概念 病毒具有化学大分子反应性以及细胞外感染和细胞内繁殖等独特的性质。,特点 个体极小 不具细胞结构 只有一种核酸类型 严格的胞内寄生与 复制 对抗生素不敏感,非细胞型生物病毒与类病毒,米米病毒”(Mimivirus),2003年法国地中海大学的Didier Raoult 和Jean Michel Claverie发现了至今最大的寄生在淡水变形虫内的特大病毒“米米病毒”(Mimivirus),大小可达400纳米(nm),几乎与小型细菌相当;“米米病毒”的DNA由80万个碱基对(bp)组成,包含大约1260个基因,其中的50个基因所编码的功能在病毒中从
4、未发现过,包括DNA修复功能以及将信使核糖核酸(mRNA)转化为蛋白质的基因等。,最大海洋病毒,加拿大温哥华市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Matthias G.Fischera和同事,在2011年10月25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上报告一种最大的海洋病毒Cafeteria roenbergensis;该病毒具约73万个碱基对(bp),其中包括超过500个类似于基因的区域。,基本形态:球形 杆形 蝌蚪形,病 毒 的 形 态,最早发现的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类病毒:由300多个核苷酸构成的单环状或线状RNA分子。它可以引起动植物疾病,如马铃薯纺锤块状病,仓鼠肿瘤都与类病毒有关。
5、1969年由戴安纳(Diener)首先发现;朊病毒:不含核酸的疏水蛋白质分子,只有3050纳米大小,能引起寄主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及死亡。如疯牛病、羊搔痒病和早老痴呆等。1974年美国加州大学普鲁西纳首先发现。,朊病毒(1),朊病毒蛋白是由动物细胞的正常基因编码。在人类称该基因为Prn-p,位于第20号染色体短臂上。在正常情况下该基因表达的朊蛋白称为PrPC,不具致病性,其-螺旋为42%,-折叠仅3%;致病性朊病毒蛋白是正常朊蛋白的异构体,称PrPSC。其-螺旋为30%,-折叠高达43%。可见,PrPSC是由于PrPC发生蛋白质错误折叠,一些-螺旋变构为-折叠,三维构象发生变化所至。,朊病毒(2)
6、,朊病毒的增殖是一个自我催化、指数式增长的过程;首先一个PrPSC与一个PrPC结合,形成杂合二聚体,然后PrPSC以自身为模板,将PrPC转变成PrPSC;这2个PrPSC又可以去结合2个PrPC,形成4个PrPSC。周而复始,产生愈来愈多的可致病PrPSC。,最小的自由生活细菌SAR11,2005年8月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等报道发现了目前已知的最小的自由生活的细菌SAR11,同时它也拥有最小的基因组;,成功的SAR11,海洋中SAR11细菌很丰富,约占大西洋表层水域微生物群体的一半。全球海洋中的SAR11细菌的数量超过21028个,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生物之一。它们的质量加在一起将超过全球海洋里
7、所有鱼类的质量;2011年7月夏威夷马诺大学等研究者发现,SAR11与真核生物线粒体拥有相同的进化祖先。,“中间型”生物,2000年东京医科大学的小塚芳道等研究人员从伊豆诸岛南部海域约1300米深的海底淤泥中发现一些只有几微米大小的微生物。科研人员发现其细胞内的核膜尚不完整,呈不连续状态,但有近乎完整的线粒体。可能是原核细胞向真核细胞过渡的“中间型”生物。,原始真核生物,裸藻和甲藻都是单细胞生物。它们有成形的细胞核,因此被划入真核生物。但它们核内DNA却是裸露的,不与组蛋白结合,而且首尾连接成环形。这种特征与原核细胞无异,显然它们是一些刚刚晋级的真核生物,在生物进化史上具重要地位。据此有不少科
8、学家提出应称它们为间核生物(mesokaryote),甚至独立成界。,介于动物与植物间的生物,裸藻具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等细胞器,主要进行光合自养生活,划归低等藻类。但它们没细胞壁,细胞前端具红色眼点能感知光强变化,具鞭毛主运动。它们胞内尚有另一异养代谢系统。在全无光的条件下,可以凭借其前端的胞咽吞食细菌及有机物块,或借助细胞膜的胞吞、胞饮作用直接吸收环境中的有机物。动物学家把裸藻又称为眼虫。,甲藻和裸藻(眼虫),消化系统,不吃垃圾食品,少喝饮料;消化系统里有很多细菌;细菌影响人的胖瘦;细菌影响人的健康;消化系统里有“腹脑”;消化系统需要得到细心的呵护;,错误的“舌头地图”,舌尖品
9、甜,舌根知苦,舌侧感酸,舌尖周边尝咸?1974年,维吉尼亚库林斯发现,虽然舌头周围的各个部分对四种基本味觉的灵敏度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性却相当小,基本上可以忽略,因为任何有味觉受体的地方都能品尝出所有味道。2002年,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在小鼠舌头上发现了一种对谷氨酸钠(味精)分子特别敏感的蛋白质受体分子,称为味精受体。人与小鼠辨别味精味道的方式是一样的,从而发现了第五种味觉鲜味。,“吃出来”的胃癌,按时用餐对养护胃十分重要。不健康、无规律的生活习惯,将给胃癌发生提供机会;饥一顿,饱一顿;三餐不规律;喜食烫食;喜好熏烤、味重、腌制食物;吸烟、缺觉如果有这些习惯,那你得胃癌的几率可能是常
10、人的好几倍。此外,“幽门螺杆菌”也是胃癌的重要诱因,它最常出现在人们“共餐”饭局上;早期胃癌十分隐匿,常与胃炎、消化性溃疡相混淆,因此大部分胃癌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喝出来”的肝癌,原发性肝癌很少,几乎都是由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引起,或长期酗酒导致肝硬化转变而得(近四成);食物中“黄曲霉毒素”也是肝癌的重要诱因;阻击肝癌最为关键的是控制乙肝病毒和限酒。世界卫生组织提示,多吃奶制品可将肝癌患病率降低78%;每天坚持吃新鲜水果也能减少52%的肝癌几率。,人体肠道的 微生物分布,肠内细菌影响胖瘦(1),为什么吃同样的食品,有的人体重增加,另一些人则保持苗条?科学家在无菌状态下培育小鼠,它们的
11、食量几乎比对照多三分之一,但是脂肪却少40%;把普通鼠肠中的微生物注入无菌鼠肠中,同样饮食条件下后者的体重开始增加;取出天生肥胖小鼠的肠中微生物(主要是硬壁菌菌群),注入无菌瘦鼠肠中(主要是拟杆菌菌群),后者体内脂肪大增;,肠内细菌影响胖瘦(2),结论:肥鼠内的微生物比瘦鼠内的微生物更善于利用肠内物质中获得热量及营养并供给宿主。个体胖瘦与不同种类的肠内菌群比例有关。设法改变肠内微生物的组成,能改变体重以及帮助食不果腹的人改善营养状况。,人的“腹脑”,在大小肠的肠壁上密布着两层由神经细胞和神经束组成的网状结构,被人称为“腹脑”。它不仅能“分析”食物的成分、盐分及水分,还能调控消化道的吸收和排泄,
12、精确地平衡抑制型和激动型神经递质、激素以及保护性分泌物的分泌。“腹脑”和大脑相通,反应也同步。遇到比较紧张的场面时,不仅心情紧张、心跳加快,甚至还会导致排便反应。“腹脑”与大脑也有分工。大脑主管口、食道和胃,小肠和结肠由“腹脑”负责,到了直肠和肛门,控制权又回到了大脑。,消化系统需要细心呵护,要吃早餐,三餐按时定量;不暴饮暴食;不吃过烫、冰冷食物;少食辛辣、烧烤食物;淀粉主食,辅以蔬菜水果、肉食、油盐糖;细嚼慢咽;饭后不激烈运动;,营养与健康,研究发现,美国7%的男孩和5%的女孩属极度肥胖,他们日後出现严重健康问题的风险也在增加。香港儿童的肥胖比率10年间不断上升,卫生署数字显示,小学生肥胖比
13、率达21.3%。资料表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318岁儿童、青少年的肥胖发病率平均为 11.35%,尤其在 712岁(小学阶段)的儿童的肥胖发病率达到 22.3%。我国城市儿童、少年膳食中脂肪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摄入的比例从24.4%和27.4%分别增加到35.9%和35.7%,超过了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30%的上限。,肥胖症的危害,据报道,平均有50%的肥胖儿童到成人后依然肥胖,特别是1013岁的胖孩,到了30岁时将有80%以上的人发展为大胖子。肥胖可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如三高、脂肪肝、冠心病、胆石症、高尿酸(痛风)、性发育异常及皮肤、肌肉、骨骼等病变,甚至会诱发肠癌、乳腺癌等癌症。,BMI指
14、数,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简称BMI),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BMI=体重(kg)身高(m2)BMI值是一个中立而可靠的指标,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建议全班开展一次BMI指数和如何减肥探究。,预防肥胖,提倡每天只吃七、八分饱;少吃脂肪;多吃蔬菜、水果;进行有氧运动;粗细粮搭配;,近视,1985年全国调查学生近视率,大学66.6%,高中61.19%,初中34.85%,小学12.27%,并且发现,城市学校、重点学校、学习成绩较好和用视力较多的学生比农村、非重点学校、学习成绩较差和用视力较少的学生近
15、视发生率要高。国家体育总局2006年9月18日公布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显示:小学生31.67%,初中生58.07%,高中生76.02%,大学生为82.68%。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在全世界的排名,已从1998年的第4位,上升为第2位。,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由教育部等6部委联合组织的第6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指出:7-12岁小学生近视率40.89%(城市为48.81%,农村为32.98%),比2005年增加9.22%;,近视的原因,在15号染色体上发现了与近视相关的RASGRF基因(白种人)和CTNDD2基因(黄种人);父母中一人近视,子女患近视的机会是三分之一;父母两人
16、都近视,则子女近视的机会是二分之一;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凯瑟琳罗斯对生活在新加坡与悉尼的华裔小学生的近视率进行了研究。新加坡华裔小学生中29%患有近视,相比之下悉尼华裔小学生近视率仅为3%。原因何在?,预防近视,减轻课业负担是减少近视的关键;看远处、户外活动是最好的预防近视的方法;,关注精神健康,尊敬师长;关爱同学;培养团队精神;启迪好奇心;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生物繁殖,有性生殖: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有性生殖可以结合双亲的性状(优点);有性生殖提供子代重新发育的机会;,有性生殖的方式,接合生殖;配子生殖;世代交替;,蕨类的世代交替,无性繁殖,由亲体的一个至几个细胞或个体
17、的一部分直接经细胞分裂和分化长成新一代个体的过程。优点:能最大限度地保存亲本的基因资源和各种性状,同时能迅速增加种群的个体数量;缺点:未经双亲遗传资源的整合,亲本基因没有得到更新的机会,长久以往将可能导致该物种种质性状的衰退。,裂殖,细菌分裂,芽殖,水螅出芽繁殖,孢子繁殖,曲霉 青霉,营养体繁殖,脱离亲体的营养器官或亲体的一部分经去分化后直接长成新的个体。,全程无菌操作,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从理论上讲,生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应该具有全能性。,植物组培原理,植物组培基本过程,常用消毒剂的使用和效果,消毒剂 使用浓度/%清除
18、消毒时间/min 灭菌效果次氯酸钠 2 容易 530 很好次氯酸钙 910 容易 530 很好漂白粉 饱和溶液 容易 530 很好升汞 0.11 较难 210 最好酒精 7075 容易 0.22 好过氧化氢 1012 最容易 515 好溴水 12 容易 210 很好硝酸银 1 较难 530 好抗生素 450 mg/L 中等 3060 较好,诱导去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添加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琼脂固体培养;黑暗培养;,继代增殖阶段,移植扩增;分割继代;,愈伤组织分化出芽、长根,分化的关键是激素,生长素类激素和细胞分裂素类激素的量以及两者的相对比例决定了愈伤组织能否分化成根或芽或全苗;,光照培养室,愈伤
19、组织分化成苗,移栽成活阶段,保湿是关键;避免强光直射;温度适宜;,“炼苗”,单性繁殖,蚜虫无性繁殖,蜂后排出的卵子若未受精,则发育成雄蜂(n);,克隆繁殖,特指以人为的手段取出动物体细胞或胚胎细胞的细胞核并将其植入去核未受精卵中,经适当处理后诱导该异核卵经正常妊娠发育成一只完整动物的过程。,1997年2月27日,nature封面,克隆羊“多莉”(Dolly),克隆动物简史,1952年,Briggs取出蛙中胚层细胞的细胞核植入去核受精卵中,未发育;但改用囊胚期细胞核获得部分成功;1964年,Gurdon将非洲爪蟾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取出,重复上述实验,部分发育成蝌蚪;,动物体细胞克隆进展,198
20、4年,维拉特森以未成熟胚胎细胞克隆出一只活产羊;1994年,菲尔斯特用120个细胞的胚胎克隆出牛;1996年,维尔穆特用羊胚细胞克隆了羊;1997年,维尔穆特用羊乳腺细胞克隆了多莉羊;,克隆哺乳动物基本途径,取出体细胞核 体外发育未受精卵去核 异核卵 早期胚胎 化学或电激诱导融合 产下幼畜,假孕状态,植入代孕母畜子宫中,“多莉”羊艰难诞生,取434个绵羊乳腺细胞的细胞核植入同等数量的去核卵中获得 277个融合细胞(63.8%);将这些融合细胞移入母羊输卵管发育,成功247个(89.2%),发育到桑葚胚29个(11.7%);将这些桑葚胚分别植入13只母羊子宫,仅生一只“多莉”(0.23%)。,“
21、多莉”羊克隆示意图,卵细胞去核,“多莉”风云(1),1996年7月5日“多莉”诞生。苏格兰罗斯林研究所直到1997年2月23日才公布。它被美国Science杂志评为1997年世界十大科技进步第一项,“多莉”的诞生标志着生物技术新时代的来临;“多莉”长大后与威尔士山羊“戴维”“喜结良缘”,于1998年4月产下“邦尼”,证明克隆动物也能生育。1999年,“多莉”又生下三只羊宝宝;,“多莉”风云(2),2002年1月,罗斯林研究所证实“多莉”患上了关节炎,当时它只有5岁半。2003年2月14日罗斯林研究所宣布“多莉”因患有进行性肺炎,已经病入膏肓,研究人员为它实施了安乐死,享年6岁7个月;1999年
22、6月,科学家就发现“多莉”细胞中的端粒比预期短20%,几乎与其6岁的母亲的端粒长度一样。,染色体两端的端粒,动物体细胞克隆进展,1997年10月3日,日本、英国、美国和意大利等国的科学家克隆出第一只体细胞克隆鼠“卡缪丽娜”,此后还获得了“克隆的克隆”的第二及第三代克隆鼠;1998年7月5日日本科学家克隆出“能都”和“加贺”两头体细胞克隆牛;2000年1月,美国科学家采用胚胎细胞克隆技术,实验13次,成功地克隆出第一只灵长类动物名为“泰特拉”的克隆猴。,2001年中国首例体细胞克隆牛降生,2001年11月3日和6日在山东淄博莱阳农学院先后诞生我国牛胎儿皮肤上皮细胞克隆牛“康康”和“双双”;200
23、3年10月“双双”经人工授精,产下“健健”,证明克隆牛具正常生殖能力。,5周岁时的“康康”(右)和“双双”,自体克隆,2003年8月6日意大利科学家宣布以自体克隆的方式克隆出一只小母马(Prometea);小母马的“妈妈”也是其“姐姐”,也是“自己”;,2004年2月15日,美国爱达荷大学的研究人员展示三头克隆骡子。科学家们从骡子胚胎细胞内提取细胞核,然后用移植手段将其与去核的马卵细胞结合形成卵母细胞。科学家们共进行了305次尝试,只成功克隆3只骡子。,克隆骡子,这头克隆水牛的顺利出生,是国家“863计划”、“生物反应器”重大研究专项的一项标志性成果。,世界首例成年体细胞克隆水牛2005年3月
24、17日在广西大学诞生,中国转基因克隆牛2005-8-18,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宁教授在国家“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重大项目“高效表达人乳铁蛋白等药用、保健蛋白的奶牛乳腺生物反应器”项目的支持下,他们利用转基因体细胞克隆技术,已经获得转基因克隆奶牛49头,存活29头。用吃草的转基因牛生产的“药”要比用传统方法生产的药便宜得多。,国际首例体细胞克隆亚洲黄羊临沂降生,2005年12月8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用山羊克隆的一只亚洲黄羊(左)与普通山羊一起在山东临沂亮相。,韩国科学家培育出首只克隆狗“史纳比(snuppy)”,汉城大学教授黄禹锡(中),研究中制造的1095个克隆
25、胚胎只有3个成功受孕,其中一个流产,另一只小狗出生22天后因肺炎死亡,只有史纳比(snuppy)生存。,克隆狗成功率只有0.09%,韩国异种克隆狼成功,首尔大学教授李柄千领导的研究小组从饲养的灰狼耳朵上采集体细胞,提取其细胞核,分别植入到剔除了细胞核的251个狗卵中,异核卵然后植入到12只代孕母狗的子宫内。最后,只有两头成功怀孕。2005年10月18日和26日先后剖腹产各生下一只克隆狼。,我国首例体细胞核克隆猪诞生,2006年10月12日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科技局及合作企业联合宣布,采用体细胞核克隆技术,克隆猪取得成功,获得我国首例三头克隆东北民猪。,这三头克隆猪通体黑色,雌性。体重分别为1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 小学 若干 生物学 问题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06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