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笔记.ppt
《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笔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笔记.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笔记曙光乡人民政府 高庆阳2011年10月16日,2023/5/22,2,第一章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 哲学概述第二节 物质和意识第三节 物质世界的辩证图景第四节 实践、认识、真理第五节 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第六节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形态第七节 阶级和国家第八节 社会意识及形式第九节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第十节 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2023/5/22,3,第一节 哲学概述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或者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的一般方法的理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2023/5/22,4,开卷有益,(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重点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问题、两个层次。第一,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即是物质派生意识,还是意识派生物质的问题。这是最根本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第二,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论”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两条认识路线的根本依据。在哲学发展的全部历史中,始终贯穿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矛盾。唯物主义的发展,曾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两个阶段。辩证法的历史上也产生过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将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起来,创立了完整的科学的哲学体系,从而实现了哲学的根本性变革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2023/5/22,5,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基本特征,(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体系。(二)马克思
4、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哲学的最主要特征。,2023/5/22,6,第二节 物质和意识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什么是物质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二)物质的存在形式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只有永恒运动着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2、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物质运动可分为5种
5、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2023/5/22,7,开卷有益,3、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运动有一种特殊状态,就是静止。静止主要是指: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保持质的稳定性,呈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而运动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4、物质运动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质性(即具有稳定性)、普遍性和可重复性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规律又是可知的。规律和物质以及物质运动一样,具有不依赖于人
6、的主观意识的客观性,因而又称为客观规律。(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掌握重点世界统一于物质,是为实践和科学长期发展所证明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出发点。,2023/5/22,8,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一)意识的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环节:从无生命的物质(无机物)反映(进化)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2、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与劳动一起,成为意识产生的决定力量。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反作用。意识是物质世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起
7、源的自然性和社会性,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2023/5/22,9,开卷有益,(二)意识的本质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活动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要表现为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意识的所有形式都是人的主观世界特有的。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外部现象的反映;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情感是对人与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意志则是对人与自身行动之间关系的反映。无论正确、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三)意识的作用1、人类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2、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即人的主观能动性)。,2023/5/22,10,三、物质和意识的两对关系,(一
8、)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则是第二位的。(二)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客观规律是第一位的,主观能动性则是第二位的,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2023/5/22,11,第三节 物质世界的辩证图景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客观性、客观性 2、联系的多样性、(复杂)条件性(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从方向上看,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的运动和变化过程。从内容和实质上看,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发展是事物相互联系产生的运动、变化 运动、变化不一定就是发展。发展是一种特
9、殊的运动变化前进性、上升性运动。2、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在于,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2023/5/22,12,二、世界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一)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 质,是指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序、速度以及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数量的界限。度的权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体,成为另一事物。,2023/5/22,13,开卷有益,2、量变、质变和质量互变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
10、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数量上的增减变化,质变是事 物根本性质的变化。量变和质变既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创造了条件。量变转化为质变,新质变又开始新的量变,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3、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2023/5/22,14,开卷有益,(二)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属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
11、方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属性,是的相对、有条件的。2、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一位的。是发展的根据。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它是事物发展的外部动力。第二位的。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2023/5/22,15,开卷有益,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面对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
12、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寓于个性。矛盾的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个性包含共性。4、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诸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事物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一方,对事物的性质起主导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所以我们要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2023/5/22,16,开卷有益,(三)否定之否定规律,2023/5/22,17,第四节 实践、认识、真理一、认识和实践,(一)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坚持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同一性,是可知
13、论。认识是客观的主观映象,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2023/5/22,18,开卷有益,(二)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1、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实践的基本形式 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生产实践:生活活动,是处理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实践形式。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实践:是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
14、关系的一种实践形式。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科学实验(三)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认识活动三要素:认识者(主体)、认识对象(客体)、认识活动(途径)。,2023/5/22,19,开卷有益,(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五)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反对否认实践决定认识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又要反对否认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认识论。(六)认识的过程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
15、次飞跃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 类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和总规律。,2023/5/22,20,二、认识和真理,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次飞跃的目的,首先在于探索真理和获得真理。(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就是同客观对象相一致的认识,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二)真理和谬误 真理,是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理解为内容的客观性、发展的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
16、条件性。理解为广度深度的有限性、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对主义:夸大绝对性,不承认相对性。表现为思想僵化和教条主义。相对主义:夸大相对性,不承认绝对性。表现为相对主义,2023/5/22,21,第五节 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基本的问题,是一脉相承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观上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基本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坚持社会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是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性。,202
17、3/5/22,22,开卷有益,(二)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1、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2、人口因素: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取方式。生产方式首先包括人们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去改造自然,以便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即生产力。而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2023/5/22,23,开卷有益,(三)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列宁主义 学习 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05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