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路线运行速度设计方法附录四(n).doc
《公路路线运行速度设计方法附录四(n).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路线运行速度设计方法附录四(n).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公路几何设计细则附录附录四 公路路线运行速度设计方法1 公路设计方法1.1基于计算行车速度的设计方法现行的公路路线设计方法是基于计算行车速度,即设计车速的。设计时,当公路功能、等级确定后,在满足汽车运动学和力学要求的前提下,是以一个恒定的设计速度作为基础控制参数,然后对照相应的技术标准确定出设计路段几何线形的指标采用值。现行的方法容易理解和掌握,但设计速度仅控制了最低指标,在具体设计中设计者在指标采用时随意性较大,经常出现机械套用规范指标和参数的现象,却忽略了路线前后线形的均衡和与驾驶行为的一致性等问题,导致汽车在公路上实际的行驶速度与设计速度出现明显不一致性;而且,恒定的设计速度与动态变化的
2、实际驾驶特征也存在许多偏差,甚至不符的情况。国内外大量研究和统计表明,这些在速度方面出现的问题是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诱因之一,成为公路交通安全潜在的隐患。1.2基于运行速度的设计方法基于运行速度的设计方法是对现行设计方法的发展和完善。这是由于运行速度能够体现汽车行驶对道路的动力学要求外,更加直接地反应出不同公路线形对驾驶员驾驶行为和心生理特征的干扰,以及路侧环境、大型公路工点对速度的影响。通过测算设计路段上的运行速度,评价和分析路段上速度分布的连续性和协调性,达到动态检验与评价设计路线的各项技术指标的目的,其结果是力求保证设计线形、公路行驶环境的连续和协调。该方法为公路设计中路线方案的优化与调整
3、、具体技术参数的选取、完善交通设施设计等提供依据和合理地处治措施,避免驾驶特性与公路特征不匹配的现象,增强了公路后期行车的安全性;在设计中注重体现 “以人为本”、服务于公路使用者的思想,突出强调路线安全设计这一理念。2 运行速度预测、分析与评价2.1运行速度定义、特点和意义运行速度是指在特定路段上,在干净、潮湿条件下,85%的驾驶员行车不会超过的行驶速度,简称V85。运行速度V85是通过在典型公路上行驶车辆的实际行驶速度观测,经统计、分析、总结其数据分布,最终得到第85位的速度值,并回归出运行速度相应的测算模型。运行速度反映驾驶员心理、视觉和驾驶行为的实时变化,并综合汽车性能特征和所处线形几何
4、设计等因素,动态地、实时检测和效验公路特征指标与驾驶行为的协调性和一致性,有效更正公路设计中设计速度带来的驾驶特性与公路特征不匹配的状况,该方法科学合理、大大增强了设计路线的行车安全性。同时,以车辆的运行速度作为线形设计基础检测指标,将有效地保证路线相邻线形的连续均衡、避免出现速度突变点。实现行驶速度与所有相关设计要素的合理搭配,从而消除安全隐患。2.2我国运行速度和设计方法的研究与发展现状在欧美等国家已广泛应用基于运行速度的公路设计方法。我国自2000年开始立专题开展适合我国交通运行特征和行驶特性的运行速度测算方法和设计标准的研究工作,并取得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已经初步建立符合我国高速公路和双
5、车道公路运行速度的应用模型,在2004年交通部颁布的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简称指南)中提供了适用高速公路标准的具体计算和评价分析方法。近年来,基于运行速度研究高速公路新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流程的工作已通过多条典型高速公路的试设计、评价过程得以实施、总结和完善,逐渐形成适合我国高速公路设计的新方法。目前适用于长大隧道内、互通式立交区间的运行速度应用模型、一级公路的运行速度应用模型和评价标准等尚在进一步的研究和总结中。2.3高速公路运行速度预测和分析方法我国高速公路运行速度模型和评价标准的研究是以不同地形类别、不同设计速度、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多条高速公路和全封闭的一级公路的工程项目的车流数据为基础,通
6、过对实际速度的观测数据统计分析建立起来的,适应于我国驾驶员行驶特征和高速公路路况特点。运行速度应用模型主要涉及到公路类型、平面线形、纵坡坡度与坡长、行车道宽度与侧向净空、车辆动力性能等影响因素,在自由流状况下车辆的运行速度测算问题。对于交通量与交通组成、路面状况、交通管理及环境气候等因素进行了必要的忽略和理想化修正。我国高速公路运行速度测算方法有以下两种:l 方法一:以2000年交通部标准规范研究课题高速公路运行速度设计方法与标准的研究成果为标准,提出了全面的速度应用模型和评价方法。l 方法二:参照国外的速度统计资料,通过数据统计图表,查找出不同设计半径对应的运行速度,再对纵坡段进行修正后得到
7、测算速度。该方法仅适用于小客车车型,只能通过图表粗略查出速度范围,在使用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上述“方法一”中的运行速度测算模型及评价标准虽已纳入指南中应用,但在具体测算和安全性评价时仍需要参考高速公路运行速度设计方法与标准中相关的内容对工作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标定。采用“方法一”进行速度测算时,要根据小客车和大货车两种车型,将路线按直线段、平曲线段,纵坡段和弯坡组合段等划分成特征路线单元,采用不同的运行速度模型测算出所有单元各特征结点的运行速度V85。2.3.1 车型选择以往设计中注重交通量和通行能力指标,设计代表车型基本换算成小客车来设计,在运行速度设计方法中应对车型组成和车型比例认真分析,区别
8、对待。采用不同车型,分析结果主要影响以下方面:l 纵面设计时极限坡度坡长、长大纵坡的设置;l 横断面设计时不同车道超高的设置、紧急避险车道和爬坡车道的设置;l 停车视距的检验、安全设施的布置等。在分别对小客车,大货车两种车型进行运行速度测算时,一般交通组成的公路,其测算速度分析的代表车型为小客车;但当有长大纵坡路段的判别,紧急避险车道、爬坡车道等特殊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时,应以大货车的运行速度变化为依据;当交通量组成中大型客货车的比例达到30%时,应以大货车为代表车型重点评价一些技术指标(如视距、超高等)。2.3.2 划分测算分析路段路段划分应分别针对两种车型进行,分段原则如下:l 小客车:路线平
9、曲线半径大于1000m、坡度小于3时,为平直段路线平曲线半径大于1000m、坡度大于等于3时,为纵坡段路线平曲线半径小于等于1000m、坡度小于2时,为平曲线段路线平曲线半径小于等于1000m、坡度大于等于2时,为弯坡段l 大货车:与上述小客车相似,根据平曲线半径1000m和坡度2作为临界点,将测 算路线分为平直段、平曲线段、纵坡段、弯坡段。对于分段后的直线段,当长度小于200m,视为短直线段,该段运行速度保持不变。其余纵坡段、平曲线段、弯坡段测算时没有长度的限制。当平曲线半径大于1000m时,可认为行驶车辆对所处曲线的影响已可以忽略,仅考虑纵坡对速度的影响。而小客车在坡度为23的路段上,汽车
10、动力性能基本没有损失,表现出速度的增加,应视为平直路段;大货车在坡度为23的路段上,汽车动力性能已逐渐损失,表现出速度的减小,应视为纵坡路段。具体可参见下表1进行路段划分。表1 小客车分段技术临界值车 型 平面纵断面半径半径注意的问题小客车坡度直线段200m视短直线段坡度纵坡段坡度平曲线段坡度弯坡组合段大货车坡度直线段平曲线段 200m视短直线段坡度纵坡段弯坡组合段2.3.3 设置初始速度初始速度通常可根据分析路段的实际现场观测得到,或者按下表估算各种设计速度对应的小客车和大型货车的运行速度,作为设计路段的初始运行速度V0。表2 设计速度与全路段内运行速度V85间的对应关系 设计速度60km/
11、h80km/h100km/h120km/h运行速度V85小客车80 km/h95 km/h110 km/h120 km/h大型货车55 km/h65 km/h75 km/h75 km/h2.3.4各路段结点速度测算模型利用不同路段的测算模型计算分析路段各特征路段结点的运行速度V85。采用的速度测算模型如下:1) 平直路段:小客车和大货车的驾驶者都有一个心理期望行驶的速度,当车速高于期望速度时,即表现为减速;低于期望速度则为变加速过程,直至达到稳定的期望车速后匀速行驶。车辆在平直路段上的期望运行速度,如表3规定。 表3 平直路段上期望运行速度和加速度推荐值小客车大型车期望运行车速120Km/h7
12、5Km/h推荐加速度值a00.15-0.500.20-0.25在平直路段上车辆的加速过程,运行速度满足下列测算公式。 (V0 Ve)( V0=Ve)2)平曲线路段:车辆驶入曲线后至曲中路段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速,减速幅度通常是半径越小减幅越大,驶出平曲线时,其可能小幅加速,也可能进一步减速或匀速,其具体情况与前方连接的线形有关。曲线中点和曲线出口速度应采用平曲线速度预测模型计算。表4平曲线上速度预测模型曲线连接形式平 曲 线 速 度 预 测 模 型入口直线-曲线入口曲线-曲曲线出口曲线-直线出口曲线-曲线注:表中 V-middle:曲中点的运行速度;V-out:驶出曲线的运行速度;R-front:
13、曲线前方的曲线的半径;-now:当前曲线半径;R-back:曲线后方的曲线半径;3)纵坡路段: 可采用“特殊纵坡下各车型运行速度修正值”(简称“拟合修正法”)和“功率重量比计算法”(简称“理论公式法”)计算坡顶,坡底点的速度。l 拟合修正法在纵坡路段,车辆基本表现为上坡减速、下坡加速的情况。利用表5、图1对小客车和大型货车驶入纵坡段时的运行速度V85进行增加或折减。该测算方法属粗略计算,但简单易行,为纵坡段速度推荐测算方法。 表5 纵坡路段各车型的运行速度修正 纵坡坡度速度调整值(km/h)小客车大型货车上坡坡度 4%,降低5km/h/1000按图1速度折减量与坡长关系曲线进行调整坡度4%降低
14、8km/h/1000m下坡坡度4%,增加10km/h/500m至期望运行速度增加10km/h/500m增加15km/h/1000m增加至期望运行速度坡度4%增加20km/h/500m至期望运行速度图1 速度折减量与坡长关系曲线图l 理论公式法对于坡长在4001000m之间、坡度在25之间的反复上、下坡路段,这种测算方法比较“拟合修正法”则更为敏感和准确,符合实际情况。测算模型的原理:是通过研究纵坡上的运行车速、车辆的动力性能与坡度和坡长的关系,建立功率重量比P与运行速度(坡顶速度V2、坡底速度V1),坡长s,坡度i的函数关系,来描述运行速度随坡度坡长而变化的特性和规律,如下式:其中,各车型坡底
15、的行车速度,m/s;各车型坡顶的运行速度,m/s;坡长,m;、车辆的风阻系数和惯性阻力系数,小客车K=0.0025,大型货车K=0.0035;小客车,大型货车;=0.01;、摩擦阻力、纵坡坡度;重力加速度,取;车辆空载质量加实际载重,Kg。小客车取,大型车取;车辆的功率重量比,w/kg;在纵坡模型预测中,P值的选用可参照表6公式计算,表中提供的功率重量比P是标准车辆载重的参数值,对于超载严重的路况宜注意其影响。表6 车辆的功率重量比P值参数表 小客车大型货车4)弯坡组合路段:车辆进入曲线后到曲中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速,减速幅度与曲线半径和坡度有关,通常是半径越小减幅越大,坡度越陡减速越大,两者的
16、作用比例随机性变化比较大。弯坡组合段时速度测算时,将平曲线从曲线中点分开,分别将两端曲线对应的纵坡加权平均值作为对应分段纵坡。弯坡组合中心点,出口点的速度应采用“弯坡组合线形下的运行速度预测模型”计算,按表7推算小客车和大货车在组合线形中点的运行速度,该模型是线形与速度关系统计分析的结果,测算精度较高。表7 弯坡组合线形下的运行速度预测模型 曲线连接形式弯 坡 组 合 运 行 速 度 预 测 模 型入口直曲入口曲曲出口曲直出口曲曲 注:表中: 驶入曲线中,曲中或变坡点前的速度,驶出曲线速度驶入曲线前,所在曲线,前方曲线的半径 曲线前后两段的不同坡度5) 横断面影响因素:当分析路段的车道宽度大于
17、等于3.75m、路缘宽度大于等于0.5m,路肩宽度不低于2.5m时,横断面因素不对自由流情况下的速度构成影响;对于一些分道行驶的高速公路,有时需要测算某个车道的运行速度时,可考虑行车道、路缘带等宽度对速度的影响,下列各车道的速度影响模型可供参考。外侧车道:式中: = 受横断面影响后,外侧车道自由流车辆的中位车速; = 理想条件下,外侧车道内自由流车辆的中位车速;、 = 理想条件下,外侧车道和路肩的宽度,一般取为3.75m,为0.5m;、 = 实际的外侧车道宽度和路肩宽度,如超过理想条件下的外侧车道宽度和路肩宽度,则按理想条件下的外侧车道宽度和路肩宽度值进行计算、 = 模型的标定常数,其系数值越
18、大,表示该项因素对速度的影响越大,取24 ,取8.5。内侧车道: 式中: = 受横断面影响后,内侧车道自由流车辆的中位车速; = 理想条件下,内侧车道内自由流车辆的中位车速;、 = 理想条件下,内侧车道宽度和路肩宽度,一般取为3.75m,为0.5m;、 = 实际的内侧车道宽度和路肩宽度,其值如超过理想条件下的内侧车道宽度和路肩宽度,则按理想条件下的内侧车道宽度和路缘度值进行计算、 = 模型的标定常数,其系数值越大,表示该项因素对速度的影响越大,取24 ,取11.5。中间车道:式中: = 受横断面影响后,中间车道自由流车辆的中位车速; = 理想条件下,中间车道内自由流车辆的中位车速;、= 理想条
19、件下中间车道宽度,一般取为3.75m。 = 实际的中间车道宽度,其值如超过理想条件下的中间车道宽度,则按理想条件下的中间车道宽度值进行计算= 模型的标定常数,其系数值越大,表示该项因素对速度的影响越大, 取24。 6) 根据上述模型分别测算路段各分段单元的运行速度和速度梯度变化数据,以运行速度V85为纵坐标,路线长度为横坐标,绘制公路沿线运行速度变化曲线,得到沿线的“运行速度分布图”和“运行速度梯度变化图”,以方便开展安全性的分析和评价工作。2.4高速公路运行速度安全性评价标准根据高速公路设计技术指标和运行速度测算数据,可对公路路线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并检验公路各项技术指标的协调性。评价标准见第
20、十九章“路线设计安全性检验” (1) 规范符合性评价分析评价路段技术指标首先应满足公路设计技术标准、规范的要求,安全评价的要求高于一般设计的技术要求。(2) 运行速度协调性评价即评价公路线形设计技术指标的一致性。采用相邻单元路段间运行速度的变化值分析,相邻路段是指平面、纵面、横断面指标不同的相接路段。(3) 运行速度V85与设计速度协调性评价即评价运行速度与平纵设计指标的协调一致性。采用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的差值分析。2.5高速公路运行速度安全性检验内容对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协调性明显不一致的路段应进行相关技术指标的检验,并采取合理的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综合完善的处理措施提高公路设计的安全性。2.5
21、.1安全检查与验算包括以下方面:通过对照需分析路段的运行速度,检查和验算其相应的公路设计指标是否满足规范、标准中(运行)速度对应值的要求。如不满足,需调整这些技术指标、优化路线方案,或者通过合理的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综合的完善措施来提高公路设计的安全性。1)平面设计检验评价分析公路平面线形中的圆曲线半径、平曲线最小长度、缓和曲线参数、直线段长度、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等技术指标。2)纵面设计检验评价分析公路一般路段纵坡坡度、坡长、竖曲线半径、曲线长度等技术指标。3)横断面设计评价分析公路断面组成、紧急停车带、长大纵坡路段紧急避险车道和爬坡车道、路侧安全净空区、视距、超高等情况。4)评价分析公路隧道、
22、桥梁等大型构造物接线处平纵指标。5)评价分析公路互通式立交主线、匝道平纵指标参数、区内视距、超高等情况6)评价分析公路交通安全设施。2.5.2长大纵坡、视距、超高检验应注意以下问题:1)长大纵坡的检验小客车具有动力性好、载重量轻的特点,行驶特性良好,长陡纵坡路段对其影响较小,而对大货车、载重汽车的行驶很不利。上坡会使货车速减慢,妨碍后续的车辆,使超车需求增多,“强超硬会”的可能性增大,安全性降低;陡下坡会使载重车的制动过热、制动效能降低、刹车失灵导致重大安全事故,因此,应采用大货车的运行速度进行分析检验,不满足以下条件的路段应采取必要的处治措施。 长上坡路段:货车动力性能损失严重,个别路段上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路 路线 运行 速度 设计 方法 附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898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