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氨喹啉与溶血症.ppt
《伯氨喹啉与溶血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伯氨喹啉与溶血症.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伯氨喹啉和溶血症,伯氨喹啉,伯氨喹啉(Primaqinum),国产商品名朴疟奎,为目前消灭疟疾运动中最常应用的药物之一。对红细胞外型疟原虫及配子体具有较强的杀灭能力,用于疟疾的根治与阻断传播。具有一定的毒性,服用后有一定反应,特别是在群众性抗疟疾运动中。,伯氨喹啉的毒性反应,*一般反应:胃烧灼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症状,以及头晕、头疼、无力等神经系统症状。*紫绀反应:服用过量,代谢产物如醌衍生物等的氧化作用而致血内高铁血红蛋白大量积聚,含量超过1.5克以上出现紫绀。*溶血反应:红细胞葡糖六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伯氨喹啉与溶血症,伯氨喹啉是8氨基喹啉类,对间日疟原虫红细
2、胞外期及各型疟原虫配子体,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为阻止复发及中断传播的有效药物。临床用于间日疟、三疟的复发和传播,以及防止恶性疟的传播。但是另一方面,伯氨又可以导致严重的溶血反应,在红细胞葡糖六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时,许多种氧化剂药物或化学物质能引起溶血反应,最早发现与G6PD缺乏有关和最主要的是伯氨喹啉,所以这一类贫血又叫做“伯氨喹啉型溶血贫血”。,伯氨喹啉型溶血贫血,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处理预防鉴别,发病原理,1956年发现6碳酸葡萄糖(G6PD)的遗传缺陷是造成伯氨溶血症性贫血的根本原因。,正常时,红细胞(RBC)的稳定性与还原型辅酶(NADPH)和还原型谷胱苷肽(GSH)的活性密切相
3、关。若G6PD缺乏,使NADPH形成减少,妨碍了GSSG的还原,使RBC内GSH含量减少,RBC的正常功能不足维持,则对溶血敏感。,当RBC受氧化剂的损害作用时,RBC内碳酸戊旁糖路的代谢过程(为RBC内糖代谢的主要途径,提供能量)可增加7倍,以供给RBC代谢中极为重要的NADPH,并利用NADPH所提供的H使谷胱苷肽还原,从而保持红细胞自身的正常功能。谷胱苷肽是维持RBC膜上的、Hb分子中的以及某些酶分子中的硫基还原状态所必需的物质。而NADPH和GSH的生成取决于G6PD的正常活性。,当它缺乏时,则NADPH生成减少,氧化型谷胱苷肽不被还原,GSH含量不足。当其含量下降时,Hb的SH被氧化
4、,使Hb发生沉淀,而附着于RBC膜的内面,形成珠蛋白小体,破坏细胞膜的功能,使RBC过早被破坏,G6PD催化G6p转化为6PG的同时NADP被还原为NADPH,后者在还原过程中提供H,使GSSG还原成GSH,从而保持RBC的正常功能。若G6PD缺乏,使NADPH形成减少,妨碍了GSSG的还原,使RBC内GSH含量减少,RBC的正常功能不足维持,对溶血敏感。,*由于G6PD缺陷的程度不同,临床上有三种类型:(1)G6PD活力低下,此型酶活力测定均较低,可低至0.514。由于发病早,可出现新生儿溶血症。通常表现为慢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2)G6PD活力稍下,平日无溶血表现,在外因(药物、蚕豆、
5、感染等)作用下,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此型最多见。(3)G6PD活力接近正常,但G6PD之生理、生化方面存在异常,此类型临床上不表现溶血,即使服用伯喹类药物或蚕豆亦不出现溶血。,临床表现,根据G6PD缺陷所导致的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经过可分为急、慢性两类。,急性溶血过程可分为三期,(1)急性溶血期:发生于服药后23天,至第8天达高峰。为骤然起病,有严重的腰背及四肢酸痛、寒战、高热、烦躁、胸闷、头痛、乏力、面色苍白,亦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症状。出现血红蛋白尿。红细胞压积从第2天开始下降,GSH含量降低,网织红细胞上升,此期持续712天,可自然缓解。但对贫血缺氧严重者可出现昏迷、休克及心功不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喹啉 溶血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895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