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个案分析人类学与饮食.ppt
《第四节个案分析人类学与饮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节个案分析人类学与饮食.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应用人类学,主讲:林敏霞 Email:MP:678196,第四章 案例分析:应用人类学的实践,第四节 人类学与饮食,需要思考的问题,饮食不仅仅解决生理需求,还满足和表达文化需求。饮食是如何表达文化的?传统的饮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在哪里?西方的饮食文化如何成为了“品位”和“区隔”?饮食文化的商业化的根源及其所导致的危机在哪里?“如果我们坚持要一个高能的食物体系,我们应该考虑从煤炭、石油、垃圾或者其他碳氢化合物开始,在工厂中生产细菌、真菌以及酵母菌。为了文化品位,还要给这些产品适当地调味和染色。”“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的食品体系中,不仅人均能量和资源需求的成本高,而且最终会比小规模、非商品化的食品体系
2、更加不可持续,对人类基本需求的相应也少得多。”如何从文化视角寻求解决之道?,吃的文化差异和民族个性,在特定社会中应该吃什么、怎样吃,各个文化特有的饮食禁忌: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不吃猪肉印度教的不吃牛肉美国人的不吃自羊肉、马肉和狗肉以及个别文化的饮食癖好、如有的社会喜欢吃蛆虫和蚱蜢,法国人和比利时人喜欢吃马肉,大约有42个社会喜欢吃老鼠肉,而新几内亚的弗瑞人(福雷人)(Fore)要吃死去亲人的尸体,等等。如何理解这些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这些饮食习俗的背后有多少遗传学的因素,多少消化生理学的因素,多少营养学的因素,又有多少文化学的因素,这些因素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为什么在20世纪出现了拒绝食用肥肉
3、的反传统风潮,为什么在七八十年代以来自北美波及全球的食用深海鱼油的风气,以及最近以来愈演愈烈的追求野味而排斥人工饲养动物肉的风习。,人类吃喝方面的先天生理基础和后天习得技能,饮食人类学对人的归类概括很简单:“人是一种杂食动物”。也有人会质疑说,作为杂食动物的人能够像肉食动物那样吃其他动物的肉,却不能像牛羊一样吃草。人不能像牛羊一样以草为食,是因为人的胃无法消化过多的纤维;人和猪、蜂螂不同,他的杂食范围要宽广得多,特别是他的觅食与猎食手段(能够上天、人地、下海)和食物生产手段,都是世间独一无二的。不了解人类在吃喝方面的先天生理基础和后天习得技能,就无法全面理解人的特性与文化进化的奥秘。,印度“圣
4、牛”案例探讨 1.牛的现状,数量众多的牛 印度拥有全世界最多数量的家畜,大约1亿8千万头牛(加上5千万头水牛),占据全球牛口的近四分之一,印度还有另一个美名,即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生病的、绝产的、无奶的、衰老的和残弱的牛。根据估算,家畜总数中有1/4到1/2都是“没有用处的”,它们游走在这个国家的田野上,高速公路上,城市的街道上。,印度“圣牛”案例探讨 2.矛盾与问题的提出,矛盾印度还拥有7亿人口。显然人们无法否认,如众多的人口必然对蛋白质和热量有更多的需求。而禁止屠宰和食用家畜看来同经济的利益形成尖锐矛盾。,问题人们又会理所当然地一归因于屠宰禁令和牛肉禁忌。但是为什么是“牛”成为了神圣的?为什么
5、这成为坚守习俗和传统?,印度“圣牛”案例探讨 3.圣牛之“圣”,宗教的解释:印度教视牛为神圣的,牛崇拜与牛保护正是印度教的核心教义。,印度人崇奉他们的母牛(和公牛)为神灵,在家中饲养牛,给它们起名字,同它们说话,用花环和缓带装饰它们,让它们拥有在繁忙的大马路上信步游走的权利。当它们生病、衰老或不适宜在家饲养时,就送到动物饲养院中去。,复仇神湿婆骑在圣牛难迪(Nandi)背上巡游天庭。难迪的像常常出现在每一座湿婆神庙的人口处。黑天,慈悲和儿童之神,中描述自己是一个牧童,牛群的守护者,牛即是他的财富。,印度人相信从母牛(或公牛)身体中出来的一切都是神圣的。婆罗门祭司制做的一种神圣“蜜浆”便是由牛奶
6、、凝乳、黄油、牛尿和牛粪为原料的,他们用这种蜜浆洒在或涂在偶像上和信徒身上。,一只母牛身体内的男神和女神的数量确认为3亿3千万。等等。,印度“圣牛”案例 4.牛保护并不总是印度教的核心事实,印度教的最早的神圣文本梨俱吠陀记载了从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800年间统治北部印度。吠陀中既不禁食牛肉也不保护母牛,反而偏重在宰杀牛方面。崇奉吠陀经的人是早期欧洲和西南亚洲的武士游牧人中的一支,在他们中间仪式性宰杀动物和奢侈的肉食大宴是相辅相成的。整个村落和地区的人都参加到这类盛大的食肉宴中。战争的胜利、结婚、丧礼,从外邦来访的客人等各种场合都会有动物牺牲和慷慨大方的吃肉行为。,在印度的神圣经文中特别提到
7、的动物有:双角下垂并且前额上有白毛的公牛、去掉角的公牛、白色的公牛、五岁的无瘤小矮牛、粗腿的母牛、绝育的母牛、新近流产的母牛、三岁的无瘤小矮母牛、黑色母牛、双色母牛、红色母牛。所有这些记录充分表明吠陀人用牛作牺牲要比其他动物更为常见,而牛肉则是公元前一千年代里北部印度最常吃的动物肉。,印度“圣牛”案例 5.农耕时期饮食的转变,当吠陀人的首领无法继续维持大量的养牛作为财富的储存时,慷慨地杀牛和普遍吃牛肉的时期便告终结了。人口在增长,森林在减少,大批的土地用于耕种,过去那种半游牧式的生活方式让位于强化的农耕产食与喝牛奶。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靠有限的肉食,较多的喝奶和食用小麦、小米、扁豆、豌豆以及其他植
8、物食品为生。,生产一斤牛肉需要13斤粮食,谷物,牛,人,大约浪费9/10的热量和4/5的蛋白质,牛奶,奶牛将饲料转化为热量的效率是现代肉牛将饲料转化为可食之肉的5倍之多;而现代奶牛将饲料转化为可食的蛋白质则比现代肉牛的效率高6倍。,印度“圣牛”案例 6.佛教的胜利对“圣牛”传统产生的影响,在大约公元前600年,农民的生活标准趋于下降。战争、干早和饥荒带来了极大的苦难。古旧的吠陀神灵似乎走向衰落,新的宗教领袖发现普遍民众对动物牺牲的敌意在增长,这种祭仪作为一种象征或作为种姓制度的不平等之物质表现,正在激起人们的仇恨。佛陀谴责夺取动物和人的生命的行径,禁止动物牺牲,还谴责屠夫。作为获得拯救的手段,
9、他还把仪式和祈祷替换为冥想、甘于贫穷和行善。,佛陀并没有单独选出吃牛肉作为特别的罪恶,不过既然牛是仪式上屠宰的主要对象,那么他对动物牺牲的谴责也就意味着吃牛肉者位于最坏的罪人当中。当普通民众处于饥饿状态并且急需用牛耕作田地之时,婆罗门们把继续宰杀牛,通过吃牛肉而养肥自己。因此,佛教针对用牛做牺牲而提出的绝对不吃牛肉的禁规必定在广大贫苦农民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印度“圣牛”案例 7.印度教的重新胜利和崇牛的推行,在9个世纪的漫长过程中,佛教与印度教为了掌握印度人民的胃口和心灵而争斗不息,最后还是印度教获胜了。不过婆罗门推翻了梨俱吠陀中对动物牺牲的迷狂般信奉,转而采纳了不杀生的原则他们自己也从牛群的
10、杀害者转变成了保护者。于是乎,牛奶取代肉,成为印度教仪式上的主要食物,也成为婆罗门种姓成员们摄取动物蛋白的主要来源。,婆罗门教比佛教徒更能取得优势的原因是,他们善于驾驭崇拜牛的民众倾向,把黑天神和其他神等同为家畜。佛教徒从来没有类似的把牛加以神圣化的做法,也不崇拜黑天或相关的神。他们效法乔答摩的榜样,要通过冥想而不是祈祷去寻求解脱。佛教的民众基础开始衰败,到了公元8世纪的末期,乔答摩的宗教便从它所由产生的这片土地上全然消失了。,印度“圣牛”案例 8.功能上的原因,没有任何其他动物(或实体)能够为人类生存提供如此多的重要服务。没有其他的生物能够像印度的瘤牛种这样具有多种能力、耐久力和效率。足够的
11、硕大和有力,以便能够拉犁。山羊、绵羊、猪全都排除掉了,更不用说狗和猫了。骆驼却没有这种能力潮湿的天气。驴子和马:它们需要吃比牛多得多的草和麦秆,也缺乏牛的那种能够靠像树叶和树皮之类的应急口粮而生存的本领。水牛:它的奶比黄牛的奶更含乳酪,而且在泥泞之中雄性水牛能比瘤牛更好地劳作。但是水牛却没有瘤牛那种耐久力和恢复能力。在喂养和照看方面也要花费更多。,“母牛为什么被选为圣化的对象,我心里十分清楚。母牛在印度是最好的伴倡。她是富足的赐予者。她不仅给我们牛奶,她还使整个农业成为可能。”甘地,甘地的这种理解为我们回答主要的遗留问题提供了极好的参考:为什么是牛而不是其他动物成为印度教最完美的象征物。,印度
12、“圣牛”案例 9.小结,母牛不仅产奶,而且是印度的土地与气候之下最便宜也最有效的拉犁动物的母亲。(生物性与生态性的契合)作为对印度教反对新出现的吃牛肉食俗在能源上浪费、对社会亦有瓦解作用的饮食风尚而提供的保护之回报,母牛使这块土地富有人类的生命。(生态环保的效益),宗教对印度人的饮食习俗产生了影响,但是印度的饮食习俗给予印度宗教的影响更大。一种饮食文化的产生有着客观物质、生态、宗教等原因,但是一旦这种文化产生了,反过来成为形塑饮食习惯和行为的内在法则。,参考文献:叶舒宪:圣牛之迷饮食人类学的个案研究和饮食人类学:求解人与文化之迷的新途径,关于咖啡的社会学/人类学想象 1.象征价值,咖啡并不只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个案 分析 人类学 饮食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895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