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性疾病不良妊娠史1计生.ppt
《传性疾病不良妊娠史1计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性疾病不良妊娠史1计生.ppt(1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遗传性疾病与不良孕史,朱俊真,河北省人民医院三优中心,遗传性疾病,遗传病是遗传物质改变所导致的疾病。遗传物质包括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染色体上的基因或DNA(还有线粒体DNA)。依据遗传物质改变的不同,可以分如下几类:1.染色体病 2.单基因病 3.多基因出生缺陷 四、多样的遗传方式(鱼鳞癣、视网膜色素变性、先天性小眼球、先天性白内障、智力低下),染色体病,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所致的疾病称为染色体病。染色体病的类型:一、常染色体病 二、性染色体病 三、体细胞遗传病,常染色体病,常染色体病是由于122号染色体先天性数目异常或结构畸变所引起的疾病。,5,唐氏体综合征,办法,21三体綜合征又称唐氏綜
2、合征或先天愚型。1866年,英国医生Kohn Lang Down的医生,首先对其进 行描述,1959年,法国遗传学家LeJeune等证实该病是因为额外多 出一条21号染色体所致。1965年,WHO将这一病症正式定名为“唐氏综合症”。核型分为三种类型:单纯型(92.5%)、易位型(5%)、嵌合型(2.5%)。,6,临床表现,1.特殊面容:眼距宽,鼻梁低平,舌常伸出口外。2.智能低下:最严重表现,IQ通常在2550之间。3.语言发育障碍:患儿开始学说话的平均年龄46岁,95%有发音缺陷、声音低哑;口吃发生率高。4.行为障碍:喜欢模仿和重复一些简单的动作,经过反复训练可进行一些简单劳动。5.运动发育
3、迟缓:患儿在出生后早期运动功能与正常同龄儿差别可能不大,但随年龄增长其差别增大。6.伴发畸形:约50%的患儿伴有先天性心脏病等。,7,21三体综合征发生机理,额外多余的一条21染色体造成21三体综合征的发生,属于剂量效应。据估计,第21号染色体含有600到1000个基因。21三体表现型相关的主要区域,是21号染色体长臂 21q22.2 上一小片段4Mb,称为唐氏综合征关键区域。,18三体综合征(Edwards Syndrome),1960年Edwards在未显带标本上,首先发现此症的病因是多了一条E组染色体,但未能确定是哪一条染色体。1961年Patau证实多的一条染色体为18号染色体后,始定
4、名为18三体综合征 Trisomy 18 syndrome 核型:47,+18特征:握拳时第3、4指贴掌心,第2、5指重叠之上;足内翻,摇椅形足底。,产前诊断技术,根据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和(行标)要求 产前筛查(包括超声和母血清筛查)高危孕妇行产前诊断产前诊断(超声和羊水、胎儿脐血染色体诊断),孕早期产前筛查NT测量,孕早期颈项透明层NT测量规范应于1113+6周,这时进行NT筛查,评估妊娠风险。从14周后NT 测量变得困难,因为胎儿经常是垂直位。13周作为早孕期胎儿结构检查和NT测量的最佳时间。超声能够显示胚胎发育最主要的解剖缺陷,受到最小的孕龄的限制。如,无脑儿不能在孕11周前诊断或排除
5、。因为在孕11周前,超声判断胎儿颅骨的骨化不很可靠。,唐氏综合症胎儿在妊娠12周时颈皮厚度增厚,规范,11,超声引导下采集绒毛染色体分析,经腹绒毛取材,绒毛,宫颈,绒毛取样方法有两种:1.经宫颈取样妊娠1013周2.经腹取样妊娠10周以后。,B超的引导下羊水穿刺模式图,产前筛查高风险孕妇进行羊水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例1,我院咨询门诊孕妇,工人,36岁,孕20+3周,产前筛查高危,抽取羊水细胞培养染色体分析,核型:47,XY,+21孕妇于22周引产证实。,图:面部呈唐氏综合征典型特征,眼距宽、塌鼻梁、伸舌样、耳位低,超声引导下胎儿脐血采样,采集胎儿脐血在孕16周以后,15,风险评估及预防,2
6、1-三体综合征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下述6种情况。高龄父母,母35岁,父55岁。已生育过一个21-三体综合征,其再生育21-三体型的风险为11.3%。父或母为平衡易位携带者,易位者,如为女性则子女患病率1015%,男性35%;t(21q21q)易位者为100%,应劝绝育。双亲中一方为嵌合体,生育患儿的危险性增加,一般认为嵌合型有遗传性,再发风险高。有21-三体综合征家族史的孕妇。习惯性流产者。,16,风险评估及预防检测,中孕期母血清唐氏综合征筛查,通常采用二联或三联法。知情同意,自愿选择的原则。35岁者,筛查低危仍应建议羊水穿刺(1620+6周),脐血穿刺在18周以后。孕早期超声筛查(1113周)
7、NT筛查。中孕期母血清联合胎儿颈部透明层异常进行唐氏综合征筛查,检出率可达75%。,单基因遗传病,人类的一些遗传性状,包括一些少见的遗传病,其遗传信息主要与一对基因有关,这样的病叫单基因遗传病。一对染色体的相同的位置上所具有的不同形式的基因,如基因A与基因a叫等位基因。机体所具有的遗传性状或遗传病就叫表现型,与此有关的基因组成就叫基因型。单基因遗传病中,有以下几种不同的遗传方式。,单基因病遗传方式,单基因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X连锁隐性遗传(XR)多基因出生缺陷,-在人类遗传中,基因可以用符号来表示,-显性性状的基因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A;-隐性者用小写英文字母
8、表示,如a。,常见的婚配型,AD病的患者常为杂合子(Aa),与正常人(aa)婚配后,子代中将有1/2个体是该病患者,1/2是正常人。也可以说,他们每生一次,都有1/2的风险生出该病患儿。,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AD病的系谱特点1.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疾病的遗传与性别无关,男女发病机会均等。2.患者双亲之一为患者,绝大多数为杂合子,纯合子极少见,致病基因由患病亲代传来。双亲都未患病,子女一般不发病,除非新发生的基因突变。3.患者同胞中约有1/2患者,这在患者同胞数较多时明显4.患者子代中约有1/2为患者,而且每次生育都有1/2的可能生育一个患儿。如果双亲同为患者(杂合子),则子代中,将有
9、3/4为患者,仅有1/4为正常。5.每代都可出现患者,出现连续传递现象。(软骨发育不全、先天性无虹膜),21,软骨发育不全是最常见遗传性侏儒,作为一种严重的遗传性疾病,该病发生后难以治疗。我国ACH的发生率为18/100万,围产期死亡率1/10万。临床表现:患者躯体矮小,为四肢短小的侏儒,有特征性面容:头大、额突出,面中部发育不良。驱干长。腰椎明显后突。四肢管状骨短粗,骨皮质增厚,骨骺出现延迟,膝内翻,肘伸展受限,手指呈车轮状张开。发病机制:致病基因(ACH)已定为于4p16.3。本病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基因(FGFR3)突变所致。该基因已被克隆。本病常为散发病例。,例1-软骨发育不全(
10、ACH),软骨发育不全风险评估,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但许多病例是新发突变引起的。如果父母一方患病,任何一次妊娠子女均有1/2的几率罹患疾病。如果父母双方均患病,子女有25%的几率身高正常,1/2的几率患病,还有25%的几率成为疾病的纯合子(多数夭折新生儿期)。由于新突变病例较多,所以本病常见散发病例,这是应特别注意的。罕见的纯合患者因骨骼畸形严重,胸廓小耳而呼吸窘迫及脑积水而致胚胎死亡。,23,最为常见和难于诊断的是软骨发育不全。由于胎儿骨化中心在妊娠晚期才发生,因此很难以X线进行诊断,早期B超影像诊断与胎儿生长受限难以区分。ACH 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致残性疾病,其致病基因已基本明
11、确,且为存在极高频率的突变热点。因此,通过FGFR3 基因突变检测可明确ACH 患者的遗传机制,对于有生育需求的ACH 患者,可通过有效的产前分子诊断预防ACH 患儿的出生并为患儿母亲再次妊娠提供指导。,软骨发育不全预防,24,例2-先天性无虹膜,遗传方式:常染色显性遗传,1/3的患者呈散发性,多为隐性遗传。发病率约为1/10万,男女两性发病相同。临床表现:本病通常为双侧性。肉眼检查几乎看不到虹膜组织。由于虹膜缺如,因此可直接看到晶状体边缘和悬韧带。常伴有黄斑发育不良,所以视力很差。有眼球震颤和畏光。致病基因定位于11p13。再发风险 患者同胞和子女再发风险为50%。孕前应进行遗传咨询。预防
12、提高产前诊断技术,预防遗传患儿的出生提高优生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R),控制遗传性状或遗传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其性质是隐性的,在杂合状态时不表现相应的性状,只有当隐性基因纯合子(aa)方得以表现。这种遗传方式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这种致病基因所引起的疾病,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特点:,1.患者双亲均无病而肯定是携带者。子女中出现患者、携带者、健康人的概率分别为1/4、和1/4。2.患者同胞中约有1/4患病,且男女患病机会均等。患者表现型正常的同胞,有2/3的可能性为携带者,这种携带者又被称为可能携带者。3.患者子女中,一般不发病,所以看不到连续传递现象,多为散
13、发或隔代遗传。4.近亲婚配时,子女中发病风险增加。常见疾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耳聋和遗传性耳聋、白化病、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先天性小眼球),27,例1-苯丙酮尿症,苯丙酮尿症(PKU)是一种常见的氨基酸代谢病,是由于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的酶缺陷,使得苯丙氨酸不能转变成为酪氨酸,导致苯丙氨酸及其酮酸蓄积并从尿中大量排出。临床主要表现为智能低下,惊厥发作和色素减少。其发病率随种族而异,我国1/16500,美国白人约为1/8000,黑人约为白人的1/3。日本1/60000。,28,PKU发病机理,为体内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使苯丙氨酸不能氧化为络氨酸,只能变为苯丙酮酸,造成大量的苯丙氨酸和苯丙酮酸蓄积
14、于血和脑脊液中,并随尿液排出.主要危害是损伤神经系统,致智力低下.,29,临床表现,经典苯丙酮尿症患者出生时很少有症状,在生后第一年的早期,患儿汗液和尿液有特殊的鼠臭味。因苯丙氨酸的正常代谢产物酪氨酸减少,黑素合成缺乏必要的原料,故患儿毛发、虹膜及皮肤色素很淡。大约一年以后出现明显智力障碍、特殊步态、姿态及说话、表情缺乏、癫痫样发作、多动或有攻击行为,有的常发生惊厥等,多在30岁之前死亡。,30,诊断及产前诊断,出现典型症状后诊断不难,但治疗已为时过晚。新生儿PKU筛查,如果能及时做出诊断,应在婴儿能摄入蛋白质(哺乳)后进行。应产前进行基因诊断,使胎儿在出生前确诊。检测对象 PKU筛查诊断为阳
15、性的新生患儿及父母。1岁左右发现智力低下、发育生长迟缓、头发黄、尿液和汗液呈鼠臭味等。父母已确诊为携带者的胎儿,需进行产前基因诊断。,31,PKU风险评估,1、PKU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遗传与性别无关,男女患病机会均等。患者双亲表型正常,但均为致病基因携带者,其后代的有1/4患病,1/2携带者。近亲婚配时子代中发病风险可明显增高。2、患者的子女是否发病取决于其配偶的基因型,如配偶为正常,则子女均为表型正常的携带者;如配偶为杂合子则子女有50%的再发风险率;如配偶为PKU患者,则子女均会发病。,32,PKU预防,1.对有本病家族史的孕妇应采用DNA分析或检测羊水中蝶呤等方法对其胎儿进行产前诊断。
16、2.通过筛查早期诊断是防治该病的重点,采用产前基因技诊断,降低患儿出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33,例2-先天性耳聋,先天性耳聋 是指因遗传性缺陷所致的蜗管细胞发育不良、蜗神经发育不良以及内耳螺旋器发育不全引起的聋哑。出生后既有听力障碍,如母亲妊娠期患有风疹病毒感染或药物性中毒(链霉素)也可影响胎儿内耳发育,导致本病。遗传性耳聋是指因遗传因素造成的内耳畸形,导致先天性或迟发性感音性神经性耳聋。文献指出,所有耳聋的50%可归于遗传因素。发生率为 1/1000。,34,遗传性耳聋分类,遗传性耳聋主要有隐性、显性、伴性染色体遗传和线粒体母系遗传四种遗传方式。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是最常见的遗传方式,约占遗传
17、性耳聋的80%左右。这种遗传方式的特点是父母双方可以都听力正常,但分别是携带致病基因突变,在他们的子女中,如果孩子从父母那里通过遗传获得父母致病的突变基因,则极有可能是遗传性耳聋患者。,35,耳聋相关的致病基因及突变位点,耳聋相关常见的基因有四个基因,9个位点,235delC 299-300delAT 176-191del16 35delG,GJB2,GJB3,538CT,SLC26A4(PDS),2168AG IVS7-2AG,线粒体12rRNA,1494CT1555AG,飞行时间质谱检测还有的测试是20个位点;芯片9个位点,36,GJB2基因突变,GJB2基因突变会导致非综合症型遗传性耳聋
18、,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听力表现为:临床表现为:绝大部分出现先天性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遗传性耳聋所占比例为21%。中国先天性耳聋患者中有20%携带GJB2基因突变。,37,SLC26A4(PDS)基因,SLC26A4(PDS)基因:PDS基因包含两个热点突变位点:2168AG和 IVS7-2AG。PDS基因突变与部分患者前庭水管扩大密切相关,其特点是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耳聋。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显示:前庭水管扩大或内淋巴囊肿扩大。,38,线粒体12rRNA,线粒体12SrRNA基因与药物敏感性耳聋有关,遗传方式:母系遗传。临床听力学表现:大部分出生时听力正常;如果应用氨基糖甙类抗
19、生素后,即便是小剂量,也可导致不可逆的致残性耳聋发生,年龄越轻,应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出现的听力损失越重,甚至一针致聋。,39,GJB3基因,GJB3基因有一个突变位点538CT是我国科学家夏家辉院士定位并克隆的本土第一个耳聋相关基因。被认为与语后高频听力下降有关。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遗传。,40,风险评估及预防,先天性聋和后天性聋人群;听力正常,但有耳聋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曾生育过先天性耳聋患儿的夫妇,再次妊娠应做遗传咨询,必要时进行产前诊断。有先天性耳聋患者家族史的夫妇,孕前应做遗传咨询、筛查和产前诊断。婚前、孕前遗传咨询,进行耳聋基因诊断是有效预防方案。,41,例3-白化病,白化病是
20、一种较常见的皮肤及其附属器官黑色素缺乏所引起的疾病,由于先天性缺乏酪氨酸酶或酪氨酸酶功能减退,黑色素合成发生障碍导致的遗传病。发病率:遍及全世界,总的发病率为1/万1/2万。近亲结婚的人群发病率增高。发病机理:白化病的发生是黑色素代谢障碍所致。,42,白化病,其遗传方式也有多种。如 1.全身性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有一家系连续六代出现14名患者,认为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3.有耳聋者为X连锁隐性遗传。4.局部白化病显性遗传。5.眼白化病可为X连锁隐性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43,临床表现,本病表现型有多种。1.皮肤、毛发呈白色或淡黄色。2.瞳孔淡红,畏光、流泪、眼球震颤。3.由于缺乏黑
21、色素的保护,本病对阳光敏感,日晒后易发生晒斑和各种光感性皮炎、光照性唇炎、并可发生细胞癌变。对患者及胎儿可进行分子诊断和产前诊断。,44,例4-高度近视,高度近视又称变性近视,高度近视的人群患病率很高,可发生很多严重并发症,大部分会致盲,是成人常见的致盲原因之一,在我国致盲性疾病中占第6位。其主要的并发症有:后巩膜葡萄肿、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眼底视网膜和脉络膜萎缩、青光眼、白内障等退行性病变。高度近视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45,风险评估及预防,近视眼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有人做过大量的家系调查,凡是家中父母双方有近视者,其子女有近视百分比明显高于其他家系。遗传因素在近视眼形成原
22、因中占65。有一些先天性近视,而且往往度数较高,近视眼中所占比例极少。这类近视有家族史,是遗传决定的。,46,例5-先天性小眼球,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群体发病率:0.09%。临床表现:眼球小而陷没,眼眶、眼睑均较小,角膜小,前房浅。常为高度近视,可有弱视。可伴有眼球组织缺损,如虹膜、脉络膜、视神经缺损,还可伴有眼球其他畸形如先天性角膜白斑、葡萄肿、白内障、无虹膜等。再发风险高,应进行遗传咨询。,47,例6-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脱离并非单科眼病,而是包括多种不同疾病,其中有些与遗传有关,例如高度近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和视网膜劈裂等,都可发生视网膜脱离。诊断:有闪光感和眼前有黑影漂浮
23、,病眼视野缺损、视物变形、视力减退;眼底镜、超声、视网膜电图、巩膜透照等检查可帮助诊断。遗传方式:先天性视网膜脱离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属高风险者,孕前应进行遗传咨询。,X连锁(性连锁)遗传,一些疾病,其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由于过于短小,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因此,这些致病基因将随着X染色体来传递,叫做X连锁遗传(性连锁遗传)或伴性遗传目前已知的X染色体来遗传病或异常性状有360种(1992)。,X连锁隐性遗传(XR)特征,1.疾病通过女性携带者向下传递并出现隔代遗传的现象。2.男性患者只能将致病基因传给女儿,而会出现“父-子”传递方式。这是区别于常染色体遗传的重要依据。3.女性携带者(杂
24、合子)可以把致病基因传递给男性和女性后代,前者致病,后者仍然为杂合子。4.疾病表现型通常在男性病人身上充分表达出来,由于受随机性X染色体失活的影响,女性患者的表现型可能不会典型。5.男性病人远比女性病人多。如红绿色盲 血友病致病基因定位于Xq28,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包括(DMD和BMD)。,50,例1-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MD)是一组原发于肌肉组织的遗传病。特点是进行性加重的肌肉萎缩与无力。发病率约为活产男婴中1/3000 1/4000。为X连锁隐性遗传,致病基因位于Xp21。该基因2300kb,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人类最大基因。,51,风险评估及预防,DMD通常为男性发病,女性
25、为致病基因携带者。起病年龄35岁,12岁左右失去独立行走能力,20岁左右由于肌无力、呼吸衰竭而死亡。预防的重点是检出DMD致病基因携带者和孕妇携带者的胎儿性别及其基因型。DMD家族中女性都可能是携带者。对DMD家系进行连锁分析,对胎儿进行产前基因诊断,为是预防患儿出生的可靠优生学途径。,52,例2-血友病,血友病是一组由于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的缺乏,导致患者产生严重凝血障碍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男女均可发病,但绝大部分患者为男性。包括血友病甲、血友病乙和血友病丙。前两者为X连锁隐性遗传,在临床上最为常见,后者为隐性遗传。血友病在先天性出血性疾病中最为常见,出血是该病的主要临床特征。,53,风险评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性疾病 不良 妊娠 计生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894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