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化学热处理》PPT课件.ppt
《《钢的化学热处理》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的化学热处理》PPT课件.ppt(1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十一章钢的化学热处理,2,11.1 化学热处理概述,机械零件的失效和破坏,大多数都萌发在工件的表面层,特别在可能引起磨损、疲劳、金属腐蚀、氧化等条件下工作的零件,其表面层的性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化学热处理的概念,钢的化学热处理:是将钢件置于特定的活性介质中加热保温,使一种或几种元素渗入钢件表层,从而改变钢件表层化学成分和组织,达到改进表面性能,满足技术要求的热处理过程。,3,经化学热处理后的钢件,实质上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复合材料。,4,化学热处理的目的,在表面形成高硬层在钢件表面形成减磨、抗粘结薄膜在钢件表面同时形成高硬层与抗粘或减磨薄膜,提高零件的耐磨性提高零件的疲劳强度提高零件的抗蚀
2、性提高零件的抗高温氧化性,提高零件的耐磨性,5,在表面形成高硬层,在表面形成减磨、抗粘结薄膜,在表面同时形成高硬层与抗粘或减磨薄膜,6,化学热处理方法表面硬化的优势,7,渗碳、渗氮、软氮化和碳氮共渗等方法,都可使钢零件在表面强化的同时,在零件表面形成残余压应力,有效地提高零件的疲劳强度。,提高零件的疲劳强度,钢件渗铝、渗铬、渗硅后,与氧或腐蚀介质作用形成致密、稳定的Al2O3、Cr2O3、SiO2保护膜,提高抗蚀性及高温抗氧化性。,提高零件的抗蚀性,提高零件的抗高温氧化性,例如渗氮可提高零件抗大气腐蚀性能,8,化学热处理的分类,目前工业上广泛使用的化学热处理方法,就是在钢件表面渗入一种或多种元
3、素,即渗入法。根据所渗入的元素,可以将化学热处理分为渗碳、渗氮、渗硫、渗硼、渗铝、渗钒、渗铬等。如果同时渗入两种以上的元素,则称之为共渗,如碳氮共渗、铬硅铝共渗等。钢中渗入的元素,可能溶入铁中形成固溶体,也可能与铁形成某种化合物,总之渗入的元素与基体金属之间具有相互作用。,9,10,目前生产中最常用的化学热处理是渗碳、渗氮、碳氮共渗、渗硼和渗铝等。,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过程,渗入法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过程,11,11.2 钢的渗碳,渗碳:就是将钢件置于具有足够碳势的介质中加热到奥氏体状态并保温,使其表层形成一个富碳层的热处理工艺。,渗碳种类,最常用,常用,12,渗碳用钢:为低碳钢及低碳合金钢,如20、
4、20Cr、20CrMnTi、20CrMnMo、18Cr2Ni4W等。,渗碳的目的,13,气氛的主要组成物都是CO、CO2、CH4、H2和H2O等5种气体;其中CO和CH4起渗碳作用,其余的起脱碳作用。,渗碳原理,渗碳介质的分解,工业气体渗碳方法的主要类型,在炉中产生所需要的渗碳气氛,14,在渗碳炉中,与渗碳有关的最主要反应有如下四个,在所供应的原料气氛组成稳定的情况下,只要控制气氛中微量的CO2、H2O、CH4或O2中的任何一个的含量,就可达到控制渗碳炉中碳势的目的.,15,通常,生产中多采用露点仪来控制气氛中的H2O含量;因为气氛的露点与气氛中的含水量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即含水量越高、露点就
5、越高;,16,生产中或者采用红外线仪来控制CO2的含量;,17,或者采用氧探头来控制气氛中O2含量。无论采用上述哪种方法,都可以达到控制渗碳炉中渗碳气氛碳势的目的。,在实际生产中,渗碳时间往往比较短,必须根据气氛种类、表面碳含量要求、渗碳温度和渗碳时间等因素确定出一个在不平衡情况下的合适碳势,才能真正保证渗碳工件所需的表面含碳量;同时还需采用多参数控制法来减少碳势控制的误差。,18,工件表面必须清洁;炉气需要具有良好的循环:活性碳原子被吸收后,剩下的CO2、H2或H2O等脱碳气氛需要被及时排出;控制好分解和吸收两个阶段的速度,使之恰当配合:如果分解速度大于吸收速度,将在工件表面形成积碳,从而影
6、响吸收速度。,碳原子的吸收,要使反应生成的活性碳原子被钢件表面吸收,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9,碳原子由表面向心部的扩散,是渗碳得以进行并获得一定深度渗层的条件。扩散的驱动力是工件表面与心部的碳浓度梯度。碳在铁中形成的是间隙式固溶体,其扩散系数比形成置换式固溶体的合金元素要大很多。碳在-Fe中的扩散系数为:,可见,温度和碳浓度都影响碳的扩散系数。,碳原子的扩散,20,间隙原子的扩散服从Fick第二定律,由该定律可以有下面一个关系式:,因此,此式也就成为根据渗碳温度和渗层深度来确定渗碳时间的依据。,式中,d渗碳层的深度 渗层深度因子,与渗碳温度具有一定的关系 t扩散进行的时间,21,主要是通过对碳
7、的扩散系数和渗层表面碳浓度的影响来实现的。通常地,Mn、Cr、Mo能略微增加渗层的深度,而W、Ni、Si等则减小渗层的深度。,钢中合金元素对渗碳过程的影响,凡是碳化物形成元素如Ti、Cr、Mo、W及含量大于1的V、Nb等,都增加渗层表面碳浓度;凡是非碳化物形成元素如Si、Ni、Al等,都降低渗层表面碳浓度。,对表面碳浓度的影响,对渗层深度的影响,22,渗碳工艺参数,渗碳前,渗碳中,渗碳后,23,渗碳工艺参数,24,从统计资料看,一般渗碳件的表面碳含量可在0.61.1之间变化。,气氛碳势的选择与控制,确定最佳表面含碳量的依据,25,渗碳零件表面碳含量低,淬火后低温回火所得到的硬度低,耐磨性差;零
8、件表面含碳量过高,渗碳层出现大量块状或网状的碳化物,使脆性增加,易在承受冲击负荷时剥落;因此,表面层含碳量最好在0.851.05范围内。,26,渗碳温度是渗碳工艺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它影响着分解反应的平衡、碳的扩散、还影响着钢中的组织转变。由于奥氏体的溶碳能力较大,因此渗碳温度必须高于Ac3温度。,渗碳温度,渗碳温度常用920940,温度愈高,渗速愈快,渗层愈深。但温度过高会引起奥氏体晶粒长大,降低零件的力学性能,增加零件畸变,降低设备使用寿命。,27,如0.30.6mm,可选为88010;0.60.8mm,可选用90010;0.81.2mm或以上,选用92010。,通常渗碳的温度的选择视要求
9、的渗层深度确定:,有的要求深层渗碳或缩短渗碳周期,可采用10301050;但必需采用细晶粒钢、高温渗碳钢、或渗碳后再经循环热处理细化晶粒。,28,式中,t时间(h)T温度(K),对几种常用渗碳温度的层深计算公式可简化为:,一般地,由于扩散缓慢,渗碳时间不需精确控制。,渗层深度和渗碳温度确定后,所需的渗碳时间可根据Harris公式进行近似计算。,渗碳时间,29,30,工艺参数的综合选择,由于各参数间相互影响较大,同时为了缩短渗碳的总时间,通常对各参数进行综合调节:,31,固体渗碳和液体渗碳简介,固体渗碳是将工件和固体渗碳剂装入渗碳箱中,用盖子和耐火泥封好,然后放在炉中加热至900950,保温足够
10、长时间,得到一定厚度的渗碳层。,固体渗碳,固体渗碳剂通常是一定粒度的木炭与10%左右的碳酸盐(BaCO3或Na2CO3)的混合物。木炭提供渗碳所需要的活性碳原子,碳酸盐起催化作用。,32,而加入的催渗剂在高温下会发生分解,放出的CO2与木炭发生反应生成大量的CO,CO在钢件表面分解,从而提供活性碳原子。,因渗碳箱中的氧气是有限的,因此通过2C+O22CO来获得CO的量是有限的。,33,固体渗碳的优缺点,适用于各种零件,尤其是小批量生产可使用各种普通加热炉,设备费用低渗后慢冷,工件硬度低,利于切削加工,不适于浅渗碳层零件生产;表面碳含量很难精确控制;渗碳后不能直接淬火;渗碳时间长,劳动条件差。,
11、34,液体渗碳,液体渗碳就是在液体介质中进行的渗碳。,在无氰化物的盐浴中,渗碳的反应如下:,35,由液体渗碳的以上反应可以看出:渗碳反应仍然是钢件表面的气相反应;原材料虽然无毒,但反应的结果仍然使盐浴中含有约0.5的NaCN;盐浴还具有一定的渗氮功能。,加热速度快生产效率高加热均匀便于直接淬火,易腐蚀工件碳势调整幅度小且不易控制劳动条件差等等,优点,缺点,36,渗碳层的组织,过共析组织(P+Fe3C),共析组织(P),过渡区亚共析组织(P+F),原始亚共析组织(F+P),上述组织显然不能满足要求。渗碳后必须进行热处理,即进行淬火和回火,对某些钢种还包括冷处理。,渗碳后的热处理,37,工件渗碳后
12、热处理的目的,渗碳后的淬火,38,原则上:过共析层的淬火温度应低于Accm 亚共析层的淬火温度应高于Ac3,渗碳零件的淬火温度选择,如果AccmAc3,就很容易选择一个淬火温度来同时满足这两者的要求;如果AccmAc3,则很难两者同时兼顾,在这种情况下,要根据对零件的主要技术要求、钢件心部能否淬透、渗碳后零件的表面碳含量和所采用的淬火方法等,综合考虑而加以确定。,要兼顾高碳的渗层和低碳的心部两方面的要求。,39,直接淬火法,直接淬火:是指工件渗碳后,随炉降温或出炉预冷到760860后,直接淬火的热处理工艺。,随炉降温或出炉预冷的目的,预冷的温度要根据零件的要求和钢的Ar1而定。,40,减少加热
13、和冷却的次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及生产成本,还可减少零件变形及表面的氧化和脱碳。,直接淬火的优点:,适用于本质细晶粒钢制作的零件,不适用于本质粗晶粒钢制作的零件。另外,如果渗碳后表面碳浓度很高,则同样不适宜于采用直接淬火,因为预冷时碳化物一般沿奥氏体晶界呈网状析出,使脆性增大。,直接淬火适用范围:,41,重新加热淬火,工件在渗碳后冷却到A完全转变,可能转变成P或M等组织。接着重新将它加热到所希望的淬火温度,然后淬火,这种方法可以得到晶粒较细的组织。,42,此外,也可以在二次加热淬火中间安排一次回火,在最后淬火加热之前可以进行一些切削加工;为了避免重复加热引起太大的变形,对于形状易于变形的工
14、件,可规定进行一次或几次预热。,43,二次加热淬火对于高温(9801050)渗碳工件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高温渗碳后奥氏体晶粒粗大,故第一次淬火温度通常高于心部的Ac3,而第二次淬火温度在渗层的Ac1Accm之间。经过二次淬火后,奥氏体晶粒可以得到充分细化,表层碳化物可变成粒状,残余奥氏体量减少,疲劳强度显著提高。但二次加热淬火的成本高、周期长、易脱碳变形,故极少采用。,44,渗碳零件在淬火后,紧接着于150250之间进行回火处理。对于非合金钢,回火温度一般为150l80;对于合金钢,回火温度一般为160200。经过这种回火处理,可降低组织应力,并且在最外层保持有利的压应力;此外,回火改善了渗碳淬
15、火零件的可磨削性,降低了磨削裂纹敏感性。在150250之间回火,硬度的最多降低5HRC,大多降低13 HRC。,回火,45,冷处理,目的在于减少或消除残A,从而适当提高渗碳层的硬度。冷处理既提高了生产成本,又增加了生产工序,目前除特殊渗碳工件外,一般都很少采用这道冷处理工序。,46,渗碳层深度的测量,目前渗层深度的测量方法有:化学分析法、硬度测量法和金相法等,其中硬度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标准方法。,渗碳层深度是渗碳零件的主要技术要求之一。,渗层深度的两种定义,47,48,渗碳热处理的常见缺陷,常见缺陷,49,渗碳层出现内氧化,50,渗碳后钢的机械性能,硬度和耐磨性,钢件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可
16、显著提高。,冲击韧性和断裂韧性,钢件的冲击韧性和断裂韧性都降低,并且表面碳含量越高、渗层越深,这两种性能降低越厉害。,51,疲劳强度,表面碳含量越高,Ms点越低,表面M的量小于表层内部M的量,在表面层得到的残余压应力越大,它可以抵消相当部分由外加负载引起的拉应力,从而提高疲劳强度;,一定层深的高硬度渗碳层,可以提高抵抗微裂纹的形成和扩展,从而提高疲劳强度。,钢件经渗碳后,其疲劳强度显著提高:,52,11.3 钢的渗氮,渗氮工艺又叫氮化。它是将氮渗入钢件表面,以提高其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和抗蚀性的一种化学处理方法。,氮化的特点和分类,渗氮的特点,渗氮件的表面硬度可高达HRC70左右,并可保持到
17、500左右而不降低,而渗碳层淬火后其硬度在HRC6062左右并在200以上就急剧下降。由于渗氮层硬度高,其耐磨性也较高。,高的硬度和耐磨性,53,由于渗氮后表面形成的氮化物薄膜,化学稳定性高而且致密。,高的疲劳强度,氮化层内的残余压应力比渗碳层大,故氮化后可获得较高的疲劳强度。,渗氮件的变形很小且规律性强,因为氮化后钢件不需其他任何热处理。,良好的抗咬卡性能,由于氮化层的高硬度和高温硬度。,良好的耐腐蚀性能,54,例如:38CrMoAl钢制压缩机活塞杆为获得0.40.6mm的渗氮层深度,气体渗氮保温时间需60h左右。,处理时间长生产成本高氮化层较薄(0.30.6mm)氮化层脆性较大,55,渗氮
18、的分类,Fe-N相图和纯铁氮化层的组织,两个共析反应:,56,相图中的各个相:,:N在-Fe的固溶体:N在-Fe的固溶体:N在Fe4N的固溶体:N含量很宽的化合物:N在Fe2N的固溶体,57,58,气体氮化原理,无水氨气;或氨气氢气;或氨气氮气;,氨气的分解氮原子的吸收氮原子的扩散,整个氮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气体氮化时一般使用,59,氨气的分解,纯铁氮化时表面形成相与(NH3+H2)混合气平衡的条件,60,氮原子的吸收,活性氮原子只有一部分能立即被钢件表面吸收,而多数活性氮原子则很快相互结合成氮分子而逸出。,61,氮原子的扩散,在气体氮化时,由于气氛中的氮势很容易超过生成化合物所需要的氮量,因
19、此在钢件表面极易生成一层化合物,此时氮原子将溶于化合物层中并不断向内扩散。,62,氮在铁中的扩散系数可用下式表示,由于N原子半径比C原子小,因而N原子的扩散系数比C大。与渗碳类似,氮化层的深度也随时间呈抛物线关系增加。,63,合金元素的影响和氮化强化机理,氮化物形成元素和Al对氮化的影响最显著。合金元素一般都减少氮化层的深度,其中尤以Ti、Al最为显著,Cr次之。,钢中碳也会降低氮化层的深度,可能是由于由于钢中形成碳化物而阻碍了氮原子的扩散所致。,64,合金元素对氮化层的硬度的影响更为显著。其中尤以Al、Ti最为显著,Cr、Mo次之,Ni由于不形成氮化物,对硬度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但由于Ti在
20、钢中将首先形成极稳定的碳化物,而对氮化层的硬度贡献很小。因此,工业用氮化钢大都含有Al、Cr、Mo,而不含Ti。,65,Al、Cr、Mo等合金之所以能显著提高钢的氮化层硬度,是因为氮原子在向心部扩散时,在氮化层中依次发生:氮和合金元素的偏聚,形成所谓的G-P区;-Fe16N2型过渡氮化物的析出等。这些共格的偏聚区和过渡氮化物的析出,会引起硬度的强烈增高。上述过程与淬火时效的过程几乎一样。,66,氮化前的热处理,氮化零件的心部性能,由氮化前的热处理决定,因此,氮化前的热处理非常重要。,时效强化,M相变强化,氮化后不需热处理,渗碳后必须淬火,同时也改变心部的性能,67,淬火温度:由钢的Ac3决定;
21、淬火介质:由钢的淬透性决定;回火温度:由心部的硬度要求和对氮化层硬度的影响决定。,氮化前的热处理一般都是:调质处理,一般情况下,为了保证心部组织的稳定性,避免氮化时心部性能发生变化,通常都使氮化前的回火温度比氮化温度高50左右。,68,氮化前的回火温度对氮化后的硬度梯度的影响(a)0.32C-3.0Cr-0.4Mo钢在510氮化60h;(b)2.10C-12.0Cr-0.7W钢在510氮化10h。,一般地,回火温度低,不仅心部硬度高,且氮化层硬度也较高,因而有效渗层的深度也会有所提高。,69,气体氮化工艺,氮化温度影响着氮化层的深度和硬度;氮化时间则主要影响层深。,正确制订氮化工艺,关键在于选
22、择好三个参数:,氮化温度和时间的选择,70,60h,71,72,氮化前零件的回火温度,使氮化温度低于回火温度50左右;氮化层深的要求,氮化层要求较深,氮化温度应高一些;金相组织的要求,氮化温度越高,越容易出现白层(-Fe2N1-x+-Fe4N)和网状氮化物。,氮化温度的选择:主要根据对零件表面硬度的要求而定,要求硬度高者,氮化温度应适当降低。在此前提下,还要考虑:,氮化时间的选择:主要依据氮化的层深而定。,73,也可以采取525+540的两段氮化法,还可以采用低温-高温-低温、或低温-高温-高温等工艺。,为了加快氮化速度并保证硬度要求,目前已经发展了各种分阶段氮化方法。,例如:常用的氮化钢38
23、CrMoAlA制成的气缸筒,要求渗层深0.50.8mm、硬度HRA80时,可采用以下工艺:,第一阶段:低温(5105、50h)高氮势,加大扩散驱动力;第二阶段:高温(5505、50h)低氮势,加快扩散和调整表面氮含量。,74,对于不锈钢等高合金钢的氮化,由于N原子在这类钢中的扩散比较困难,往往不容易得到较深的渗层,因此,一般都采用较高的氮化温度(550560),以提高氮化速度。,气氛氮势的选择,氮化气氛氮势控制方法,75,氮化零件的检验和常见的缺陷,表面硬度的检验:氮化层一般较薄,要注意载荷的选择以防止压穿,通常选用HV10(kg)或表面洛氏硬度HR N15(Kg)。如果表面硬度偏低,可能是表
24、面氮浓度不足或渗前处理的回火温度过高所致。,表面硬度渗层深度心部硬度金相组织变形量等,表面硬度,76,渗层深度的检验:仍然以硬度法最为精准。有效渗层深度:有的以硬度HRC50(HV550)的层深为准,有的以HV400为界。,渗层深度,心部硬度,心部硬度的检验:硬度法。心部硬度超差,则往往是回火温度选取不当所致。,77,产生金相组织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气氛氮势过高、氮化温度过高、氮化前处理时发生表面脱碳或晶粒细化不够等。,金相组织,78,与气体氮化相比,离子氮化具有以下优点:,处理周期短,仅为气体氮化的2/31/3;可节约电能和氨气的消耗;零件的表面不易形成连续的白色脆性层;变形小,特别适合于形
25、状复杂的精密零件;易于实现局部氮化和均匀氮化;适用于各种材料;不产生污染,劳动条件有所改善。,离子氮化,离子氮化又称为辉光放电氮化或等离子氮化。,离子氮化的特点,79,设备复杂且投资大;准确测定零件温度困难;对于大型炉、各类零件混合装炉时难以保证各处温度的一致性。,离子氮化的原理,离子氮化是利用辉光放电这一物理现象对金属材料表面强化的氮化法。,离子氮化的缺点:,80,在低压的氮气或氨气等气氛中,作为阳极的炉体和作为阴极的被处理工件之间加以直流电压,使气体产生辉光放电。,氮化炉,气体中的正离子向阴极移动,当接近工件表面时,由于工件表面数毫米处的急剧电压降而被强烈加速,正离子轰击工件表面,离子具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钢的化学热处理 化学 热处理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886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