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和界面控制.docx
《4 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和界面控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 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和界面控制.docx(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4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和界面控制一般情况下,复合材料的界面产生于复合材料的制造过程,当由不同化学成分的增强体 和基体组成复合材料时,这些组元通过接触,它们中的某些元素在相互扩散、溶解后往往发 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相,称为界面相。此外,这种新相也可以是人为添加的,例如,为了增进 基体对增强体的润湿,或者为了缓冲它们之间的残余应力而在增强体表面预先设置了各种涂 层,在制造后被保留在复合材料中,成为界面相。界面相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能与增强体和 基体均不相同,在复合材料承受载荷时,由于界面相所处的特殊力学和热学等环境,对复合 材料的整体性能产生着重大影响,因而通过认识、控制界面相来改善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越
2、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复合材料界面的组成、结构、控制、性能和改进界面相的工作被 称为“界面工程”。虽然目前对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和界面控制的研究尚不成熟,但是,在 指导聚合物基、金属基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工艺和性能改善上已经起着十分明显的作用。本节主要介绍复合材料界面的基本概念和各类复合材料的界面控制。4. 1复合材料界面的基本概念4. 1. 1界面定义在复合材料中,两相(如纤维与基体)之间某种材料特性出现不连续的区域叫做界面。 这种材料特性的不连续可能是陡变的,也可能是渐变的。材料的特性包括:元素的浓度、晶 体结构、原子的配位、弹性模量、密度、热膨胀系数等。很显然,一个给定的界面,其所涉 及的
3、材料特性不连续性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几种。上述大多数物理、化学或力学特性的不连续性较容易理解,而原子配位的概念则需要进 一步详细说明。根据界面处原子配位的类型,可以将界面分为共格界面、半共格界面和非共 格界面。这三种界面示意于图4-1 (a)、(b)、(c)。共格界面是指界面处的原子属于两侧晶体所共有,即在界面两侧,原子位置之间存在一 一对应的关系。图4-1(a)是理想共格界面一一挛晶界面(左)和一般共格界面(右)的示 意图。显然,共格界面的界面能比较低。但是,一般除挛晶界面外,晶体之间很难出现这种 理想的原子配位(即界面没有弹性变形,界面能接近于零)。在大多数情况下,界面两侧的 晶格常数不相等
4、(即。a ),共格界面处总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弹性变形。半共格界面是指 界面处原子只有一部分是一一对应的,而其余原子则呈现周期性位错。如图4-1 (b)所示。非共格界面是指在界面两侧的原子已经找不到任何对应关系。一般,这种非共格界面只 有几个原子直径宽。在此区域,原子排列紊乱且不规则。也就是说,非共格界面处的原子排 列与相邻晶体(。和乃)的结构均不相同,与相邻晶粒结构也可能不相同。如图4-1 (c) 所示。(a)(b)(c)图4-1界面处原子配位的类型(a) 一般共格界面;(b)半共格界面;(c)非共格界面4. 1. 2润湿与结合4. 1. 2. 1润湿性(1) 润湿性的定义润湿性是用于描述液体在
5、固体表面上自动铺展程度的术语。它在描述复合材料工艺过程 中增进结合或妨碍结合的机制方面是重要的概念。(2) 润湿性的测量为了表征基体材料在复合工艺过程中处于液态时对于固态增强体的润湿性,对于在高温 下熔化的基体材料,一般采用图4-2所示的滴球试验模型。通常将构成增强体的固态材料制 成光滑平板,将固态的基体材料(如热塑性高聚物或金属)切割成立方体置于其上,送入石 英玻璃管中用高频感应炉加热。当升至基体材料熔化温度以上时开始定时拍照。随着温度不 断升高,熔化的基体材料由立方体形状逐渐变成圆球、椭圆球、半圆球、球缺至铺展形状。 分析与各种形状滴球相应的温度,即可确定该固体材料与基体材料体系的润湿条件
6、。在所拍 摄的照片或底片上测量气-液表面与液-固表面之间的角度,即可确定润湿角。对于热固性 高聚物基体,则直接将其液滴滴于增强体材料的平板上测量其润湿角。图4-3示出液体对固体的润湿条件。润湿条件为:液-固表面能+液-气表面能固-气表面 能。即:九 + 九 *(4-1)式中,y表示表面能;v、1、s分别表示气体、液体和固体。由式(4-1)可见,降低液-固表 面能和液-气表面能或者增大固气表面能都有助于润湿。也就是说,只有当系统自由能产生 净减少时,液滴才将铺展,并润湿固体表面。反之,则不会出现完全润湿。完全润湿时润湿 角。=0 ;完全不润湿时。=180 ;部分润湿时0。90。图4-3润湿条件示
7、意图(3)影响润湿角大小的因素影响润湿角的因素包括:固体表面的原始状态,如吸附气体、氧化膜等均使润湿角增大; 固体表面粗糙度高将使润湿角减小;固相或液相的夹杂(包括人为的)或相与相之间的化学 反应所造成的产物都将影响润湿性。夹杂或反应产物影响润湿性的原因在于:反应产物改变 了固相的性质、夹杂和反应产物改变了固相的表面粗糙度。但是,决定润湿性的最本质的原 因还是体系中各相的属性。4. 1. 2. 2润湿性与结合概念的区别良好的结合意味着沿着整个界面形成均匀的、原子或分子水平的接触。其结合强度可以 从弱的范德华力到强的共价键力。结合可以在固态相与液态相之间发生,也可以在固态相与 固态相之间发生。后
8、者可以用来评价和估计复合材料的性能。前者可以用来评价和估计复合 材料体系工艺的可行性和质量。润湿性指的是固体、液体在分子水平上紧密接触的可能程度。润湿角低(。90)表明 润湿性良好;润湿角高(。90 )则表明润湿性差。润湿性只用于说明不同物态(特别是固 态相与液态相)之间接触情况,它是评价复合材料体系工艺性的重要概念。润湿性好将促进结合。4. 1. 3复合材料中纤维与基体的界面4. 1. 3. 1复合材料中的界面形貌复合材料中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界面是在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界面是粗 糙界面,它不是理想的平面界面,如图4-4所示。在粗糙界面的情况下,通常是根据润湿条件来研究纤维与基体之
9、间的接触状况。即纤维 -基体之间的接触状况取决于在复合材料制造过程中液态基体是否能润湿纤维(见图4-5)。图4-4复合材料中的界面A一粗糙界面;B理想平面界面图4-5粗糙界面时纤维与液态基体的接触4. 1. 3. 2润湿性的改善途径改善基体与纤维润湿性的方法包括:对纤维进行表面处理(包括清洁处理和表面涂层); 变更基体成份;提高加工温度;增加液态基体压力和控制加工气氛等。(1)纤维表面处理在制造复合材料之前,清除纤维表面的杂质、气泡和用化学方法去除纤维表面的氧化膜, 这些操作均能增进液态基体对纤维的润湿性。对纤维进行表面涂层的方法包括:电镀、化学镀、化学气相沉积和热解等。涂层目的是 增大纤维的
10、表面能丫 sv。例如:玻璃纤维表面的硅烷涂层,碳纤维表面的铢硼(Ti-B)涂层, 硼纤维表面的SiC、B4C涂层和碳化硅纤维的热解碳涂层等。(2)变更基体成份对于金属基复合材料,用合金化来改善润湿性最方便和有效。因为纯金属的表面张力都 很高,难以润湿纤维。如果进行合金化,可使合金元素在金属表面上富集,降低金属表面能 E从而增进熔融金属基体对纤维的润湿。例如正电性较强的金属元麹会在液态金属与增 强物表面之间的界面上产生选择性吸附,从而降低润湿角。根据Gibbs吸附方程:厂=-dy /RTd (lnc) (4-2)式中,厂为溶质表面浓度;c为溶质总浓度(或体积浓度);Y为表面能;R为气体常数;T
11、为绝对温度。由式(4-2)可知,当dY /d (lnc)降低和T增大时,厂增大。对于一些特定 的体系,只有B原子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时才可使界面张力下降。例如在碳纤维增强纯铜(Cf/ 纯Cu)复合材料中,Q =120 ;加入1at%的铬(Cr),Q =50;加入1at%的帆(V),Q =68 。加入合金元素后,Q角的变化还与熔化时间有关,图4-6示出润湿角与所加合金元素和 熔化时间的关系。图4-6 C/纯Cu复合材料润湿角的降低 与所加元素和熔化时间的关系(3) 改变温度一般,提高制造温度可以增进润湿性,但这种增进受到基体材料性质的限制。如碳纤维 增强铝(C/Al)复合材料系,在1050C时,Q才
12、小于90,即铝熔液能够对碳纤维产生润湿。 但是,在此高温下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如:基体严重过热、铝氧化、C与Al在高温下发 生化学反应生成AI4C3、界面脆化等。再如钨丝增强铜(Wf/Cu)复合材料系,Cu的熔点为 1083C,直到1400C时铜的熔液才对钨丝产生润湿,而对Ta/Sn系,Sn的熔点为232C, 直到1000C锡熔液才对钽丝产生润湿。过高的温度还会对增强材料造成损伤,例如发生氧 化。因此采用提高温度来改进基体与增强体的润湿时,必须综合兼顾这些不利的影响。(4) 增加液体压力液体在外压下浸润纤维的条件是:所加外压必须能够克服纤维之间的毛细管压力Pc。 毛细管压力由下式决定:Pc=4
13、 (y lv) (Vf/df)cos0(4-3)式中,Vf、df分别为纤维体积分数和纤维直径。可见,Vf /df越大、y lv越大,则Pc的绝对 值越大。但是,Pc值还要取决于cos。的符号。当。90。时,cos。0,则Pc为正值。是 完全润湿的情况,液态基体可自动浸渗纤维束;当。90,cos。0,则Pc为负值。是不润 湿的情况,此时必须施加大于Pc的外力才能使液体渗入纤维束。(5) 改变加工气氛由于Y和Y 值随气体的性质而有所变化,因此通过改变制造过程中的环境气氛也可 以控制固体与液体之间的润湿状况。如在气氛中含10%的02时,银的表面张力可从不含氧 时的1.2J/m2降低至0.4J/m2
14、(降低至约1/3),此时,银很容易润湿用镍涂层的AI2O3晶 须。另外,如果在固体或液体表面吸附某种气体,也可以改变Y或Y l。4. 1. 4复合材料中纤维与基体的界面相容性sV V相容性(compatibility)是指两个相互接触的组分是否相互容纳。在复合材料中是指 纤维与基体之间是否彼此协调、匹配或是否发生化学反应。复合材料界面相容性包括:物理 相容性(含力学相容性)和化学相容性。4. 1. 4. 1界面的物理相容性复合材料界面的物理相容性主要包括润湿性、热膨胀匹配性和组分之间元素的相互溶解 性。(1) 纤维与基体间的润湿性为了保证复合效应的充分发挥,在复合材料工艺过程中,液态基体对纤维
15、最好能发生润 湿,以免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太弱,使其传递载荷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2) 热残余应力热残余应力是由于复合材料组分之间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当使用(或制造)过程中所处 的温度偏离复合材料成型温度时,在组元和界面处产生的结构内应力。这种残余应力与复合 材料所受外载荷产生的应力相叠加,将影响复合材料的承载能力。在特殊情况下,残余应力 值可能接近甚至超过组元或界面的破坏应力,在复合材料中造成微裂纹,使复合材料丧失承 载功能。复合材料中常用的纤维与基体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如表4-1所示。表4-1常用纤维及基体的热膨胀系数(X10-6 DSiCAl2O3 C (纤维轴向)BSi3N4Al Mg TiNi
16、4-68.3-16.33.624.525.8269.614.015.517.5按复合材料中纤维的方向(或按力学性能的主坐标方向)热残余应力可分为轴向残余应 力(气)和横向残余应力(横向残余应力又分为径向应力气和切向应力号,如图4-7所示。图4-7单元体上的应力分量当纤维的热膨胀系数小于基体的热膨胀系数(a a )且纤维体积分数较少时,由制 造时的高温冷却至室温(或使用温度),在纤维和基体中产生三向残余应力(又称为预应力)。 在纤维中,切向残余应力等于径向残余应力徐,同为负值(即压应力),轴向残余应力徐 亦为负值;在基体中,径禅残余应力b为负值:轴向残余应力b和切向残余应力b自为苹mrmzmU值
17、(即为拉应力)。如图4-8所示意。图4-8当纤维较少且时,f/m中的热残余应力当纤维的热膨胀系数小于基体的热膨胀系数(a fa )但是纤维体积分数较多时,由 制造时的高温冷却至室温,在纤维和基体中也产生三向残余应力。在纤维中,径向残余应力 为正值,轴向残余应力和切向残余应力为负值,如图4-9所示意。a z的绝对值在界面处最 高;在基体中,轴向残余应力为正值,径向残余应力等于切向残余应力,亦为正值。纤维中,径向应力为正值,轴向和切向应 力为负值。fz对值 在界面处最高。基体中,轴向应力为 正值,径向应力等 于切向应力亦为正 值。图4-9当纤维较多且a f amz(常见于陶瓷基复合材料),复合材料
18、由制备高温冷至室温,在界面附近基体中产 生轴向压缩应力,这个预压缩应力使脆性较大的陶瓷基体在复合材料承受拉伸载荷时抵抗变 形和开裂的能力增加,从而产生增强和增韧效果。4. 1. 4. 2界面的化学相容性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界面是由纤维表面层、基体表面层及其之间交界附近的过渡物 质层所组成的。显然“界面”二字中的“面”不是几何概念中的零厚度,而是一个有一定厚 度的区域,故常又被称为“界面区域”或“界面相”。在界面区域中,物质的组成和性质都 是很复杂的。也就是说,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界面是由于纤维元素与基体元素相互溶解、扩散 或者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的。因此界面区域中物质的性质既存在陡变,又存在从界面
19、向纤维 或基体本体性质逐渐过渡的渐变。在复合材料中由于增强体的几何形状与尺寸特点,界面所占有的面积十分大,在一个适 当体积分数的复合材料中。界面面积可达3000cm2/cm3。可见界面对复合材料性能将产生重 大影响。表征界面的参数包括:化学成份、几何和尺寸、微观结构和组织形态、界面内力学、物 理、化学和热学特性的分布(或变化)情况。这些参数影响界面两侧的不同组分之间的相互 作用。良好的化学相容性指在高温时复合材料中的两组分之间处于热力学平衡且两相反应动 力学十分缓慢。然而,除共晶复合材料和原位生长复合材料外,一般复合材料都不属于组分 之间能够处于热力学平衡的体系。这是因为在选择组分材料时,通常
20、只孤立地考虑组分各自 的力学和物理性能。当把两个组分放在一起形成复合材料时,不能保证它们之间的热力学平 衡,相反,大多数组分所构成的体系都存在一个促使两组分发生某种反应而使体系达到热力 学平衡状态的驱动力。可见,热力学和动力学对研究界面的相互作用都十分重要。例如,在 确定复合材料界面最终的平衡状态时,需要查阅两组元(或三组元)的相图。而有关反应动 力学的技术资料,例如一个组元在另一个组元中的扩散系数,可以提供关于系统达到一种平 衡状态及其过程方面的信息。由于大量的复合体系正被开发,因此,为了确定组分之间的化 学相容性,人们在热力学和动力学数据方面还必须进行许多实验研究。4. 2界面模型和界面类
21、型4. 2. 1界面结合类型建立界面模型的目的是为了在界面研究中突出主要矛盾,省略各种复杂的非本质因素, 以达到了解界面区域中最具影响的因素与性能的变化规律,这些因素和性能的表征和控制基 体与增强体之间的结合程度,如果对此能够达到基本的了解,就将为在复合材料体系匹配和 工艺过程中通过控制界面来保证复合材料性能提供可能性。界面结合类型可以大致分为机械结合和化学结合两类。化学结合又再细分为溶解与润湿 结合和反应结合(见示意图4-10)。4. 2. 1. 1机械结合(1)机械结合的定义基体与增强体之间仅仅依靠纯粹的粗糙表面相互嵌入(互锁)作图4-10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的主要类型(a)机械结合;(b)溶
22、解与润湿结合;(c)化学结合图4-11影响界面机械互锁的因素(a)纤维与基体表面粗糙;(b)基体收缩(2) 机械结合的效果纤维表面较粗糙且基体与纤维表面嵌合好的机械结合的界面, 最突出的例子是硼纤维增强铝复合材料(B/Al)。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方法生产的硼 纤维,表面是玉米穗(corn cob)状结构,与金属铝箔进行固态扩散复合时,由于温度升高 基体变软,经外力压实使铝填充硼纤维的粗糙表面,形成与硼纤维的机械结合。另外,对钨 丝增强铝复合材料(W/Al)的实验研究证明,当对光滑的钨丝通过腐蚀,使其表面粗糙, 再涂覆石墨以防止与铝反应,然后采用真空液态渗铝方法得到的W/Al复合材料,也具
23、有机 械结合界面。这种复合材料的纵向强度高达混合物定则的91%。在经过拉伸试验的W/Al复 合材料试样中萃取的钨纤维上发现许多颈缩(necking),它是塑性材料断裂前的标志,表明 机械互锁界面保证了由基体向纤维传递载荷,从而使纤维发挥了增强作用,即有效承担纵向 拉伸载荷。事实上,纯粹的机械结合(即无任何化学作用)是不存在的。基体与增强体之间总会有 弱的范德华力存在,故机械结合更确切地讲是机械结合占优势的一种结合。而在大多数情况 下是机械结合与反应结合并存的一种混合结合。另外,机械结合只有当平行于界面施力时, 其载荷传递才是有效的。陶瓷基复合材料中的界面,以机械结合为主。4. 2. 1. 2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和界面控制 复合材料 界面 理论 控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881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