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光的电磁说.ppt
《第四节光的电磁说.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节光的电磁说.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节 光的电磁说,光的电磁说,光的电磁说,麦克斯韦,电磁波谱,红外线,紫外线,伦琴射线,光的干涉现象,光的衍射现象,光是一种波,光的电磁说,19世纪中叶,光的波动说已经得到了公认,但是光波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是像水波?还是像声波呢?,19世纪60年代,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从理论上得出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应为:,光是一种电磁波,返回目录,一、光的电磁说,1、内容,1865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提出光在本质上是一种电磁波,光和所有电磁波一样,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为3.00108ms,这就是光的电磁说。,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18311
2、879),英国物理学家,经典电磁理论的奠基人1831年6月13日出生于爱丁堡1847年入爱丁堡大学听课,专攻数学他很重视实验,涉猎电化学、光学、分子物理学以及机械工程等等他说:“把数学分析和实验研究联合使用得到的物理科学知识,比之一个单纯的实验人员或单纯的数学家所具有的知识更加坚实、有益而牢固”1850年考入剑桥大学,185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了学位,留校工作1856年起任苏格兰阿伯丁的马里沙耳学院的自然哲学讲座教授,直到1874年经法拉第举荐,自1860年起任伦敦皇家学院的物理学和天文学教授1871年起负责筹划卡文迪什实验室,随后被任命在剑桥大学创办卡文迪什实验室并担任第一任负责人187
3、9年11月5日麦克斯韦因患癌症在剑桥逝世,终年仅48岁。,麦克斯韦,返回目录,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从超距作用过渡到以场为基本变量,是科学认识的一个革命性变革,根据研究,麦克斯韦大胆断言:光本身就是电磁波,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且测出了实验中的电磁波频率和波长,从而计算出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发现电磁波的速度确实与光速相同,证明了光的电磁说的正确性。这样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就把电、磁、光学规律统一起来,完成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大综合”。,返回目录,光的电磁说,(1)赫兹通过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光的电磁说把光学和电学统一起来了。,(2)光的颜色是由电磁波的频率决
4、定的。不同频率的色光在真空中波速相同,在介质中波速不同。同一色光在不同介质中,频率(颜色)不变,波长和波速都要改变在同一介质中,频率越高,波速越小。,2、关于光的电磁说的几点强调,返回目录,(3)电磁波与机械波的比较:共同点:都能产生干涉和衍射现象;它们波动的频率都取决于波源的频率;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频率都不变 不同点:机械波的传播一定需要介质,其波速与介质的性质有关,与波的频率无关而电磁波本身就是一种物质,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也可以在介质中传播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均为3.00108ms,在介质中传播时,波速和波长不仅与介质性质有关,还与频率有关。,二、可见光,能够作用于人眼并引起视觉的只
5、是一个很窄的波段,叫可见光。,三、红外线,1、发现者:英国物理学家赫谢耳(1800年),2、显著特征:热作用,3、应用:,用于烘干,夜视,遥感技术,4、产生条件:一切物体都在发射红外线只是发射的红外线的波长、强度不同而已。,利用灵敏的红外线探测器接收物体发出的红外线,用电子仪器对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就可以知道被测物体的信息,红外线主要作用是热作用,可以利用红外线来加热物体和进行红外线遥感,光的电磁说,红外线技术的应用,返回目录,详介,红外线卫星云图显示一九九九年九月十六日台风约克于清晨靠近香港时,中心的风眼清晰可见,返回,如果用红外摄影对人体成像,做出体表的“热图”,可以通过皮肤温度的微小差别
6、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利用红外线检测人体的健康状态,本图片是人体的背部热图,透过图片可以根据不同颜色判断病变区域,返回,光的电磁说,红外线检视器是利用红外线能穿透颜料的特性,揭示顏料层下隐藏的资料利用红外线发射器、接收器及屏幕显示器,油画上炭笔初稿稿及已往曾经进行过的修复工作都能一一呈现于眼前,返回,光的电磁说,红外线还用于遥控,例如遥控式电视机、录像机等.按下遥控器上的按钮,遥控器就发出红外线脉冲信号,受控机器收到信号后就进行相应的操作,变换频道、改变音量等.,四、紫外线:比紫光的波长更短的不可见光,1、发现者:1801年德国的物理学家里特,3、应用:消毒、荧光效应,诱杀害虫,4、产生条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电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880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