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架道路》PPT课件.ppt
《《高架道路》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架道路》PPT课件.ppt(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5/21/2023,1,第7章 高架道路,7.1 高架道路的特点和设置原则7.2 高架道路匝道7.3 高架道路横断面设计7.4 高架道路线形,7.1 高架道路的特点和设置原则,高架道路是用高出地面 6m 以上(净高加桥梁结构高度)的系列桥梁组成的城市空间道路。,一、高架道路的优越性,1.利用现有道路空间增加路网容量2.强化快速干线的交通功能:高架道路禁止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3.提高车速,提高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率4.建设周期短、成本低、见效快,二、对环境方面的负面影晌,(一)景观高架主线犹如一条灰色的混凝土“龙”,纵贯在十分拥挤的交通道路上空,对于其下的行人和车辆而言产生了压抑感,加之粗短的墩柱体
2、系更令城市空间显得狭窄,破坏了城市干道在空间上的流畅性。因此,建造高架道路对不同城市应有区别,慎重而行,即使需修建也要规划好位置,对于闹市区、商业中心等人流繁忙的路段则不宜建造。,(二)污染,交通量剧增导致有限空间内机动车行驶所造成的尾气、噪声急剧增加。高架道路下的地面通风不良,废气不易扩散,高架道路开通后,车辆增加,废气量也增加;噪声污染也较无高架道路时严重,地面车辆受高架道路的遮盖,声波折射音量加大,而高架道路处由于标高较高,噪音源对高层建筑的距离近,虽然在必要地段设有防音墙,但噪声污染只是对少数层位有所减弱,不能消除。此外高架道路经安装防音墙后,对路边建筑的采 光、通风有所影响。,三、高
3、架道路的设置条件和原则,通常高架道路沿原路轴线设置,即设置在原路幅内,设置匝道处,则需拓宽原路的部分路段。桥下中央为桥墩,两侧可供地面道路车辆行驶。选线应服从整个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和快速干道布局的要求,并且必须进行可行性研究,其内容包括调查沿线交通流量、流向,按递增率预测增长量,分配地面与高架流量,分析和评述工程规模、投资和经济效益。此外,还须进行方案比较。,(一)设置条件,1.凡设置高架干道的道路,其等级应属快速路,或原来是主干路。高架道路网可呈十字线或呈环状,但不强求建成高架网络。并非所有快速干道均需设置高架干道,目前沿线为低层房屋,日后有拆迁改造可能,交叉口间距具有 800120Om 长
4、的路段,不一定设置高架道路。,2.交通量较大。交通量是设置高架道路的定量指标,具有一定量的交通流量方可使高架道路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全线交通条件低劣,已无法采用其他工程设施或交通管理措施来改善交通的主要干道,可以设置高架道路。3.交叉口上直行车辆占路口总交通量的比重较大(85%95%),沿线交叉口交通状况均属低劣的一般干道,必要时也可设置短程高架连续立交,以改善交叉口的交通,使直行车通行无阻。4.在跨越河流或铁路的桥梁引道两端的交叉口车辆较多,而交叉口距桥台间距又短的道路上,宜将引道建成高架桥,以便跨过数个交叉口。,(二)选线原则,1.为保证高架道路交通的快速和通畅,不宜选择线形标准过低的道路
5、或过于曲折的河道,除非沿线允许截弯取直。其评价指标应使直线段长度占全线长度比例 60%,或平曲线半径大于相应设计车速所允许的最小半径。2.为减少高架道路对沿街建筑通风、采光、噪声的不利影响,高架道路边缘距房屋至少应有7m的距离,故高架道路不宜选在沿街为住宅建筑的道路上。3.为充分发挥因提高车速而获得的运输经济效益,高架干道全程不宜太短,但也不必盲目求长。过长的干道势必经过较多的交叉口,设置匝道过多又必将导致横向拆迁房屋。通常在交通枢纽尽端式的大城市,穿越市中心区的远程交通量并不多,故高架道路宜选择在远程交通比例较大的交通干线上,以利发挥高架道路的效益。,(三)高架桥结构设计遵循的几个主要原则:
6、,1.为保证高架桥下的通车净空高度和减少匝道桥及引道的长度,要求高架桥的结构高度尽可能小;2.由于高架结构工程量大,故选用经济、实用的结构形式至关重要;3.由于高架桥施工工期紧,因此应能便于快速施工,标准段结构尽可能采用工厂预制;4.高架桥段为城市景观,应注意外形线条流畅,跨高比的协调,在重要景观路段考虑高架结构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并适当采用新颖结构。5 高架桥上部结构采用空心板梁、预制工字梁、预制单箱梁结构或多室箱梁等,交叉路口跨度大采用预应力混凝土T梁,特殊路段采用钢梁,在重要景观路段采用新颖结构,下部结构,桥墩采用双柱式、单柱式。,第二节 高架道路匝道,匝道:是保证高架道路与城市路网联系并
7、按一定间隔设置的坡道。匝道与地面道路的连接点是高架道路系统的咽喉要塞。匝道按照在其上行驶的车流方向的不同,分为上匝道(即把地面道路车流引向高架主线的匝道)和下匝道(即把高架主线车流引向地面道路的匝道),高架道路匝道图,下匝道,上匝道,一、匝道设置的原则,1.总原则:匝道的合理设置是有效使用城市高架道路的重要条件,应最大限度地满足高架道路系统在路网中担负的交通要求,扩大高架道路的利用率,使高架道路通行时间最短;充分发挥每一条匝道的功能,使高架与地面道路系统均能切实起到疏解市内交通,集散对外交通,分流过境交通的作用。,2.具体原则:,(l)匝道的位置应符合交通现状与规划路网中的主要流向(2)匝道的
8、间距应合理,保证高架道路及其地面道路,横向道路交叉口行驶条件(3)因地制宜,远近结合,注意用地和建筑拆迁条件,预留好缓建匝道或远期立交的位置。(4)匝道设置应尽量避免在主要横向道路交叉口前衔接,因为主干道交叉口流量很大,建成高架道路后,虽然分离了大量直行交通,但左转交通较原来有所增加,邻近地面交叉口的转弯流量均集中到有上、下匝道前的交叉口上来,增加了主干道交叉口的交通负荷,容易发生交通堵塞。(5)高架匝道的设置应成对出现,并遵循先设下匝道后设上匝道的原则,这样使上匝道与高架道路衔接处高架道路主线的车流处于非饱和状态,可提供较多的插入空档,有利于提高上匝道的通行能力,避免车辆阻滞在匝道上。,二、
9、匝道的布置方式及其适用条件,匝道按其布置位置、型式、交通组织的不同有多种分类。(一)按匝道衔接方式的不同,分为平行式与定向式匝道1.平行式匝道 指平行于高架主线设置的匝道。常用于城市高架道路因受沿线建筑拆迁、道路红线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高架道路主线宽度有限而邻近路网密度高、相交道路等级较低的场合。其特点是匝道呈菱形布置,使高架与地面道路形成不完全互通(有冲突点),此种型式的匝道易受前方交叉口交通组织状况和高架主线交通流量的影响,其通行能力变化较大,易发生交通拥阻。,平行匝道,2.定向式匝道指匝道在地面的出入口均设在横向道路上,是具有弯道的坡道,使高架与相交地面道路形成部分互通。这种型式匝道常用
10、于匝道有大量转向车流而邻近路网密度高、路网完善、交通量较小且建筑条件许可的场合。其优点是利用附近路网来集散上、下匝道的交通,以减少主要道路地面交叉口的交通压力。缺点是增加绕行交通。右转定向式匝道占用相交横向道路的用地较多,左转定向式匝道则要跨越或下穿主线,对交叉口临街景观影响较大。,定向匝道,(二)按匝道与相交道路相对位置的不同,平行式匝道可以分为路口型和路段型,1.路口型匝道1)匝道设于交叉口前后且面对交叉口,即在入交叉口前设下匝道,出交叉口后设上匝道,以便车辆进出相交道路。,交叉口,2)这种布设方式在满足车流利用交叉口进行集散的同时,也给交叉口的交通组织带来更大的压力,从而消弱高架道路解决
11、交叉口交通问题的作用。因此,两条等级高的道路相交时,宜考虑建造互通式立交。3)多条(四条以上)道路相交的畸形交叉口则也不宜设置此种型式匝道。,2.路段型匝道,1)匝道背对交叉口并布设于两个交叉口之间的路段上,在进交叉口前设上匝道,出交叉口后设下匝道,车流上、下匝道均在路段上完成其过程,从而不会加剧交叉口的冲突,有利于交 叉口集散交通功能的发挥。,交叉口,2)这种布设常用于相交道路转弯交通比重相对较大的,宜疏散至路段上上下匝道的情况,以减少交叉口的交通混乱。3)这种布设方式使高架车流与横向地面车流形成真正的分离式立交,车辆行驶条件得到改善,但与此同时高架道路对地面交通的吸引力也相对削弱,可能使高
12、架行驶率会有所降低。,3 两种布设方法的比较:,路口型在线形设计上更利于在交叉处进行拓宽,道路线型会美观一些。路段型则需拓宽交叉口及设匝道处的路幅,道路线型变化多而且可能会使拆迁量加大,带来实施的困难。,(三)按匝道与地面道路处衔接点与同方向地面道路横断面上的相对位置,分为内置式,外置式和中间式匝道,1.内置式匝道:,1.内置式匝道:是将匝道紧贴于高架主线,匝道与地面衔接点落于地面道路内侧即仅在匝道外侧有地面道路车流。它主要适用于:(1)沿高架主线方向的两个交叉口间距较大而地面道路路幅有限;(2)出入匝道的车流以左转和直行为主,右转比重较小,而如果下高架的右转车流比重较大,则会加剧下匝道车流交
13、织。,2.外置式匝道:,1.外置式匝道:是将匝道紧贴于高架主线,匝道与地面衔接点落于地面道路外侧,即仅在匝道内侧有地面道路车流。它主要适用于:(1)沿主线方向相邻两个交叉口间距小而交叉口地面道路路幅比较富余;(2)出入匝道的车流以右转和直行为主,左转和调头车比重较小。,3.中间式匝道:,3.中间式匝道:是匝道与地面道路衔接点落于地面道路中间,即匝道内侧为地面直行(或直左)车流,外侧为地面右转车流,这种型式可用于对外置式匝道的改进,由于消除了下匝道右转车流与地面车流的交织,可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如果左转车辆从出口匝道下来过多,为减少交织也可必要时予以禁止,则无交织。,三、匝道与地面道路交叉口的衔
14、接,匝道的起坡(上匝道)点与终坡(下匝道)点在地面道路的位置对交叉口的交通影响较大,匝道进出高架道路的车流均需通过地面道路交叉口来集散。匝道坡脚至交叉口停车线应在同一路口交通信号系统管理之下。在设计中应尽可能增加交叉口进口道的车道数(较路段),以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匝道坡脚至交叉口停车线的距离是一个重要的设计参数,该距离是否合适,将影响交通的正常运行。交叉口距下匝道的距离如太短,将造成匝道左(右)转车辆和地面道路右(左)转车辆难以交织运行,使交通发生混乱和交叉口通行能力下降;而距离过长将增加不必要的工程投资。对上匝道,也必须有足够的距离,以满足交叉口各转向车流在上匝道前的交织。,(一)下匝道
15、与地面道路交叉口的衔接,车辆由高架路经下匝道过渡到地面道路行驶过程依不同行驶状态所需距离可分为三部分:匝道段(下称为 L 匝)、交织段(下称为 L 交织)和停车段(下称为 L 队)(图 1-9-4)。,如果下匝道至前方交叉口进口道停车线总长为 L,匝道与地面衔接点至前方交叉口停车线的距离为 L。则有:L=L 匝十 LoL。=L 队十 L 交织,L=L 匝十 Lo,L。=L 队十 L 交织,L 匝:匝道行驶所需长度(m)。直接式匝道的长度仅与匝道坡度和高架路的高度有关。在匝道设计车速为 40km/h 的情况下,高架路正常路段坡度不超过 4%,困难路段不超过 5%。当高架路净空要求为 5.5m,桥
16、面结构厚度为 1.5m 时,匝道所需最小水平长度为:L匝=桥地高差/坡度,若取正常坡度 4%,则 L 匝=(5.5+1.5)/4%=175(m)。Lo:下匝道坡脚至交叉口停车线距离。下匝道坡脚至交叉口停车线的距离,由红灯期间的车辆排队长度 L 队 以及匝道左(右)转和地面道路右(左)转车辆转换车道所需的交织长度 L 交织两部分组成。,L 队:红灯期间的车辆排队长度,该距离的计算方法是根据交叉口进口车道的通行能力,NS 一条直行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tc 信号周期(s)tg 绿灯时间(s)tl-变为绿灯后第一辆车启动并通过停车线的时间(s),可采用 tl=2.3s;tis 直行或右行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架道路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880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