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孙子兵法之九变篇.ppt
《第九章孙子兵法之九变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孙子兵法之九变篇.ppt(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九章 九变篇,主讲-李荣,一,【题意】解释,1,如何理解九变 之九变,就是机变行事,灵活多变。历代注家对九变篇有许多争议。首先是五变之争。其次是九变含义之争。有的认为:九者,数之极,九变即多变;有的认为,九变指本篇中“地有所不争。”等九事。本篇主要论述在特殊条件下,机变灵活的作战指挥思想。,九变指的是九种(圮地、衢地、绝地、围地、死地、涂地、军地、城地、不争地)战场情况(主要是指地形)的机断处置。历来对“九变”的说法不一,有人认为“九变”是指本篇中“圮地无舍”到“地有所不争”等九事,也有人认为“九”言极数,九变即多变的意思,但无论哪一种说法都认同这样一个道理:九变,是要求人们机变行事,灵活多
2、变地运用各种方法和原则。,孙子在开篇提出了在不同地形下,由于位置、地貌的不同,而应采取不同的部署与措施(这在九地篇中仍有论述。圮、衢、绝、围、死,这些都是历来兵家注意的地形,依势而变方可通晓“九变之术”。孙子说“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是说有智慧的人,无论处理任何事,一定会将利与害一并考虑,这样,会使事情得以顺利进行,也会使令人担心的事消失不见,权衡利弊之后再去决定作战的计划与计谋,使不利化为有利,或者尽一切努力而达到“趋利避害”。在本篇中,孙子又一次提出“有备无患”的用兵之法。因为在战争之中,失去先机的仓促应战是最为忌讳的。所以在战争之前,将帅们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敌人不来、不攻上面,不能心存侥
3、幸,而应该把胜利奠定在自己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做到“防患于未然”。最后,孙子又提出了“将帅五危论”,他说将帅有五个陷阱:“死、生、忿、廉,爱”,过分倾向于这五种感情,会使将帅失去胜利,也会使军队由于失败的将帅而遭惨败。真正的将才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性格修养的人,应该有大将风度,冷静沉着,从容不迫,如九地篇中所说“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2,如何阅读本篇内容本篇宜分三段读:从“凡用兵之法”起,到“不能得人之用矣”止,为第一段,论为将者能深明五变之利,通五变之术,方能利用地形,发挥部队的作用。从“是故智者之虑”起,到“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止,为第二段,系申明变通尽利之道,要在兼权利害,熟计得失,以为
4、应敌制变的策略。从”故将有五危”起,到“不可不察也”止,为第三段,论两军争胜时,将军的性情一有偏向,就不免有覆军杀将的五种危险,二,原文及译文理解,1,论为将者能深明五变之利,通五变之术,方能利用地形,发挥部队的作用【原 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五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五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五变之术者,虽知五变之利,不能得人之用矣。今译:孙子说:大凡用兵的法则是: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征集民众、组织军队,出征时在沼泽连绵的“圮地
5、”上不可驻扎,在多国交界的“衢地”上应结交邻国,在“绝地”上不要停留,遇上“围地”要巧设奇谋,陷入“死地”要殊死战斗。有的道路不要去通行,有的敌军不要攻打,有的城邑不要攻取,有的地方不要争夺,国君有的命令不要执行。所以将帅如果能够精通各种机变的利弊,就是懂得用兵了。将帅如果不能精通各种机变的利弊,那么即使了解地形,也不能够得到地形之利。指挥军队而不知道各种机变的方法,那么即便知道“五利”,也是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的。,【注释】九变:九,数之极,九变,多变之意。这里指在军事行动中针对外界的特殊情况,灵活运用一般原则,做到应变自如而不是墨守成规。圮地无舍:圮(p),为毁坏、倒塌之意。圮地,指难
6、于通行之地。舍,止,此处指宿营。圮地无舍即在难以通行的山林、险阻沼泽等地不可宿营。衢地交合:衢,四通八达,衢地即四通八达之地。交合,指结交邻国以为后援。绝地无留:绝地,难以生存之地。句意为遇上绝地,不要停留。围地则谋:围地,指进退困难、易被包围之地。谋,即设定奇妙之计谋。在易于被围之地,要设奇计摆脱困难。死地:进则无路,退亦不能,非经死战则难以生存之地。涂有所不由:涂,即途,道路。由,从,通过。此言有的道路不要通过。军有所不击:指有的军队不宜攻击。城有所不攻:有的城邑不应攻取它。地有所不争:有些地方可以不去争夺。君命有所不受:有时君主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此句之前提,指上述“涂有所不由”等四种情
7、况。故将通于九交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帅如果能通晓九种地形的利弊及其位置,就懂得如何用兵作战了。通,通晓、精通。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将帅如果不通晓九变的利弊,即使了解地形,也不能从中获得帮助。九变之术:九变的具体手段和方法。五利:指“涂有所不由”至“君命有所不受”等五事之利。,2,申明变通尽利之道,要在兼权利害,熟计得失,以为应敌制变的策略。【原 文】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侍也;无恃其不攻,侍吾有所不可攻也。今译:所以,聪明的将帅考虑问题,必须充分
8、兼顾到利害的两个方面。在不利的情况下要看到有利的条件,事情便可顺利进行;在顺利情况下要看到不利的因素,祸患就能预先排除。要用各国诸侯最厌恶的事情去伤害它,迫使它屈服;要用各国诸侯感到危险的事情去困扰它,迫使它听从我们的驱使;要用小利去引诱各国诸侯,迫使它被动奔走。用兵的法则是,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而要依靠自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拥有使敌人无法进攻的力量。,注释智者之虑:聪明的将帅思考问题。虑,思虑,思考。必杂于利害:必然充分考虑和兼顾到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杂,混合,掺杂,这里有兼顾之意。杂于利而务可信也:务,任务,事务。信,同“伸”,伸张,舒展,这里有完成之
9、意。句意为如果考虑到事物有利的一面,则可完成战斗任务。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意谓在有利情况下考虑到不利的因素,祸患便可消除。解,化解、消除。屈诸侯者以害:指用敌国所厌恶的事情去伤害它从而使它屈服。屈,屈服,屈从,这里作动词用。诸侯,此处指敌国。役诸侯者以业:指用危险的事情去烦劳敌国而使之疲于奔命,穷于应付。业,事也,此处特指危险的事情。趋诸侯者以利:趋,奔赴,奔走,此处作使动用。句意指用小利引诱调动敌人,使之奔走无暇。(一说以利动敌,使之追随归附自己。)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恃,倚仗,依赖,寄希望。意为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而要依靠自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不要寄希望
10、于敌人不来进攻,而要依靠自己具备强大实力,使得敌人不敢来进攻。,3,论两军争胜时,将军的性情一有偏向,就不免有覆军杀将的五种危险。原文: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今译:将帅有五种重大的险情:只知道死拼蛮干,就可能被诱杀;只顾贪生活命,就可能被俘虏;急躁易怒,就可能中敌人轻侮的奸计;一味廉洁好名,就可能入敌人污辱的圈套;不分情况“爱民”,就可能导致烦劳而不得安宁。以上五点,是将帅的过错,也是用兵的灾难。使军队遭到覆灭,将帅被敌擒杀,都一定是由这五种危险引起的,这不可不予以充分的
11、重视。,注释:必死,可杀也:必,坚持、固执之意。句言坚持死拼,则有被杀的危险。必生,可虏也:言将帅若一味贪生,则不免沦为战俘。忿速,可侮也:忿,愤怒、忿懑。速,快捷、迅速,这里指急躁、偏激。句言将帅如果急躁易怒,遇敌轻进,就有中敌人轻侮之计的危险。廉洁,可辱也:将帅如果过于洁身清廉,自矜名节,就有受辱的危险。爱民,可烦也:将帅如果溺于爱民,不审度利害,不知从全局把握问题,就易为敌所乘,有被动烦劳的危险。覆军杀将:使军队覆灭,将帅被杀。覆,覆灭、倾覆。覆、杀均为使动用法。必以五危:必,一定,肯定。以,由、因的意思。五危,指上述“必死”、“必生”等五事。言“覆军杀将”都是由这五种危险引起的,不可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九 孙子兵法 九变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880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