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五节教学策略的制定.ppt
《【教学课件】第五节教学策略的制定.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课件】第五节教学策略的制定.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节 教学策略的制定,一、教学策略概述,(一)教学策略的定义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乌美娜,1994)教学策略是指教学方面的指南和处方。(何克抗,1998)所谓教学策略,是以一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对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化的总体研究,并最终形成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李芒,1999)教学策略要回答的是如何教学的问题。,(二)教学策略的内涵1具有指示性和灵活性,而不具有规定性和刻板性2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教学活动的概括化3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策略,有效的教
2、学是依据教学 需求,选择恰当的策略组合4最好的教学策略是在一定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 有效的方法论体系,Reigeluth认为教学策略实际上包括三类策略:教学组织策略是指如何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顺序,以及如何呈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具体来说就是怎样来安排教学顺序和教学活动。包括呈现策略和结构策略 教学传递策略涉及要使用的教学媒体、教学方法和学习者的分组,具体说就是教学媒体、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合理选用。教学管理策略是将组织策略和传递策略协调起来的策略。管理策略考虑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组织策略和传递策略来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包括时间安排与组织、教学资源分配等。,(三)教学策略的划分,
3、1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四)教学策略选定的理论依据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信息加工是指个体积极介入周围环境,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进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看作是其环境的考察者,而不是一个被动接受刺激或奖惩的人。布鲁纳认为这是一种“把人看作信息的探索者、处理者,而且确实是信息的创造者的观念”。将信息加工作为学习的手段,强调了有意义学习的重要性,并认为大脑的首要功能是“对世上事物的信息积极地探求、选择、获得、组织、储存,并在适当的时候取出储存加以利用。”,这一模式表示,来自环境中的刺激作用于学习者的各种感受器,并通过感觉记录器进入神经系统。信息首先在感觉记录器中进行编码,最初
4、的刺激以映象的形式保持在感觉记录器中,保留0.252秒。经过注意和初步加工,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之后再次对它进行编码,这时,信息以语义的形式储存下来。在短时记忆中,信息一般只保持2.520秒。但是如果学习者不断复述信息,信息就可以保持得长一些,但也不超过1分钟。经对信息的复述,经过对信息的组织,经过对它的精细加工从而与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信息可以被转移到长时记忆中进行储存,以便在以后需要的时候再回忆起来。,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可以被检索、提取,又回到短时记忆,或称为“工作记忆”。从短时记忆或长时记忆中检索出来的信息作用于反应发生器,反应发生器可以转换信息,发出某种动作命令,而后,由这一结
5、构发出的神经传导信息使效应器(肌肉)活动起来,产生一个指向环境的操作行为。通过这种操作,观察者可以了解原先的那个刺激所起的作用,即信息得到了加工,也就是说学习者确实学到了东西。,具体到学习活动,加涅把学习过程分成八个阶段。1动机阶段 2了解阶段 3获得阶段 4保持阶段 5回忆阶段 6概括阶段 7作业阶段 8反馈阶段 信息加工理论为制定教学策略提供了依据和方向。但是“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人们不同的教学经验,不同的理论基础,构成形形色色有效的教学策略。,2学习的信息加工观点,1动机阶段 要使学习得以发生,首先应该激发起学习者的动机。要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就要使他们具有一种奔向某个目标的动力。要把学
6、习者想要达到的目标,也就是头脑中的期望,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联系起来,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返回,2了解阶段 在了解阶段,学习者的心理活动主要是注意和选择性知觉。具有较高学习动机的学习者容易接受外部刺激,使外部信息进入自己的信息加工系统,并储存到自己的记忆中。但并不是所有的外部刺激都能够被学习者接受,在知觉过程,学习者会依据他的动机和预期对信息进行选择,他会把自己的注意放在那些和自己的学习目标有关的刺激上。,返回,3获得阶段 对外部信息一旦开始注意和知觉,学习活动就可进入获得阶段。获得阶段指的是所学的东西进入了短时记忆,也就是对信息进行了编码和储存。研究表明,经过编码过程的信息与最初的信息并
7、不完全相同,也就是说经过编码,有时会对信息加以修饰,有时信息会被规则化,也有时则会被歪曲。由此可见,教师要帮助学习者采用较好的编码策略,以利于信息的获得。,返回,4保持阶段 经过获得阶段,已编码的信息将进入长时记忆存储器,这种存储可能是永久的,而且应指出的是,长时记忆的能力是很大的,至今还没有实验证实出大脑记忆容量的极限。,返回,5回忆阶段 也就是信息的检索阶段,这时,所学的东西能够作为一种活动表现出来。在这个阶段中,线索是很重要的,提供回忆的线索将会帮助人回忆起那些难以回忆起来的信息,因此,在学习一开始,教师就要提供一些有利于记忆和回忆的线索,教会学生检索、回忆信息的方法和策略,比如提供有关
8、的人物、场景等。,返回,6概括阶段 对所学东西的提取和应用并不限于同一种学习情景,它不是只在所学内容的范围里才出现的,人们常常要在变化的情景或现实生活中利用所学的东西,这就需要实现学习的概括化。学习者要想把获得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首先依赖于知识的概括,同时也依赖于提取知识的线索。,返回,7作业阶段 也就是反应的发生阶段,就是反应发生器把学习者的反应命题组织起来,使它们在操作活动中表现出来,因此,作业的好坏是学习效果的反映,当然,我们并不能用个别的作业来说明一般成绩。教师在这一阶段要提供各种形式的作业,使学习者有机会表现他们的操作活动。,返回,8反馈阶段 通过操作活动,学习者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是
9、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这种信息的反馈就是强化的重要组成因素。学习者看到学习的结果,从而在内心得到了强化,而强化过程对人类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它证实了预期的事项,从而使学习活动告一段落。,返回,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要科学地影响学习的内部过程,所以,合理地组织和安排外部的教学事件,优化教学活动程序,是制定教学策略的主要内容。,二.教学活动程序教学阶段,1.赫尔巴特学派的探索 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将统觉的概念应用到教学中来,即利用已有的观念吸收新的观念,并构成“统觉团”,增强吸收新知识的能力,从而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清楚,联合,系统,方法。他的学生将这四个阶段有细分为五阶段,即所谓的五段教
10、学,具体见下表。,(一)国外对教学程序的探索,优点:由无程序走向了有程序,使复杂的教学过程变得简便易行。不足:忽视学生的主动性,看轻适当的实践在教学上的意义。,2.杜威学派的探索,特点:强调学生的活动,着眼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未知的东西,针对20世纪20年代推行的杜威学派的“进步教育”暴露的弊端,30年代,原苏联教育家批判设计教学法,恢复学科课程,确立以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探讨教学程序问题。同时,由于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带有机械的形式注意倾向,前苏联提出“课的类型”和“课的结构”的概念,对以“教学形式阶段”为基础的教学程序进行改革。,3.前苏联20世纪30-40年代的教育改革,(二
11、)国内常用的教学程序,1.传递-接受程序 这是我国学校教育实践中普遍采用、广为人知的一种教学程序,主要适用于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源于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段教学法”.它的基本过程是: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特点:能使学生比较迅速有效的在单位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比较突出的体现了教学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性。但由于采用这种程序时,学生客观上处于接受教师提供信息的地位,因此不利于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的发挥。,2.引导-发现程序 这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重视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程序,也比较适用于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它主要是根据杜威、布鲁纳等人的倡导提出的,其基本过
12、程是:问题假设推理验证结论。特点:这种程序的一大功能在于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怎样推理和验证所提出的假设,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它的局限性在于比较适用于数理学科,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先行经验储备,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3.示范-模仿程序 这种教学程序历经久远,也是教学中最基本的程序之一,特别适用于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通过这种程序进行教学的一些基本技能,如读、写、算,以及各种行为技能对人的一生都是十分有用的。它的基本过程是: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 迁移。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这一教学程序运用范围更广,效果更好。如可以通过录像材料和计算机模拟来进行技能示范;学生的模仿动作也可以借助摄录像进
13、行观察、评价和自我反馈。,4.情境-陶冶程序 这种教学程序最具代表性的是由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G.Lozanov)首创的暗示教学,它主要适用于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它的基本过程是:创设情景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这一程序通过设计某种与现实生活类同的意境,让学生在这种意境中无拘无束地与旁人相互作用,从中领悟到怎样对待生活、对待自己,以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合作精神,达到陶冶个性和培养人格的目的。,(三)国外较有影响的教学程序,1.概念获得这是以布鲁纳等人的研究为导向,一种教授与学习比较复杂的概念的程序。根据创设条件和教学目标的差异,又分有接受程序和选择程序两种变式。它的基本过程是:呈示资料和确认
14、属性验证获得的概念分析思维策略。,2.先行组织者 这是奥苏贝尔提出的一种适合认知领域目标的教学程序。他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利用适当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即所谓的“组织者”。由于这些材料通常是在呈现教学内容本身之前介绍的,目的在于用它们来帮助确立意义学习的心向,使学生在“已经知道的”与“需要知道的”之间架设起桥梁,因此又称先行组织者。它的基本过程是:提出先行组织者逐步分化综合贯通。,奥苏贝尔还区分了两类组织者,一类是“说明性组织者”,它提供适当的类属者,与新的学习内容产生一种上位关系,适合于学生对所学材料完全是新的和陌生的情境。另一类是“比较性组
15、织者”,既可用于新观念与认知结构中基本类似观念的整合,又可用于增强本质不同而貌似相同的新旧观念之间的可辨别性。它更适合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有一定的经验基础的情境。,3.掌握学习 这是由布卢姆等人提出的一种教学程序,旨在把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个别需要和特征联系起来,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掌握所教学的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它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定向常规授课揭示差错矫正差错再次测评。(其教学流程参见教学设计乌美娜 P171),4.指导学习 这是加涅根据他对学习过程和教学阶段的理解所提出的一种教学程序。他把每一个学习行动分解成九个阶段,相应的教学基本过程则也是九个步骤。其中教与学的对应关系(九段教学法)如下表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课件 教学 课件 五节 教学策略 制定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879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