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病防治专题》PPT课件.ppt
《《蚕病防治专题》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蚕病防治专题》PPT课件.ppt(18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蚕病防控专题,刘吉平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蚕桑系亚太地区蚕桑培训中心20100321广州,海南琼中蚕业科技培训,主 要 参 考 书 目,蚕 病 学,绪 言第一章 概 论第二章 病毒病第三章 细菌病第四章 真菌病第五章 原生动物病第六章 节肢动物病第七章 中毒症第八章 消 毒第九章 综合防治,蚕 病 学,绪 言第一章 概 论第二章 病毒病第三章 细菌病第四章 真菌病第五章 原生动物病第六章 节肢动物病第七章 中毒症第八章 消 毒第九章 综合防治,绪 言,一、我国蚕病学的发展过程解放初期1960年代1970年代1980年代1990年代及以后二、蚕病研究的近况三、蚕病科学的发展方
2、向四、蚕病防治现状,蚕病防治现状和问题,环境污染对养蚕生产的威胁日趋严重?家蚕微粒子病依然是蚕种制造的威胁!僵病、血液型脓病流行较为广泛。蚕病防治需要新思维和新技术。,第一讲 概 论,第一节 蚕病的种类第二节 蚕病的发生第三节 蚕体的防御功能第四节 蚕病的流行,致病因素的相互关系,蚕的发病因素,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环境因素,饲料因素,体质因素,加害动物,病 原,农药毒物,机械损伤物理刺激,(温光气)不良环境,叶质差,品种差异,蚕种带毒,污染蚕室蚕具桑叶,蚕体质下降抗病力降低,直接致死,抗病力差体质下降,中毒而死,传 染 病,直接致死,容易感染,容易中毒,个体发病,群体发病,个体发病,
3、易发传染病,(三)病原体的定位、扩展及排出,病原体,侵入蚕体,特定部位寄生繁殖,体内传播,局部或全身病症,特定途径排出,病原体长期以来形成了稳定的寄生环境,只在特定的组织或器官中寄生。,定位后寄生繁殖,在体内传播,引起病变。,特定途径(前述)排出体外,沿组织器官;血液循环;通过神经系统。,病原体的来源及扩散,病蚕或病虫(E、L、P、A),尸体,排泄物,脱出物,卵,蚕粪、蛾尿等,消化液、血液等,蜕皮、鳞毛、茧、卵壳,桑叶,蚕具,养蚕人员,家畜家禽,自然漂移,桑叶,蚕,三 蚕病的流行规律,(一)传染性蚕病流行的几个阶段 1 流行前期:,最佳防治期,有效防治期,难以控制,病原侵入至蚕群局部发病。,2
4、 发展期:,传染源再次感染,3 大流行期:,出现大批典型症状,死亡达高峰。,4 熄灭期:,病蚕大量死亡或病原被消灭。,(二)影响蚕病流行的因素,1 环境条件,环境,蚕体,病原,蚕体质差病原繁殖,易发病,2 饲育技术,良桑饱食环境适蚕,分批提青淘汰弱小蚕,增强体质,不易发病,表现为:春季好于夏秋季;北方好于南方;新区好于老区。,3 遗传因素,抗病力弱的品种,易发病,华南蚕区常见蚕病的种类 病毒病 核型多角体病、质型多角 体病、浓核病等传染性蚕病 细菌病败血病、卒倒病、细菌性胃 肠病 真菌病白僵病、曲霉病、绿僵病等 原虫病微粒子病 节肢动物病害蝇蛆病、螫伤症非传染性蚕病 中毒症中毒、大气污染等 生
5、理病害,传染性蚕病的特点:1.病原微小 2.数量多 3.传染力强 4.病原菌抵抗力强 5.病程短 6.不同的蚕病发病时期不同 7.危害大,传染性蚕病的特点:1.病原微小 2.数量多 3.传染力强 4.病原菌抵抗力强 5.病程短 6.不同的蚕病发病时期不同 7.危害大,第二讲 病 毒 病,刘吉平华南农业大学蚕桑系亚太地区蚕桑培训中心,第二讲 病 毒 病,第一节 核型多角体病第二节 质型多角体病第三节 浓核病第四节 病毒性软化病,一)家蚕病毒病病毒类型,: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质型多角体病毒(CPV)浓核病病毒(DNV)软化病病毒(FV),日本蚕病害发生概况日本蚕病总体流行情况缺乏研究日本农林水
6、产省统计资料 总计病害率 病 种 病 害 率()年 份()软化病 脓 病 真菌病 曲霉病 壁虱病 中毒症 其 它 3.7 73.8 5.8 7.3 1.5 2.2 3.0 6.0 2.7 67.6 8.0 9.8 1.6 0.6 3.7 8.7 2.2 58.7 22.4 12.3 0.9 0.6 2.3 2.91983 2.8 53.7 36.5 4.0 0.4 0.3 2.7 2.5 在正常情况下,养蚕损失的 80%是由于病害的流行所引起。养蚕病害率控制在 5%以下时。说明蚕病的流行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渡部 仁,1985)。,1998年中秋蚕期,浙江某蚕区家蚕核型多角体病的发病率达97.2%
7、(实际饲养数136188张,发病数132323张)。发病率()蚕种数 发病蚕种占总蚕种比率()10以下 76384 56.1 1020 31147 22.9 20以上 24792 18.2 颗粒无收 2035 1.5,一)核型多角体病1、简称NPV,又称体腔型脓病、肥公、薄皮脓、浮、拖水白,病蚕血液图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多角体,投射电镜观察病毒多角体内的病毒粒子,NPV病毒粒子,血液型脓病,血液型脓病,夏天流行发生的病毒病,2005年7月宜州石别镇土桥村土桥屯大规模发生血液型脓病,大面积发生NPV后,病蚕倒在水渠里?!,第二节 质型多角体病,中肠型脓病,夏秋蚕期发生较多
8、,经口侵入中肠。病蚕发育缓慢,体躯瘦小,呆滞,体色略带乳白,常排出带乳白色的软粪,而后陆续死亡。群体大小不齐,龄期有差异,食桑与行动不活泼,体色灰暗等。,二)质型多角体病 中肠型脓病、“白口仔”、通身、通头、厚皮脓,农村俗称“白口仔”的病蚕中,质型多角体病约占75%,其余25%为软化病及其他并发症等。,铁蚕?,中肠型脓病,病蚕的三个发病时期:病变由“通头”而“通身”(开始中肠前部无桑叶片,胸部透明,而后整个中肠很少叶片,全身透明),由“通身”而“白口”(皮肤灰白无光泽,体躯稍萎缩)。从感染到发病约 610日。第三造占蚕发病总数的46-64%蚕病为CPV病。,2005年6月宜州北山乡大楼村大面积
9、发生中肠型脓病(图片来自廖先谋),2009年9月广西环江中肠型脓病蚕(图片来自河池环江廖征宏),HIV,CPV,家蚕CPV病防治,蚕大食前以消毒防病和饱食为主,大眠后以“饱食防热焗”为主,“白口仔”病即可控制。严格做好养蚕前、饲育中和结束后的消毒工作,及时消除病蚕、弱蚕和迟蚕,防止混育感染。选桑育壮小蚕,让蚕儿食饱、食好,防止饥饿。干燥天气桑叶要添水喂蚕,增强蚕儿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严防高温焗热,力求蚕房阴凉通爽,做到疏放,低放,少放,分散精养。饱食就眠,起蚕及时放桑。,第三节 浓核病,三)浓核病 急性软化病、“白口仔”、“黄狗”、“假熟蚕”、通身、通头。,2005年6月宜州太平乡山湾村寺背屯
10、大规模发生的铁蚕,浓核病蚕,?,第四节 病毒性软化病,四)家蚕病毒性软化病病毒,Ayuzawa(1972)首次分离了家蚕传染性软化病病毒(Bombyx mori infectious flacherie virus,BmIFV)。Kawase等(1982)根据病毒的生化性状等认为该病毒为小RNA病毒。Watanabe等(1986)确认家蚕传染性软化病具有强烈的蚕座内传染性,是规模化养蚕的主要病害。家蚕不存在对 BmIFV 的完全抵抗性(1986)。Savanurmath等(1995)在印度个别养蚕区域的养蚕大户中,发现在血清学关系上不同于 BmDNV 的球状病毒。Isawa等(1998)根据病
11、毒核酸的全序列及分子结构确认为小RNA病毒科病毒(picornavirus)。,日本 1970年因蚕病危害的蚕茧损失,蚕病损失3712吨茧Total estimated damage 3,712 ton,病毒性软化病病毒IFV,IFV真菌病NPV,我国在1958年1959年我国大面积发生传染性软化病,病原被认为是一种非包含体病毒,在日本发现BmIFV后我国也将该病原称之为BmIFV,但该病原在80年代被确认为BmDNV。国内至今分离到BmIFV的不多。但近年来大规模发生软化病后使用抗生素而无效的事例时有发生。,家蚕病毒性软化病病毒,家蚕病毒性软化病病毒,浙江新报道家蚕病毒性软化病IFV病原,病
12、毒病防治措施,传染来源传染途径蚕体质环境严格消毒,消灭病原,切断传染途径严格分批、提青,防止蚕座感染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体质 选用抗病力强的蚕品种 其它措施。,第三讲 细 菌 病,刘吉平,细 菌 病,研究较深入的病原细菌有100多种。寄生家蚕的细菌有大杆菌(苏芸金杆菌、卒倒菌和蜡螟杆菌);短杆菌(沙雷铁氏菌和气单孢杆菌)和链球菌等。最主要的是苏云金芽孢杆菌(简称B.t.),自1901年石渡首次从患病的家蚕发现该病原菌以来,它已成为当今研究最多,用量最大的杀虫细菌。,华南蚕区春、夏细菌病常发生,(图片来自廖先谋和廖征宏),一、细菌性败血病(烂芋荚),细菌性败血病,常见的有灵菌败血病、青头败血病和
13、黑胸败血病等。幼虫发病初期呆滞,胸胀腹缩,排软粪或念珠状粪,最后痉挛侧倒而死;病蛹死后腐烂变黑,流臭液;病蛾鳞毛污浊,活动呆滞,腹部膨大,翅不振展,死于交配或产卵过程。病程较快,在2528温度下一般为1224小时。,细菌性败血病,败血病的防治,1、消灭病原,减少传染机会 加强蚕体蚕座,防止病原细菌接触蚕、蛹、蛾的机会。用水要注意清洁,湿叶贮藏或堆桑过久、过厚而造成细菌在叶面滋生。及时病蚕、烂茧,防止污染种茧。2、操作仔细,防止操作损伤。推行蚕网除沙,适当稀饲,熟蚕不过多堆积在一起,适期采茧。种茧要有计划地延迟削茧和雌雄鉴别的时间,是避免和减轻败血病危害的有效措施。蚕蛾保护要保持较低温度和黑暗,
14、注意空气流通,蛾箱的蛾数不宜过多,更不要混入异性蚕蛾,以减少雄蛾受伤的机会。,败血病的防治,3、添食抗菌素红霉素胶囊(蚕用):喷桑叶使用:一次量,本品1粒加500 ml冷开水,搅拌溶解喷洒于5 kg桑叶叶面,以桑叶正反面湿润为度,阴干后使用。四龄添食12次,五龄添食34次。严重发病时,第1天喂饲药叶24 h,第2、3天分别喂饲药叶6 h,基本上可制止蔓延。,盐酸诺氟沙星溶液(蚕用):取本品2ml加200 ml水稀释,均匀喷洒于2 kg桑叶叶面,以桑叶正反面湿润为度。发现病蚕时,第一天连续喂饲药叶24h,第二和三天分别喂饲药叶6 h。对预防败血病蛹的发生有一定的效果。,二、细菌性中毒病(家蚕卒倒
15、菌),Bt对宿主的毒性机制,细菌中毒死蚕不同时间经过体内B.t.浓度变化,苏云金杆菌(Bt)在生防上应用,用途最广、开发时间最长、产量最大、应用最成功;占生物防治剂总量的95以上,已有60多个国家登记了120多个品种;美国用以防治蔬菜害虫和玉米害虫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80和50,销售额从1980年代末的4000万美元上升到1990年代的5亿多美元。,苏云金杆菌的生物农药,B.thuringiensis aizawai,被Bt杀死的野蚕,国产的Bt农药,Bt悬浮剂+杀虫双农药,对人畜为中等毒性,蚕中毒后,肠道内引起“胃溃疡”和“败血症”,很快就出现拒食、麻痹、虫体瘫痪,最后死亡。满 贯(3.6%
16、虫酰苏可湿性粉剂):满贯是由科诺公司生物杀虫剂Bt与美国陶氏益农的新型仿生杀虫剂虫酰肼复配而成。蚕取食后,不该蜕皮时产生蜕皮,最终导致饥饿、脱水、畸形蜕皮、肠穿孔而死亡。特杀螟:杀虫单+Bt)复配而成的55杀单苏可湿性粉剂,?,第四讲 真菌病,刘吉平华南农业大学,传染性蚕病之家蚕真菌病,白僵病黄僵病绿僵病曲霉病等,1982年,浙江省嘉兴地区医药公司收购白僵蚕数达290.15吨;2009年春宜州?,焦点问题:,一、真菌病病原,二、春夏之交流行发生的白僵病,广西白僵病(白蚕病?),宜州市庆远镇下维村寨门屯白蚕病发生严重农户上簇时图片,图为宜州市德庆镇塄底村拉拱屯白蚕病发生严重农户上簇时图片,宜州市
17、各大蚕区庆远、北牙、北山、石别、德胜等乡镇都普遍发现了白僵病的危害,发生面积达到90以上。,广西白僵病(白蚕病来自?),宜州市下维村村尾蚕沙乱堆图片,上面可见白僵病死蚕,图为宜州市德庆镇塄底村拉拱屯塄底村拉拱屯蚕沙乱放图片,广西白僵病(白蚕病来自?),宜州市下维村村尾蚕沙乱堆图片,上面可见白僵病死蚕,图为宜州市土桥农户家的蚕沙,僵蚕(家蚕幼虫感染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带菌虫体),性味和功用:辛、咸,平。归肺、肝、胃经。祛风解痉,化痰散结。用于肝风头痛眩晕,惊风抽搐,咽喉肿痛,中风失音,喉痹,痰热结核,齿痛,瘰疬,风疮丹毒作痒。常用量510克。,2009年5月广西部分蚕区桑蚕白僵病多发且局部流行,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蚕病防治专题 防治 专题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878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