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ppt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理论教程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抒情性作品,第十二章,第一节 抒情界定,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抒情(lyric)由古希腊文中的七弦琴(lyre)一词演变而来。抒情是文学艺术普遍的表现方式,作品中存在抒情成分不等于就是抒情性作品。抒情写意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突出特征之一。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或表述为与叙事性作品相对称,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来表现作家内心感情活动的文学作品类型。,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此外,有些散文、小说、中国戏曲、欧洲古典歌剧也可以视为抒情性作品。,诸人共游周家暮柏下陶渊明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清歌散新声,绿酒开
2、芳颜。未知明日事,余襟良以殚。,渊明逸致图,二、抒情与现实,这里讨论的是文学作品中所抒之情的根源问题。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评价。抒情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意识中的改造。对现实的情感化反映具有明显的主观性。“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邵雍:观物外篇十二)这里说的就是情感化反映的主观性。,三、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抒情,是抒情主体的情感表现,是自我表现。但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自我的个性形成是以特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为条件的。,汤显祖的牡丹亭与明朝中叶市民阶层的兴起、个性解放思想的萌芽有密切关系。,抒情的社会属性,从个性的形成探讨“抒情”的
3、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抒情自我与社会的联系最突出地体现为与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联系。(教材,266页)真诚的抒情使自我的抒情成为族类的抒情,不必刻意追求与外在意识形态的一致。,自我个性的形成以社会关系、文化传统为条件作品的创造与接受具有社会性抒情自我从属于某种社会意识形态,四、抒情与宣泄,文学抒情是一种审美表现。抒情主体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对象来表现。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既是情感的释放,又是情感的构造。,抒情不同于宣泄,宣泄,意为内心情感的释放。抒情有宣泄的作用,但不等于宣泄。文学抒情的要点:是审美表现,是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以表现自己的情感。表现不是描述,因此科林伍德说:“一个真正的诗人
4、在写作真正的诗歌的时候,从不直称他正在表现的那种情感。”(英科林伍德: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15)审美表现也不是某种情感的直接表达,总是形式化的表现。,抒情 写情 表现,抒情是一种表现,也是写情,在这个意义上,抒情主体是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一个对象来表现的。华滋华斯:“我曾经说过,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诗人沉思这种情感直到一种反应使平静逐渐消逝,就有一种与诗人所沉思的情感相似的情感逐渐发生,确实存在于诗人的心中。一篇成功的诗作一般都从这种情形开始,而且在相似的情形下向前展开。”(抒情歌谣集1815年版序言)王国维说过“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为
5、有境界,也是将情感作为“写”的对象。,创造能表现真感情的艺术形式,抒情性作品应表现自己的真正情感。科林伍德:“通过为自己创造一种想象性经验或想象性活动以表现自己的情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英科林伍德: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56)“自己的感情”,强调抒情性作品表现“真感情”是必要的,因为有可能“为赋新词强说愁”。抒情性作品是为表现自己的感情而创造艺术形式。,构造适合情感表现的感性形式,“艺术品是将情感(指广义的情感,亦即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呈现出来供人观赏的,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见的形式。艺术形式与我们的感觉、理智和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动态形式是同构的形式。”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文学理论 教程 第十二 抒情性 作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878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