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文稿韩非子常用2.ppt
《演示文稿韩非子常用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演示文稿韩非子常用2.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韩 非 子及其思想探析,一、韩非子诞生 的 时代背景二、韩 非 子 的 生 平 简 介 三、韩非子 著作的形成四、韩 非 子 的思想和主张 五、韩非子之经典寓言故事赏析 六、结 语,2,一、韩 非 子 诞 生 的 时 代 背 景,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空前甚至绝后的思想大碰撞,那个时代思想言论高度自由,涌现出大量的敢于并善于思考与表达的文人,当时诸子百家彼此交锋,相互争鸣学术局面盛况空前,群星荟萃,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学术思想大交锋、大融合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最辉煌的时期(乱世出英雄),当时著名的三大文化基地有战国早期魏国的“西河之学”,战国中期齐国的稷下学宫,以及
2、战国晚期吕不韦门馆(三千门客。编撰吕氏春秋)其中稷下学宫是百家争鸣最为典型的例证,影响最大,4,韩:约占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稷下学宫,西河之学,吕不韦门馆,5,稷 下 学 宫,6,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是中国战国时期齐桓公(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稷下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门附近。齐宣王之时,在稷下扩置学宫,招致天下名士: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农家、阴阳家等百家之学,会集于此,自由讲学、著书论辩。它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
3、并存。稷下学宫实行游学自由的方针。稷下学宫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申不害、接予、季真、环渊、彭蒙、尹文、田巴、儿说、鲁仲连、邹爽、荀子等。尤其是荀子,曾经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的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并使诸侯各国羡慕不已,纷纷效而仿之:燕国的武阳学馆、楚国的兰台学宫、战国“四君子”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儒学大师荀子,“年
4、五十始游学于齐,三为祭酒”曾经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韩非子就是师从与荀子的门下,7,荀 子,韩 非 子,李 斯,师 徒,师 徒,8,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但他的思想其实是和传统的儒家有所不同的,比如他主张人性本恶,主张要把人的属性分成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他在政治上主张以儒家的仁义来教化人民,同时用法律来对人进行约束,(隆礼、重法思想)所以李斯、韩非子在受到他的思想启发后再参考了其他学派的主张发展形成了法家的治国理念,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曰: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问者曰:“人之性恶,则礼义恶生?”应之曰:凡礼义者,是生于圣
5、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赵 国 人,9,(公元前280年-公元208年),是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帝统一天下。秦统一之后,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与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为赵高所忌,腰斩于市。李斯早年为楚国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跟韩非子是同窗)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为门客。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客卿、廷尉、丞相。因嫉妒韩非子之才能,用毒酒将韩非子杀害。“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秦.李斯(典故)史记载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
6、,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李斯著名的老鼠哲学)代表作品:谏逐客书、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等,李 斯,10,二、韩 非 子 的 生 平,韩非子(约前280-前233)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韩非为人正直,勤学不怠,弱冠之年便名扬天下,其师苟子感叹帝王之术非韩非不能大,法家之思非韩非不能广 史记载: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韩惠王临终遗言韩王安:汝为韩王,用人无所不可,唯不可用韩非。韩非之才,非你所能驾驭。不用,
7、国弱而已。用之,恐国为之夺,不复为汝之所有。)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迺遣非使秦。秦王惊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李斯跟秦王嬴政说:韩非的言论全部都已经写好在他的著作里了。可以“用其言,而不必用其人。”,11,同 窗,嫉 妒,李 斯,韩 非 子,毒死,孙
8、膑与庞涓的关系 羡慕嫉妒恨,“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无害人之心则必无人害;无人害,则不备人”-韩非子(常言说有备无患,他为人却过于正直、毫不备人,这也难怪,之后他死于同窗好友李斯之手),12,荀 子,韩 非 子,师 徒,老 子,商 鞅,慎 到,申 不 害,三、韩非子著作的形成,吸 收,扬 弃,儒 家,法 家,道 家,法家之集大成者,势,术,法,13,韩非尽管死于非命,但韩非的著作并未因人亡而遭唾弃。相反,更受世人重视。李斯称它为“圣人之论”,将之作为治秦的国策;而秦朝主管图书档案的御史则将它们编成韩非子一书以存世 韩非子的主要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者的著作。这部书现存
9、五十五篇,保存比较完整,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在西汉时期,刘向校书时加进了几篇别人的作品,如初见秦、有度和存韩的后半篇)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构思精巧,议论透彻;平实大胆,语言幽默;耐人寻味、警策世人。韩非子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300多个)传说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郑人买履、杀猪教子、坐井观天、揠苗助长、刻舟求剑、狐
10、假虎威,鹬蚌相争、叶公好龙、老马识途、智子疑邻、疱丁解牛 负薪救火、深不可测、华而不实、知子莫若父、根深蒂固、出生入死、远水不救近火、吹毛求疵、视死如归、如虎添翼、兵多将广、不到黄河心不死、博大精深、遍地开花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后人评曰 诸子中,惟韩非书最切世用。毛泽东说:“其教孔、孟者,其法亦必申、韩。”就是说实行教化,需要用孔孟之道,但是说统治方法,就必须用申不害、韩非的学说。,14,韩非子章节 初见秦第一存韩第二难言第三爱臣第四主道第五有度第六二柄第七扬
11、权第八八奸第九十过第十孤愤第十一说难第十二和氏第十三奸劫弑臣第十四亡征第十五三守第十六备内第十七南面第十八饰邪第十九解老第二十喻老第二十一说林上第二十二说林下第二十三观行第二十四安危第二十五,守道第二十六用人第二十七功名第二十八大体第二十九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内储说下六微第三十一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外储说右下第三十五难一第三十六难二第三十七难三第三十八难四第三十九难势第四十问辩第四十一问田第四十二定法第四十三说疑第四十四诡使第四十五六反第四十六八说第四十七八经第四十八五蠹第四十九显学第五十忠孝第五十一人主第五十二饬令第五十三心度第五十四制分第五十五,15,四、韩
12、 非 子 的 思 想 和 主 张,第一、人 性 观,韩非子深信人性恶,反对礼教。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好利恶害”的。他提出“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天,而下不属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韩非举例说,比如一个长工,他非常卖命的替主人干活,你以为是他爱主人吗?其实不是的。那是因为,他这么拼命干活,可以挣到更多的
13、钱。,人性本恶,16,当今之世人人都好利,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即使父子之间,也是计利相待的,他说:“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征,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乎!”(六反)-至于君臣关系则更是利害关系了夫妻之间的利益和立场也不同。卫人有夫妻祷者,而祝曰:“使我无故,得百来束布。”其夫曰:“何少也?”对曰:“益是,子将以买妾。”(各打各的算盘)韩非还用利来解释人们的行为,他说:“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造车的人或轿夫)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
14、人之天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备内)总之,这些人的行为,不是他们心的善、恶决定的,而是他们的利益决定的。人还是一种趋炎附势的动物,“民固服于势,寡怀于义。”他举例说,鲁国国君的园林失火,士兵都去抢财物。国君说,我现在该怎么办呢,谁救火我就赏谁?旁边的人说,不能赏赐他们,要下命令说,谁不救火我杀谁。命令下达,果然火被救了下来。附注:假若人性真是善的,那么,一切的仁、义、孝、悌、忠、信等等行为规范,应该都属多余。这本身就出现了极大的矛盾,难以自圆其说。如果每个人天生都性善,则恶是不可能产生的,就像每个人都是一杯清水,则混合在一起也不可
15、能产生浑浊的污水。,17,第二、哲 学 观,韩非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解老、喻老两篇中。韩非借解释道家老子一书,对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道”,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他引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来阐明深刻的哲理。1、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本论”哲学,提出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2、辩证法的思想 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比较突出,他看到事物不断地变化着,指出“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解老)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的概念,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他还以水火为例,说明矛盾转化的条件性。水本来是能够克
16、火的,但若把水盛在锅里,火就可以反过来克水,把水烧干,这是因为条件不同的缘故。3、历史进化论思想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因时制宜来制定政策。(守株待兔)4、认识论 中国的韩非子提出实证科学的概念,韩非认为事物的道理是不容易认识的,要进行深思熟虑,“思虑熟则得事理,得事理则必成功。”又说:“喜之则多事,恶之则生怨,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去掉一切主观偏见,才能认识规律,得到知识),提出了检验认识是否合乎实际的“参验
17、”法(揆(度也)之以地,谋之以天,验之以物,参之以人,四征者符,乃可以观矣),哲学思想,18,第三、政 治 观,政治思想,韩非认为,儒家推崇的仁义道德已经过时了,统治者要从人自私的本性出发寻求新的治国方法。1、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2、对于君主,韩非子认为,君主的责任就是选好官员,并以赏罚加以督察,而不是事必躬亲,事事亲力亲为,即“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
18、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韩非子定法)因此,韩非子明确提出“明主治吏不治民”,认为“圣人不亲细民,明主不躬小事。”这才是当好君主的策略。(上级把握原则,下级处理事务)3、对于臣下,他认为要去“五蠹”,防“八奸”。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世袭的贵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4、对于民众,“恶劳而好佚”,要以法来约束民众。他还认为严重的徭役和赋税只会让臣下强大起来,不利于君王统治。5、政治上,韩非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19,第四、法 治 观,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
19、成者1、依靠法治。他说“凡治天下,必因人情。”在他看来,人性好逸恶劳、自私自利。在此基础上,如果奉行法治,就能避免犯罪,杜绝混乱。法治的思想是包括韩非子在内的所有法家的核心思想。按照韩非子的理解,法是管理国家的基本手段,即“法者,王之本也。”国君如果能够依赖法术治国,则国家富强,反之,国君如果放弃法治,则国家的管理必定会陷于混乱:“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靠制度不靠贤人)2、法律的作用是定纷止争、兴功惧暴、富国强兵(慎到曰:“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
20、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3、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商鞅、申不害、慎到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术、重势(抱法、行术、处势),各有特点。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依法治国,20,4、立法方面:韩非子主张要颁布成文法,“明法以制大臣之威”,使“官不敢枉法,吏不敢为私”(八说)。法律要详尽周到明确。“明主之法,必详事。尽思虑,揣得失,智者之所难也
21、。无思无虑,挈前言而责后功,愚者之所易也。”(八说)世异事异,法随时迁。“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韩非子五蠹)5、执法必须强势。执法是推行法治的关键,必须强力而彻底。“无威严之势,赏罚之法,虽舜不能以为治”,因此,一方面,必须毫不留情、坚决果断地打击那些违背法令、胡作非为的豪强和权贵,即“法不阿贵,绳不屈挠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另一方面,官员在执法时要有强直的品格,即“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6、厚赏重罚。韩非子认为,君主推行法治,所依赖的基本手段或工具就是赏罚,他称之为
22、“二柄”。因此,“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厚赏有意外之喜,因此能真正有效地起到劝善的作用;而严刑重罚就好像是让人面对一块烧红的金子一样,即便充满欲念,但也不敢伸手去拿。在此基础上,韩非子还提出了“重轻罪”策略,即通过加重对轻罪的处罚,而防止百姓犯轻罪。轻者不至,重者不来。这便是韩非子所谓“重刑止奸”,“以刑去刑”的思维。,21,法治篇案例赏析:韩昭侯是韩国的君主,韩昭侯由于任用法家代表人物 申不害(原为郑国卑贱小臣)为相国,使韩国兵强国治,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围魏救赵-申不害的智慧)1、韩昭侯杀典冠 原文:“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
23、,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译文:有一次,韩昭侯喝醉酒后睡着了。典冠(管帽子的人)怕韩昭侯受凉,便在他身上盖了一件衣服。韩昭侯醒后很高兴,问旁边的人:这是谁盖的衣服?旁边的人说,是典冠。韩昭侯下令将管衣服的人拿来问罪,却把那个典冠杀了。对于此事,韩非评论说:韩昭侯将管衣服的人问罪,是因为他失职;杀典冠是由于他侵权越职。韩昭侯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他认为侵权越职的行为危害很大。掌管衣服的侍者在应该为韩昭侯盖上衣服的时候,没有为韩昭侯盖上衣服,理应受到处罚。而那位为他盖上衣服的掌管帽子的
24、侍者,完全出于一片爱心,结果得到的不是赏赐而是处罚,似乎冤枉得很。韩昭侯不这么想,他认为人们应该各司其职,不要超越自己的权限。掌管衣服的侍者没有尽到职责应该受到处罚,掌管帽子的侍者越权也应该受到处罚。启示:韩昭侯杀了典冠,既是在他明确法规规章,严明职责,严格执法;也是在行使权术,提振权势。印证了韩非子的观点。,韩昭侯,韩昭侯,22,2、韩昭侯不许私求(申不害徇私谋官)有一次申不害为他的叔叔哥哥请求官职,韩昭侯却不答应。为此,申不害一脸的不高兴。昭侯对他说:“我向你学习的目的,是打算用来治理国家的。你不是曾经教导我修治功劳记录,必须审视功劳大小来任用人,而今你却在法外另有私求,现在是听从你的请求
25、而废弃你的学说呢?还是实行你的学说而废弃你的请求呢?那我听哪个话才对呢?”,申不害知道自己错了,赶紧向昭侯请罪。启示:韩昭侯的做法在今天看来也许有些过分,但他严格执法、不以私情侵法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申不害,韩昭侯,23,第五、谋 略 学,韩非子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就是“术”(即谋略)。法家的“术”的思想是基于人性恶的理论,在当时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封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它是君主与贵族、大臣之间日益尖锐化的矛盾的产物。一、君主防奸术 君主当掩其情,匿其端。为人君者需深藏不露,不能让臣下了然自己的心思如此,则臣下无法迎合君主之好恶,君主避免了被蒙蔽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演示 文稿 韩非子 常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876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