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基于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的信号发生器设计.doc
《毕业设计论文基于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的信号发生器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基于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的信号发生器设计.doc(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 科 毕 业 设 计 第 46 页 共 45页目录1 引言22 信号发生器设计的总体方案32.1 信号发生器的原理32.2 EDA技术52.3 Verilog HDL的设计流程92.4 EDA工具92.5 基于FPGA的设计原理113 信号发生器的硬件电路设计153.1 实现三种波形(正弦波、方波和锯齿波)的算法153.2 系统设计与实现164 信号发生器的软件设计204.1 程序的流程图204.2 各个功能模块的Verilog程序实现205 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255.1 系统测试255.2 信号发生器的输出信号频谱特性分析285.3 设计中的几个难点及解决办法325.4 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及
2、改进办法33结 论34致 谢35参考文献36附件A361 引言信号发生器作为一种基本电子设备,无论是在教学、科研还是在部队技术保障中,都有着广泛的使用。信号发生器作为一种通用电子测试仪器是军队进行科技战争不可缺少的一种测试仪器。因此,从理论到工程对信号的发生进行深入研究,不论是从教学科研角度,还是从部队技术保障服务角度出发都有着积极的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测量技术的进步,对信号发生器的要求越来越高,普通的信号发生器已无法满足目标高、频率切换速度快、切换相位连续、输出信号噪声低、可编程、全数字化易于集成、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1971年,美国学者J.Tierney等人撰写的“A Digita
3、l Frequency Synthesizer”一文首次提出了以全数字技术,从相位概念出发直接合成所需波形的一种新合成原理。限于当时的技术和器件产能,它的性能指标尚不能与已有的技术盯比,故未受到重视。近几年间,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Direct Digital Frequency Synthesis简称DDS或DDFS)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它以有别于其它频率合成方法的优越性能和特点成为现代频率合成技术中的佼佼者。具体体现在相对带宽、频率转换时间短、频率分辨率高、输出相位连续、可产生宽带正交信号及其他多种调制信号、可编程和全数字化、控制灵活方便等方面,并具有极高的性价比。根
4、据DDS的特点,将其应用于信号发生器,可以大大提高信号发生器的分辨率,而且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缩小体积。本设计用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来编程,用Altera公司的开发平台QUARTUS6.0来仿真,最后下载到Stratix系列的EP2S60器件中进行验证。本设计第二部分说明了信号发生器的功能框图,并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另外,本设计还说明了EDA设计的基本方法、Verilog HDL设计的流程和EDA工具等。在硬件电路设计部分,主要说明了信号发生器的原理图、各个功能模块的硬件实现方法。第四部分主要说明了各功能模块的Verilog 实现,并给出了关键的功能模块的代码。最后,对本设计进行了系统测试
5、和结果分析,并对输出波形进行了误差分析。2 信号发生器设计的总体方案2.1 信号发生器的原理本设计是基于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Direct Digital Synthesizer)原理的信号发生器。它是从相位概念出发直接合成所需波形的一种频率合成技术。一个信号发生器由相位累加器、加法器、波形选择器、波形存储ROM、D/A转换器和低通滤波器(LPF)构成。信号发生器的原理框图如图2.1所示。频率控制字K相位控制字累积器参考信号加法器加法器ROMD/ALPF波形控制字图2.1 信号发生器的原理图其中为频率控制字、为相位控制字、为波形控制字、为参考时钟频率,为相位累加器的字长,为ROM数据位及D/A转
6、换器的字长。相位累加器在时钟的控制下以步长作累加,输出的位二进制码与相位控制字、波形控制字相加后作为波形ROM的地址,对波形ROM进行寻址,波形ROM输出位的隔度码经D/A转换器变成阶梯波,再经过低通滤波器平滑后就可以得到合成的信号波形。合成的信号波形形状取决于波形ROM中存放的幅度码,因此用信号发生器可以产生任意波形。 2.1.1 频率预置与调节电路被称为频率控制字,也叫相位增量。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为:,为时钟频率。当时,信号发生器的输出最低频率(也即频率分辨率)为而信号发生器的最大输出频率由Nyquist采样定理决定,即,也就是说的最大值为。因此,只要足够大,信号发生器可以得到很细的频率
7、间隔。要改变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只要改变频率控制字即可。2.1.2 累加器 相位累加器由位加法器与位寄存器级联构成。每来一个时钟脉冲,加法器将频率控制字与寄存器输出的累加相位数据相加,再把相加后的结果送至寄存器的数据输入端。寄存器将加法器在上一个时钟作用后所产生的相位数据反馈到加法器的输入端,以使加法器在不到一个时钟作用不继续与频率控制字进行相加。这样,相位累加器在时钟的作用下,进行相位累加。当相位累加器累加满量时就会产生一次溢出,完成一个周期性的动作。累加器原理如图2.2所示。寄存器频率控制字相位量化序列图2.2 累加器原理图2.1.3 控制相位的加法器通过改变相位控制字可以控制输出信号的
8、相位参数。令相位加法器的字长为,当相位控制字由0跃变到时,波形存储器的输入为相位累加器的输出与相位控制字之和,因而其输出的幅度编码相位会增加,从而使最后输出的信号产生相移。2.1.4 控制波形的转换器通过改变波形控制字可以控制输出信号的波形。由于波形存储器中的小同波形是分块存储的,所以当波形控制字改变时,波形存储器的输入为改变相位后的地址与波形控制字(波形地址)之和,从而使最后输出的信号产生相移。2.1.5 波形存储器用相位累加器输出的数据作为波形存储器的取样地址,进行波形的相位隔值转换,即可在给定的时间上确定输出的波形的抽样幅值。位的寻址ROM相当于把0到的正弦信号离散成具有个样值的序列,若
9、波形ROM有位数据位,则个样值的隔值以位一进制数值固化在ROM中,按照地址的不同可以输出相应相位的正弦信号的幅值。相位一幅度变换原理图如图2.3所示。ROM(波形存储器)相位量化序列(地址)波形幅度量化序列(数据)图2.3 相位幅度变换原理图 2.1.6 D/A转换器D/A转换器的作用是把合成的正弦波数字量转换成模拟量。正弦幅度量化序列经D/A转换后变成了包络为正弦波的阶梯波。需要注意的是,频率合成器对D/A转换器的分辨率有一定的要求,D/A转换器的分辨率越高,合成的正弦波台阶数就越多,输出的波形的精度也就越高。2.1.7 低通滤波器对D/A输出的阶梯波进行频谱分析,可知中除主频外,还存在分布
10、在,2两边处的非谐波分量,隔值包络为辛格函数。因此,为了取出主频,必须在D/A转换器的输出端接入截止频率为的低通滤波器。2.2 EDA技术2.2.1 EDA设计的基本特点EDA代表了当今电子设计技术的最新发展方向,它的基本特征是:设计人员按照“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对整个系统进行方案设计和功能划分,系统的关键电路用一片或几片专用集成电路(ASIC)实现,然后采用硬件描述语言(HDL)完成系统行为级设计,最后通过综合器和适配器生成最终的目标器件,这样的设计方法被称为高层次的电子设计方法。下面介绍与EDA基本特征有关的几个概念。a)“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10年前,电子设计的基本思路还是选用标准集成
11、电路“自底向上”地构造出一个新的系统,这样的设计方法就如同一砖一瓦建造金字塔,不仅效率低、成本高而且容易出错。高层次设计是一种“自顶向下”的全新设计方法,这种设计方法首先从系统设计入手,在顶层进行功能方框图的划分和结构设计。在方框图一级进行仿真、纠错,并用硬件描述语言对高层次的系统行为进行描述,在系统一级进行验证。然后,用综合优化工具生成具体门电路的网络表,其对应的物理实现级可以是印刷电路板或专用集成电路。由于设计的主要仿真和调试过程是在高层次上完成的,这既有利于早期发现结构设计上的错误,避免设计工作的浪费,又减少了逻辑功能仿真的工作量,提高了设计的一次成功率。b) ASIC设计现代电子产品的
12、复杂度日益提高,一个电子系统可能由数万个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构成,这就带来了体积大、功耗大、可靠性差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采用ASIC芯片进行设计。ASIC按照设计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全定制ASIC、半定制ASIC和可编程ASIC(也称为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全定制ASIC芯片时,设计师要定义芯片上所有晶体管的几何图形和工艺规则,最后将设计结果交由IC厂家去进行掩模制造,做出产品。这种设计方法的优点是芯片可以获得最优的性能,即面积利用率高、速度快、功耗低,而缺点是开发周期长、费用高,只适合大批量产品开发。半定制ASIC芯片的版图设计方法分为门阵列设计法和标准单元设计法,这两种方法都是约束性
13、的设计方法,其主要目的就是简化设计,以牺牲芯片性能为代价来缩短开发时间。可编程逻辑芯片与上述掩模ASIC的不同之处在于:设计人员完成版图设计后,在实验室内就可以烧制出自己的芯片,无须IC厂家的参与,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可编程逻辑器件自70年代以来,经历了PAL、GAL、CPLD、FPGA几个发展阶段,其中CPLD/FPGA属高密度可编程逻辑器件,目前集成度已高达200万门/片,它将掩模ASIC集成度高的优点和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生产方便的特点结合在一起,特别适合于样品研制或小批量产品开发,使产品能以最快的速度上市,而当市场扩大时,它可以很容易地转由掩模ASIC实现,因此开发风险也大为降低。上述A
14、SIC芯片,尤其是CPLD/FPGA器件,已成为现代高层次电子设计方法的实现载体。c) 硬件描述语言硬件描述语言(HDL)是一种用于设计硬件电子系统的计算机语言,它用软件编程的方式来描述电子系统的逻辑功能、电路结构和连接形式,与传统的门级描述方式相比,它更适合大规模系统的设计。例如一个32位的加法器,利用图形输入软件需要输入500至1000个门,而利用VHDL语言只需要书写一行“A=BC”即可。而且VHDL语言可读性强,易于修改和发现错误。早期的硬件描述语言,如ABEL、HDL、AHDL,由不同的EDA厂商开发,互不兼容,而且不支持多层次设计,层次间翻译工作要由人工完成。为了克服以上不足,19
15、85年美国国防部正式推出了高速集成电路硬件描述语言VHDL。1987年IEEE采纳VHDL为硬件描述语言标准(IEEESTD1076)。d) EDA系统框架结构EDA系统框架结构(Framework)是一套配置和使用EDA软件包的规范。目前主要的EDA系统都建立了框架结构,如Cadence公司的DesignFramework和Mentor公司的FalconFramework,而且这些框架结构都遵守国际CFI组织制定的统一技术标准。框架结构能将来自不同EDA厂商的工具软件进行优化组合,集成在一个易于管理的统一的环境之下,而且还支持任务之间、设计师之间以及整个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信息传输与共享,是并行
16、工程和自顶向下设计方法的实现基础。2.2.2 EDA设计的基本方法EDA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引起了设计层次上的一次飞跃。物理级设计主要指IC版图设计,一般由半导体厂家完成,对电子工程师没有太大的意义,因此本文重点介绍电路级设计和系统级设计。a) 电路级设计电子工程师接受系统设计任务后,首先确定设计方案,并选择能实现该方案的合适元器件,然后根据具体的元器件设计电路原理图。接着进行第一次仿真,其中包括数字电路的逻辑模拟、故障分析,模拟电路的交直流分析、瞬态分析。在进行系统仿真时,必须要有元件模型库的支持,计算机上模拟的输入输出波形代替了实际电路调试中的信号源和示波器。这一次仿真主要是检验设计方案在
17、功能方面的正确性。仿真通过后,根据原理图产生的电气连接网络表进行PCB板的自动布局布线。在制作PCB板之前还可以进行PCB后分析,其中包括热分析、噪声及窜扰分析、电磁兼容分析、可靠性分析等,并可将分析后的结果参数反标回电路图,进行第二次仿真,也称为后仿真。后仿真主要是检验PCB板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可行性。由此可见,电路级的EDA技术使电子工程师在实际的电子系统产生前,就可以全面地了解系统的功能特性和物理特性,从而将开发风险消灭在设计阶段,缩短了开发时间,降低了开发成本。b) 系统级设计进入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类产品的开发明显呈现两个特点:一是产品复杂程度提高;二是产品上市时限紧迫。然而,电路
18、级设计本质上是基于门级描述的单层次设计,设计的所有工作(包括设计输入、仿真和分析、设计修改等)都是在基本逻辑门这一层次上进行的,显然这种设计方法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一种高层次的电子设计方法,也即系统级设计方法,应运而生。高层次设计是一种“概念驱动式”设计,设计人员无须通过门级原理图描述电路,而是针对设计目标进行功能描述。由于摆脱了电路细节的束缚,设计人员可以把精力集中于创造性的方案与概念的构思上,一旦这些概念构思以高层次描述的形式输入计算机,EDA系统就能以规则驱动的方式自动完成整个设计。这样,新的概念就能迅速有效地成为产品,大大缩短了产品的研制周期。不仅如此,高层次设计只是定义系统的行为特性,
19、可以不涉及实现工艺,因此还可以在厂家综合库的支持下,利用综合优化工具将高层次描述转换成针对某种工艺优化的网络表,使工艺转化变得轻而易举。首先,工程师按照“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进行系统划分。其次,输入Verilog HDL代码,这是高层次设计中最为普遍的输入方式。此外,还可以采用图形输入方式(框图、状态图等),这种输入方式具有直观、容易理解的优点。第三步是,将以上的设计输入编译成标准的Verilog HDL文件。第四步是进行代码级的功能仿真,主要是检验系统功能设计的正确性。这一步骤适用大型设计,因为对于大型设计来说,在综合前对源代码仿真,就可以大大减少设计重复的次数和时间。一般情况下,这一仿真步
20、骤可略去。第五步是,利用综合器对Verilog HDL源代码进行综合优化处理,生成门级描述的网络表文件,这是将高层次描述转化为硬件电路的关键步骤。综合优化是针对ASIC芯片供应商的某一产品系列进行的,所以综合的过程要在相应的厂家综合库支持下才能完成。第六步是,利用产生的网络表文件进行适配前的时序仿真,仿真过程不涉及具体器件的硬件特性,是较为粗略的。一般的设计,也可略去这一仿真步骤。第七步是利用适配器将综合后的网络表文件针对某一具体的目标器件进行逻辑映射操作,包括底层器件配置、逻辑分割、逻辑优化、布局布线。第八步是在适配完成后,产生多项设计结果:1) 适配报告,包括芯片内部资源利用情况,设计的布
21、尔方程描述情况等;2) 适配后的仿真模型;3) 器件编程文件。根据适配后的仿真模型,可以进行适配后的时序仿真,因为已经得到器件的实际硬件特性(如时延特性),所以仿真结果能比较精确地预期未来芯片的实际性能。如果仿真结果达不到设计要求,就需要修改Verilog HDL源代码或选择不同速度和品质的器件,直至满足设计要求;最后一步是将适配器产生的器件编程文件通过编程器或下载电缆载入到目标芯片FPGA或CPLD中。如果是大批量产品开发,则通过更换相应的厂家综合库,轻易地转由ASIC形式实现。2.3 Verilog HDL的设计流程现代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技术的改进,使得在一个芯片上集成数十乃至数百万个器件成
22、为可能,但我们很难设想仅由一个设计师独立设计如此大规模的电路而不出现错误。利用层次化、结构化的设计方法,一个完整的硬件设计任务首先由总设计师划分为若干个可操作的模块,编制出相应的模型(行为的或结构的),通过仿真加以验证后,再把这些模块分配给下一层的设计师,这就允许多个设计者同时设计一个硬件系统中的不同模块,其中每个设计者负责自己所承担的部分;而由上一层设计师对其下层设计者完成的设计用行为级上层模块对其所做的设计进行验证。图3.3为自顶向下(TOP-DOWN)的示意图,以设计树的形式绘出。自顶向下的设计(即TOP_DOWN设计)是从系统级开始,把系统划分为基本单元,然后再把每个基本单元划分为下一
23、层次的基本单元,一直这样做下去,直到可以直接用EDA元件库中的元件来实现为止。对于设计开发整机电子产品的单位和个人来说,新产品的开发总是从系统设计入手,先进行方案的总体论证、功能描述、任务和指标的分配。随着系统变得复杂和庞大,特别需要在样机问世之前,对产品的全貌有一定的预见性。目前,EDA技术的发展使得设计师有可能实现真正的自顶向下的设计。2.4 EDA工具EDA开发工具是指以计算机硬件和系统软件为工作平台,汇集了计算机图模块A1模块A2模块A3模块A4模块A5模块A6模块A7模块B模块C模块A系统级设计图2.4 TOP_DOWN设计思想学、拓扑逻辑学、计算数学以及人工智能等多种计算机应用学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设计 论文 基于 直接 数字 频率 合成器 信号发生器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873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