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密云区季庄小学周兵璐.doc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密云区季庄小学周兵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密云区季庄小学周兵璐.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教学基本信息课名伯牙绝弦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否学科语文学段第三学段年级六年级授课日期2016.5教材书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6月北京市中小学“京教杯”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大赛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设计者周兵璐密云区季庄小学13811220534实施者周兵璐密云区季庄小学13811220534指导者王 颖密云区研修学院13716778351其他参与者以下内容、形式均只供参考,参评者可自行设计。 教学过程既可以采用表格式描述,也可以采取叙事的方式。如教学设计已经过实施,则应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将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以
2、及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如教学设计尚未经过实施,则应着重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描述清楚。表格中所列项目及格式仅供参考,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知音文化。作为东方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伯牙绝弦作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其中蕴涵的知音情谊更是千百年间薪火相传的民族文化精神。语文课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的精髓,在弘扬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透视言语形式,感受知音文化。知音文化,精髓就是一个“知”字,“知”就是知音、知
3、己、知心。与一般情谊相较,知音是一种至高境界,所以古人常浩叹“知音难觅”。伯牙与子期之所以被奉为“知音”之楷模,关键之所在是二人彼此知其“志”“高山之志”、“流水之志”。伯牙以琴声写志,子期则以诗言志,“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比喻手法简直是妙不可言。知音者,知志也。文中,一句伯牙,一句子期,一鼓一听,一呼一应的语言结构形式,更是完美诠释了“志”与“知”的关系,深刻定义了“知音”的真正内涵。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1.知音文化的解读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推动中,在文明古国浩如烟海的文化荡涤、洗礼中,“知音”逐渐从礼记乐记中 “审音以知乐”、“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 的只言片语,
4、发展成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情充盈人间的知音故事“高山流水”,故事代代流传,“知音”一词不断得到延伸和扩张,最终升华为一种古典情怀,一种现代情缘,并且不仅指向人人关系,也可衍而化之,由人人关系,推及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万物、宇宙乾坤的关系,而对这种关系的正确解读一定是在对知音文化即音乐文化,更是情感文化的探寻之中建构起来。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势必将触碰这一文化的灵魂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2.语言特点的分析伯牙绝弦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
5、顿挫,生气郁勃。一切景语皆志语,子期以巍峨的泰山、奔腾的江河作比,无论你伯牙“所念”什么,钟子期“必得之”。曲高和寡兮,能得遇知音,实乃伯牙之万幸也!文本的句式排列更具特色:一句是伯牙,一句是子期;一句是鼓,一句是听;一句是倾诉,一句是回应。如此言语形式,让人仿佛看到伯牙子期的默契无间,让人深感伯牙子期的心心相印。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若狂在如此言语表达形式之中被显现无遗。学生情况:我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预习古文的方法,学生通过预习能够读通语句,理解文意,并能搜集与故事背景、知音文化相关的资料。此外,学生也积累了一些阅读方法,如联系资料解读文本等。但是, 对“志”、“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等
6、精妙语言表情达意的作用,对“情景交融”、“结构形式的一句伯牙一句子期的前后呼应”等言语形式所体现的知音文化的深刻内涵,很难形成恰当的解读。教学方式: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教学手段:将“读”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将“想”的空间拓展到极大。技术准备:图片、音乐、多媒体设备。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透视言语形式“情景交融”、“形式呼应”,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群文整合的阅读方式,将望岳、登高等古诗资源有机地融入到本文学习过程之中,丰富“高山”“流水”景色的具象认知,
7、丰厚寄志于山水之间的情感认知。3.通过抓住“相遇”“诀别”之际的留白空间,引导学生运用文言文或白话文的语言形式进行填白,进而走进人物内心,感悟知音文化。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透视言语形式“情景交融”、“形式呼应”,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通过抓住“相遇”“诀别”之际的留白空间,学生运用文言文或白话文的语言形式进行填白,进而走进人物内心,感悟知音文化。问题框架(可选项)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教学过程(文字描述)一、初读古文识知音(一)正确朗读,初步感知1.齐读题目,强调“弦”的读音,解读文题。
8、2.自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读自己的。3.指名朗读,师生评价:关注读得是否文通字顺,字正腔圆。4.教师引导,示范难点:文中有两个语气词,读的时候,语气词后面稍微延长、停顿一下,一咏三叹。教师范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5.指名再读,引导学生:体会着古文的音律美,带着自己独特的情感,再来读一读伯牙绝弦。6.学生自读,教师评价总结。(二)互通有无,理解文意导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结合预习成果,说一说这篇古文的大意。1.学生练说后组内交流。2.指名说文意。教师提示:认真倾听,适时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善的不同解释;泰山、江河的解释。3.结
9、合别人发言,再次各自说说古文的大意,能够说得准确而全面。二、高山流水遇知音导语:故事读到这里,我们了解到主人公分别是他们的关系可以读成文中的一个词就是(一)开门见山,漫谈“知音”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同学们认为什么是知音?2.教师评价总结: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那样,知音就是一个人心里无论想什么,另一个人都知道。就像是伯牙鼓琴时心中所想,钟子期都知道。(二)穿越千年,路遇“知音”导语:据记载,当年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弹得忘情、投入。钟子期砍柴途中闻声而来,立于琴旁用心聆听伯牙的琴声。1.教师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师生对读:我是伯牙,谁是子期?师: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生
10、: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生: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2.教师引导学生一边吟诵一边想象“泰山”、 “江河”的具体形态。3.善听的子期,再来读,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泰山?4.教师以朋友的身份静听学生发言,并用肢体语言、神态对学生的发言表示尊重和赞许。倾听时,注意学生的发言是否关注到了泰山的雄伟巍峨之态。如果学生关注不到,要结合生成资源进行引导:(1)抓住生成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吟诵相关诗句想象泰山的雄伟巍峨之态:是的,就是这样气势如虹、巍峨屹立的泰山,无愧于五岳之巅的美名。你果真是善听的子期,我所弹奏的是这样的泰山,读一读。引入群文资源:会当凌绝顶,一览
11、众山小。唐杜甫望岳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晋陆机泰山吟泰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南北朝谢灵运泰山吟(2)抓住生成资源,学生眼前出现泰山景象,教师适时引导朗读:让我们站在泰山之巅,读出伯牙的志在高山。(3)抓住生成资源,教师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读:伯牙志在高山,是志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山。再来读。5.子期,你又看到了什么样的江河?6.教师以朋友的身份静听学生发言,并用肢体语言、神态对学生的发言表示尊重和赞许。倾听时,注意学生的发言是否关注到了江河汹涌澎湃之势。如果学生关注不到,要结合生成资源进行引导:(1)抓住生成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吟诵相关诗句想象泰山的雄伟巍峨之态:的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伯牙绝弦 教学 设计 密云 区季庄 小学 周兵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872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