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培训班教育学原.ppt
《教师资格培训班教育学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培训班教育学原.ppt(8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课程是教和学相互作用的中介和纽带,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二、课程的类型,课程的类型是指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是由不同的设计思想产生的。随着课程理论的发展,学校课程日益丰富和定型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二)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根据教学内容是重知识体系还是重生活经验来分类,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这是课程的基本类型。,1学科课程 亦称“分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
2、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学科课程论认为各学科的逻辑体系,反映了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教学内容应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严格地按每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组织教材。分科学习,能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学科课程的优点是重视每门科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这些特点非常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也易于教师教授。学科课程的缺点是不重视相互联系,造成和加深了学科的分离;不利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更多地关心学习结果,获得现成知识,不关心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不利于学生辩正思维的发展,不重视或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在当代出现的“相关课程”、“融合课程”
3、、“广域课程”、“核心课程”等课程形式,都是对传统学科课程的改进和扩展,是对其主流地位的巩固和加强。,(1)相关课程:亦称“联络课程”。由具有科际联系的各学科组成的课程。同时保持原来学科的划分。组成的各相邻学科,如语文与历史,历史与地理,数学与物理、化学,物理、化学与生物等,既保持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又在各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确定了相关科目的科际联系点,使各科教材之间保持密切的横向联系。,(2)融合课程:亦称合科课程。由若干相关学科组合成的新学科。例如把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融合为生物学。融合比关联更进一步,它是把相关学科内容融合为一门学科。,(4)核心课程:亦称“问题课程”。
4、是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旨在把独立的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并谋求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3)广域课程:亦称“综合课程”。合数门相邻学科内容而形成综合性课程,如有的国家把地理、历史综合形成“社会研究”课程;把物理、化学生态、生理、实用技术综合成“综合自然科学”。,2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它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由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活动课程的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他们认为,学科课程论所主张传授的“百科知识”是成人按照自己
5、的意志强加给儿童的。这会破坏儿童个性的发展,压抑他们的主动性。活动课程论主张打破学科界限,课程以学生兴趣和需要为中心来组织活动,以活动来代替分科教学,让学生通过活动,从“做”中获得生活必需的经验或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改造。为此,杜威曾写到:“学生课程中相关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他们反对把教材视为“固定的和现成的”,“儿童经验之外的东西”。特别强调注意游戏、活动作业、手工、烹调、缝纫、表演、实验等,认为通过这样的活动获得经验可以与社会相适应。由于这种课程体系完全是从儿童的经验出发所以也被称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活动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儿童的
6、兴趣和动机。以儿童的某些基本动机作为教学组织的中心,以代替学科作为课程的基础。一般认为学习者的动机可分四类:(1)社会动机,即跟其他儿童一起活动的欲望;(2)建设动机,即建造东西和加工原料的欲望;(3)探索动机,即好奇的倾向以及实验的愿望;(4)表演动机,即欣赏和创作各种文艺作品的愿望。活动课程的范围和教材的选择,就是围绕着这些动机来进行的。,70年代以后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和课程理论赖以建立的教育心理学等的发展,活动课程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二者不断趋于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近年来,在许多国家,学科教学、课堂学习,越来越多地与体验及活动学习融合在一起,学科课程活动化已成为共同趋
7、势。,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部分中小学在改革学科课程的同时,进行了开设活动课程的实验。国家教委在研究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活动课程纳入1992年公布的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之中,明确规定开设两类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新型活动课程同实用主义活动课程的质的区别在于:(1)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课程结构的优化原理为理论基础。(2)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3)在中小学课程设置中处于辅助地位。(4)既有结构性,又有一定弹性。(5)既有灵活性,又有一定计划性。,(二)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或者说影响学生的方式来区分,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1显性课程 显性课程,亦
8、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它按照编制的课表实施,是教材编辑、学校施教、学生学习和考核的依据之一。2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三、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学校课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课程发展史和当代各国所进行的课程改革来看,最主要的受社会需求、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儿童身心的发展三方面制约。,(一)社会需求(1)对培养新的劳动者和新的政治继承人的需
9、要;(2)对更新课程内容的要求;(3)对课程设计思想的影响。但社会因素对课程的需求往往不是直接对应的,而是通过教育方针、政策、有关课程的法规等中间环节或手段来实现的。,(二)科学知识的进步 主要表现在:(1)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设置的水平、性质和特征。(2)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顺序与普通学校开设的课程科目基本是同步的。(3)自然科学新的发明和发现,对课程发展变化的方向、内容、结构和形式都有显著影响。在社会科学方面也有类似情况。(4)科学知识的分类对学校的课程内容,尤其是课程设置有着重大的影响。,(三)儿童身心的发展,其制约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课程目标的制约。不同学段由于儿童身心发展
10、特点不同,其课程目标也各异。(2)对课程设置的制约。(3)对教材编制的制约。,四、现代有影响的几种课程理论述评,(一)学问中心课程论(二)社会中心课程论(三)学生中心课程论,(一)学问中心课程论,学问中心课程论是一种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来编订学校课程的理论,它以结构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学问中心课程论的主要思想:1在课程设计上反对以现实功用为标准,而侧重以人类所积累的文化知识中最具有学术性的理论知识为标准。2特别重视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结构。3主张根据学生智力发展阶段的特点来安排学科的基本结构。4学生应采用发现法来学习课程。5课程内容的改革要用科学上的新成
11、就代替过时的内容。6强调学科专家在课程设计中的主导地位。,(二)社会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 是一种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布莱梅尔德和巴西学者费莱雷。批判学生中心课程论夸大了学生个人的自由,主张把课程的重点放在现实社会问题、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及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上。主张以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知识的逻辑为主线来组织课程,使课程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但课程应由教育者按社会的需要来决定,而不是由学生自己决定。,(三)学生中心课程论,学生中心课程论是主张以学生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和态度等为基础来编订课程的理论。它
12、从“面向完整的机体学生”这一立场出发,仅对那种学习学科结构、学问是对学生智力最好的训练的观点,认为学生对课程的直接兴趣是成功学习的关键因素,课程的核心不是学科内容,而是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发展,课程内容应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变化而变化。学生中心课程论以美国儿童中心论者杜威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等为代表。,杜威认为儿童的兴趣和经验是组织课程的出发点,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教材为中心,要求以儿童的活动代替分科课程的教学,以儿童活动的直接经验而不是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作为课程内容。罗杰斯则认为学生的主体性“自我”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教育是学生主体性“自我”介入获得个人意义的过程。意义不是
13、教材内容的认知意义,而是由学生自我实现需要所决定的动机、信念、情感、智力的活动所获得的意义,是学生理解知识为生活的意义。因此,学校课程的编订应有利于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解放和成长的经验,课程内容的组织应实现情感、认知与行为方式的整合。,各种课程理论有着不同的侧重和角度、不同的甚或对立的结论。我们在课程设计中应克服它们的偏颇性,但也应把它们具有一般意义和普遍参考价值的贡献筛选、提炼出来,挖掘它们的当代意蕴。,第二节 中小学的课程与教材,一、中小学课程的设计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的设置和安排。包括制定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其实质是从人类已有的社会文化中选择什么,怎样安排,怎样组织的问题。,影响和制
14、约课程设计的因素:1.要合理安排课程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社会需求、学科体系与学生发展。2.要确定课程设置的一般原则。,处理好中学课程制定中的几个关系:(一)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关系(二)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关系(三)系统知识和直接经验的关系(四)逻辑系统与心理系统的关系(五)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的关系(六)统一要求与多样化的关系,二、中小学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课程的编制包括制定课程计划、编写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教材三个层次。,(一)课程计划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1课程计划的意义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关于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
15、教学教育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2课程计划的内容,(1)培养目标。(2)课程设置原则:明确课程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两部分。(3)学科设置和各学科的主要任务,学科设置和活动设置的基本要求。(4)学科编制:即学年的学期划分,各学期教学、教育活动的周数,假期和节日的时间安排。(5)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顺序和课时分配。(6)学周安排。(7)考试考查的科目、要求、方法。(8)就执行该计划提出若干实施要求。,3课程计划的特点,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原来的教学计划相比,做了一些重大的修改,这些修改体现了当今世界中小学课程
16、改革的普遍趋势。,1教科书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教科书又称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法的要求表达学科具体内容的教学用书。,(1)教科书的结构 中学教科书的结构一般包括目录、课文、图表、注释、附录和作业等。课文是基本部分,具体地阐述学科的基本事实材料和基本概念、原理、公式等,通常以章、节、目形式编排。,(2)教科书在教学中的应用,首先要认真钻研和深刻地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目之间、各篇范文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掌握教科书的框架、脉络、知识、技能体系。其次,教师应该透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的内容,把握其重点、难点和关键,备课中围绕重点、难点、关键教学过程,设法调动一切教学手段,把重点和难点,化为学生可以接
17、受的信息。再次,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科书,包括有关图表、附录都应当重视。教师的讲授应以教科书为基本依据,不脱离教科书,但又不应照本宣科。,2音像教材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音像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的要求,利用现代技术(主要是声、光技术)制作的承载教学信息的软件,如幻灯片、投影片、录音磁带,音像磁盘等。,音像教材20世纪初开始进入教学领域。,音像教材在教学领域有多种应用模式:辅助模式:教师借助音像教材向学生传递信息,师生交互反馈。一般在课堂中采用。直接模式:学生直接学习音像教材,并从中得到反馈,不需教师做中介。如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循环模式:学生学习音像教材,通过教师做出反馈,这多在自学
18、辅导和远距离教学中应用。特点是电视、广播、函授、面授结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音像教材的方法有演播法和插播法。,插播法:教师讲授中穿插播放音像教材的有关片断,可按讲解插放讲解插放小结的步骤进行。,演播法:教师主要借助教材传达教学信息,该法完整的工作步骤有:提示:演播前向学生说明片带名称;简介内容和视听目的要求;提出视听时思考的问题。播放:播放过程可作必要解说。讨论:播后讨论,或有重点地进行巩固提问。小结;由教师或学生做出小结。布置适当的作业。,第三节 中小学课程与教材改革,一、新时代需要新的课程与教材,(一)新技术革命与课程教材的现代化,(二)信息化社会与课程教材的密集化,(三)学习化社会和课程
19、教材的多向化,二、国外课程与教材的发展趋势,(一)人性化与个性化(二)综合化与微型化(三)现代化与未来化(四)基础化与实践化,三、我国中小学的课程与教材改革,(一)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材改革实验的基本历程,1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一阶段是课程改革实验初步兴起。,2转折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中小学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的兴起和实验,使我国中小学教育实验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3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小学要求改革现行课程的热情空间高涨。课程改革实验进入了蓬勃开展的阶段。,4深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
20、)。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实验也进入了反思和深化阶段。,(二)中小学素质教育合理课程结构,1中小学素质教育合理课程结构构建原则,(1)系统致用性原则。(2)重视特殊性原则。(3)强化基础性原则。(4)构建机制性原则。,2中小学素质教育合理的课程结构,建立合理的素质教育课程结构的基本出发点有三:,一是当代科学知识发展趋势对教学的影响;二是我国改革开放中经济发展趋势对教学的影响;三是应试教育与学生素质发展之间的现实矛盾。,第七章 教学理论,内容提要:1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其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同时身心和思想品德获得一定的发展。2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并完
21、成传授知识、开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和创造力以及行为习惯的基本任务。3教学理论中的基本问题阐述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教师与学生主客体关系等。4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技术、教学论的理论基础等方面介绍了教学理论发展的趋势。5介绍了我国数学自学辅导与目标教学两项著名教改实验。,重点:理教学论中的基本问题、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难点:理教学论中的基本问题。,第一节 教学理论概述,一、教学的概念,(一)教学的产生在原始社会传授和学习一定的生活经验、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风俗习惯活动就已存在。这时教学活动同生活本身是同一回事。其特点是自发的、偶然的、非定型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资格 培训班 教育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871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