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植物病害诊断.ppt
《一节植物病害诊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节植物病害诊断.ppt(1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三章 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防治,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诊断,诊断(diagnosis)就是判断植物生病的原因,确定病原类型和病害种类,为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一、诊断的意义,1、认识病害,掌握病害发生规律的目的为了防治病害。2、植保工作者的职责是对有病植物作准确的诊断鉴定,然后提出合适的防治措施来控制病害,力求减少因病所造成的损失。3、植物医学不同于人体医学,服务的对象是植物,它的经历和受害程度,全凭植病专家的经验和知识去调查与判断。4、及时准确的诊断,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可以挽救植物的生命和产量如果诊断不当或失误(误诊),就会贻误时机,造成更大损失。,二、诊断的程序,应该是从症状入手,全面检查
2、,仔细分析,下结论要留有余地。首先是仔细观察病植物的所有症状,寻找对诊断有关键性作用的症状特点,如有无病征?是否大面积同时发生?等等。其次是询问和查对资料,仔细分析,要掌握尽量多的病例特点,结合镜检、剖检等全面检查,自然界里变化万千,任何典型症状都有可能有例外。诊断的程序一般包括:(1)症状的识别与描述;(2)询问病史与查阅有关档案;(3)采样检查(镜检与剖检等);(4)专项检测;(5)逐步排除法得出结论。,三、柯赫氏法则(Kochs Rule),柯赫氏法则又称柯赫氏假设(Kochs postulates),通常是用来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如发现一种不熟悉的或新的病害时,就应用柯赫氏
3、法则的四步来完成诊断与鉴定。,诊断是从症状等表型特征来判断其病因,确定病害种类。鉴定则是将病原物的种类和病害种类同已知种类比较异同,确定其科学名称或分类上的地位。有些病害特征明显,可直接诊断或鉴定,如霜霉病或秆锈病。但有好多场合是难以鉴定病原物的属种的,如花叶病易识别,由何种病原物引起就必须经详细鉴定比较后才能确认。,柯赫氏法则具体内容:,(1)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生物存在;(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3)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表现出相同症状的病害;(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其纯培养,性状与原来微生物记录相同。,如果进行了上述四步鉴定工作
4、,得到确实的证据,就可以确认该微生物即为其病原物。但有些专性寄生物如病毒、类菌原体、霜霉菌、白粉菌和些锈菌等,目前还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可以采用其他实验方法来加以证明。,所有侵染性病害的诊断与病原物的签定都必须按照柯赫法则来验证。每个医学家和植物病理学家都应该牢记并熟练地运用。柯赫氏法则同样也适用来对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只是以某种怀疑因素来代替病原物的作用,例如当判断是缺乏某种元素引起病害时,可以补施某种元素来缓解或消除其症状,即可确认是某元素的作用。,四、植物病害诊断要点,植物病害的诊断,首先要区分是属于侵染性病害还是非侵染性病害。许多植物病害的症状有很明显的特点。在多数情况下,正确的诊
5、断还需要作详细和系统的检查,而不仅仅是根据外表的症状。,(一)侵染性病害,病害有一个发生发展或传染的过程;在特定的品种或环境条件下,病害轻重不一;在病株的表面或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体存在(病征),它们的症状也有一定的特征。大多数的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线虫病害以及所有的寄生植物可以在病部表面看到病原物,少数要在组织内部才能看到,多数线虫病害侵害根部,要挖取根系。有些真菌和细菌病害,所有的病毒病害和原生动物的病害,在植物表面没有病征,但症状特点仍然是明显的。,1、寄生植物引起的病害:在病植物体上或根际可以看到其寄生物,如寄生藻、菟丝子、独脚金等。2、线虫病害:在植物根表、根内、根际土壤、茎或籽粒(虫
6、瘿)中可见到有线虫寄生,或者发现有口针的线虫存在。线虫病的病状有:虫瘿或根结、胞囊、茎(芽、叶)坏死、植株矮化黄化、缺肥状。,3、真菌病害:大多数真菌病害在病部产生病征,或稍加保湿培养即可生出子实体来。要区分这些子实体是病原真菌的子实体,还是次生或腐生真菌的子实体,因为在病斑部、尤其是老病斑或坏死部分常有腐生真菌和细菌污染,并充满表面。可靠的方法是从新鲜病斑的边缘作镜检或分离,选择合适的培养基,一些特殊性诊断技术也可以选用。按柯赫氏法则进行鉴定,尤其是接种后看是否发生同样病害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可靠的一项。,4、细菌病害:初期有水渍状或油渍状边缘,半透明,病斑上有菌脓外溢,斑点、腐烂、萎蔫、肿瘤
7、大多数是细菌病害的特征,部分真菌也引起萎蔫与肿瘤。切片镜检有无喷菌现象是最简便易行又最可靠的诊断技术。用选择性培养基来分离细菌挑选出来再用于过敏反应的测定和接种也是很常用的方法。革兰氏染色、血清学检验和噬菌体反应也是细菌病害诊断和鉴定中常用的快速方法。,5、菌原体病害:菌原体病害的特点是植株矮缩、丛枝或扁枝,小叶与黄化,少数出现花变叶或花变绿。只有在电镜下才能看到菌原体。注射四环素以后,初期病害的症状可以隐退消失或减轻。对青霉素不敏感。,6、病毒病害:病毒病的症状以花叶、矮缩、坏死为多见。无病征,撕取表皮镜检时有时可见有内含体。在电镜下可见到病毒粒体和内含体。采取病株叶片用汁液摩擦接种或用蚜虫
8、传毒接种可引起发病;用病汁液摩擦接种在指示植物或鉴别寄主上可见到特殊症状出现。用血清学诊断技术可快速作出正确的诊断。必要时作进一步的鉴定试验。,7、复合侵染的诊断:当一株植物上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物侵染时可能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症状,如花叶和斑点、肿瘤和坏死首先要确认或排除一种病原物,然后对第二种作鉴定。两种病毒或两种真菌复合侵染是常见的,可以采用不同介体或不同鉴别寄主过筛的方法将其分开。柯赫氏法则在鉴定侵染性病原物时是始终要遵守的一条准则。,(二)非侵染性病害,从病植物上看不到任何病征,也分离不到病原物。往往大面积同时发生同一症状的病害;没有逐步传染扩散的现象等,大体上可考虑是非浸染性病害。
9、除了植物遗传性疾病之外,主要是不良的环境因素所致。不良的环境因素种类繁多,但大体上可从发病范围、病害特点和病史几方面来分析。,非侵染性病害诊断要点:,1、病害突然大面积同时发生,发病时间短,只有几天,大多是由于大气污染、三废污染或气候因素如冻害、干热风、日灼所致。2、病害只限于某一品种发生,多为生长不宜或有系统性的症状致的表现,多为遗传性障碍所致。3、有明显的枯斑、灼伤,且多集中在某一部位的叶或芽上,无既往病史,大多是由于使用农药或化肥不当所致。4、明显的缺素症状,多见于老叶或顶部新叶。非侵染性病害约占植物病害总数的1/3,掌握对生理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技术,只有分清病因以后,才能准确地提
10、出防治对策,提高防治效果。,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防治原理,植物病害防治就是通过人为干预,改变植物、病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减少病原物数量,削弱其致病性,保持与提高值物的抗病性,优化生态环境,以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从而减少植物因病害流行而蒙受的损害。,防治病害按照其作用原理,通常分为回避(avoidance)、杜绝(exclusion)、铲除(eradication)、保护(protection)、抵抗(resistance)和治疗(therapy)。每个防治途径又发展出许多防治方法和防治技术,分属于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抗病性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不同领域。从主要流行学效应来看,各种
11、病害防治途径和方法不外乎通过减少初始菌量(x0)、降低流行速度(r)或者同时作用于两者来阻滞病害流行(表13-1)。,植保工作方针,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综合防治定义与国际上常用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植物病害管理”(P1ant Disease Man
12、agement,PDM)的内涵一致。,开展病害综合防治或综合治理首先应规定治理的范围,在研究病害流行规律和危害损失基础上提出主治和兼治的病害对象,确定治理策略和经济阈值,发展病害监测技术、预测办法和防治决策模型,研究并应用关键防治技术。为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综合防治方案,不断提高治理水平,还要有适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第三节 植物检疫,植物检疫(plant quarantine)又称为法规防治,其目的是利用立法和行政措施防止或延缓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植物检疫的基本属性是其强制性和预防性。,在人类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对植物检疫重要性认识不足,检疫制度不健全,有些
13、重要病害的传播蔓延给人们生活和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一、植物检疫的重要性,马铃薯晚疫病:19世纪30年代,从秘鲁引进种用马铃薯传入欧洲。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分别于1892年和1914年在美国首次发现,以后随着美国棉花种子向外扩散而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1934年我国从美国引进斯字棉后,枯萎病传入我国,现已扩展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成为威胁棉花生产的重要障碍因素。甘薯黑斑病:1937年从日本传入我国。,水稻白叶枯病:20世纪50年代,我国仅在南方少数省局部地区发生,以后由于检疫不严,随着稻种不断调运,导致此病在国内广为传播,现已遍布全国各主要水稻产区,成为水稻的重要病害,常常危害成灾
14、,损失惨重。,禁止危险性病虫等有害生物随种子、苗木、无性繁殖材料及有害生物的载体(包装物、运输工具、植物产品)等由国外传入或由国内传出。将国内局部地区已发生的危险性有害生物封锁在一定范围内,不让其传到没有发生的地区;一旦某种危险性有害生物被传入新区,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就地彻底铲除。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对外交流更趋频繁,国内农产品的流动也不断扩大,杜绝危险性有害生物传播蔓延的任务将更为繁重。,二、植物检疫的任务,我国的进出境检疫(简称“外检”)制度和法规是逐渐完善和规范起来的。1951:提出了“世界危险植物病虫害表”和“各国禁止或限制中国植物输入种类表”,这是当时指导进(出)口检疫的重要文件
15、和依据。1965:成立国家动植物检疫总所,各省、自治区相继设立了动植物检疫机构。至此,我国的植物检疫工作有了统一的管理机构。,三、进出境检疫,1983:农牧渔业部颁布了“进(出)口动植物检疫条例”。1986: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口植物检疫对象名单”1992: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1993:“国外引种检疫审批办法”。,进出境检疫包括:进境、出境和过境检疫;携带和邮寄物的检疫以及运输工具检疫。检疫对象和范围包括:种子、苗木、无性繁殖材料、植物及植物产品、装载这些检疫物的容器、包装物以及来自疫区的运输工具等。检疫程序包括:检疫报批、报检、检疫、检疫处理和签
16、证放行等。,国内尚未发现或虽有发生,但分布不广,一旦传入可造成国民经济重大损失;靠人为传播,即人们在从事商业贸易或各种交往过程中,病原物随植物(种子)及其产品多种途径传带;病原物繁殖快,适应性和抗逆性强,传入后难以根除。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以此而定的。名录中列出了40种病原物为检疫对象,其中真菌类13种,细菌类6种,病毒类13种,线虫类8种。,危险性植物病害检疫对象:,我国的境内植物检疫分为农业植物检疫和森林植物检疫,农业部和全国林业总局主管,各级均设有相应的检疫机构和专(兼)职检疫人员,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国内检疫网络体系。农业部:全国植物检疫对象和应实施的植物、植物产品名单
17、。林业总局: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和应实施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名单。境内检疫各省(市、自治区)由农、林主管部门主管本地区植物检疫工作。,四、境内检疫(内检),种苗检疫的特殊重要性,植物病原物和其它有害生物除自然传播途径外,还可随人类的生产和贸易活动而传播,这称为人为传播(man-associated dispersal)。人为传播主要载体是被有害生物侵染或污染的种子、苗木、农产品包装材料和运输工具等。种苗本来就是病原物的自然传播载体,有完善的传播机制,人为传播又延长了传播距离,扩大了传播范围。带病种子苗木传入新区后可直接进入田间,有利于病原物传染下一代植物,迅速扩大蔓延。因此,种子、苗木检疫具有特殊重
18、要性。,检疫性有害生物,在植物病原物和其它有害生物中,只有那些有可能通过人为传播途径侵入未发生地区的种类才具有检疫意义。在国内尚未发生或仅局部地区发生,传入机率较高,适生性较强,对农业生产和环境有严重威胁,一旦传入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有害生物,在检疫法规中规定为检疫性有害生物(pest of quarantine significance),是检疫的主要目标。我国国内植物检疫提出一套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实行针对性检疫。,植物检疫的基本原则,植物检疫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或其授权的检疫机构依法强制执行的政府行为。检疫法规(quarantine regulations)是国家权力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有
19、关动植物检疫的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实施植物检疫的基本原则是在检疫法规规定的范围内,通过禁止和限制植物、植物产品或其它传播载体的输入(或输出),以达到防止传入(或传出)有害生物,保护农业生产和环境的目的。,植物检疫主要措施,1、禁止进境:针对危险性极大的有害生物严格禁止可传带该有害生物的活植物、种子、无性繁殖材料和植物产品进境。2、限制进境:要求出具检疫证书,说明进境植物和植物产品不带有规定的有害生物。此外,还常限制进境时间、地点,进境植物种类及数量等。3、调运检疫:对于在国家间和国内不同地区间调运的应检疫的植物及植物产品等,在指定的地点和场所由检疫人员进行检疫检验和处理。凡检疫合格的签发检疫
20、证书,准予调运,不合格的必须进行除害处理或退货。,4、产地检疫:种子、无性繁殖材料在其原产地,农产品在其产地或加工地实施检疫和处理。这是国际和国内检疫中最重要和最有效的一项措施。5、国外引种检疫:引进种子、苗木或其它繁殖材料,事先需经审批同意,引进后除施行常规检疫外,尚必须在特定的隔离苗圃中试种。6、旅客携带物、邮寄检疫:国际旅客进境时携带的植物和植物产品需按规定进行检疫。,7、紧急防治:对新侵入和定殖的病原物与其它有害生物,必须利用一切有效的防治手段,尽快扑灭。我国国内植物检疫规定已发生检疫对象的局部地区,可由行政部门按法定程序创为疫区,采取封锁、扑灭措施。还可将未发生校疫对象的地区依法划定
21、为保护区,采取严格保护措施,防止检疫对象传入。,第四节 农业防治,农业防治又称环境管理(management of the physical envirdnment)或栽培防治(cultural control),其目的是在全面分析寄主植物、病原物和环境因素三者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农业调控措施,压低病原物数量,提高植物抗病性,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农业防治措施大都是农田管理的基本措施,可与常规栽培管理结合进行,不需要特殊设施。但是,农业防治方法往往有地域局限性,单独使用有时收效较慢,效果较低。,一、使用无病繁殖材料,生产和使用无病种子、苗木、种薯以及其它繁殖
22、材料,可以有效地防止病害传播和压低初侵染接种体数量。种子生产基地需设在无病或轻病地区、并采取严格的防病和检验措施。热力治疗和茎尖培养己用于生产无病毒种薯和果树无病毒苗木。马铃薯茎尖生长点部位不带有病毒,可在无菌条件下切取茎尖0.20.4mm进行组织培养,得到无病毒试管苗,再扦插扩繁,收获无病毒微型薯用于生产。,二、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合理的种植制度有多方面的防病作用,它既可能调节农田生态环境,改善土壤肥力和物理性质,从而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有益微生物繁衍,又可能减少病原物存活,中断病害循环。各地作物种类和自然条件不同,种植形式和耕作方式也非常复杂,诸如轮作、间作、套种、土地休闲和少耕免耕等具体
23、措施对病害的影响也不一致。各地必须根据当地具体条件,兼顾丰产和防病的需要,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三、保持田园卫生,田园卫生措施包括清除收获后遗留田间的病株残体,生长期拔除病株与铲除发病中心,施用净肥以及清洗消毒农机具、工具、架材、农膜、仓库等。这些措施都可以显著减少病原物接种体数量。作物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能有效地减少越冬或越夏菌源数量。这一措施对于多年生作物尤为重要。,多种植物病毒及其传毒昆虫介体在野生寄主上越冬或越夏,铲除田间杂草可减少毒源。有些锈菌的转主寄主在病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也应当清除。深耕深翻可将土壤表层的病原物休眠体和带菌植物残屑掩埋到土层深处,是重要的
24、田园卫生措施。拔除田间病株,摘除病叶和消灭发病中心,能阻止或延缓病害流行。,四、加强栽培管理,改进栽培技术、合理调节环境因素、改善栽培条件、调整播期、优化水肥管理等都是重要的农业防治措施。合理调节温度、湿度、光照和气体组成等要素,创造不适于病原菌侵染和发病的生态条件,对于温室、塑料棚、日光温室、苗床等保护地病害防治和贮藏期病害防治有重要意义。,播种期、播种深度和种植密度不适宜都可能诱发病害。水肥管理与病害消长关系密切,必须提倡合理施肥和灌水。灌水不当,田间湿度过高,往往是多种病害发生的重要诱因。,第五节 植物抗病品种的利用,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植物病害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人类利用抗病品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节 植物病害 诊断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870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