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10054J1008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规范.doc
《TB10054J1008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规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B10054J1008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规范.doc(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TB100542010J10882010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规范Satellites Positioning System Survey Specifications for Railway Engineering关于发布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规范的通知铁建设2010107号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规范(TB 100542010)经修订后现予发布(单行本另发),自2010年8月1日起施行。铁道部原发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铁建函199758号)同时废止。本规范由铁道部建设管理司负责解释,由铁路工程技术标准所、中国铁道出版社组织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二一年七月
2、十八日前 言本规范是根据“关于编制2006年铁路工程建设标准计划的通知”(铁建设函20051026号)的要求,在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本标准修订过程中,认真总结了多年来应用卫星定位技术进行铁路测量的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内相关技术标准,广泛征求了路内设计、施工及运营单位意见。本规范共分10章,主要内容:总则、术语、坐标系统和时间、控制网的精度分级和技术设计、选点与埋石、接收机及附属设备、观测、数据处理、成果资料及实时动态定位(RTK)测量。另有11个附录。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1.适用于新建、改建铁路工程的卫星定位测量,增加了高速铁路及客运专线控制
3、测量的技术规定。2.坐标系统中规定了利用卫星定位技术进行铁路工程测量时,需将WGS-84坐标转换成1980年西安坐标系或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坐标,其中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为国家测绘局最新发布的坐标系统。控制网基准设计应满足坐标系统的投影长度变形值的限值要求。3.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分为一、二、三、四、五等控制网,列出了各等级控制网的精度指标和布设技术要求。4.增加了基线方位角中误差、约束点间的边长相对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等指标。增加了提交WGS-84三维无约束平差、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三维约束平差结果的要求。5.规定了隧道施工控制网、桥梁施工控制网、航测外业控制
4、测量等的技术设计,从设计基准、精度标准和控制要求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6.增加实时动态定位(RTK)测量一章,从坐标系统转换参数解算、RTK观测、定位放线与中桩测量、数字化测图与横断面测量、成果资料整理与提交等方面做出了规定。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希望各使用单位注意积累资料,如发现有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修改补充意见寄交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市西影路2号,邮政编码:710043),并抄送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北峰窝路乙29号,邮政编码:100038),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范由铁道部建设管理司负责解释。主编单位
5、: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陈光金、金立新、付宏平、冯威、张忠良、王国民、王卫东、陈文贵、陈新焕。主要审定人:卢建康、周全基、郭良浩、刘成龙、刘华、程昂、吴杭舜、李学仕、吴迪军、刘永中。1 总则1.0.1为统一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技术要求,保证测量成果质量满足勘测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各阶段的要求,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铁路工程的卫星定位测量工作。1.0.3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实施前,应根据项目特点、精度要求、测区及既有资料情况,进行控制网的技术设计。1.0.4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接收机及附属设备应按规定进行定期检校
6、,并应进行经常性的保养和维护工作,保证仪器设备工作状态正常。1.0.5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必须严格按照有关保密规定,做好保密工作。1.0.6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2 术语2.0.1基线 baseline由同步观测的载波相位数据计算得两测量点间的向量。2.0.2观测时段 observation session测站上开始接受卫星信号到停止接收,连续观测的时间间隔称为观测时段,简称时段。2.0.3同步观测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机同时对一组卫星进行的观测。2.0.4同步观测环 simultaneo
7、us observation loop三台或三台以上接收机同步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2.0.5独立基线 independent baseline由独立观测时段所确定的基线称为独立基线。任意台接收机同步观测时,只有条基线为独立基线。2.0.6独立观测环 independent observation loop由非同步观测获得的独立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简称独立观测环。2.0.7自由基线 free baseline不属于任何非同步图形闭合条件的基线。2.0.8广播星历 broadcast ephemeris卫星发播的无线电信号载有预报一定时间内卫星轨道参数的电文信号。2.0.9 精密星
8、历 precise ephemeris利用全球或区域导航卫星跟踪站网确定的导航卫星精密轨道信息。2.0.10边连式 baseline connected method相邻两个同步图形之间有一条公共边相连。2.0.11网连式 network connected method相邻两个同步图形之间有两个以上公共点相连。2.0.12天线高 antenna height观测时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至测站中心标志面的高度。2.0.13数据剔除率 percentage of data rejection同一时段中,删除的观测值个数与获取的观测值总数的比值。2.0.14无约束平差 non-constrained
9、adjustment在一个控制网中,不引入外部基准,或虽引入外部基准,但并不产生控制网非观测误差引起的变形和改正的平差方法。2.0.15约束平差 constrained adjustment在一个控制网中,引入外部基准,使控制网与外部基准强制吻合。2.0.16施工坐标系 construction coordinate system供工程建筑物施工放样用的一种平面直角坐标系,其中一个坐标轴与建筑物主轴线一致或平行,原点的坐标值可为假定值。2.0.17工程平均高程面 engineering mean height-level工程平均高程面是一个假想的平面,其高程等于工程的平均正常高程。常作为施工坐
10、标系的基准面。2.0.18工程独立坐标系 independent coordinate system for engineering survey采用与1954年北京坐标系/1980年西安坐标系/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世界大地坐标系1984(WGS-84)的参考椭球面平行、与铁路工程平均高程面相切的椭球面为投影面的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2.0.19实时动态定位(RTK) real time kinematicRTK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2.0.20参考站 reference station在一定的观测时间内,一台或
11、几台接收机分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测站上,一直保持跟踪观测卫星,其余接收机在距这些测站的一定范围内流动设站作业,这些固定测站就称为参考站。2.0.21流动站 roving station在距参考站一定范围内流动作业的接收机所设立的测站。2.0.22数据链 data link messages数据链是在参考站通过无线电台实时地发送参考站的WGS-84坐标、载波相位观测值、卫星跟踪状态及接收机工作状态的无线电信号。2.0.23初始化 initialization初始化是指开始RTK测量前,在流动站上通过短时间的观测,准确地测定载波相位的整周模糊度的过程。2.0.24静态定位测量 static posi
12、tioning通过在多个测站上进行若干时段同步观测,确定测站之间相对位置的定位测量。2.0.25 快速静态定位测量 rapid static positioning利用快速整周模糊度解算法原理所进行的静态定位测量。2.0.26观测单元 observation unit快速静态定位测量时,参考站从开始接收卫星信号至停止连续观测的时间段。2.0.27世界大地坐标系1984(WGS-84) World Geodetic System 1984由美国国防部在WGS72相应的精密星历NSWC-9Z-2基础上,采用1980大地参考数和BIH1984.0系统定向所建立的一种地心坐标系。2.0.28国际地球参
13、考框架 ITRF YY 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由国际地球自转服务局推荐的以国际参考子午面和国际参考极为定向基准,以IERS YY天文常数为基础所定义的一种地球参考系和地心(地球)坐标系。2.0.29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National Geodetic Coordinate System 20002000年颁布命名的以包括海洋和大气整个地球的质量中心为原点,以2000国家参考椭球为基准面,用以表示地面点位置的参考系。自2008年7月1日起启用。2.0.30 框架控制网 horizontal control points for
14、basic frame network为满足高速铁路平面控制测量起算基准的要求,沿线路每50km左右建立的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作为全线(段)的平面坐标起算基准。3.坐标系统和时间3.0.1卫星定位测量采用广播星历时,坐标系应采用世界大地坐标系WGS-84.大地坐标系的地球椭球基本参数以及主要的几何和物理常数见本规范附录A。卫星定位测量采用精密星历时,坐标系应采用相应历元的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 YY。当换算成大地坐标系时,可采用与WGS-84相同的地球椭球的基本参数以及主要的几何和物理常数。3.0.2当需要1980年西安坐标系或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坐标时,应通过坐标转
15、换求得,三个坐标系的参考椭球基本参数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3.0.3需要施工坐标系或其他独立坐标系的坐标时,应具备下列技术参数:1 测区参考椭球及基本参数;2 测区中央子午线经度值;3 测区平均高程异常;4 工程或测区平均高程面的高程;5 起始点坐标和起始方位角;6 纵横坐标加常数。3.0.4卫星定位测量获取的测点大地高转换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时,可根据不同的精度要求,联测一定数量的等级水准点,用适当的数学模型推求。3.0.5卫星定位测量应采用协调世界时间(UTC)记录,测量手薄可采用北京时间记录。4.控制网的精度分级和技术设计4.1控制网的精度分级4.1.1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应按控制网精度
16、划分为一、二、三、四、五等。4.1.2各等级控制网相邻点间基线长度中误差应按式(4.1.2)计算。式中基线长度中误差(mm);固定误差(mm);比例误差系数(mm/km);相邻点距离(km)。4.1.3各等级网的精度指标应满足表4.1.3的要求。表4.1.3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固定误差(mm)比例误差系数(mm/km)基线方位角中误差()约束点间的边长相对中误差约束平差后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一等框架控制网1/2 000 000专用网0.91/500 0001/250 000二等1.31/250 0001/180 000三等1.71/180 0001/100 000四等2.01
17、/100 0001/70 000五等3.01/70 0001/40 000注:当基线长度短于500m时,一、二、三等边长中误差应小于5mm,四等边长中误差应小于7.5mm,五等边长中误差应小于10mm。4.2布网设计基本规定4.2.1控制网应视其目的、精度、接收机数量、测区地形及交通状况,按照优化设计的原则进行设计。4.2.2控制网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精度设计应满足表4.1.3中相应等级的指标要求。2 基准设计应满足投影长度变形限值的要求。3 按式(4.2.2)计算的控制网平均可靠率应在0.250.5之间。桥梁控制网宜大于0.5。式中控制网中多余观测数;控制网中的总观测数。4.2.3控制
18、网应由一个或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一、二、三、四等网应布设成三角形网或大地四边形网;五等网可采用导线环、附合路线或者包括这些布网形式的混合网。4.2.4控制网应布设成连续网。除边缘点外,一、二、三、四等网每点的连接方向不得少于3个;五等网每点的连接点不得少于2个。4.2.5控制网同步图形之间的连接应采用边连式或网连式。4.2.6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可采用星形网的形式测量像控点。4.2.7控制网最简独立闭合环或附合路线边数应符合表4.2.7的规定。表4.2.7 最简独立环或附合路线边数等级一等二等三等四等五等闭合环或附合路线边数4.2.8控制网布设应考虑利用常规测量方法进行加密的需要,控制点
19、至少与1个相邻点通视。4.2.9利用卫星定位测量技术进行高程测量时,应根据精度需要和测区地形起伏情况联测高程控制点。联测的高程控制点高程可用等级水准测量或与其精度相当的其他方法测定。4.3 线路工程控制网技术设计4.3.1线路工程控制网应采用分级布网的原则布设,控制点的密度、位置应根据控制网类型确定,并符合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改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5)、铁路工程摄影测量规范(TB10050)的有关规定。4.3.2线路工程控制网应沿线路方案布设,宜布设成由大地四边形或四边形组成的带状网。4.3.3基础平面网(CPI)应与框架网(
20、CP0)点和国家高等级三角点联测。一般每50km左右联测一个国家高等级平面控制点,困难时,联测点的间距不宜大于100km。一个网联测国家高等级平面控制点的总数不得少于3个,特殊情况下不得少于2个。联测点宜在网中均匀分布。4.3.4线路方案附近国家高等级控制点、与施测网精度相当或者低一级的国家等级控制点宜尽量纳入观测网,作为坐标转换有效性的检查点。4.3.5勘测分界处应布设公用点对,并将附近的高等级控制点纳入相邻的控制网中。4.3.6控制网约束平差前,应对拟用作约束条件的国家网点的精度进行分析。当精度满足控制网基准的要求时,应直接利用或经改算后利用;当精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选用国家网一个点的坐标
21、和一条边的方位角作为控制网的起算数据。4.3.7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由多个单位分段进行卫星定位测量时,宜进行控制网整体平差。4.4 隧道施工控制网技术设计4.4.1隧道施工控制网的基准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1 网的位置基准应由进口洞口投点的假定坐标来确定。假定坐标值的设定应使所有控制点的坐标值不出现负值。2 网的方位基准应由进、出口投点连线的方位角或者进口端切线上两个投点的方位角或者隧道内反向曲线、同向曲线的公切线上两个投点的方位角来确定,其值假定为。3 网的尺度基准应依据进、出口投点间基线向量投影至隧道内线路平均高程面的距离来确定。4.4.2洞外控制测量精度设计应根据隧道长度和表4.4.2横向贯通
22、中误差限值,按式(4.4.2)估算联测边方位角的精度,并参考表4.1.3选定控制网精度等级,参考表6.1.1选定接收机类型,进行控制网的观测纲要设计。表4.4.2 隧道贯通误差规定项目横向贯通误差高程贯通误差相向开挖隧道长度(km)洞外贯通中误差(mm)3040455565758018式中联测边的方位精度();洞外控制测量引起横向贯通中误差(mm);隧道长度(按设计长度加进、出口投点至洞口的距离,以mm计);4.4.3洞外控制网的布网设计除执行本规范4.2节的规定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1 控制网应由进、出口子网,辅助导坑子网及子网间的联系网组成。每个子网的控制点不宜少于4个。其中,直线隧道应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TB10054J1008 铁路工程 卫星 定位 测量 规范 doc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869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