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铃铛教学设计.doc
《雨铃铛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铃铛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课题:雨 铃 铛 学校: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学科:一年级语文姓名:杨 春 艳(一)研究背景与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辅以多媒体的配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文章的情趣和学生的感悟融为一体。使读变成一种享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更好地体会课文中内容。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一年级学生对于具体直观的东西比较感兴趣,有一定的探求欲望,外界的刺激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情绪容易
2、被激发。教学设计中,教师重视识字教学,体现以读为本,读中理解,利用多种手段,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充分想象,进而使学生理解内容,明晰道理。本课以语文课程标准和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为基点,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借用了多媒体,使图文音像相结合,带给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帮助学生很好地感悟课文,又使学生开阔眼界,在读、赏、说中深切感受春雨的美丽。(二)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雨铃铛这首诗是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十单元“雨”的一篇主题课文,是当代儿童诗人金波的作品,描写了春雨中的景象,全诗共八行四句,可以分为两部分理解体会。前四行两句,诗歌以春雨的响声开始,描写自己听到了雨声,看见了挂在房檐上的水
3、珠。“沙沙响”是细雨落在房顶上的声音,“我”不由得从屋里向外看去,只看见“春雨洒在房檐上。房檐上,挂水珠,好像串串小铃铛。”后四行两句,由听到的抒写自己想到的。全诗形象生动,情景交融,语言乐感强,感染力强。学生分析:1、本班共有43人,男生24人,女生19人。通过将近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认识10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但是,对于生字识记的方法,词语的搭配,以及一些词语的理解,经常会存在困惑。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激发识字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2、本班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朗读,而且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朗读水平。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朗读,以形式多样的读促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在朗读中
4、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3、每个孩子都见过春雨,但是没有这么细致的观察过。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集图、文、声于一体,使学生如临其境,感受春雨的美丽,体会到大自然的伟大和美好。从而达到感悟语言文字,升华情感的作用。(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1、认识本课11个生字,正确书写“挂、招、雨”。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在朗读中体会和想象春雨之美,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本课11个生字,正确书写“挂、招、雨”。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和想象春雨之美,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实物“铃铛”
5、导入,激发兴趣。2、记忆“铃铛”二字,通过理解金字旁,老师板书,学生跟写。【课件出示:铃铛的图及词语】3、导入新课:老师带的铃铛不是用金属做的,是用雨做的。4、解释“雨”字的演变,老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书空【课件演示“雨”字演变】5、老师范读课文二、自读课文,自主识字1、自主读课文。要求: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自己想想办法认识它,如果还不认识再把它圈出来。2、自主识字。自己读读生字表里的生字。3、小老师带着拼读生字表4、同桌合作。互相查查生字的认识情况。5、朗读词语,巩固识字【课件出示:课文、词语】(1)学生自主读文中变红的字词。(2)按老师要求读文中变红的字词。(3)指导识字方法:加一加指名有
6、什么好办法记住“响”(口+向)老师强调这就是加一加的方法请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忆“房”。(4)指导记忆“房檐”:【课件出示:房檐图片】观察图片,画一画哪里是房檐。记忆“檐”:古时候房檐大多都是木头做的,所以“檐”是木字旁。(5)指导记忆“招呼”:利用偏旁记忆汉字:用手招,用嘴呼,这就是招呼和同桌打招呼,用到手和嘴(6)指导记忆动宾短语:解释动宾短语构成:在新房在水珠的前面各加了一个表示动作的词。你还能说出这样的词语吗?6、自主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7、指名读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他的字音都读准确了吗?三、小游戏:我说你找1、老师读生字组词语,学生跟读,并在语文书的生字表中找出生字2、小老师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铃铛 教学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868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