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6年京教杯教学设计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个人信息姓名单位 联系方式设计者杨晓娟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小学13552573717指导者王思锦海淀区进修学校13601019929指导者袁 涛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小学13601379433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科学素养的解读是: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本课从学生熟悉的种植花草的情境入手,在观察的基础上,重点运用分类和测量的科学方法,认识土壤的成分,意识到土壤的成分是可以
2、改变的。皮亚杰认为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学生普遍认为土壤的营养决定植物的生长,实质上土壤的质地沙和粘土的比例决定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到“沙和粘土的比例决定了土质,而土质好坏又决定了植物生长,腐殖质的形成促进植物更好的生长。”这一周而复始的循环。2.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介绍:1.课标分析本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土壤的相关知识,隶属于课标中地球与宇宙标准的内容: 新课标 地球与空 间科学2.单元内容分析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共有八课时。本单元分为四大部分。第1课为第一部分,先大致地让学生了解
3、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第2课为第二部分,概略地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第37课为第三部分,重点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包括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作用,第3课研究岩石的风化作用,当地表岩石在风化作用下破碎并与其他物质混合后就会形成土壤,因此第4课是在第3课基础上对土壤成分的研究。第8课是最后一部分,是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本课内容分析本课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推测岩石风化后是如何变成土壤的;第二部分“寻找土壤的成分”。指导学生观察土壤的颗粒,一方面分析土壤的成分,另一方面寻找土壤源于岩石风化的证据。土壤成分的沉积实验不仅有助于学生
4、了解土壤里有什么,而且使学生对沉积现象和分层沉积有一定的认识,为本单元后面几课的学习做铺垫。第三部分是“土壤和生命”。指导儿童了解土壤和生物的生存、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有着密切关系。(二)学生情况综述依据教学内容,我对被测年级6个班,240名学生进行了学情前测。1. 回顾所学知识,说说土壤是如何形成的。 对于土壤的成因,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了前面几课的基础上均能作出正确解答,即土壤是由岩石风化而形成的。 2.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土壤的成分有哪些? 从前测问卷发现:92%的学生认为土壤的成分有水和空气、动物、植物、石子,有8%的学生能说出沙、土这类颗粒成分,没有学生能够说出腐殖质的存在。因此通过科学
5、实践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认识土壤中的颗粒成分、腐殖质,建立完整的土壤概念是本课的重点。3.你认为土壤中的什么成分决定了植物的生长? 从前测问卷发现:60%的学生的都认为土壤中肥料的多少决定植物的生长,仅有40%的学生认为土壤中水分是否充足,是否透气决定植物生长,没有学生知道土壤质地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因此了解不同土壤的特点,知道沙土和粘土比例决定了土质,而土质好坏又决定了植物生长动物生存以及腐殖质的形成,这一周而复始的循环。(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1.依据课标,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1)淡化“土壤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把教学重点落实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土壤成分,继而认识土壤
6、对生命的意义.(2)关于“腐殖质”的教学环节的处理:以往教学中普遍采用酒精灯加热土壤,通过气味和颜色的改变来让学生认识土壤中的腐殖质。但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腐殖质本身是没有任何特殊气味,通过闻的方法没有科学依据。而加的方法,时间过长,操作要求较高,往往得不到良好的实验效果.因此本课教学先指导学生阅读腐殖质资料了解腐殖质的特点,接着再给出两堆不同的土样(一个含有腐殖质,一个不含腐殖质),让学生进行分析判断来强化腐殖质的知识.(3)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学生要能够举例说出沙质土、粘质土、壤土等不同土质的特点,但教材中却没有编排关于土壤质地的相关内容。土壤的质地决定植物的生长,要想学生真正的理解土壤
7、对于生命的意义,就必须建立起土壤质地与植物生长、动物生存的关系。因此,本课教学将不同土质的特征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作为难点处理。2.技术准备:(一)学生分组材料:土样、直径2mm筛子、250ml量筒、烧杯、搅拌棒、白纸、牙签、放大镜、实验记录单、实验托盘(二)教师演示材料:PPT、投影机(四)教学流程图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科学实践: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认识土壤的成分;通过测量的方法判断土壤质地,并应用改土技术设计改良方案。科学概念:说出土壤中含有小石子、沙、粘土、腐殖质、水和空气;说出沙质土、粘质土和壤土等不同土质的特征。科学态度:意识到土壤对于生命的意义。教学重点:说出土壤中含有小石子、
8、沙、粘土、腐殖质、水和空气教学难点:说出沙质土、粘质土和壤土等不同土质的特征,说明沙粘比例与植物生长的关系。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一、集中话题师生对话。杨老师在花卉市场买了一盆特别美丽的花,起初它生长的非常好,可是自从换了土以后,它就变成了这副模样,问题出哪了?(生:土)看来我们有必要先来研究一下土壤的成分,找到适合种植的土壤。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土壤中有什么设计意图:从一盆“奄奄一息”的植物开场,贴近学生生活,又将能激起学生参与其中,共同研究土壤成分,寻找适合种植的土壤。二、探索调查 1.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发现土壤是由大小不同的颗粒组成,动植物残体并不是土壤的成分。(1) 教师提出任务
9、。今天老师把这种植这盆花的土壤也带来了,你们来看看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如果想细致的观察可以借助牙签,看不清的还可以使用放大镜。(2) 学生活动:观察土壤中有哪些成分。(3) 师生交流。(4) 小结:土壤是由水、大小不同的颗粒组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土壤,暴露学生已有认知“植物、动物也是土壤的成分”,引出动植物残体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说动植物残体并不是土壤的成分。 2.利用沉积实验进一步观察土壤发现土壤的成分中有空气还有沙和粘土,由于沙和粘土的颗粒大小、轻重各不相同会在水中出现分层现象。(1)教师提出任务。我们有没有办法把这些找到的成分一一分开呢?(2)师生交流。(3)教师讲解并演示
10、(1)用筛子分离出大的颗粒和一部分动植物残体;(2)将剩余的土样倒入水中;(3)用搅拌棒沿一个方向在水中充分搅拌(10下),最后将量筒静置在实验盘中。(5) 学生活动:尝试将土壤成分与动植物残体一一分开。 (5)小组汇报。(6) 小结。我们能用直径2mm的筛子分离出的土壤成分是小石子,它的颗粒最大。接着将剩余土样倒入水中发现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有空气(浇花的时候也见过)。水面上漂浮动植物残体,下沉的颗粒物质中颗粒最小、沉降速度最慢的是粘土,颗粒较大沉积在底部的是沙。(板书:空气、沙、粘土) 设计意图:用直径2mm的筛子先分离出小石子一是防止量筒的破损,二是为了避免倒入水中后影响沉积的速度和沉积
11、现象的呈现。沉积实验要引导学生有步骤的进行观察,先观察水面以上的部分,再观察水面以下的部分。发现水面以上的部分是动植物残体和气泡,水面以下出现分层,大颗粒(沙)在底部,小颗粒(粘土)在上部。大颗粒重先沉,小颗粒轻后沉。3.借助材料,提取有用信息-知道土壤的成分中有腐殖质(1)教师提问:除了这些我们能够很容易观察到的成分以外,土壤中还有哪些物质呢?例如,漂浮在水面上的的动植物残体最终会变成什么呢?(预设:养料、养份、土壤中的营养)(2)教师讲解动植物残体最终会变成土壤中的养料,我们把它叫做腐殖质(板书:腐殖质)(3)提出任务:阅读腐殖质资料,尝试判断哪个土样中含有腐殖质。(4)学生阅读材料,提取
12、有用信息,作出判断。(5)师生交流 (6)小结 。土壤的成分不仅有水、空气、小石子、沙、粘土还有腐殖质。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动植物与土壤的关系动植物死后的残体会分解形成土壤的肥料即腐殖质,腐殖质的颜色较深呈黑褐色。通过观察两种不同的土样,判断哪种含有腐殖质的过程,实质上是帮助学生强化对腐殖质概念的理解。 三、形成解释(1)教师提问。不同地区的土壤一样吗?例如A区和B区(教师出示A区、B区图片) (2)学生活动-分析A和B区的土壤质地 (3)师生交流。A区的土壤属于沙质土,沙多不保水;B区的土壤属于粘质土,粘土多不透气。它们适合植物生长吗?如果不适合,你能描述一下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成分中沙和
13、粘土的比例应该是怎样的呢?沙质土:沙较多,透气不保水粘质土:粘土较多,保水不透气(5)小结。不同地区的土壤是不一样的。A区沙质土和B区粘质土都不适合植物的生长。只有当沙和粘土比例大致相同植物才能生长(板书“植物生长”),动物才能生存(板书“动物生存”),当它们死后的动植物残体(板书“动植物残体”)才能形成土壤中的腐殖质(板书“腐殖质”)为植物提供营,这种土壤叫做壤土. 壤土:沙、粘比例大致相同,既透气又保水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了解沙质土和粘质土的特点,建立土壤成分中的沙、粘比例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四、拓展延伸1.提出任务。回顾沉积实验,根据量筒上沙和粘土的读数判断:土样是否适合植物生长?如果不
14、适合,怎么改良?2.学生活动。(1)读取沙和粘土的刻度值并记录(2)运用数学运算,计算沙和粘土的比例关系(3)判断土样的质地,思考土壤改良的方法。3.学生汇报。4.小结。土样成分中沙子的比例较高,粘土比例较小,这样的土壤透气不保水,应该增加粘土的量,使沙和粘土的比例大致相同壤土。 设计意图:依据沙质土、粘质土、壤土的特点,运用数学运算的结果判断土样的种类,回到课堂最初的情境分析导致植物“奄奄一息”的根本原因沙质土透气不保水。通过计算得出将沙质土改良成壤土从而适合植物生长的方法。沙粘土附:板书设计 土壤中有什么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科学概念评价水平一知道土壤的成分水平二说明土壤中各成分的作用水平
15、三应用土壤成分的知识解决种植问题科学实践评价水平一运用观察的方法分析土壤的成分水平二运用测量和分类的方法认识土壤中大小不同的颗粒水平三运用测量的方法判断土壤质地,并应用改土技术设计改良方案。科学态度评价水平一体会到土壤对于生命的意义。水平二意识到保护土壤资源的重要性。6.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1. 有结构性的实验材料 。用直径2mm的筛子先分离出小石子既避免小石子对沉积的速度影响又能够使沙和粘土的分层现象更加明显。量筒的使用,将土壤中的沙和粘土进行量化,有利于将数据转化成证据,为土壤质地的判断提供依据。2. 课堂时间的有效安排。在沉积实验的静置阶段,先组织学生关注水面上的动植物残体,讨论它是否是土壤的成分,然后再关注水面以下的沉积现象。这样的处理,既避免了学生无所事事的等待,又让学生的观察更有条理,使教学环节的衔接更加紧凑、流畅。3.应用农业改土技术。本课教学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种植情境入手,在观察的基础上,重点运用分类和测量的科学方法,认识土壤的成分,意识到土壤的成分是可以改变的。接着,运用数学的方法计算出土样中沙和粘土的比例,为土壤质地的判断提供依据。最后,运用农业生产中的改土技术,将土样沙质土改良成适合大多数植物生长的壤土。 土壤中有什么实验记录单 第 组 记录人 日期将观察到的现象画在下面的量筒上,并标注相应的刻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865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