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王伯申新定助词辩札记.doc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王伯申新定助词辩札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王伯申新定助词辩札记.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0411093陈卓311.271.1.01学年论文中 文 系 学 年 论 文王伯申新定助词辩札记专 业:_ 汉语言 _姓 名:_ _学号:_ _指导教师:_ _完成日期: 王伯申新定助词辩札记摘要 章太炎先生曾就王伯申所作经传释词 “经传”之谓 :据周予同中国经学史讲义看,“经传”在清人当有两种解释:一为清今文学家所持的“专名说”;一为清古文学家所持的“通名说”。前者认为惟有孔子的著述、微言大义方能称“经”,“经”是圣人著作的专称,而传或记则是弟子或门人的直接注释。后者则主张所有的线装书都是“经”,章太炎先生即持此说,并在国故论衡原经检论订孔中系统阐述,他认为经、传、论之别只在于竹简长短与书籍
2、制度的不同,经,汉尺二尺四寸或一尺二寸,传,六寸。王引之当从“通名说”。经传释词的引据 :王引之已在自序中明言:“九经、三传及周、秦、西汉之书”。“九经”“三传”需要特别说明一下,依周予同中国经学史讲义,“九经”“三传”“三礼”之称稳定于唐朝,然唐人之“九经”包括有“三传(左传公羊传穀梁传)”,故若王引之之“九经”即为唐人之“九经”,即无须再赘言“三传”,故愚意以为王引之所谓“九经”乃清人纳兰成德通志堂经解之“九经”亦或明郝敬九经解之“九经”,此处存疑。 经传释词的作者 :有学者认为实是王引之其父王念孙所作,本文仅讨论其书本身,对于作者之争且不论及。及经义述闻通说下语词误解以实义中部分条目作出
3、驳证,为王伯申新定助词辩一文,计十二条,收入太炎文录续编卷一,其中颇多精当之处,纠正了前贤“卤莽灭裂”处,然亦有些许言之不详,抑或尚可商榷之处,今谨作一札记,愚意亦在使“瑾瑜无暇”。关键词 王伯申 章太炎 虚词 训诂高邮王伯申以父为师,深得其父怀祖家学渊源。贯其父以声音通训诂之道,以“因声求义”“比例而知,触类长之”“依文作解” 濮之珍主编中国历代语言学家评传,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45-349页之法,为经传释词一书,“发先儒未发之覆,解后人不解之惑” 吴昌莹经词衍释卷一自序,中华书局,1983年,第1页,一除说经者于“语词之例”或“略而不究”或“以实义释之” 王引之经传释词自序,岳
4、麓书社,1984年,第1页之弊,其在经义述闻中亦多有阐发。然章太炎以为王伯申“卤莽灭裂处亦多”“肆意造词,视为习贯,且有旧解非误而以强词夺之者,亦有本非臆造而不能援古训比声音以自证者” 傅杰编校章太炎学术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361页,而为王伯申新定助词辩一文以驳证。然愚视其文,亦有瑕疵,或言之甚简,或有待商榷,故征引他书,分列于章说之下,亦是尽后生之责。又囿于学力及时间所限,但能述多而作少而已矣。1 “谓”字条王伯申引召南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与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不平谓何”,以其二“谓”为“奈”,而章太炎认为节南山笺训“谓何”为“云何”,辞气依然通顺,而行露乃自作
5、问答,“谓”训为“曰”,与“云”略同,于下并举“何谓”“谓之何”“谓之”三例以为辅证。“谓何,犹云何也。”诗小雅节南山“不平谓何”郑玄笺 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137页“谓”条,注项第65,故训汇纂本误作“不乎谓何”“谓何,疑问之辞”文选张衡“忘蟋蟀之谓何”李周翰注 同上,注项第67“古谓与曰同”诗召南摽有梅“迨其谓之”陈奂传疏 同上,注项第50“谓之,即为之也。”谓、为古通用。群经平议大戴礼记二“礼乐谓之益习,德行谓之益脩”俞樾按。 同上,注项第64“谓之何,即如之何也”诗邶风北门“谓之何哉”陈奂传疏 同上,注项第71故训汇纂本误作“不乎谓何”“何谓
6、” 辞通引韩诗外传十“楚有士曰申鸣,王召之,申鸣辞不往,其父曰:王欲用汝,何谓辞之?”,并以“为”“谓”两字古互通,于是通为“何为”,又由“何为”条谓后汉书冯衍传注中“仓曰:君何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之“何”当作“所”,故而“何谓”又与“所为”通。 朱起凤辞通,长春古籍书店,1982年,第87-88页“何为,疑问之辞”诗秦风小戎“方何为期” 陈奂传疏 故训汇纂,第100页,“何”字条,注项第922 “迪”字条 王伯申以盘庚“迪高后丕乃崇降弗祥”君奭“迪惟前人光施于我冲子” 别本作“迪惟前人光,施于我冲子”立政“古之人迪惟有夏”三句之“迪”皆作发语词。章太炎认为盘庚君奭二句之“迪”字
7、当依释诂训“道”,又云“道”即“导”的古字,而立政中之“迪”当依释诂训“作”。“迪”训为“道”,书大禹诰“惠迪吉”孔安国传;康诰“爽惟民迪吉康”孙星衍今古文注疏;浩诰“迪将其后”孙星衍今古文注疏;君奭“兹迪彝教”孔颖达疏;吕刑“非时伯夷播刑之迪”江声集注音疏| 此“|”符号亦依故训汇纂之编排,以示同一注项中所引不同之书逸周书文政“迪名书新”朱右曾集释校释|尔雅释诂下|礼记缁衣“播刑之不迪”郑玄注|法言君子序“蠢迪检押”李轨注|说文辵部|文选陆机“哲闻允迪”李周翰注;王褒“迪一人便四方李善注”|玉篇辵部| 广韵锡韵|集韵 韵。又汉书翟方进传“迪知上帝命”颜师古注。 故训汇纂,第2278-2279
8、页,“迪”字条,注项第1、2“迪”谓“导”,玉篇辵部;说文辵部朱俊声通训定声。 同上,注项第4又有古书虚字集释:迪,语助也字或作“道”:(古音“道”与“迪”同。今音“道”“迪”为双声。)君奭篇:“我道惟宁王德延。”(释文云:“我道马本作我迪”) 谢纪锋纂虚词诂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41页,“迪”字条 对于此例,章太炎在后文论及“迪”作“进”解时亦有援引,然王伯申、裴学海以其为语助,而章以为“进”“迪”作“作”解,书皋陶谟“各迪有功”孙星衍今古文注疏;君奭“迪见冒闻于上帝”江声集注音疏|尔雅释诂下|玉篇辵部 故训汇纂第2279页,“迪”字条,注项第10王伯申又引酒诰“又惟殷之迪诸臣
9、惟工”与马融本君奭“我迪惟宁王德延”,以此二“迪”悉为句中语助,而章以其当为“进”。“迪”训为“进”,书泰誓下“其尚迪果刚毅” 孔安国传;大诰“亦惟十人迪” 孙星衍今古文注疏;君奭“迪知天威”江声集注音疏|诗大雅桑疏“弗求弗迪”毛传|荀子儒效“弗求弗迪”杨倞注|尔雅释诂下|汉书礼乐志“百鬼迪尝”颜师古注;叙传下“亦迪斯文”颜师古注引刘德曰|玉篇辵部| 广韵锡韵|集韵 韵。 故训汇纂第2279页,“迪”字条,注项第183 “若”字条王伯申谓盘庚“予若吁怀兹新邑”,大诰“若昔朕其逝”,君奭“若天棐忱”,吕刑“若古有训”,祭统“予汝铭,若纂乃考服”五句中之“若”皆作“惟”解。章太炎先生以为盘庚之“若
10、”当作“此”,“此”犹“今”;大诰之“若”亦训“此”,“昔”即“夕”字;君奭之“若”与“如”同义,承上作转语;吕刑之“若”与“乃”一声之转,“乃”即“往”;祭统之“若”,当训为“汝”。古书虚字集释训盘庚之“若”为“此”,认为经传释词中训此“若”为“惟”未允。礼记曾子问“以此若义也”,裴云:“此若是复语,若亦此也。”公羊传定四年:“君如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时可矣。”裴云:“若,此也。”谷梁传作“则若此时可矣”。裴语:“若此是复语。若亦此也。” 虚词诂林第303页,“若”字条又助词辩略引书大诰:“王曰:尔惟旧人,尔丕克远省,尔知宁王若勤哉。”刘南泉称:“若勤者,若此勤也,但云若者,省也。” 同上,第
11、300页,“若”字条“此”作“今”解,易击辞下:“过此以往”焦循章句|老子二十一章“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河上公注;五十七章:“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河上公注。 故训汇纂第1181页,“此”字条,注项第11。虚词诂林本引经籍纂诂作:“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然实未见有训“若”为“今”者。于“若”作“惟”解,黄季刚先生有札记曰:“此若亦乃之借,乃本曳词,与唯义近。”然章太炎先生虽亦认定“若”“乃”一声之转,却认为“乃”作“往”解。“乃”训作“往”,广雅释诂一|玉篇乃部|玄应音义卷八“汝迺”注引说文。广雅释诂一“乃,往也”王念孙疏证:“赵策;苏秦谓赵王曰:秦乃者过柱山。是乃为往也。” 故训汇
12、纂第35页,“乃”字条,注项第65、66又“乃”有“初”“始”之义,作时间副词。“乃深其怨于齐,又退侵宋以众其敌。”(谷梁传庄十年)“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之礼。”(大戴礼保傅)杨树达按:“汉书贾谊传乃作迺,贾子作初。” 虚词诂林第11页,“乃”字条是故“乃”作“往”解可能从“初”“始”之义而来。“若、乃,犹女也”礼记祭统“若纂乃考服”郑玄注。 故训汇纂第1916页,“若”字条,注项第114 “徂”字条王伯申引周颂丝衣“自堂徂基,自羊徂牛”,训“徂”为“及”,意谓由此及彼。章太炎认为“羊”“牛”指代其各自“顿处之处”,就其处所而言,则旧说以“往”释“徂”是。“徂”在“自某徂某”之结构中训作“
13、往”,诗卫风氓“自我徂尔”郑玄笺;大雅帛“自西徂东”郑玄笺|潘岳“自京徂秦”。 故训汇纂第742页,“徂”字条,注项第1然而,似乎二位先贤尚未在意之处在于诗经异文释卷十五:“自羊徂牛。韩诗外传作来牛”。 故训汇纂第743页,“徂”字条,注项第22古书虚字集释亦有援引:“韩诗外传引诗作自堂徂基,自羊来牛”,并认为惟有依据此证方能认定“徂”在此作“及”解,而非王伯申所言因互文而释为“及”。 虚词诂林第347页,“徂”字条“来”作“往”解,读书杂志史记第六太史公自序:“遹追来孝”王念孙按|经义述闻诗遹追来孝“文王有声篇:遹追来孝”王引之按。又读书杂志史记第六太史公自序:“晋语:自今以往,吕氏春秋上德
14、篇作:自今以来;吕氏春秋察微篇:自今以往,淮南道应篇作:自今以来。是来即往也” 故训汇纂第109页,“来”字条,注项第9、10尔雅云:“来,至也”诗小雅采薇“我行不来”毛传|逸周书世俘“越若来”朱右曾集训校释引王引之曰|尔雅释诂上|广韵咍韵|集韵之韵|经义述闻书越若来三月“召诰:越若来三月”王引之按。 故训汇纂第109页,“来”字条,注项第6又“来,及也。”广韵咍韵 故训汇纂第109页,“来”字条,注项第12“徂”训“及”也好,作“往”也罢,然二位先贤注此条时均未引韩诗外传以证己说,实为憾事。王伯申在他条的引据中实有韩诗及其传,于此条却未能言及,章太炎则似乎未有提及,不知是否缘出清人之经古文学
15、之立场?5 “之”字条 王伯申援引考工记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释“之”为“与”,言作其鳞与而。章太炎深不以之为然,认为“之而”声义与“芝栭”通,故亦否定前人“颊 ”之说,而以为“须鬣”。“之而,颊 也”礼记考工记梓人“作其鳞之而”郑玄注。 故训汇纂第39页,“之”字条,注项第139颊侧上出者曰之。说文之部段若膺注:“之有训为上出者。戴先生释梓人曰:颊侧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须鬣是也。”而部“而”字“周礼曰作其鳞之而” 段若膺注:“戴先生云:鳞属颊侧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此以人体之称施于物也。” 故训汇纂第36页,“来”字条,注项第4又,即便如章太炎所言“之而”通于“芝栭”,“
16、芝栭”亦无“须鬣”之义:礼记内则“芝栭”孔颖达疏因庾蔚云:“无华叶而生者曰芝栭”;文选王延寿“芝栭攒罗以戢 ”张载注:“芝栭,山节,方小木为之” 故训汇纂第1909页,“芝”字条,注项第18、196 “所”字条王伯申于经传释词中引书无逸“君子所其无逸”,并于语词误解以实义中再引大诰“天閟毖我成功所”与君奭“故殷礼陟配天,多历年所”,以其三“所”字皆为语助。章太炎先生以为无逸之中当作“处”解;大诰君奭中则为“许”字,而“许”亦为“尔许”之省。“所”训为“处” “所犹处也”书无逸“君子所其无逸”孔颖达疏引郑云;“所犹处所也”书无逸“君子所其无逸”蔡沈集传。“所,处所也”犹“所其无逸”之“所”。书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汉语言 文学 毕业论文 王伯申新定 助词 札记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863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