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记承天寺夜游教案.doc
《王琪记承天寺夜游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琪记承天寺夜游教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北京二中亦庄学校中学部教案纸授课时间:2016年 10月28日授课班级:初二二班授课教师:王琪课时安排:一节课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京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该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简练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本文字数较少,内容翻译较为容易。但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分析
2、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部分,在学法上还要加强指导。本课的重点是“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课前同学们已经分组讨论,并且已经总结出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因而,本节课重在以学生的问题为主,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含义,翻译全文;2、积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书法的常识,“月”与“竹”的意象,二十史朔闰表的使用等。能力目标1、体会文中写景和抒情的关系,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景物;2、培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的提问能力,以及小组交流、配合学习的能力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启发学生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教
3、学重点以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为主,分析学生在预习中出现的不能理解问题。2、借助想象入情入境,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真正和作者产生共鸣。教学难点1、作者提出“月”与“竹柏”的意义及作用;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句中的“闲人”的理解。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论法、启发法、读书指导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媒体PPT教 学 过 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古人取名字是非常讲究的,名人大家的名字背后往往都隐藏着特殊的寓意,今天来给学生讲述苏轼、苏辙名、字的由来以及意义。“轮,辐,盖,轸(zhn),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
4、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名二子说苏洵一、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二、朗读课文:1、 朗读书中课文,熟悉课文内容2、 朗读PPT上的记承天寺夜游楷书书法 了解楷书特点:结构方整,笔画分明。3、 朗读PPT上的记承天寺夜游行书书法 了解行书书法特点:减省点画,笔势流动。三、 深入探究 (展示学生自己讨论过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共7个)1、 “月色入户”中的“户”是指门还是窗户?
5、(2、5组)分析:展示“户”,“门”、“窗”的字体演变过程得出结论:“户”的意思是门。迁移拓展: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容易受侵蚀。2、“是故.故外户而不闭”大道之行也聆听文学常识积累朗读课文 学习书法知识以及楷书、行书的特点观察字体演变的过程,通过学习甲骨文的演变自己得出结论积累、拓展创设情境,了解苏轼,字子瞻;苏辙,字子由名字的由来。由名字的由来加强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加强文常积累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了解中国传统书法特点,给学生以审美的享受。了解字体演变,学习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举一反三积累、拓展教 学 过 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
6、图2、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为什么着重提出写作日期?有什么深层含义?(3、4组) 通过二十史朔闰表查找“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阳历。 结论: 农历:十月十二日 阳历:11月24日 冬季3、 作者“解衣欲睡”后为什么又“欣然起行”?(1、5组)分析:因为看到了月光。追问: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月色有何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 空明 竹柏藻荇 交横追问:运用这样的比喻有什么好处? 积水 空明 (正) (静) 藻荇 交横 (侧) (动)总结:月光的特点,皎洁、空明、清丽、淡雅、宁静 .4、 作者被贬黄州,为什么还有兴致出门赏月,还邀约朋友游玩?(1、2组)分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王琪记承天寺 夜游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861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