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教学设计.doc
《梯形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梯形教学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梯 形武汉市常青第一学校 张志良一教材分析梯形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四边形中的19.3节。主要学习梯形的有关概念,特殊的梯形定义及等腰梯形的性质。使学生在了解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能初步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有关的论证和证明问题。在性质的推导过程中体现中学几何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化归思想,研究梯形时,常常要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设计、问题探索和验证结果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索新知,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过程”和“经历”,使之拥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学情分析:
2、 学生通过前面特殊四边形的学习,已掌握了特殊四边形的相关性质和判定,对四边形的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梯形是另一种的特殊四边形,学生掌握起来较容易,关键是如何将梯形转化成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三设计理念本节的教学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设计问题探讨验证结果”的方法展开。问题的设计依据“大纲”要求,立足教材根据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设计以旧引新、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刺激学生去探索,形成课堂积极主动思考的氛围。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概念。(2)能探索并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进行有关梯形问题的证明和计算。(3)学会分解梯形为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方
3、法。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以及对已有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团结意识。(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对图形的认知能力。(4)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水平出发,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通过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2)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学习热情;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3)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归纳与猜测,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从而使学生体会科学发现的快乐。(4)通过梯形常见辅助线添置,渗透唯物辨证法事物总是相互联系和转化观点。教学重点:梯形的定义和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教学难点: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
4、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五教学过程。(一)概念的引入1问题1 请画一个梯形,指出它的上、下底位置关系以及它的腰和高(小学已学过,复习旧知识,引出本节的新知识),并根据此梯形给梯形下定义,然后说出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学生能较快地画出一个梯形,标出腰、高和上(下)底是平行关系。但给梯形下定义却很难说确切,教师可暂不评说,让其探究解决。2问题2 请画出两种特殊的梯形,写出其名称(小学已学过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并根据它们的图形说出各自的定义,试想梯形按角(或边)分类可分哪几类?学生能准确地画出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但给它们下定义却因为给梯形的分类不明确而感到困难。这时将梯形的定义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梯形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861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