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柱壳切向开孔接管结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doc
《毕业设计论文柱壳切向开孔接管结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柱壳切向开孔接管结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doc(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江苏工业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柱壳切向开孔接管结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摘 要:概述了国内外有关压力容器切向开孔接管结构的研究现状,以及有限元法的基本理论和ANSYS在应力分析计算中的应用。采用ANSYS软件,设计了开孔率不同、壁厚比不同的切向开孔接管模型。并在不同内压等级作用下,对切向开孔接管结构连接处的环向和经向应力的分布状况展开了对比研究,分别得到不同尺寸参数下的接管连接处的环向与经向应力集中系数分布规律,并把正交接管和切向接管的应力分布及应力大小做了对比。最后,对切向接管圆柱内压容器的弹性应力分布、应力集中系数等问题做了初步探讨。计算结果表明切向接管内压圆柱容器在接管与容器的连接处存在明显的应
2、力集中,最大应力是在筒体与接管相切处接管内壁上,且最大应力集中系数小于经验公式算出的应力集中系数。关键词:切向接管 压力容器 应力集中系数 有限元法The elastic-plastic analysis of cylindrical vessel with tangential nozzle by finite element methodAbstract:Firstly,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view of the study status of tangential openings of pressure vessel in both the domes
3、tic and abroad. It also gives the summary of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d ANSYS on the study of the stress analysis.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program ANSYS, some tangential opening nozzle structure models with different opening ratio and with different thickn
4、ess ratio were designed. Based on these models, the contrast study of circumferential and longitudinal stresses at the connection zone of tangential opening nozzle under different inner pressure levels was performed. The distribution rule of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factors at the junction between t
5、he nozzles and the cylinders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various size parameters was obtained, and the differences in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stress intensity between tangential nozzle and intersection nozzle were also obtained. In conclusion, the elastic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stress concentration fac
6、tor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occurs obviously on the hillside intersection. The maximum stress of hillside intersection occurs in the tangent sec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maximum stress concentration factor is largely less than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factor g
7、iven by empirical equation.Key words:Tangential nozzle Pressure vessel Stress concentration factor Finite element method目 录1 前言41.1 课题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41.2 切向接管开孔区应力集中的形成原因与影响因素51.3 工程上求解开孔区最大应力的方法51.4 非线性有限元技术及其在开孔接管问题中的应用71.5 有限元方法在压力容器分析设计中的作用81.6 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92 单元考核102.1 平面单元选择102.1.1不同内压下平面单元比较112.1.2 平面
8、单元选择结论142.1.3 平面单元描述152.2 固体单元选择152.2.1 不同内压下固体单元比较162.2.2 固体单元选择结论192.2.3 固体单元描述193 有限元分析模型213.1 几何模型结构及其尺寸213.2 材料性质213.3 网格划分213.4 载荷和边界条件233.5 模型考核233.5.1 例题对照233.5.2 不同内压下柱壳切向开孔接管区应力分布的对比314 计算结果与分析344.1 开孔率对切向开孔接管区应力的影响344.2 接管壁厚与筒体壁厚比对切向开孔接管区应力的影响374.3 切向接管与正交接管的比较404.4 塑性区的扩展情况414.4.1 材料的非线性
9、弹性和弹塑性及非线性问题的有限元法414.4.3 切向接管区的塑性扩展435 最大应力集中系数的对比466 结论48参考文献49致谢501 前言1.1 课题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压力容器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广泛使用的重要设备。在核工业、石油化工、轻工、电厂、化学化工、制药等工业生产中,广泛存在着压力容器开孔接管形式,一般采用正交开孔接管或斜接管连接形式,但由于工艺条件需要,还存在着许多压力容器切向开孔接管形式,即在压力容器筒体上开孔与接管切向连接的结构形式。压力容器切向开孔接管形式,其较小的开孔接管也易成为大开孔结构(开孔率大于0.5),使筒体几何不连续性加剧,引起开孔附近区域应力集中,在筒体上造成
10、局部高应力,从而严重影响筒体的承载能力,该部位很有可能成为设备的破坏源,因此对切向开孔接管部位作较详细的应力分析和强度评定是确保压力容器安全运行必不可少的内容。迄今为止,各国学者对压力容器正交开孔接管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压力容器切向开孔接管的研究则很少见文献报道。具有径向接管的圆筒形容器己成为压力容器及管道系统中最常用的结构。这种结构在工程实践中可能承受某种基本载荷,如内压及管系热膨胀作用在接管上的轴向推力,弯矩及扭矩等,或者承受以上基本载荷的组合。由于结构的几何参数、制造方法及其施加载荷种类的变化,使得开孔接管区变形和局部应力场的计算变得十分复杂。因此,对开孔接管结构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成
11、为一个颇受重视的课题。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对开孔接管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及实验研究工作,并发表了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成果。Bijjlaard于1955年最先提出了关于圆简形容器在接管外载荷作用下所产生的局部应力的计算方法。Mokhtarian报导了关于两个截交圆筒在内压作用下的应力计算方法。Khan等人提出了在接管力矩作用下开孔接管区应力分析的结果。圆柱壳开孔接管是压力容器设计中最常遇到的问题,一般来说分两种情况:容器开孔接管和大型管道三通。不管何种情况,结构承受的载荷不外乎以下几种:(a)内压;(b)接管外载荷(包括三个外力分量与三个外力矩分量);(c)作用在主管道(容器)上的三个外力分量与
12、三个外力矩分量。从原则上分析,压力容器上的开孔接管对容器所引起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是因开孔而造成了容器承载材料的削弱;第二是由于开孔而造成孔边的应力集中;第三是接管和壳体的连接构成了不连续结构,从而在接管的一定范围和壳体的孔边附近引起附加的不连续应力。由于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对压力容器所引起的综合效果是在开孔接管区的局部范围其应力将大大超过容器在正常设计条件下的应力水平通常为材料的许用应力值),因而在静载荷下可能引起局部大的变形或破坏,或在交变载荷下可能逐步萌发疲劳裂纹直至破坏。由于圆柱壳开孔接管问题在压力容器设计中的普遍性与重要性,以及为解决此问题在力学分析上所遇到的困难,使它从五十年代起
13、便成了压力容器技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欧美各国曾为此投入了许多人力物力从事分析与实验工作。进入八十年代以后,超级计算机的出现使采用有限元法解此问题原则上不存在困难。开孔接管问题的解决,可以从两种途径进行:其一是运用弹性分析,计算各种载荷下的弹性名义应力予以叠加,将不同类的应力进行分类,并合理选择设计准则;其二是寻求容器开孔接管的塑性极限承载能力,但当各类外载联合作用时,仍必须考虑设计准则的问题。笔者对压力容器切向开孔接管进行有限元应力分析,采用ANSYS软件,设计了开孔率不同、壁厚比不同的切向开孔接管模型。并在不同内压等级作用下,对切向开孔接管结构连接处的环向和经向应力的分布状况展开了对比研
14、究,分别得到不同尺寸参数下的接管连接处的环向与经向应力集中系数分布规律,并把正交接管和切向接管的应力分布及应力大小做了对比。最后,对切向接管圆柱内压容器的弹性应力分布、应力集中系数等问题做了初步探讨。计算结果表明切向接管内压圆柱容器在接管与容器的连接处存在明显的应力集中,最大应力是在筒体与接管相切处接管内壁上,且最大应力集中系数小于经验公式算出的应力集中系数。为了正确地进行开孔切向接管的应力分析,我国现行压力容器的标准是有不足之处的。为了保证容器的安全运行,常规设计已经解决不了此问题,一般将采用新的设计观点应力分析法进行承压部件的设计,部件设计,即根据各类应力在导致部件破坏中所起的作用,视应力
15、的不同性质区别对待。随着弹塑性力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实验应力测量技术的不断完善,高速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应用日益普及,使我们有可能通过理论和实验的应力分析进行精密的计算和测量,使应力分析方法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随着计算机和相应软件的迅速发展,有限单元法已经成为国内外工程界解决压力容器应力分析问题的主要手段。1.2 切向接管开孔区应力集中的形成原因与影响因素在压力容器上,由于各种工艺要求或结构上的要求,需要开孔或安装接管。例如人孔、手孔、清扫孔以及装卸料口和各种介质的出入口等。 容器开孔以后,一方面由于器壁材料被削弱,会引起应力增加和容器强度的减弱;另一方面,由于结构的连续性被破坏,在开孔和接管
16、处将产生较大的附加弯曲应力。结果在开孔和接管处的局部地区,应力可能达到很大的数值。这样大的局部应力,再加上有时在接管上还有外部载荷所产生的应力及热应力,此外,还有材质和制造缺陷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开孔和接管附近就成为容器的薄弱部位1。但引起孔附近应力集中现象的基本原因是由于结构的连续性破坏,在开孔接管处,壳体和接管的变形不一致。为了使二者在连接之后的变形协调一致,连接处便产生了附加的内力分量,主要是附加弯矩。由此产生附加弯矩力,形成连接处局部地区的应力集中。接管的分析是很重要的,对于容器来讲,应力集中通常都发生在接管和母材(筒体、封头、锥体等)相贯部位,往往这里的局部细节设计是设备整体设计的
17、关键所在。而通过有限元的分析,这里的应力分布情况一目了然,这样可以帮助工程师设计出的设备更安全,更经济。开孔区的应力集中不仅与载荷大小有关,而且与载荷作用处的局部结构形状和尺寸相关,很难甚至无法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通过大量的实验、有限元等方法来整理、归纳。 另外,实验表明局部应力的最大值在接管根部内外侧处,为了减少此处的应力集中,可在接管内侧用25%50%的容器壁厚、外侧用与此相同的半径作过渡圆弧。在同样的开孔条件下,用有限元计算和光弹性试验就能发现接管根部内外侧圆角大小不一样,其应力也不一样。当圆角半径较大时,容器和接管间的过渡平坦,这就减少连接处的弯曲效应。当圆角半径很少
18、时,则容器和接管连接处的过渡为突变过程,使此处的弯曲效应大大增加,从而也就提高了应力峰值2。1.3 工程上求解开孔区最大应力的方法自从有限元数值计算技术问世以来的三十多年以来,人们己经非常成功地用有限元方法完成各式各样的工程问题的计算,由此产生和带来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效益。通过建立实际物理问题的合理数学模型,数值计算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这是因为,试验的方法有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如:试验设备制造费用、试验消耗费用巨大,试验工作量较大、周期较长,一个研究项目很难完全应用实验的手段完成;有的实验工况相当复杂或相当理想化,很难用实验来模拟。而数值计算的方法具有成本低、能模拟较复杂或较理想的工况等优点,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设计 论文 柱壳切 接管 结构 塑性 有限元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860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