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VS1575自动上下料装置机械手设计.doc
《毕业设计论文VS1575自动上下料装置机械手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VS1575自动上下料装置机械手设计.doc(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题 目:VS1575自动上下料装置设计院 (部): 机电工程学院专 业: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班 级: 机械073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1年6月13日山东建筑大学毕业设计说明书目 录摘 要1ABSTRACT21前 言41.1 课题背景41.2 设计目的81.3 发展现状与趋势82 机械手简介142.1 机械手的分类142.2 机械手的组成152.3 机械手的发展现状与趋势173 设计要求183.1 设计参数183.2 总体方案184 机械手手部设计194.1 设计要求194.2 手部结构选择194.3 手部结构设计计算194.3.1手爪结构设计计算19
2、4.3.2齿轮选择214.3.3手部轴设计计算214.3.4轴承选择225 腕部结构设计235.1手部总重计算235.2连杆设计236 手臂设计计算256.1手臂总体结构设计256.2手臂悬臂梁设计256.3导轨选择266.4手臂伸缩液压缸选择267 机身设计287.1机身总体结构分析287.2机身主轴设计287.3轴承校核307.4摆动液压马达选择317.5机身与臂部连接法兰设计328 液压系统设计358.1系统工作压力确定358.2液压泵选择358.3液压系统动作分析379 控制系统设计399.1控制系统选择399.2控制系统程序设计39结 论41参考文献42鸣 谢43 38摘 要空腹桁架
3、钢框架是在钢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取消框架中间的柱子来增大结构的使用空间,同时为了不增大各个构件的截面尺寸,在框架的隔层增设腹板柱形成空腹桁架与钢框架组合的结构体系。由于在钢框架中增设腹板柱形成空腹桁架结构,进一步增强了结构的水平刚度和竖向刚度,同时提高了结构的整体工作性能,进而实现了结构的大跨度。本文通过大量的算例分析,探讨空腹桁架层的节间数、节间间距、腹板柱的刚度以及结构的跨度对整体结构的受力性能、极限承载力及破坏模式的影响,分析表明:通过合理的桁架层设计,可以有效的提高结构的竖向刚度和水平刚度,以及结构的极限承载力,并可以使结构的塑性变形首先出现在腹板柱上,这有利于结构内力的重分布,增加结构
4、的延性性能,充分发挥构件的极限承载能力。 。自动上下料机械手是最典型的机电一体化数字化装备, 用此机械手代替人手来搬运物料,不但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还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技术附加值很高,应用范围很广,作为先进制造业的支撑技术和信息化社会的新兴产业,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动机械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控制论、机构学、信息和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多学科而形成的高新技术,是当代研究十分活跃,应用日益广泛的领域。本文主要论述了加工中心自动上下料机械手整个系统的设计计算过程。机械手的分类、组成及发展现状,给出了自动上下料机械手的运动参数,并对机械手进行了选型和总体结构设计。文章对机
5、械手的手部、腕部、臂部和机身进行了详细的设计。用PLC 作为主控制器,步进电机作为动力源,液压系统来控制机械手实现移动、旋转和抓放动作。关键词: 机械手 自动上下料 PLC 液压系统 有限元分析ABSTRACTAutomatic loading and unloading robot is the most typical of the mechanical- electrical integration of digital equipment, instead of manpower, this manipulator can not only reduce the labor inten
6、sity of the worker but also increase productivity significantly。High value- added technology,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as the support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society of the new industries will be the future of prod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lay a more and more i
7、mportant role. Automatic machinery robot and technology is the combination of computers, control theory, institutions, information and sensor technolog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nd the formation of such multi- disciplinary high- tech, contemporary research is extremely active, and the application o
8、f the in- creasingly wide range of areas.Manipulator is being composed of by four parts,the executing agency,driving system,control system and intelligent system.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classification, compos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nipulator. It gives the motion parameters of the automatic
9、up and down material manipulator. In the mean time ,it discusses how to choose the structure of the manipulator and gives a total design to the manipulator. And the article gives a detail design about the hand, wrist, arm and body of the manipulator.Stepping motor is controlled by PLC, hydraulic sys
10、tem can control the movement, rotation, catch and release action of manipulator.Keyword : Robot Automatic loading and unloading PLC Hydraulic system 1前 言1.1 课题背景(1) 随着工业自动化和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生产效率对于现今经济社会的生产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传统的机床由人工完成上下料,存在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安全性差等诸多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些高精密的加工中心,采用人工上下料不但定位精度低,而且容易对机床工作台产生冲击,甚至损坏机床工作台
11、。随着机床用户生产的发展,采用自动化的操作手段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已成为必然的趋势。上下料装置用于将已定向的工件搬运到机床工作台上。按工件坯料形式,上料装置可分为用于板材、棒料和箱体类工件3种类型。板材自动上下料装置一般用于自动冲床,运用往复运动机构或传送带直接将板材推进机床工作台;棒料自动上下料装置一般用于自动车床,机床每加工完一个工件,便由自动上下料装置将工件按所需长度送料一次;箱体类工件的自动上下料装置一般用于自动铣床和加工中心,运用传送带或机械手将工件搬运到机床工作台的固定位置。上下料装置的结构和运动形式取决于工件的形状和上下料前后工件方位。
12、常见的运动形式有直线往复运动和摆动或转动。常见的自动上下料装置有自动传送带、工业机械手等。机械手、工业机器人能实现较复杂的动作循环,适用于外形较复杂、尺寸较大和较重的工件,以及在多品种自动化生产中作为上下料机构。考虑到加工中心所加工工件的多样性,要求自动上下料装置应具有很好的柔性,以适应不同形状和尺寸的工件。因此,本次设计采用机械手作为加工中心的自动上下料装置。(2)一、工业机器人技术概念工业机器人由操作机(机械本体)、控制器、伺服驱动系统和检测传感装置构成,是一种仿人操作、自动控制、可重复编程、能在三维空间完成各种作业的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生产设备。特别适合于多品种、变批量的柔性生产。它对稳定、
13、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劳动条件和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机器人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控制论、机构学、信息和传感技术、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多学科而形成的高新技术,是当代研究十分活跃,应用日益广泛的领域。机器人应用情况,是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机器人并不是在简单意义上代替人工的劳动,而是综合了人的特长和机器特长的一种拟人的电子机械装置,既有人对环境状态的快速反应和分析判断能力,又有机器可长时间持续工作、精确度高、抗恶劣环境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机器的进化过程产物,它是工业以及非产业界的重要生产和服务性设备,也是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不可缺少的自动化设备。 二、工业机
14、器人技术发展现状在普及第一代工业机器人的基础上,第二代工业机器人已经推广,成为主流安装机型,第三代智能机器人已占有一定比重(占日本1998年安装台数的10%,销售额的36%)机械结构 1) 已关节型为主流,80年代发明的使用于装配作业的平面关节机器人约占总量的1/3。90年代初开发的适应于窄小空间、快节奏、360度全工作空间范围的垂直关节机器人大量用于焊接和上、下料。 2) 应3K和汽车、建筑、桥梁等行业需求,超大型机器人应运而生。如焊接树10米长、10吨以上大构件的弧焊机器人群,采取蚂蚁啃骨头的协作机构。 3) CAD、CAE等技术已普遍用于设计,仿真和制造中。控制技术 1) 大多数采用32
15、位CPU,控制轴数多达27轴,NC技术、离线编程技术大量采用。 2) 协调控制技术日趋成熟,实现了多手与变位机、多机器人的协调控制,正逐步实现多智能体的协调控制。 3) 采用基于PC的开放结构的控制系统已成为一股潮流,其成本低、具有标准现场网络功能。 驱动技术 1) 80年代发展起来的AC侍服驱动已成为主流驱动技术用于工业机器人中。DD驱动技术则广泛地用于装配机器人中。 2) 新一代的侍服电机与基于微处理器的智能侍服控制器相结合已由FANUC等公司开发并用于工业机器人中,在远程控制中已采用了分布式智能驱动新技术。 应用智能化的传感器装有视觉传感器的机器人数量呈上升趋势,不少机器人装有两种传感器
16、,有些机器人留了多种传感器接口。 通用机器人编程语言 在ABB公司的20多个小型号产品中,采用了通用模化块语言RAPID。最近美国“机器人工作空间技术公司”开发了Robot Script V.10通用语言,运行于该公司的通用机器人控制器URC的Win NT/95环境。该语言易学医用,可用于各种开发环境,与大多数WINDOWS软件产品兼容。 网络通用方式大部分机器人采用了Ether网络通讯方式,占总量的41.3,其它采用RS-232、RA-422、RS-485等通讯接口。 高速、高精度、多功能化目前,最快的装配机器人最大合成速度为16.5m/s。位置重复精度为正负0.01mm。但有一种速度竞达到
17、80m/s;而另一种并连机构的NC机器人,其位置重复精度大1微秒。 集成化与系统化当今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另一特点是应用从单机、单元向系统发展。百台以上的机器人群与微机及周边智能设备和操作人员形成一个大群体(多智能体)。跨国大集团的垄断和全球化的生产将世界众多厂家的产品连接在一起,实现了标准化、开放化、网络化的“虚拟制造”,为工业机器人系统化的发展推波助澜。(3)、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以及在系统(FMS、CIMS)中的群体应用,工业机器人也在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以适应“敏捷制造”(AgileManufacturing),满足多样化、个
18、性化的需要,并适应多变的非结构环境作业,向非制造领域进军。 感觉功能感觉功能方面将实现多传感器信息的融合,以检测多变的外部环境,做出判断和决策,其实质类似于人的五官和身体的综合感觉功能,包括视觉、触觉、力觉、滑觉、接近觉、压觉、听觉、味觉、臭觉、温觉等。研究包括各类传感信息的采集及融合处理、传感器与驱动器一体化技术、感觉功能继承模块等。 控制智能化由引导教向NC,离线编程发展,进而发展到进一步应用。随着系统化、集成化生产的发展,基于PC的开放式控制系统将机器人控制和车间一级控制的发展方向,国外专家预测,2007年它将占30。 移动功能的智能化为解决长距离搬运作业、大作业对象、多作业对象及极限作
19、业等问题,需开发自主移动系统(包括滑动、滚动、行走、爬行、跳跃、飞行等)。 系统应用与集成化支持以人为核心的生产系统,实现生产系统中机器人群体协调功能、群智能和多机通讯协议,开发能理解人的意志的“同事机器人”。国外专家预测,2000你后有可能IMS要走向MA(R)S(多智能体系统),而该系统中的“同事机器人”(Cobot)将成为操作人员不可或缺的伙伴。围绕着各种机器人与人共存的诸多课题,正在兴起一门新学科“软机器人学”。 安全可靠性由于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要实现智能化的安全可靠性,机器人必须具有对各种意外情况的应变能力,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和安全对策,包括硬件级、软件级、应用级和人机系统级的自诊
20、断和自修复故障。 微型化向微型化发展,开发毫米级机器人,用于微加工、医学、宇宙和海洋开发等领域。就使用性和成本来看,毫米级最可行。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与配置技术 (1)机器人的传感器配置和融合技术在水泥生产过程控制和污水处理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包括面向工艺过程的多传感器融合和配置技术;采用智能传感器的现场总线技术;面向工艺要求的新型传感器研制。 (2)机电一体化智能传感器包括具有感知、自主运动、自清污(自调整、自适应)的机电一体化传感器研究;面向工艺要求的运动机构设计、实现检测和清污的自主运动;调节控制系统;机器人机构和控制技术在传感器设计中的应用。1.2 设计目的目前,工厂生产线的数控机床大部
21、分仍手工完成装卸工件,其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而且还具有一定的风险,未能满足生产自动化的发展趋势。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研究柔性制造系统,以适应现代机械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的具体要求,利用机器人技术,与实际机床结构相结合,设计自动化平台代替手工工作,以提高劳动生产率。1.3 发展现状与趋势 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际,机器人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门领域,目前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大体总结如下:(1):在机械结构方面,倾向于模块化和可重构化发展。 (2):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方面,大多采用一个开放的基于PC的控制系统,便于标准化,网络化,规范化的管理。以提高设备在集成,结构紧凑,模块化结构化等方面的程度,
22、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易用性和维护的方便。 (3):机器人传感器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除了传统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传感器,随着视觉,听觉,触觉传感器的推出,推动着机器人向更加人性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 从总体上讲,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复杂的多功能智能机器人,集成传感器、控制器和多种控制算法,并应用复杂的电气和机械控制系统。另一种是以市场为导向,与成本效益生产制造相挂钩,对机器人的实用性,简便性,可靠性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制造。我国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中国作为亚洲第三大的工业机器人需求国,市场发展稳定,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仍然是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应用领域,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断深入
23、和国际制造业中心向中国的转移,我国的机器人市场会进一步加大,市场扩展的速度也会进一步提高。 对于国外的先发、领先优势,我国的机器人产业的研发远远落后于美、日两国,甚至比起韩国也落后一步,尤其是在青少年中远未开展机器人的组装、制作的科学活动,这将关系到二、三十年后我国的产业发展。 近年来,我们在研究文化创造性产业时,发现国外正在兴起一个与文化产业、科学技术有紧密关系的未来产业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及制造,参与者除了传统从事学术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大学研究梯队、企业产品的专门研究人员之外,更有一大批的青少年积极加入此一新兴的科学技术新潮流之中。以下是我们对国外此一产业的发展状况的考察及思考。现状:我国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设计 论文 VS1575 自动 上下 装置 机械手 设计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860488.html